一段新的恋爱总是伴随着对美好未来的梦想和期待开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过往情史也会给新恋爱带来不小的影响。在曾经失败的恋爱中,我们或多或少背上了“情感包袱”——要么选择了错误的人,要么做了糟糕的决定,要么就是很难全心全意为对方付出。
“情感包袱”的理论基础来自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该理论指出每个人接触这个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反应都不一样,而这种不同是基于过去和父母等生活中重要之人的交往经历形成的。
童年时期依恋的影响会植入其“社交工作模式”中,并影响到他们长大成人后的社交行为。
社交工作模式是我们通过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建立起来的,该模式决定着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所持有的立场。它包括我们对自我价值的预期、对交往对象的行为有哪些期待,以及希望从社交关系中获得什么。
但童年经验不是影响社交工作模式的唯一因素,成年人的社交经历也会影响新关系。心理学家苏珊·安德森(Susan Andersen)将人们的新恋情会受到其情史影响这一现象称为“移情(transference)”。
在安德森看来,人们在旧恋情中与伴侣相处的行为和动机,会影响到他们在新恋情中的表现。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曾经有过不忠伴侣的人,有可能会形成一种其他人不值得信赖的社交工作模式。这或许意味着,他/她发现,未来更难获得稳定、可信的恋爱关系。
社交工作模式或许也解释了一些人在恋爱中重蹈覆辙的原因。比如,如果我没能从前任身上获得足够多的爱情,在新的恋爱中类似的情况会再次发生。
安德森认为,人们这样做是为了寻找旧恋情中缺失的部分。人们选择和一个新的人建立恋爱关系,并希望从这里获得过去未能得到的,而不是从这个让人想起不够爱你的前任的人身边逃开。
但这只会强化现有工作模式,即我就是不惹人爱,将来的伴侣也不会多爱我。
幸运的是,这并不完全是件坏事,而且也有办法克服。
首先,有些负面的社交经历是有利于未来健康关系的发展的。分手后的一段时期非常重要,因为人们会因它成长。这被称作“压力相关成长”,人们会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事实上,经历了分手的挫折之后,一些人的生活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场分手可能会改变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依赖方式,让他们主动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甚至还会改变他们生活中的轻重缓急。
一项研究发现,分手能促进个人成长,参与者们表示自己的挫败会帮助他们在未来建立起更积极的关系。
但拥有健康的恋爱关系并不一定要以分手为前提。你必须对自己的社交工作模式有个清晰的了解,思考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新的关系。这将是个不过的开始。
花点时间回忆一下过去的恋爱关系,可以把它们写在纸上,或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试着充分了解你的移情模式,以及它们什么时候会发生。
对自己的移情模式有所了解之后,下一步就是找出导致移情的特定情境和对象行为。在与前任的交往中,对方什么样的特点、行为或经历会激发你的移情?找到这些关键的激发点会帮助你学会自控,并有意识地改变行为。通过长时间练习,你会越来越熟悉这些激发点,并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应对。
另一条可取的建议是制定“如果-那么”计划。在了解自己的移情模式和激发点后,制定一个计划列出这些激发点(即“如果”),并将它与一种新的行为(即“那么”)联系起来。
例如,“如果新的潜在对象和前任一样对我不冷不热,那么我就会避开他(她)。” 通过提前思考和计划,我们就能掌控自己在恋爱中的行为。
除此之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值得被喜爱被尊敬的人,在建立和维护健康关系中非常重要。治疗师们强调自爱(对自己友善、关心、理解)对促成健康恋爱有着积极影响。
自爱的人会意识到自己是不完美的人,必定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尽管如此,自己还是值得被爱。新关系可能让人压力山大,因此即便做了错误的决定,也要善待自己。
(翻译:冷君晓;编辑:崔璞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