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青岛造车再落央企项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青岛造车再落央企项目

放眼全国,青岛是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最积极的城市之一,并拿出真金白银补贴。

青岛继续补新能源汽车产业短板,这一次引入的是央企资源。

6月12日,在中国中车与青岛市政府高水平合作共建座谈会上,青岛中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揭牌。该公司由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设立。

中车时代电动大有来头,为央企中国中车的子公司,且是国内第一家获准从事电动汽车研发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

由于背靠央企中国中车,该企业造车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以高铁技术为支撑,实施电驱动系统与整车产品双轮驱动发展。它是承担国家“863”电动汽车项目最多的企业。

中车电动时代的竞争优势不是类似比亚迪的乘用车,而是以公交客车、环卫车、物流车等商用车为主。

根据规划,青岛中车新能源汽车公司成立后,将聚焦新能源专用车的研发、生产、销售、后市场服务业务,致力于成为“产品+服务+运营”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换句话说,此公司落地,为青岛制造新能源商用车打开了一定的想象空间。毕竟,乘用车的赛道已经太拥挤了。

而且,此项目也体现了青岛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思路之变。

5月30日发布的《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商用车基地和出口牵引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全面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定位已经非常明确,下一步,发展商用车以及以出口为导向才是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围方向。

1

天眼查信息显示,青岛中车新能源汽车公司认缴出资2000万元,注册地址位于城阳区棘洪滩街道宏祥三路18号。

中车电动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2.5亿元。最开始由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三一集团等机构组建。2017年,株洲所将其所持有的中车电动51%的股权转让给上级公司中国中车,中车电动实现了“升格”。

中车电动最大的技术优势,是将先进的轨道交通技术成功应用于新能源商用车领域。

根据其官网的介绍,重点打造了基础元器件-核心部件-系统集成-整车研发与制造-出行服务的新能源商用车全产业链。

中车电动旗下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称,公司依托中国中车独一无二的新能源商用车整车、电控、电驱、电源四大核心技术和超级电容储能技术,始终走在现代城市交通装备行业前列。

2023年,在6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榜上,中车电动位居国内车企第三,为3507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是新能源客车补贴政策退出的第一年,公交客车市场全面切换到市场需求驱动阶段。几乎所有的公交客车车企销量都出现下滑,中车电动的下降幅度,是比较小的之一。

目前,中车电动形成了以株洲为总部,长沙、常德、无锡、宁波、广州、石家庄、重庆、成都、沈阳为生产基地的“一总部九基地”布局。产品广泛应用于公交、公路、团体、旅游、环卫、物流、校车、工程、医疗救护等领域。

出海,是中车电动时代的一大战略目标。今年5月,湖南媒体报道,中车电动参与的塞内加尔达喀尔快速公交系统投入正式的商业载客运营,所用121辆公交车全部为中车电动研发、生产。

中车电动表示,所产新能源客车已出口到法国、韩国、新西兰、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国际化目标与青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思路不谋而合。

2

从大势来看,青岛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转向,现在还不算晚。

一方面,与乘用车的销量与渗透率相比,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还远未开发。

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33.8万辆,同比增长78.9%,全年渗透率为10.2%。而中重型新能源货车渗透率更低,尚不足3%。

在风口来临之前做好布局,一旦有机遇便可乘势而起。

另一方面,青岛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有一定的产业积累。

比如一汽解放青岛公司,已经构建起覆盖重型、准重型、中型、轻型产品的产品矩阵。这两年,一汽解放正豪赌新能源赛道,致力于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绿色智能交通运输解决方案提供者。

作为一汽解放的重要制造基地,解放青汽加大对新能源商用车的开发,搭建了纯电、燃电、混动等多条技术路线。

除此之外,氢动力的商用车青岛也早有布局。2019年,青岛就引入了氢动力的美锦能源项目。

去年底,美锦能源在互动平台表示,青岛美锦氢能科技项目已建设完成,当前在调试设备,已经有试产车辆下线。设备调试完成后可形成新能源商用车产能5000台/年。

3

当然,新能源乘用车的发展经验告诉青岛,要想真正突围,青岛起码得树起一个拿得出手的优质品牌。

放眼全国,青岛是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最积极的城市之一,并拿出真金白银补贴。虽然现在取得了不小成就,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整体规模超过1500亿,但缺少前排的龙头企业,致使青岛在业界始终缺少存在感。

2022年初,青岛通过运作引入高端品牌高合汽车,试图拉升产业的层级,其中国总部、研发中心以及销售总公司落户青岛,打造面向全球的世界级研发技术中心。

可惜事与愿违,高合汽车今年2月宣布停产6个月,能否起死回生尚未可知。

最新的消息是,一家名为iAuto Group的美国公司与高合汽车的母公司华人运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iAuto Group计划投入超过10亿美元支持高合汽车重组及复工复产。

在省内,济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快速起势。得益于比亚迪、吉利等龙头车企产能爬坡,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0万辆以上。而青岛在最新规划中透露的数字为:到2025年力争整车产量达到40万辆。

除了品牌,技术、场景等领域建立优势,也是破局路径。

因此,投身新能源商用车赛道,青岛最好确定主攻方面,要么集中资源培育一到两个品牌;要么在技术领域攻克具有“胜负手”的技术;要么在应用场景和基础配套上实现引领。如此一来,方能在主流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

来源:青小岛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青岛造车再落央企项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青岛造车再落央企项目

放眼全国,青岛是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最积极的城市之一,并拿出真金白银补贴。

青岛继续补新能源汽车产业短板,这一次引入的是央企资源。

6月12日,在中国中车与青岛市政府高水平合作共建座谈会上,青岛中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揭牌。该公司由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设立。

中车时代电动大有来头,为央企中国中车的子公司,且是国内第一家获准从事电动汽车研发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

由于背靠央企中国中车,该企业造车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以高铁技术为支撑,实施电驱动系统与整车产品双轮驱动发展。它是承担国家“863”电动汽车项目最多的企业。

中车电动时代的竞争优势不是类似比亚迪的乘用车,而是以公交客车、环卫车、物流车等商用车为主。

根据规划,青岛中车新能源汽车公司成立后,将聚焦新能源专用车的研发、生产、销售、后市场服务业务,致力于成为“产品+服务+运营”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换句话说,此公司落地,为青岛制造新能源商用车打开了一定的想象空间。毕竟,乘用车的赛道已经太拥挤了。

而且,此项目也体现了青岛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思路之变。

5月30日发布的《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商用车基地和出口牵引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全面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定位已经非常明确,下一步,发展商用车以及以出口为导向才是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围方向。

1

天眼查信息显示,青岛中车新能源汽车公司认缴出资2000万元,注册地址位于城阳区棘洪滩街道宏祥三路18号。

中车电动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2.5亿元。最开始由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三一集团等机构组建。2017年,株洲所将其所持有的中车电动51%的股权转让给上级公司中国中车,中车电动实现了“升格”。

中车电动最大的技术优势,是将先进的轨道交通技术成功应用于新能源商用车领域。

根据其官网的介绍,重点打造了基础元器件-核心部件-系统集成-整车研发与制造-出行服务的新能源商用车全产业链。

中车电动旗下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称,公司依托中国中车独一无二的新能源商用车整车、电控、电驱、电源四大核心技术和超级电容储能技术,始终走在现代城市交通装备行业前列。

2023年,在6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榜上,中车电动位居国内车企第三,为3507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是新能源客车补贴政策退出的第一年,公交客车市场全面切换到市场需求驱动阶段。几乎所有的公交客车车企销量都出现下滑,中车电动的下降幅度,是比较小的之一。

目前,中车电动形成了以株洲为总部,长沙、常德、无锡、宁波、广州、石家庄、重庆、成都、沈阳为生产基地的“一总部九基地”布局。产品广泛应用于公交、公路、团体、旅游、环卫、物流、校车、工程、医疗救护等领域。

出海,是中车电动时代的一大战略目标。今年5月,湖南媒体报道,中车电动参与的塞内加尔达喀尔快速公交系统投入正式的商业载客运营,所用121辆公交车全部为中车电动研发、生产。

中车电动表示,所产新能源客车已出口到法国、韩国、新西兰、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国际化目标与青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思路不谋而合。

2

从大势来看,青岛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转向,现在还不算晚。

一方面,与乘用车的销量与渗透率相比,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还远未开发。

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33.8万辆,同比增长78.9%,全年渗透率为10.2%。而中重型新能源货车渗透率更低,尚不足3%。

在风口来临之前做好布局,一旦有机遇便可乘势而起。

另一方面,青岛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有一定的产业积累。

比如一汽解放青岛公司,已经构建起覆盖重型、准重型、中型、轻型产品的产品矩阵。这两年,一汽解放正豪赌新能源赛道,致力于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绿色智能交通运输解决方案提供者。

作为一汽解放的重要制造基地,解放青汽加大对新能源商用车的开发,搭建了纯电、燃电、混动等多条技术路线。

除此之外,氢动力的商用车青岛也早有布局。2019年,青岛就引入了氢动力的美锦能源项目。

去年底,美锦能源在互动平台表示,青岛美锦氢能科技项目已建设完成,当前在调试设备,已经有试产车辆下线。设备调试完成后可形成新能源商用车产能5000台/年。

3

当然,新能源乘用车的发展经验告诉青岛,要想真正突围,青岛起码得树起一个拿得出手的优质品牌。

放眼全国,青岛是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最积极的城市之一,并拿出真金白银补贴。虽然现在取得了不小成就,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整体规模超过1500亿,但缺少前排的龙头企业,致使青岛在业界始终缺少存在感。

2022年初,青岛通过运作引入高端品牌高合汽车,试图拉升产业的层级,其中国总部、研发中心以及销售总公司落户青岛,打造面向全球的世界级研发技术中心。

可惜事与愿违,高合汽车今年2月宣布停产6个月,能否起死回生尚未可知。

最新的消息是,一家名为iAuto Group的美国公司与高合汽车的母公司华人运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iAuto Group计划投入超过10亿美元支持高合汽车重组及复工复产。

在省内,济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快速起势。得益于比亚迪、吉利等龙头车企产能爬坡,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0万辆以上。而青岛在最新规划中透露的数字为:到2025年力争整车产量达到40万辆。

除了品牌,技术、场景等领域建立优势,也是破局路径。

因此,投身新能源商用车赛道,青岛最好确定主攻方面,要么集中资源培育一到两个品牌;要么在技术领域攻克具有“胜负手”的技术;要么在应用场景和基础配套上实现引领。如此一来,方能在主流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

来源:青小岛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青岛造车再落央企项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