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马明乾 采采
版面编辑 | 谢小招
图文编辑 | 于秋茳、徐温佳
网络大电影这个概念是视频播放平台爱奇艺首先提出来的,这个名称是为了与之前流行的微电影概念相区别。其实娱影君认为,更为准确的叫法应该是网络电影,但目前行业内已经习惯了网络大电影这种称呼,因此在本文中也将使用后者进行讨论。
之所以要讨论如此基础的话题,是因为娱影君发现,目前网大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目标用户定位模糊的影片。这些网大盲目追求包括院线在内的其他发行渠道,导致其网络属性不够极致,又达不到院线水准,成了名副其实的“四不像”。
在百度百科中,对网络大电影有这样一个公式般的定义:
这明显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来看下微电影的百度百科定义:
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微电影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30分钟以内的影片,用数学的思维把微电影的定义套进公式里就成了:30分钟以内的网络小电影+网络=网络大电影。
难怪老师教导我们:写论文引用百度百科的行为就跟穿拖鞋去参加国宴一样。娱影君今天就要好好聊一聊,我们一直在讨论的网络大电影到底是什么。
爱奇艺总裁李岩松曾经公开阐述过他所理解的网大:
“投资在50-400万之间,时长超过60分钟,没有特别大的造景,制作、拍摄周期也相对也短,核心是故事。”
这个说法在如今看来已经略显过时,因为今年已经有好几部片子超过了400万的投资。随着网大的发展和精品化进程,网大的成本一定会有难以预料的提升,所以想要在成本上定义网络大电影肯定不合理。
网络大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主要在网络平台播放的电影,并且是主要以网络用户为受众制作的。从现今网大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个说法虽然显得很简单、很空洞,但却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娱影君对网大定义的探讨也将从这句话出发,将网络大电影的定义更加精准化,让我们更加明确我们一直在做的究竟是什么;另一方面争取通过明晰定义,对网大的实践有所帮助。
- 网络电影与网络发行,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要将网络大电影与网络发行区分开。对网络发行的影片来说,互联网视频平台仅是其众多发行渠道之一,并且不是最主要的一个。网络发行的影片可以是院线、或者电视电影。近来,越来越多的院线电影选择在影院下映之后走上网络,平台通过购买版权的方式获得播放权,观众可以通过移动端、PC端在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观看。目前来说,院线电影在网络平台上播放是在院线票房赚足了之后,作为电影盈利环节的一次收尾活动,在总收入中占比较小。故此类电影其本质仍是院线,不属于我们讨论的网络大电影的范围。
对于现阶段的网大来说,娱影君认为,如果没有前期较为成熟的IP或成功经验,一味追求进入院线是没有必要的。更多时候,将网大放在大银幕上不仅无益于提高网大的地位,反而会放大其本身的缺点。比如,小屏和大屏尺寸的区别直接导致了院线电影和网大在声画要求上存在很大不同:院线电影的声画要求更高,需要能在大银幕为观众提供视听上的最佳体验;网大的声画要求相对较低,观众们不计较也不在意视听体验的细节。另外,院线电影出于宣传、排片等需求,在演员卡司的选择上大多需要明星助阵,而网络电影因成本有限,并不需要在这方面花费过多。
因此,播放介质决定了影片的属性,制作网大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契合网络平台的相关属性,在有限的预算之下“抓大放小”,才能保证最后的结果不会跑偏。
- 网大应将互联网属性做到极致
网络大电影是纯网生的互联网内容,是“互联网+电影”概念的产物,是互联网产品的新内容。网络大电影这一概念可以被拆解为网络和电影分别进行分析,它没有跳脱出电影的范畴,是一种电影的新类型、新形式,同时也是互联网产业的一部分。互联网对于网大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播放平台、一个发行渠道,如前文所说,播放介质决定电影的属性,互联网作为网络大电影的传播和播放介质,服务于网络观众,因此互联网更是一种属性,深植于网络大电影之中,人们常说的互联网思维应是网络大电影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般而言,互联网思维是电商或者互联网企业常提起、常研究的思维方式,许多学者和从业者都试着给出相关的解释。互联网思维无法一言以蔽之,它更像是一种思维的集合,这个集合里面的所有思维,包括用户思维、极致思维、跨界思维、流量思维等都有共性:就是谐谑权威、调侃严肃、拒绝深度。网络大电影中的互联网思维也是如此。但在网络影视中,互联网思维变成了另外一种说法,叫做“网感”。娱影君前段时间曾经以网剧《灵魂摆渡》为例,阐述了何为网感(戳我回顾)。
就如同当年的电视媒体一样,从传统一对多的单向传播到如今新媒体的双向互动,传播者和接受者间产生了双向交流。互联网让电影观影变得更加随意:没有了关场灯的仪式感,没有了两个小时坐在一个地方的限制,有了快进、暂停、重播的自由,有了互动吐槽、任性挑选的自由,互联网作为播放媒介不仅在电影的内容上、声画上,甚至还改变了观众们的观看习惯,培养了更加多元的观看模式。而这直接对网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产生了直接影响。对此问题,娱影君日后将专门进行讨论,请持续关注娱影智库(yuyingzhiku)哟。
- 网络大电影的本质仍然是电影
正如上文所说,网络大电影是一种电影的新类型、新形式,网络大电影和传统院线电影在形式上有重要差别。因为在小屏上播放,所以网络大电影相比于院线电影在视效上和音效上都比传统院线电影更加精简。不过网络大电影依然是在电影这个大范畴之内,而网络大电影的产业链和院线电影的产业链在骨架上也是一致的,都是出品方、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和影院之间的你来我往。网络大电影扩大了电影的领域,但本质上仍然是电影。
根据爱奇艺、腾讯平台公开发表的内容审核条件,娱影君总结出了网大的四个标准:
1.正片时长60分钟以上(不包含片头、片尾);
2.制作水平精良,达到电影基础技术指标;
3.具备完整电影的结构和容量;
4.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可以看出,这四个既适用于网大,同样也是院线电影的标准。当然,网大在题材上会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比如院线难以上线的僵尸、志怪类型影片,在网大中并无十分严格的限制。
- 网络大电影的特点及定义
网络大电影具有“小画面、小格局、网络属性”的特点,相比院线电影更加短小精悍,多以小博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到此,娱影君为大家总结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网络大电影的定义:是指主要为网络平台制作的电影。作为互联网产品的新内容,电影产业的新形式、新种类,它在内容上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利用互联网思维,创造出制作精良的、相比于传统电影更加适合互联网传播、具有完整结构的故事和人物;形式上符合小屏的特点,对视效和音效的要求不严格。
有人可能会问,定义里为什么没有了播放时长、成本少、制作周期少、屌丝气质浓厚,以及前六分钟等等等“传统”特点。娱影君认为,这些特点其实根本就不属于网大,要么只是在某一阶段的不成熟表现、要么是出自行业在初期阶段的简单规则。爱奇艺近来有意鼓励80分钟以上的网大,但其实针对的并不是时长本身,而只是一种调控故事和影片质量的手段。所有这些特点并不触及到网大的本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这些气质和特点都会一定会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网大作为一个结合时代的产物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院线电影近两年上升势头迅猛的同时,网络大电影方兴未艾,开始在电影行业内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度。自2013年开始,一些中小规模投资的长篇电影开始从互联网渠道寻找出路。资料显示,2015年仅在爱奇艺上线的网络大电影便有612部,超过当年412部院线上映的影片数量。据娱影数据统计,2016年国内网大市场上映影片2193部(不包含已下架的影片),远超院线电影468部。可以说,网络大电影作为网络视频阵营的新生代,初试锋芒便有所斩获,成为院线电影、电视电影在内容、渠道和受众层面的有效补充,迅速成长为中国电影产业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电影频道会每年投资制作近百部低成本的电视电影在电影频道播出,但是电视电影一直概念不清。随着电视市场的受众逐年流失,电视电影的市场规模也始终很小,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加上制作公司最后只能拿到少量的承制费,很难出精品,电视电影成为了一个没有影响力的过渡阶段。而院线电影的产能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观影需求,再加上互联网的兴起便催生了网络大电影这一新成员。
科技和电影之间、媒介和电影之间在历史上总是会不断碰撞和融合。1895年电影的诞生到1927年《爵士歌手》让电影有了声音,到1935年《浮华世界》让电影有了彩色,再到后来《阿凡达》带起来的轰动的3D时代,还有各种CG特效,电影一直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艺术。电影作为一个百年的年轻艺术,它还有许多玩法和发展空间,网络大电影是一个新的尝试,它打破了百年以来电影只服务于大银幕的习惯,成为电影产业的一个有利补充和新增长点。
三年的发展,让“网络大电影”这个名词已经逐渐从一个新词汇变成一个旧词儿。或许它还在发展中,但是网大这一存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并关注着。如今,网大已经有了基本的雏形,虽然一时难以脱下部分“恶名”,但是它却已经开始有了成熟的趋势,市场已经开始自我进行淘汰和择优。比如去年11月25日,爱奇艺公布了一个榜单,第一次透露了网络大电影的真实票房数据。今年年初更是破天荒的公布了从2014年-2016年三年的票房分账榜单,真实呈现了网大市场的实际情况(戳我复习)。
这份数据足以让从业者们和吃瓜群众真正看清了网大市场真实现状,躺着都能挣钱的混乱时代已经结束,网大的优胜劣汰将会越来越激烈。而之后广电总局更是下架60多部有违规内容的网大(戳我复习),波及面几乎覆盖所有视频平台。无论是视频平台还是片方,甚至监管部门广电总局都开始重视网大,用行动来保证和维护它的良性发展,努力引导行业正规化,娱影君与一直关注本公众号和关注网大的同学们一样,期待它的未来。
【本文为“娱影智库”原创独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有需要开通白名单转载的公号请后台留言联系,本文禁止未经授权二改发布,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