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艾芜和他的朋友们”研讨会圆满结束,专家:纪念艾芜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艾芜和他的朋友们”研讨会圆满结束,专家:纪念艾芜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培育文化传承创新的内生动力。

6月14日,成都新都区举行了“艾芜和他的朋友们”青年学术研讨成果分享会。今年是文学巨匠艾芜先生诞辰120周年,基于此,新都区策划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本次学术研讨会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芜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精神和文化对于当代青年学者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影响。新都区通过举办本次研讨会,旨在传承艾芜精神、弘扬艾芜文化,同时强调青年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青年学者以其敏锐的思维、创新精神和活力,成为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的关键力量。

本次分享会成功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通过这次研讨,新都区希望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和共同成长的平台,推动艾芜研究的深入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艾芜,从其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学术研讨会现场,来自全国多个高校、单位的多名专家学者作了报告,本次研讨会聚焦艾芜精神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艾芜生平事迹与思想探索、艾芜研究新视野等主题,让更多学者领略到了艾芜研究的独特魅力,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和背景,通过主题分享、学术讨论、实地调研等形式表达着对流浪文豪艾芜的崇敬与怀念,诠释艾芜文学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艾芜先生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在会上做了题为“纪念艾芜我们应该做点什么?”的主旨演讲,“今天的话题很集中,紧扣‘艾芜和他的朋友们’,并且与青年有关,但说起来话也很长,这也是大课题。原因在于,话题的核心艾芜,本身就是无穷大,是一座高峰、一个大海,还是一座图书馆、一个大宝藏。”李后强说,“数学上叫艾芜为‘δ函数’,也称‘脉冲函数’‘点源函数’。如同引力一样,δ函数看似简单,实为深刻,虽无形却无所不在,极为优雅和极为强大,是描述质点和电场的有效方法。用数学描述艾芜肯定不准确,但不失为一种探索。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凡是不能用数学描述的东西一般都不是科学。”

李后强认为,在物理学上,艾芜应是“希格斯场”,他给社会和青年赋能。这是一种遍布于各个角落的量子场,笼罩着我们全身,无处不在。“希格斯场的振动产生‘上帝粒子’(玻色子),粒子因为与希格斯场之间相互作用而获得能量和质量。今天,我们在追忆艾芜给社会赋能的同时,也深切怀念给粒子赋能的希格斯,他2024年4月8日去世(享年94岁),被誉为世纪伟人。”

“今年是艾芜诞辰120周年。我们想起艾芜、思念艾芜、研讨艾芜,是为什么?可能不是为了情面、形式、表态、热闹,而是把艾芜作为符号、地标、榜样,通过透视艾芜现象、展示艾芜成果、宣传艾芜品德、弘扬艾芜精神、形成艾芜方式、激励艾芜后人,推动新都、四川乃至全国文化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推进民族伟大复兴,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做出贡献。”

李后强表示,艾芜被誉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流浪文豪”,研究他文学作品和文学成就的工作较多,研究他学术思想和调研成果的工作较少,把他看成作家的很多,把他视为学者的较少。其实,艾芜是从农村走向都市的学者,是从平凡走向非凡的作家,是从成都走向世界的文人。“用今天的话说,艾芜是当时的‘流浪者’‘农民工’,也是那时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的作品被翻译成日、俄、英、德、朝、匈、波等多种文字在海外传播。在南行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在缅甸克钦山中,当过马店伙计;他在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包括赶马人、抬滑竿的等朝夕相处。后来,他到缅甸仰光,病倒街头,被四川省乐至县人万慧法师收留。以后,他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1949年后,艾芜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他的一生充满奇遇、梦幻、苦难、波折和辉煌,他的作品充满浪漫而艰辛的漂泊气质,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素材很多。”李后强表示,鲁迅称赞艾芜是“最优秀的青年作家之一”,巴金推崇他为“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王蒙则高度肯定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换个角度看,艾芜的“南行”实际是“调研”,三次南行,三次调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作品(500多万字)是“调研报告”、“汇报材料”。他深入社会底层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与事,他精准记录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情与怨。艾芜是专家,他思考不同人群的命运与奋斗。艾芜是学者,他研究宇宙生物的生存与繁衍。艾芜是智者,他发现了生命的伟力和奇迹。

李后强认为,“艾芜的朋友”可能是万事万物,绝不是他身边的少数文人,包括有形的与无形的,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这些让他产生了创作的灵感,让他终身难忘,不写不行的东西。最知心的朋友当然是他自己,他的心灵,还有伴随他的岁月。“万物有灵,本质都是能量——超弦,光子是载体。静态的能量是物质,运动的能量是光子。光是世界的本源。可以说,艾芜一生追求光明,触及了世界的真相,他无疑是先知先觉的智者。奔向远方而又热爱阳光的人,是看透生活真相而又仍然热爱生活的人,这是真正的英雄。”李后强表示,有人说艾芜是“反叛”,他实际是在“正行”,从封建奔向开放,从黑暗走向光明。

李后强分析,社会制度可能是产生“艾芜现象”的原因。“艾芜为什么要流浪异国他乡,后来又回到祖国怀抱?他自己有明确的回答。”李后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艾芜重返西南边陲,用饱含着欢乐的笔调,写下细致含蓄、意境深远的《南行记续篇》。他的南行回忆录《漂泊杂记》,对战乱年代在滇缅流离失所的流浪生活,也写出了清新明快的文字,令人深思。艾芜在88岁曲折而又传奇的人生中,旧社会和新中国几乎各占一半,他3次入党,6次坐监狱,最懂得人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被称为“中国高尔基”。

“学界常问,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文人,为什么大多数是在活着的时候非常悲惨,死了以后却非常灿烂,有点‘生得痛苦、死得光荣’‘薄养厚葬’的味道,比如苏东坡、杨升庵、陈子昂等。难道就是哲学家叔本华说的:人的一生,就是‘受苦受难’的过程,死亡才是唯一的真相?今天,中国文人的生活与命运彻底改变了,他们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其中的佼佼者杰被誉为人民作家、人民艺术家。因此,我们要以新的思维、新的态度、新的作为来感恩时代,回报社会,服务人民。”李后强说。

李后强指出,“艾芜精神”给我们的启示可能是不屈与抗争。“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艾芜的辉煌成就也是奋斗出来的,他的一生始终与祖国与民族的大业相连。对于青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与老一辈相比,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自幼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一路伴随着祖国的强盛而成长,有更扎实的知识,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宽广的天地。

从“创新创业”到“互联网+”,社会搭建起广阔的舞台,供青春施展才华、追逐未来,在时代的舞台创造无限的可能。与此同时,工作的压力、竞争的焦虑、成功的渴望……现实的“骨感”,也让一些年轻人的内心挤满成长的烦恼。李后强说,“‘人生的理想是越飞越低还是越飞越高?’‘人生的道路是越走越宽还是越走越窄?’这涉及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奋斗过、拼搏过、奉献过,书写过人生的精彩、攀登过人生的高峰,我们才能在以后回忆的时候,自信地道一句:‘青春无悔’。”

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青春因梦想而激扬,青春因拼搏而精彩,青春因奉献而厚重。心中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青年最大的资本不是经验丰富、胸有成竹,而是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无论道路多险、风浪多大,只要前行都是对自己的超越。那些以梦为马、激情奋斗的日子,将永远成为人生的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不管是高校的学生,还是基层的村官,不论是工厂的青工,还是街上的快递小哥,只要尽心做好本职工作,都是好青年。只要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就能让人生的色彩更加绚烂。”

李后强强调,纪念艾芜,要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重要讲话,我们要创造宽松环境,搞好文化建设,培养杰出作家,让一批又一批艾芜式的青年成长起来。

纪念艾芜,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艾芜是追求幸福的一生,我们要努力把艾芜家乡建设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李后强指出,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让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带动农业,让农民成为最光荣的职业。大力发展农商文旅产业,建好清流-濛阳产业融合发展带。把艾芜作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原文学场景,打造网红景点。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让“神农药枕”再显神奇。

纪念艾芜,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李后强认为,艾芜是突出创新、开放和共享的一生,是南向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孤行者、探索者。“我们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到艾芜家乡建设的各个环节,让艾芜文化IP成为打卡点。新发展理念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文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基点是共同富裕和整体利益,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将长期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创新包括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市场创新,改革创新、调控创新,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转换与重构。清流-濛阳产业融合发展带要成为开放带、文化带、创新带、绿色带、富裕带、共享带,成为中国西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纪念艾芜,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艾芜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一生。但艾芜生活的时代是传统生产力。”李后强介绍,生产力是指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即社会生产能力,实际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或者征服自然的能力,包括“三大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在同样多的资源条件下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新质生产力是被创新颠覆了的生产力,发生了质变,出现了新质,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有“三新一优”特点,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工具、新质劳动对象及其优化配置,1+1+1>3。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形态,各自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与技术的烙印,它们在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产出效率、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李后强强调,建设艾芜家乡,必须拥抱新质生产力,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采用高新技术手段,更新劳动对象,改革生产关系,用数智化改造传统产业,以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清濛新篇章!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艾芜和他的朋友们”研讨会圆满结束,专家:纪念艾芜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培育文化传承创新的内生动力。

6月14日,成都新都区举行了“艾芜和他的朋友们”青年学术研讨成果分享会。今年是文学巨匠艾芜先生诞辰120周年,基于此,新都区策划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本次学术研讨会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芜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精神和文化对于当代青年学者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影响。新都区通过举办本次研讨会,旨在传承艾芜精神、弘扬艾芜文化,同时强调青年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青年学者以其敏锐的思维、创新精神和活力,成为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的关键力量。

本次分享会成功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通过这次研讨,新都区希望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和共同成长的平台,推动艾芜研究的深入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艾芜,从其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学术研讨会现场,来自全国多个高校、单位的多名专家学者作了报告,本次研讨会聚焦艾芜精神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艾芜生平事迹与思想探索、艾芜研究新视野等主题,让更多学者领略到了艾芜研究的独特魅力,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和背景,通过主题分享、学术讨论、实地调研等形式表达着对流浪文豪艾芜的崇敬与怀念,诠释艾芜文学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艾芜先生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在会上做了题为“纪念艾芜我们应该做点什么?”的主旨演讲,“今天的话题很集中,紧扣‘艾芜和他的朋友们’,并且与青年有关,但说起来话也很长,这也是大课题。原因在于,话题的核心艾芜,本身就是无穷大,是一座高峰、一个大海,还是一座图书馆、一个大宝藏。”李后强说,“数学上叫艾芜为‘δ函数’,也称‘脉冲函数’‘点源函数’。如同引力一样,δ函数看似简单,实为深刻,虽无形却无所不在,极为优雅和极为强大,是描述质点和电场的有效方法。用数学描述艾芜肯定不准确,但不失为一种探索。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凡是不能用数学描述的东西一般都不是科学。”

李后强认为,在物理学上,艾芜应是“希格斯场”,他给社会和青年赋能。这是一种遍布于各个角落的量子场,笼罩着我们全身,无处不在。“希格斯场的振动产生‘上帝粒子’(玻色子),粒子因为与希格斯场之间相互作用而获得能量和质量。今天,我们在追忆艾芜给社会赋能的同时,也深切怀念给粒子赋能的希格斯,他2024年4月8日去世(享年94岁),被誉为世纪伟人。”

“今年是艾芜诞辰120周年。我们想起艾芜、思念艾芜、研讨艾芜,是为什么?可能不是为了情面、形式、表态、热闹,而是把艾芜作为符号、地标、榜样,通过透视艾芜现象、展示艾芜成果、宣传艾芜品德、弘扬艾芜精神、形成艾芜方式、激励艾芜后人,推动新都、四川乃至全国文化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推进民族伟大复兴,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做出贡献。”

李后强表示,艾芜被誉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流浪文豪”,研究他文学作品和文学成就的工作较多,研究他学术思想和调研成果的工作较少,把他看成作家的很多,把他视为学者的较少。其实,艾芜是从农村走向都市的学者,是从平凡走向非凡的作家,是从成都走向世界的文人。“用今天的话说,艾芜是当时的‘流浪者’‘农民工’,也是那时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的作品被翻译成日、俄、英、德、朝、匈、波等多种文字在海外传播。在南行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在缅甸克钦山中,当过马店伙计;他在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包括赶马人、抬滑竿的等朝夕相处。后来,他到缅甸仰光,病倒街头,被四川省乐至县人万慧法师收留。以后,他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1949年后,艾芜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他的一生充满奇遇、梦幻、苦难、波折和辉煌,他的作品充满浪漫而艰辛的漂泊气质,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素材很多。”李后强表示,鲁迅称赞艾芜是“最优秀的青年作家之一”,巴金推崇他为“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王蒙则高度肯定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换个角度看,艾芜的“南行”实际是“调研”,三次南行,三次调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作品(500多万字)是“调研报告”、“汇报材料”。他深入社会底层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与事,他精准记录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情与怨。艾芜是专家,他思考不同人群的命运与奋斗。艾芜是学者,他研究宇宙生物的生存与繁衍。艾芜是智者,他发现了生命的伟力和奇迹。

李后强认为,“艾芜的朋友”可能是万事万物,绝不是他身边的少数文人,包括有形的与无形的,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这些让他产生了创作的灵感,让他终身难忘,不写不行的东西。最知心的朋友当然是他自己,他的心灵,还有伴随他的岁月。“万物有灵,本质都是能量——超弦,光子是载体。静态的能量是物质,运动的能量是光子。光是世界的本源。可以说,艾芜一生追求光明,触及了世界的真相,他无疑是先知先觉的智者。奔向远方而又热爱阳光的人,是看透生活真相而又仍然热爱生活的人,这是真正的英雄。”李后强表示,有人说艾芜是“反叛”,他实际是在“正行”,从封建奔向开放,从黑暗走向光明。

李后强分析,社会制度可能是产生“艾芜现象”的原因。“艾芜为什么要流浪异国他乡,后来又回到祖国怀抱?他自己有明确的回答。”李后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艾芜重返西南边陲,用饱含着欢乐的笔调,写下细致含蓄、意境深远的《南行记续篇》。他的南行回忆录《漂泊杂记》,对战乱年代在滇缅流离失所的流浪生活,也写出了清新明快的文字,令人深思。艾芜在88岁曲折而又传奇的人生中,旧社会和新中国几乎各占一半,他3次入党,6次坐监狱,最懂得人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被称为“中国高尔基”。

“学界常问,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文人,为什么大多数是在活着的时候非常悲惨,死了以后却非常灿烂,有点‘生得痛苦、死得光荣’‘薄养厚葬’的味道,比如苏东坡、杨升庵、陈子昂等。难道就是哲学家叔本华说的:人的一生,就是‘受苦受难’的过程,死亡才是唯一的真相?今天,中国文人的生活与命运彻底改变了,他们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其中的佼佼者杰被誉为人民作家、人民艺术家。因此,我们要以新的思维、新的态度、新的作为来感恩时代,回报社会,服务人民。”李后强说。

李后强指出,“艾芜精神”给我们的启示可能是不屈与抗争。“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艾芜的辉煌成就也是奋斗出来的,他的一生始终与祖国与民族的大业相连。对于青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与老一辈相比,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自幼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一路伴随着祖国的强盛而成长,有更扎实的知识,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宽广的天地。

从“创新创业”到“互联网+”,社会搭建起广阔的舞台,供青春施展才华、追逐未来,在时代的舞台创造无限的可能。与此同时,工作的压力、竞争的焦虑、成功的渴望……现实的“骨感”,也让一些年轻人的内心挤满成长的烦恼。李后强说,“‘人生的理想是越飞越低还是越飞越高?’‘人生的道路是越走越宽还是越走越窄?’这涉及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奋斗过、拼搏过、奉献过,书写过人生的精彩、攀登过人生的高峰,我们才能在以后回忆的时候,自信地道一句:‘青春无悔’。”

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青春因梦想而激扬,青春因拼搏而精彩,青春因奉献而厚重。心中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青年最大的资本不是经验丰富、胸有成竹,而是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无论道路多险、风浪多大,只要前行都是对自己的超越。那些以梦为马、激情奋斗的日子,将永远成为人生的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不管是高校的学生,还是基层的村官,不论是工厂的青工,还是街上的快递小哥,只要尽心做好本职工作,都是好青年。只要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就能让人生的色彩更加绚烂。”

李后强强调,纪念艾芜,要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重要讲话,我们要创造宽松环境,搞好文化建设,培养杰出作家,让一批又一批艾芜式的青年成长起来。

纪念艾芜,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艾芜是追求幸福的一生,我们要努力把艾芜家乡建设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李后强指出,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让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带动农业,让农民成为最光荣的职业。大力发展农商文旅产业,建好清流-濛阳产业融合发展带。把艾芜作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原文学场景,打造网红景点。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让“神农药枕”再显神奇。

纪念艾芜,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李后强认为,艾芜是突出创新、开放和共享的一生,是南向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孤行者、探索者。“我们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到艾芜家乡建设的各个环节,让艾芜文化IP成为打卡点。新发展理念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文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基点是共同富裕和整体利益,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将长期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创新包括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市场创新,改革创新、调控创新,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转换与重构。清流-濛阳产业融合发展带要成为开放带、文化带、创新带、绿色带、富裕带、共享带,成为中国西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纪念艾芜,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艾芜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一生。但艾芜生活的时代是传统生产力。”李后强介绍,生产力是指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即社会生产能力,实际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或者征服自然的能力,包括“三大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在同样多的资源条件下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新质生产力是被创新颠覆了的生产力,发生了质变,出现了新质,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有“三新一优”特点,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工具、新质劳动对象及其优化配置,1+1+1>3。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形态,各自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与技术的烙印,它们在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产出效率、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李后强强调,建设艾芜家乡,必须拥抱新质生产力,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采用高新技术手段,更新劳动对象,改革生产关系,用数智化改造传统产业,以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清濛新篇章!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