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聚美丽 舒秀辉
——今年还有什么新品牌冒出来吗?
——去年你们觉得哪几个国货做得好?
——接下来的生意机会还有哪些?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每次见一些创始人,一上来经常会被这样“灵魂三问”。
几乎没有新品牌机会了,做得好的你们都看得到,像珀莱雅、韩束、谷雨、HBN、溪木源、方里、半亩花田这些。生意机会嘛,可能谁都能说上两句——小红书、线下、视频号……
但聊起来的时候,总是有股意兴阑珊的味道。人家做得那么好,为什么我那么难,都没新品牌机会了,怎么机会还没到我头上,都看到新生意机会了,怎么还没有哪个同行跑通让我复制复制?
而且,大概率这其中的“我”才是这里面最难受的那一个,陷入了增长滞胀。有家行业媒体今年有篇文章说到,新锐品牌可能做到5亿以内的销售额是很容易,但10亿以上的天花板很难突破。
5个亿的营收放在10年前,可能是一个令品牌十分骄傲的数字,是能挤进单一品类TOP行列的。但放到现在,据说行业聚会,天上掉下块陨石,都能砸到一堆5个亿的商家。
而在这个量级的商家,可能10个里面有6-7个(甚至更高)是为增长、为利润极度发愁的,说不好明天现金流就断掉,如果有投资的话,有可能还要被投资人清理出场的。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2007年提出的,主要说不少中等收入经济体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原有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矛盾显露,原有发展优势渐渐消失,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5亿在新锐美妆行列中基本上也算得上中等规模,当然这5个亿不是实指,而是一个可参考的虚指数字,可上下浮动,但在这个范围内的新锐国货们的确许多陷入了这样的“中等规模陷阱”中,说到底这其中的很多成绩,大多是偶发性的成功。
为什么陷入这样的规模陷阱?看到的机会一定是真机会吗?如何将偶发性的成功变成确定性的增长,突破现有的规模藩篱,获得生存亟需的利润空间?这会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想要探讨的。
从2017、2018年新锐浪潮兴起至今,已经过去了六七年之久。
今天我们看到的,真正在这一波浪潮席卷之后取代原先的“传统品牌”,成为新头部的企业其实也不并不多。当然,在中腰部的确实成长出一批新锐品牌占据各细分类目的主要位置。但这一波中,各家冷暖大部分也是偏冷的多一点。
我在《珀莱雅吃到欧莱雅掉下来的人 韩束吃自然堂/百雀羚的人》中写过,有品牌老板(而且是细分头部)亲自下场跟工厂抠产品成本,1毛2毛的抠。在美博会上,我碰到了一位资深的供应链负责人,她说:“你写1毛2毛的抠,有点轻了,实际情况是……”
所以,目前的真实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加艰难。这其中的原因,我跟很多业内人士以及品牌创始人交流后,认为主要有这样几点:
1、创始人的能力边界已经被触及,短板越来越显现
去年为什么像珀莱雅、韩束等所谓“传统品牌”在声量和销量上都压过了原先的新锐品牌,在文章《别老盯着珀莱雅 让“欧莱雅”叫哥的可能马上要排起队了》中,我们认为,这是系统效率对局部效率的胜利。
原先,许多年轻的创始人们特别擅长社媒营销,或者特别擅长差异性产品打造,特别是创始人的个人英雄特质,是过去几年新锐快速走过0到1将生意做大的关键因素。而现在,单一要素的极致效率还是能够让一个企业快速起盘,比如白牌凭借对流量规则、投放素材的极致理解就能快速起量。
但是现在及未来数年,品牌拼的是系统效率,是在产品、营销、渠道、组织等各个重要经营模块的综合效率,它是品牌从1到10到100的跨越和持续增长的底层因素。
就像理然创始人黄伟强说的,假如1亿到5亿有50个机会,那5亿到10亿可能只有3-5个机会。
根据聚美丽的观察,1-5亿的生意体量,打爆一个单品就能做到,甚至可能品都不重要,上面说到的白牌已经证明了,比如今年漩涡中的温博士、之前的肌先知等等。但是从5亿到10亿都是慢慢长上去的,品牌做不上去是因为你5亿的课还没补完。
原先很多创始人可以依靠光鲜的经历、增长的GMV不断地向资本要求输血,营造一切尽在掌控的局面。他们大多拥有强大的自我逻辑自洽场域,只要打不破我的“金身”,我就是正确的话事人。
但实际上,他们存在着太多的认知BUG。几个月前,我接触一位细分品类的创业者,在过去数年希望在功效解决方案层面教育用户,从更长期、根源性的解决思路来选择产品。整个品牌团队为了更科学的说理,从配方到专家背书到专利技术、临床验证报告等一应俱全,然而在推广时极其费力。虽然也拿到了亿级销售结果,然而跟他后来推出的一款即时效果的单品相比,难易程度让他自己产生了认知碎裂。
“我们想解决一个更长期的问题,但消费者其实他首先要解决短期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短期问题,就没办法去信任长期。”这是他的感叹。
我们无意比较长期与短期的正确性,只是想说,今天了,创始人们应该要放下高傲的自我认知,要学会反复打脸,把自己揉碎了重新再长出来。
2、沉溺于拉新快感的“毒瘾”中,却忽视大家拉的是同一拨人
拉新在过去,是一个“含褒量”很高的词汇。一个品牌能拉新,说明具备强大的新用户人群好感度与号召力。
但从去年起,我跟很多创始人来交流的时候,越来越听到他们深受拉新之苦,甚至还会有些光怪陆离的现象,比如好一些品牌创立两三年,整个企业的精力都在拉新,没有后端的用户运维,以及激发复购的运营动作(就算有复购,更多是用户自发)。
今天我们应该都很清楚,拉新,特别是像在抖音平台上的拉新,是要依靠费用花费,而且是越来越高的费用来争夺用户的注意力。一个不恰当的比喻:5年前,可能买一个用户进到我的池子里是50块,今天是500块起,因为她们广告看多了,更无感和更挑剔了。原先看一次广告就能进直播间的,现在要在刷短视频时,看上七八遍才有可能进去看看(还不一定买)。
拉新是有毒的,会上瘾的:一拉就有流量,不拉一点水花都没有。但这里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新”代表着不稳定,特别像抖音。
一位理性的创始人这样分析:抖音属于是一个变化波动频率很高的平台,非原来天猫这些传统电商(直钻淘的工具)能比。现在看下来如果在抖音没量,其他所谓全域也都没有量,因为传统电商没有拉新能力,全靠抖音外溢。
虽然说得有点绝对,但离事实也不远。在抖音不停地拉新,导致的就是品牌的基本盘永远不会稳固。而这种不稳固的本质原因,是因为永远有人把你的基本盘当新来拉。
为什么你的基本盘会被当新来拉?“原因可能是新锐品牌的人群是高度集中的相似性(比如都是Z世代中的18-25岁人群),用户其实没什么忠诚度(尝鲜),今天我买A品牌,明天我就买功效相似的B品牌、C品牌。”春日来信创始人卞前进分析道。
而当你想脱离高度相似的人群,比如想往更高一阶的人群靠拢(比如去到30+人群),你会发现你的生意效率直线下滑,因为算法告诉你,那不是你的人群。所以今年好几家在去年主打抗老精华的品牌,纷纷回归卖起了水乳。你试图挣脱算法,但你发现你没那个资金实力告诉算法,你是金主,只能乖乖回到算法给你圈定的上一个圈子里,继续和同样跳脱不出去的同行,继续竞价来相互拉对方池子里的人。
3、流量承接转化效率差,缺失系统共振无法抗衡白牌极致组织效能
创始人的认知缺陷,品牌在运营上的明显畸形,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在现如今的流量承接与转化效率层面的低下,直观体现在了ROI上。
这在与白牌的对比中尤为明显。白牌缺乏对产品以及品牌的敬畏之心,但是白牌对于渠道玩法的理解程度、组织的超强执行性是值得品牌企业思考的。许多品牌无法放量,或者一旦放量,ROI会出现明显滑坡,症结就是在承接和转化的效率损失。
白牌可以在单一货品上进行极致的放大,我们可以批判它们对于人性恶的拿捏,但需要赞赏的是它们在组织效能层面的领先性。产业观察家张涛就直言,厦门白牌帮,一天广告费五六百万,几万条计划在跑,而广州有些品牌企业,一天建3-5个计划,“你投了个寂寞,人家把量都薅完了”。我们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样的素材才能跑起来,是混剪好,还是原创好,原创之后再怎么多几个混剪,“(这些)很多企业这都搞不明白”。
当然,我们大部分品牌确实无法效仿白牌的一条黑路的狂奔,对于品牌企业而言,如果是从流量闭环的层面,需要图文/视频种草+达播+信息流切片+自播回流等等综合形式,全域种草、全域收割,这个点我亏了,但是我在其他地方有外溢的流量,算全盘账。
上面是一个理想形态,现实的情况中,大部分小几个亿规模的品牌,可能是这样的情况:跑出一个单品,1年能出100万支,个别链接堆到了10万+,然而可能是个别几位大博主带出来的,是单一种达人草层面的资源转化,但是达播的承接比较差,后续达人、明星的素材不够,以及自身团队在素材剪辑、产出的效率低,所以自播、素材投流这些都没办法放量,它就没有承接,可能是巨量的A1人群“放飞”式的发展。
因此,上述的100万支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单品销售数字,但它更像是一只“纸老虎”,只是在细分卖点、形态、背书等的某个点上有先发优势,会很快受到市场上的模仿者以更低价格、更高组织效率的侵蚀挤压,导致单品生命周期快速消减。
回到第一点我们讲的,新锐品牌在创立期靠的是长板,而到了成长期,如果仍然是单一长板,产品在建设,流量协同能力在建设,渠道也在建设,品牌也在建设,就很难共振起来。而今天这类企业所谓的单一长板,跟白牌的单一长板相比就是此消彼长,所以我们既有在跟品牌同行零和博弈,又在跟白牌PK落入下风,让越来越的中等规模品牌创始人们发出感叹——“2024年是自2020年以来过得最难的一年”。
这个时候,其实很多创业者是表面镇定,心里慌得一批,特别容易出现慌不择路、饥不择食。但越是艰难时,越要看清、认清、分析清到底是怎样的境况。我在和很多创始人交流后,总结了几条在当下阶段,应该具备的基础心态和认识:
1、认识清楚现在的收获到底合不合理
高速增长期的时候,谁都有膨胀的时候。但当滞胀的时候,其实特别适合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个问题——今天获得的生意体量是怎么来的,它合不合理?
“如果不合理,那就是活该;如果是合理的,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瓶颈,是这个(品)本身的问题还是大方向的问题。如果是大方向的问题就得调,本身有问题就得优化。”黄伟强举例,比如本身你的存量一个月是2000万,你的量如果是不合理,那你下滑到1000万,甚至几百万是很正常的,你得做好面对的事实;如果2000万是合理的,但是涨不上去,就要看这个方向对不对,你一个月2000万,但是这个市场有20亿,你其实有机会做到2%的份额,就是4000万,2000万到4000万也是翻倍。那你就要看你不能翻倍的原因是渠道、产品还是其他什么。
2、拥有“常识”性的生意分析能力
能做几个亿的生意,不会分析生意,听起来很荒谬,但实际可能大把人不及格。
我们认为,有几个基础能力需要创始人具备:
①不同生意阶段靠什么
以上是C咖联合创始人聂小塔,从0走到10亿级别企业的切身总结。
②生意竞争生态跟谁打
品牌的定位以及生态位置,会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其实部分创始人并不清楚在当下阶段到底跟谁打,谁是我今天的对手,谁是我做到10亿后的对手。比如大家都是美白,或者都是抗衰,你现在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国际品牌,还是国货品牌?是品牌,还是白牌?是初抗老,还是熟龄抗老……
分肤专研的敏肌护理品牌泊本在切入大热的敏感肌赛道时,就非常清楚自己的生态竞争位置。
泊本创始人Colin是这样划分的:
在将生意规模拉升至3亿多回款,积累了众多消费者使用和反馈数据后,泊本今年提出了“干敏油敏,分肤专研”的理念。
这背后,一方面是用户需求更加细分的顺势而为,在使用场景、产品功效相比大赛道老大薇诺娜也会更加细分,另一方面,干敏、油敏天然是年轻人群会更多出现的状况,所以泊本是在用户的日常护理层面进行满足。因此可以看得出,虽然敏感肌护理大赛道的王者是薇诺娜,但实际生意分析下来,泊本在当下阶段并不以薇诺娜为主要竞对,以及双方的竞争策略也不相同。
③有理性的算账意识
原先很多创始人,不会“算”单一品牌的利润,或者如果是多品牌情况,在当年资本充裕的时候,不算各项目/各渠道的利润,只看全盘GMV。以及粗放经营也能获得转动的现金流,今天不行,所以创始人必须会算账,而且是算颗粒度更细的账。
卞前进就是较早形成了财务意识的创始人代表,虽然如今已经达到4个多亿生意规模,但在大几千万量级的时候,他当时认为财务就是记账。而随着生意上到亿级规模,他引入了财务顾问,逐渐意识到生意不是简单一盘棋,今天需要细到对单店、单渠道、单个项目的营收评估。
比如以抖音渠道为例。可以接受高成长性以及对应的短期财务亏损,但是量冲不上去,又不能赚钱的情况下,原先或许会受创始人的主观意愿来判断抉择,今天必须以财务预期管理为衡量标准。
另外,我还碰到过个别品牌创始人,在单一品类深耕时,希望通过多个单品的“围剿”去打穿品类,却忽略核算每个SKU的成本投入、销售预期等独立核算。
经营要大小账都算得精,比如多增加一个SKU,经过市场测算能多 3 000 万的生意,假设可以拿到 20% 的利润,也就是 600 万。而整体的开品综合费用只有 100 万,意味着能净赚500万,这种生意逻辑是可做的。
“品牌多开 SKU 本质上是为了赚多少钱,第二点,能够达成巩固单品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目的,那这个事情就很值得做了。”黄伟强总结道。
3、对增量周期抱有延迟满足感
小红书电商、视频号、线下渠道、出海……今年以来,这些都是在市场存量环境下,各品牌比较有共识性的新机会点。
但看到与真实获得仍然是两码事,特别是今天,短期性的增量红利消减周期可能是朝夕之间的(比如某个粉丝快速增长的潜力红人),而长周期、稳定持续性的增量机会,则需要创始人们像张一鸣说的那样,具有延迟满足感的心态与中长布局,比如像出海,像线下渠道的布局。
比如出海,我们在文章《国货美妆“反攻”海外,会成就好生意吗?》已经有了对部分热门市场的说明,品牌针对目的地市场的用户特性、法规民情、消费能力,进行定制性的产品开发与匹配,就算强如完美日记也花了2-3年时间完成了在地化的适应和开拓,成为东南亚市场TOP 10的彩妆品牌。
而进军线下,虽然如今线上线下的成本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倒挂,但并不意味着在线上斩获3-5亿生意体量的品牌只要把货铺到线下,就立马能赚钱。
宝洁系出身、溪木源、寻荟记等新锐品牌的线下运营商——久伊美达创始人刘哲就坦言,可能10个亿(GMV)以内的线上品牌,到线下去会是“无感的”,真正能够影响到分销渠道商以及消费者的,其实还是头部的,包括细分类目的头部品牌。
但就算是头部企业,其实也无法完全将线上的货盘折扣模式平推至线下。一位有着十余年线下操盘经验的服务商,在观察和服务众多新锐品牌进军线下后也透露,部分已经年销超20亿的线上头部企业,在进入线下的前3年给到代理商的毛利空间分别是35%→32%→30%。
这其中的玄妙就在于一开始需要给到高毛利让代理商去做形象、做服务,随着市场逐渐打开、网点更加完善,才能拿到更多的话语权。而如果一开始,就追求速度、追求回款,反而适得其反,线下就是需要时间周期来铺设网点与搭建体系的生意模型。
归根结底,此时不要瞎折腾。“现在是要熬下去,不要犯错误,不要失败,就能等到曙光,因为你的对手也熬不住。你先首先确保自己不要失败,然后等待别人犯错,因为别人会焦虑,他焦虑的时候让他犯错。”雅迪、波司登等百亿企业的战略顾问、知行合一咨询集团创始人李文亮针对美妆新锐企业的困境,如此说道。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了大部分几个亿规模的新锐品牌,它们的成功很多都是时代红利以及单一要素的长板放大带来的,大多都属于偶发性的成功。但在如今存量、零和、同质等各方面压力下,熬着不犯错可能对我们来说,已经是极大的煎熬与考验,那还想着增长,而且是确定性的增长,是不是一种奢望?毕竟像珀莱雅、韩束、可复美这些的成功,都不太可复制的。
那么确定下的增长,是否有明确的路径?我们认为,有两条路径是脱离中等规模陷阱完全可以走出的:
1、明星大单品,抢占垂类心智
似乎是正确的废话,但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对,需要重新审视一下:
①明星大单品成功的作用与做成的难度
大单品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指定购买(排斥其他竞品)和绝对信任。一位消费品资深投资人指出,明星大单品很重要的指标是用户的购买品牌排列顺序:“你的用户是谁?你影响的占比有多高?在你能够影响到的用户群体里,你的被指定购买率能有多大的比例?优先级能排到第几?”因为消费者总希望发现更好的品牌与产品,如果她们对你只是尝试性购买,那随时都会变心。
但能够成为被指定购买和绝对信任的大单品非常难,原因在于用户的“脑容量”很小,记不住那么多品牌。上述投资人提到一个“1+2”的概念,即消费者在一个细分品类里最多只有3个品牌的心智空间,其中有1个是已经被外资品牌所掌握了,原来另外2个也都是在外资手里,但随着中国品牌的努力,现在其中1个起码是国货品牌。未来也许2个是我们的。所以这里可以直观地看出,要获得这一份长期稳定的信任的比例是多么难。
但除了这条路径,很难再有其他更确定性的方式让消费者记住你,以及更重要的——产生复购。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大单品对营销费用的对冲效率也是最高的,就算像冲击百亿的珀莱雅集团,其核心单品在整个营收中的占比仍然是很高的。而在此基础上,珀莱雅通过推出其他系列,来覆盖自身大单品稳定抓取的人群。
此时对很多中小规模的品牌而言,要想的是如何通过大单品的优化(配方迭代、体验升级等)来巩固目标人群,而不是动妄念去盲目拓人群。
比如VC类精华,天然会被被认为是年轻人用的,它不适合(主)做熟龄抗皱,所以在抖音平台的算法里面是不会大量被推荐给30+人群的,除非动用钞能力。但在目前几个亿规模体量范围内,聚焦主人群航道应该仍是第一要务。
②明星大单品基础二分法:痛点品类还是痒点品类
对于单品的划分,当然市面上有很多方法,我们这里讲一个最简单的分法:
谁都想占据痛点品类,有心智且刚需,但竞争必然激烈,很多时候需要一定的时运,比如珀莱雅在抗衰功效层面目前的市场位置,除了自身的产品、组织等因素,还有出现了抖音这样的结构性机会平台,天时地利人和地放大。
更多时候,中小型创业阶段的企业可能只能在后两者品类之间选择(不然凭什么你是创业者,人家是头部公司呢),特别是在痒点品类中,拼的就是组织能力,能不能快人一步、多人数倍,决定了在卡位战中积累优势,让你有机会和资源进入痛点品类去角逐。
③明星大单品的单品衡量与矩阵的评判
单品本身,张涛认为,要看内外2个层面:
一是在核心渠道中自身的流量效率有无提升,效率又包括了一方面它有没有带来更多的流量和曝光,比如抖音打得很爆,其他渠道没有动静,这是没有持续的穿透力的,另一方面它的转化率有没有上升,单点突破之后如果知名度上去,对应的转化率应该有对应拉升。
二是市场挤压度,比如某个细分品类在天猫单日搜索是10000个流量,而你占了5000足以说明你的单品话语权。就如上文说过的,目前是一个公共流量池同质化的零和博弈,我多吃一口,你就少吃一口,我拿的效率比你高,我可能赚钱,你就不赚钱。
而流量的持续性以及利润的产出,除了效率,就是留存之后的复购。
复购,一个是单品本身的复购,用户痛点、功效表达、体验&服务粘性;另一个是根据品牌的原点人群扩展场景,进行跨品类互动,也是多单品矩阵的销售连带协同,因为流量始终会越来越贵,拉新大家都亏钱,那怎样让用户的复购在后端产生更大的价值就必须考量。
但这其中,一个是明确单品到一定阶段的效率衰减(与品牌类似,都会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那么在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时,品牌就需要布局跨品类连带;另一个则是在跨品类协同时,注意是来自使用场景和步骤上的协同,不能拿定妆喷雾与洗发水协同,那只能割裂争抢资源。
2、把那该死的经营做细颗粒度
如果说明星大单品是1,那给1插上腾飞翅膀到底后面有多少个0的,就是经营。经营做不好,凭运气赚的钱,都会在当下凭实力败掉。
今天,其实很多品牌希望借助营销干一票大的来翻身,因为美妆行业是一个营销驱动行业嘛。但是,就像知名战略营销专家小马宋在他的《营销笔记》中说的,所有伟大的公司和品牌都是老老实实的搞经营,做组织的建设、渠道的铺设,一个一个做起来。企业的成功是经营的成功,营销也仅仅是企业经营中很小一部分,所以企业经营是比营销更高一层的问题。
如果我们只从营销角度去看,有很多问题是无解的;但是如果你从企业经营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个是不是如今我们陷入中等规模陷阱中,很难脱困的思想症结所在?
找一个能带货的红人,看起来是跟生意经营相关性更强,实际还是营销范畴,它更像兴奋剂,不从根本上解决自身造血的问题。兴奋剂就是偶发的,自己能造血才是确定的。
回到经营问题的本身,路径并不复杂,就是迈克尔·波特的2句话——提升经营效率、建立战略壁垒。
提升经营效率,实际上是从基于企业经营战略,通过战略管理来统筹完成的,而不是单点在某渠道、某平台的某些形式,甚至是素材的提升就是效率提升。因为当生意体量进入亿级,以及向更高规模扩张时,肯定不再是点状效率,而必须是在大经营战略之下,明确各项战略目标和任务,分配责任和权限,建立执行机制,才能提高执行力和效率,并且能够有效进行资源配置。
讲起来似乎很玄乎,李文亮给出了落地路径:“一家品牌企业,首先是要在每年开好战略务虚会明确必须要解决的3-5件大事,继而是通过战略规划会形成战略地图,再是战略解码形成部门目标、组织绩效和人才供应链。”
以商品管理为例,在年度的战略规划形成战略地图之后,落地是在月度经营分析,其中月度经营分析不只是要看自己有没有增长,更是要做深度洞察和市场占有率的监控,看大盘涨跌、大盘中的竞对涨跌、各渠道的同比涨跌等等。再细一层比如竞争对手是增长的,人家增长做对了哪些事情,我们如果下滑,那做错了什么事情,如果人群流失,流失的程度和去向是怎样的。分析的重点不是看销售额,而是看份额。继而再是预测,因为预测是经营之魂,每月经营分析会要预测下个月能否达成目标,若达不成,业务负责人准备怎么补?
“经营颗粒度要做到很细。就是要把整个经营所有的全貌全部看一遍。”李文亮以对竞争对手的监控为例,涉及企业组织架构、动态招聘信息、销售表现、产品毛利核算,舆情评价、人群画像,更重要的是对手的年度事业规划,明年要上什么品、准备怎么打、高管的薪酬。“可能连竞争对手自己都没分析得这么细”。
这样才能从偶然成功走向必然成功,这也是包括袋鼠妈妈、泊本等品牌通过知行咨询在践行的,其中像袋鼠妈妈如今已经是奔向30亿级别的企业。
建立战略壁垒,我们说明星大单品有技术壁垒,企业经营也有自己的战略壁垒,特别是在大单品占据市场份额时。比如在争夺痛点品类的市场份额时,李文亮讲述了一个案例,一个品牌的王牌单品通过连续的调整已经获得25%的市占率,超过了对手的20%市占率,在月度经营复盘时,运营团队提出基本目标已经达成,100万/月的种草投放费用可以做一些缩减,而此时李文亮的策略是加大投入到300万/月,目标是通过饱和攻击达到42%的市占率。
“25%的市占率和42%的市占率的价值不是在于销售额,而是基于兰彻斯特法则的原理,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市场地位,赢得定价权让对手没有任何反扑的机会。 所以一般公司在经营的动态过程中就丧失了这个点,打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对手下面他所做决策的可能都是一个店长,他哪有这个战略思维,并不一定认为这个单品就是核心战略人群的入口。”最终,该品牌这一单品目前市占率已经超过75%,不仅是单品遥遥领先于对手,而且在品牌总销售额上也彻底与对手拉开。
所以,这个阶段的经营是创始人级别的战略投入和定力,经营的颗粒度来自创始人的一线体感,来调动和拉升团队作战能力。
因此中等规模企业如何突破瓶颈向上发展,或许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团队足够强:“不是单一性能力,不是平台给机会,不是踩住了爆点,不是利用了一次流量资源。而是像上台阶,每个阶段要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当你这个阶段某些外部的机会给你巨大的机会,让你完成了5个亿之后,你要做的事趁此机会尽快完善自己的团队。”
5亿只是个数字,不是以规模来定是否被淘汰,而是要区分清楚是平台给机会占了核心要素,还是自身团队在不同的流量机制、不同的外部优势条件下都能把控的能力,这是根本。一切跟随平台流量走,难听点是算不上一个“完人”,是平台的附庸。
非进即退,逆水行舟,但大道至简,上述路径方法并不玄奥,与成功企业的差别就在于战略规划、管理与执行。
责任编辑:@夏天童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