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评价成都这座城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评价成都这座城市?

美国《时代》周刊里有这么一行英文:“Chengdu, China's China.”译成汉语是“成都,最中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又切合实际的判断,历经2300余年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这种稳定给了成都延续不断的历史,而历史与现代的水乳交融,孕育了成都独有的城市精神。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故乡的流转与变迁。我和朋友们抱怨着这个地方,也留恋着这里。我们一起喝茶、吃饭、喝酒,然后返回工作的城市,行李里总是少不了带一块成都人家里特制的腊肉。

从北京起飞,那天阳光正好,虽然冬日有点雾霾,但天还是蓝的。飞机一路往西往南,两个多小时后,就看见下面白茫茫一片,穿过厚实的云层,窗外的光线一下子变暗了,记忆中故乡的冬天大抵就是这样的颜色。这便是到了成都平原。

这座盆地之城长年少风,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加上大量的建筑尘土混合着湿气,停留在空气中。冬天阴郁、潮湿,室内室外一样寒气逼人。但这里的人,喜欢把这阴冷的日子过得热热闹闹、层次丰富。他们盘亘在火锅边,盘亘在茶铺、酒吧、咖啡馆里,或者去郊外赏花,去川西高原踏雪。

回到成都的当晚,好友为我接风。开车穿过尘霾,我们去吃火锅,要了一瓶全兴,两种辣混在一起格外的香。热气蒸腾中,他们吐槽这里的雾霾和收入,但酒足饭饱后仍会来上一句:“过日子还得在成都”。

的确,休闲早已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对优哉游哉的成都人来说,没有虚度光阴一说,只有用生命去用力享受生活。在这里,闲也是一种生产力,没有一座城市会像成都:茶馆开在寺庙、道观、公园、巷尾、河边等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一看到太阳,全城人都坐不住地倾巢而出,每一个农家乐里都挤满了闻着花香打麻将的人们;在成都还有一种天气预报叫“又见雪山”,“窗含西岭千秋雪”不是浮夸的诗意,而是能远眺到的真实美景。由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90%的登山者都从这里起步,成都成为了中国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聚集枢纽。

“我昨天刚到成都,今天第一时间就来看熊猫了。”第一次到中国的南非小伙爱德华决定在成都待5天。像爱德华这样来了就离不开的全球游客很多,但起因远远不只熊猫。有外国小伙喜欢成都的美食,留下来学起了川菜想当厨师;有的国际企业精英被外派到这里,任期满后仍要求继续留在成都工作;从华盛顿来成都工作的美国人麦克说,成都是他到过的城市中,最不排外的一个。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精神,成都也不例外。这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尚、中国文化与外国元素的和谐交融。美国《时代》周刊里有这么一行英文:“Chengdu, China's China.”译成汉语是“成都,最中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又切合实际的判断,历经2300余年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这种稳定给了成都延续不断的历史,而历史与现代的水乳交融,孕育了成都独有的城市精神。

从2011年美国副总统拜登,2012年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到2013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再到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成都一次次进入外国政要的访华日程。表面上看是双方国家政治的互信,在其背后,经济则是一个强大的推手。作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成都拥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强大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特的文化气质,受到了越来越多外界人士的关注与聚焦。

自2010年以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已逐渐成为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中心之一。摩托罗拉、爱立信、思科、诺基亚、阿尔卡特、西门子、SAP、甲骨文、联想、盛大、腾讯、华为、中兴等国内外知名公司都在成都设有研发中心。英特尔、中芯国际等公司也已在成都投资设厂。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00多家在这里落户,成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名企后花园。

随着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成都也成为了外资银行进军中国中西部的首要城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6家外资银行已在成都设立分行,外资保险17家,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与此同时,成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2013年6月,第12届《财富》全球论坛落户成都。同年九月,世界华商大会在成都成功举办。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成都对51国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更是让成都与全球交往日益活跃。以前商务考察团只会在北京、上海做短暂停留,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来成都看看,而这一政策给成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美国《时代》周刊曾把成都比喻为“中国的洛杉矶”。报道认为成都的发展潜力令消费型产品的生产厂家怦然心动,并引述在中国的意大利贸易委员的话说,“到成都来的人无不感到惊奇,居住在成都,越来越像身在纽约、巴黎或米兰。”报道还称,虽然在成都生活悠闲,但人们也希望在工作上努力赶上并成为中国的富裕都市。成都人急切地从互联网、电视上获知外界讯息,不管是对休闲食品、时装潮流还是生活方式。报道预言,成都将会发展得像上海一样。

位于成都大邑的建川博物馆内,陈列着一顶1982年的粉红色蚊帐。这不是一顶普通的蚊帐,它是由改革开放后成都最早的私营企业主“杨百万”制造。

“杨百万”本名杨义安,花甲之年欣逢改革潮涌,携子杨祖伟创业于成都青年路。“杨百万”新型尼龙蚊帐实现了中国传统蚊帐的革命,风靡华夏,获“中国蚊帐王”的美称。20世纪90年代初,杨祖伟又创办了狮子楼火锅大酒店,使广泛流行于四川各地的“街边麻辣烫”登上了大雅之堂。

“杨百万”父子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致富的典型,把人们沉寂的财富梦想一下子敲醒。个体私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和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新希望集团、通威股份、科伦药业、地奥集团等一大批民营企业成长为大企业大集团。

在四川知名企业家中,“四刘”——刘永好、刘汉元、刘沧龙和刘汉的一举一动颇受大众关注。

从1982年辞去公职创业,建立希望集团,再到参股民生银行,30年的时间,商海里大浪淘沙,刘永好成了民营企业中少有的"常青树"。禹作敏、牟其中这些与他同时代的企业家,都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刘永好有时候也说,自己总是"战战兢兢"。不过他认为,有一个准烈士的心态,可能反而还能活得长久些。

曾经的投资失败,让他和他的兄弟在“跳岷江”、“逃新疆”之后,选择了“继续干”,进而用10年时间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集团;从“世界鹌鹑大王”到“中国饲料大王”,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幅员辽阔的成都平原上缔造起一座农牧业帝国,而他本人也连续十年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2011胡润金融富豪榜刘永好以115亿元排名第一, 2012年新财富500强名单上,刘永好再次荣封四川首富。

1983年,靠着父母卖猪的钱创业,刘汉元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鱼饲料生产商。他在家乡的一条运河里开始 了渔业养殖,而当时四川几乎不产鱼。后来,四川的鱼类养殖业蓬勃发展,由1980年的平均每人每年消费1公斤到2001年的20公斤,此外,通威集团还生产家畜、家禽饲料,2000年集团销售额达61亿元。2001年10月,刘汉元被《福布斯》列为中国大陆100首富第11名。

1979年,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村村点火,乡乡冒烟”,25岁的榨油厂职工刘沧龙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靠着当初借来的500元钱,开矿山、办工厂,使他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什邡市最早一批创业者。如今,宏达集团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和全国优秀民营企业行列。此外,刘沧龙所持有的汉龙集团还涉足化工、房地产、期货、水电、白酒、零售等领域。2009年,刘沧龙以120亿元人民币的身价进入《新财富》财富500富豪榜,在国内金属与冶炼行业中排名第三。2010年以130亿元财富进入《2010胡润矿产富豪榜》荣登矿王。

自李春城案发后,包括四川金路集团董事长刘汉、四川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成都会展旅游集团董事长邓鸿、成都国腾实业董事长何燕等多名四川籍企业人士陆续遭到调查,那些曾头顶光环的大佬们在公众视野中消失。

巾帼不让须眉,在2010《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龙湖地产掌门人吴亚军以39亿美元的身家成为了中国内地最富有的女人,而在2011《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她以55亿美元的身家卫冕了中国内地“女首富”称号;在2012福布斯亚洲商界权势女性榜中,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华宝国际董事长朱林瑶排名第12位。根据《福布斯》公布的消息,在全球范围内靠自身力量成为亿万富豪的女性当中,她是最年轻的一位。

每次回成都总是要去逛逛春熙路,作为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历来是成都人销金玩耍的重要去处。成都人好热闹,也好消费。经常在新闻里,看到很多奢侈品的消费,成都创下全国甚至全球第一。外地的生意人说,如果到成都谈生意会穿名牌来,因为他发现,“成都人用的都是真的,不是A货”。成都经济比不上北上广深,怎么有这么强的消费能力?有人说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而是消费观念。

春熙路始建于1924年,因由当时的四川省督办杨森提议兴建,后来人们取老子《道德经》‘众人熙熙,如登春台’的句子,改名为春熙路,以描述这里商业繁华、百姓熙来攘往。虽然如今的春熙路历史不过百年,但其实早在千年前的唐宋时期,春熙路附近,便已是闹市。

成都自古便是商业城市。据《成都市志·商业志》记载,成都商业的起源,可上溯到周王朝时期,从秦筑成都城辟少城为商业区算起,至今也有2300多年历史。特别是秦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自秦代以来,成都便成为了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由此催生了商贸业的繁荣。

秦代,成都的煮盐、冶铁生产已具规模;汉代成都位列“五都”,蜀锦、蜀布、蜀盐、邛铁、漆器、金银制品等,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还远销朝鲜、南亚、中亚及地中海东岸一带;唐代“扬一益二”,成都不仅手工业品如书写纸、印刷品、瓷器和织锦等颇具特色,农副土特产品也很丰富。灌县茶叶和临邛茶叶经成都集散,成为全国七个主要产茶区和集散地之一;宋代,则是成都历史上商业最发达的时期,不仅出现了常年性的八大市场和按风俗、季节月月举办的货市,还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流通的纸币——交子,这是当时成都商业发达的重要标志。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成都也出现了一些近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工商企业。清末,四川商务局在成都建立总商会,兴办劝业场,也就是后来的商业场,成都商业再次趋向繁荣。不仅形成了一些商业区,如商业场、春熙路、东大街等,还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和销售手工业品的专业街市,如东御街的铜器、染坊街的骨器、科甲巷的刺绣、福兴街的制帽、纯阳观的布鞋、御河沿街和半边桥的织锦。当时,成都农副产品交易之广泛,还可以从至今的一些街名得到印证。

经历了从农业、手工业集散地到现代商圈的传承和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除了老牌的春熙商圈,成都商业全面开花,成都商业综合体数量居全国第一,在建购物中心面积居全球第二。主城区已形成众多商圈,城中心有春熙商圈,北面有骡马市,西面以光华双楠最为耀眼,东面则有新兴的建设路,南面则以天府新区为代表。

20年前,成都商业还是国营一统天下的局面,春熙路商圈、盐市口商圈、骡马市商圈还持续引领着全川时尚消费的潮流;20年后,成都在建购物中心全球第一,商场遍地开花,多商圈格局成为成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回眸这20年,成都零售行业从国营一统天下到外资百货的蜂拥而至、安营扎寨,本土企业思变突围、与狼共舞,成都的商业繁荣就没有停止过,也给成都带来了奢侈品第三城,航空第四城的美誉。

1950年代初,成都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在城市东郊陆续兴建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也是成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在成都兴建了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彻底改变了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奠定了成都工业经济的基础。成都工业以电子信息、医药、航空航天、食品及烟草为主,大力发展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及汽车产业。成都民营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

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城市按照统一的样式发展,从建筑来看,城市之间越来越像了。如果把你空投在任意一条大街上,你如何能够认出这是哪里?很多以“历史文化名城”命名的城市,不过是在历史上有过不少名人。而真正有文化的城市,必然会有这样一群文化人:他们爱自己的城市,这种深爱让他们深入研究这座城市的过往,并将其与当下对接,让一座城市的文脉得以形成。

成都历来便是文学与艺术的重镇,自古文人多入川,浣花溪畔卓文君、芳香诗笺薛洪度、竹林茅屋杜子美、锦江行吟李太白......这里是李白笔下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是杜甫笔下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李劼人笔下的《死水微澜》,永远弥漫着潮湿清新的空气,茉莉花茶飘香;是巴金的《家》、《春》、《秋》和《憩园》;是沙汀、马识途笔下那个嬉笑怒骂,幽默风趣的方言城市;是流沙河的《老成都》,少城幽静、蓊郁、院子里走出的女子好像是张恨水小说中的人物。华西坝有洋人办的华西协和大学,洋人弄出来的草坪、花木、建筑,风度不凡;是洁尘笔下自由、安静、内省、却又五色斑斓、安闲自在的家乡;是冉云飞“从历史的偏旁”进入的成都......

台湾大诗人余光中曾经感叹:“成都好文化好古典哟!”;成都网络作家慕容雪村这样写它:“如果把城市比作人,成都就是不求上进的流浪汉无所事事,看上去却很快乐。”;海明威奖获得者约翰·克里奇则说:“生机勃勃的成都正成为中国的活力之源。”这里温润濡湿,滋长万物,而自由浪漫的城市文化,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更像天然的养分,滋养了众多文人、艺术家。

成都的包容性特别强,成都人对新生事物有很大好奇心,也愿意去接受。著名艺术家叶永青说,成都是他的大本营之一。他每年都会有时间来到成都。

当成都人用“休闲”来描摹自己的生活状态,追求艺术和时尚也成为休闲概念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成都的艺术群落从“蓝顶”开始,2003年成都机场路旁的一排闲置厂房,4位画家将其打造成工作室,并命名为“蓝顶艺术中心”,迅速成为成都乃至全国的当代艺术磁场,如今,蓝顶艺术中心已有近50位艺术家进驻,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大艺术群体聚居区。

位于成都纱帽街,4000平方米、挑高8米层高的巨大空间,就是“方所”所在地。在例外创始人毛继鸿的展望中,方所的定位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希望这里成为一座城市里,文化圈人士聚集的地方,大家在这里看书、演讲、交流,为大家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

记忆深处的老成都,每当夕阳透过梧桐枝叶,把街面划得斑斑驳驳的时候,藤椅上的老人们便呷着盖碗茶,就着夕阳的余晖开始摆起了龙门阵。挂在树梢鸟笼子里的画眉不停的在院落里同您说话,而猫咪却懒懒地盘在老人们的脚边打着盹。青灰的街巷、黑色的屋瓦、低矮的砖墙、那些散乱的竹椅、每门每户都有的麻将……这些古朴亲切的物象,与城市的喧嚣只隔了一道音墙,就已将世俗的尘埃过滤了干净。

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返乡之旅中,我们努力寻找故乡的所在,而我们的形迹却和它背道而驰。在轰轰烈烈的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行色匆匆,在喧嚣与骚动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有身躯的安置,更有精神的归属。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故乡的流转与变迁。回到成都,有时觉得就像从未离开,成都没有变化,有时又觉得,成都变得越来越面目模糊,令人费解。就像其他成都人一样,我和朋友们抱怨着这个地方,也留恋着这里。我们一起喝茶、吃饭、喝酒,然后返回工作的城市,行李里总是少不了带一块四川人家里特制的腊肉。

文章来源: 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作者:水木然 廖永胜  已获授权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评价成都这座城市?

美国《时代》周刊里有这么一行英文:“Chengdu, China's China.”译成汉语是“成都,最中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又切合实际的判断,历经2300余年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这种稳定给了成都延续不断的历史,而历史与现代的水乳交融,孕育了成都独有的城市精神。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故乡的流转与变迁。我和朋友们抱怨着这个地方,也留恋着这里。我们一起喝茶、吃饭、喝酒,然后返回工作的城市,行李里总是少不了带一块成都人家里特制的腊肉。

从北京起飞,那天阳光正好,虽然冬日有点雾霾,但天还是蓝的。飞机一路往西往南,两个多小时后,就看见下面白茫茫一片,穿过厚实的云层,窗外的光线一下子变暗了,记忆中故乡的冬天大抵就是这样的颜色。这便是到了成都平原。

这座盆地之城长年少风,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加上大量的建筑尘土混合着湿气,停留在空气中。冬天阴郁、潮湿,室内室外一样寒气逼人。但这里的人,喜欢把这阴冷的日子过得热热闹闹、层次丰富。他们盘亘在火锅边,盘亘在茶铺、酒吧、咖啡馆里,或者去郊外赏花,去川西高原踏雪。

回到成都的当晚,好友为我接风。开车穿过尘霾,我们去吃火锅,要了一瓶全兴,两种辣混在一起格外的香。热气蒸腾中,他们吐槽这里的雾霾和收入,但酒足饭饱后仍会来上一句:“过日子还得在成都”。

的确,休闲早已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对优哉游哉的成都人来说,没有虚度光阴一说,只有用生命去用力享受生活。在这里,闲也是一种生产力,没有一座城市会像成都:茶馆开在寺庙、道观、公园、巷尾、河边等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一看到太阳,全城人都坐不住地倾巢而出,每一个农家乐里都挤满了闻着花香打麻将的人们;在成都还有一种天气预报叫“又见雪山”,“窗含西岭千秋雪”不是浮夸的诗意,而是能远眺到的真实美景。由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90%的登山者都从这里起步,成都成为了中国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聚集枢纽。

“我昨天刚到成都,今天第一时间就来看熊猫了。”第一次到中国的南非小伙爱德华决定在成都待5天。像爱德华这样来了就离不开的全球游客很多,但起因远远不只熊猫。有外国小伙喜欢成都的美食,留下来学起了川菜想当厨师;有的国际企业精英被外派到这里,任期满后仍要求继续留在成都工作;从华盛顿来成都工作的美国人麦克说,成都是他到过的城市中,最不排外的一个。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精神,成都也不例外。这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尚、中国文化与外国元素的和谐交融。美国《时代》周刊里有这么一行英文:“Chengdu, China's China.”译成汉语是“成都,最中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又切合实际的判断,历经2300余年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这种稳定给了成都延续不断的历史,而历史与现代的水乳交融,孕育了成都独有的城市精神。

从2011年美国副总统拜登,2012年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到2013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再到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成都一次次进入外国政要的访华日程。表面上看是双方国家政治的互信,在其背后,经济则是一个强大的推手。作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成都拥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强大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特的文化气质,受到了越来越多外界人士的关注与聚焦。

自2010年以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已逐渐成为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中心之一。摩托罗拉、爱立信、思科、诺基亚、阿尔卡特、西门子、SAP、甲骨文、联想、盛大、腾讯、华为、中兴等国内外知名公司都在成都设有研发中心。英特尔、中芯国际等公司也已在成都投资设厂。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00多家在这里落户,成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名企后花园。

随着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成都也成为了外资银行进军中国中西部的首要城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6家外资银行已在成都设立分行,外资保险17家,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与此同时,成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2013年6月,第12届《财富》全球论坛落户成都。同年九月,世界华商大会在成都成功举办。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成都对51国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更是让成都与全球交往日益活跃。以前商务考察团只会在北京、上海做短暂停留,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来成都看看,而这一政策给成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美国《时代》周刊曾把成都比喻为“中国的洛杉矶”。报道认为成都的发展潜力令消费型产品的生产厂家怦然心动,并引述在中国的意大利贸易委员的话说,“到成都来的人无不感到惊奇,居住在成都,越来越像身在纽约、巴黎或米兰。”报道还称,虽然在成都生活悠闲,但人们也希望在工作上努力赶上并成为中国的富裕都市。成都人急切地从互联网、电视上获知外界讯息,不管是对休闲食品、时装潮流还是生活方式。报道预言,成都将会发展得像上海一样。

位于成都大邑的建川博物馆内,陈列着一顶1982年的粉红色蚊帐。这不是一顶普通的蚊帐,它是由改革开放后成都最早的私营企业主“杨百万”制造。

“杨百万”本名杨义安,花甲之年欣逢改革潮涌,携子杨祖伟创业于成都青年路。“杨百万”新型尼龙蚊帐实现了中国传统蚊帐的革命,风靡华夏,获“中国蚊帐王”的美称。20世纪90年代初,杨祖伟又创办了狮子楼火锅大酒店,使广泛流行于四川各地的“街边麻辣烫”登上了大雅之堂。

“杨百万”父子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致富的典型,把人们沉寂的财富梦想一下子敲醒。个体私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和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新希望集团、通威股份、科伦药业、地奥集团等一大批民营企业成长为大企业大集团。

在四川知名企业家中,“四刘”——刘永好、刘汉元、刘沧龙和刘汉的一举一动颇受大众关注。

从1982年辞去公职创业,建立希望集团,再到参股民生银行,30年的时间,商海里大浪淘沙,刘永好成了民营企业中少有的"常青树"。禹作敏、牟其中这些与他同时代的企业家,都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刘永好有时候也说,自己总是"战战兢兢"。不过他认为,有一个准烈士的心态,可能反而还能活得长久些。

曾经的投资失败,让他和他的兄弟在“跳岷江”、“逃新疆”之后,选择了“继续干”,进而用10年时间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集团;从“世界鹌鹑大王”到“中国饲料大王”,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幅员辽阔的成都平原上缔造起一座农牧业帝国,而他本人也连续十年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2011胡润金融富豪榜刘永好以115亿元排名第一, 2012年新财富500强名单上,刘永好再次荣封四川首富。

1983年,靠着父母卖猪的钱创业,刘汉元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鱼饲料生产商。他在家乡的一条运河里开始 了渔业养殖,而当时四川几乎不产鱼。后来,四川的鱼类养殖业蓬勃发展,由1980年的平均每人每年消费1公斤到2001年的20公斤,此外,通威集团还生产家畜、家禽饲料,2000年集团销售额达61亿元。2001年10月,刘汉元被《福布斯》列为中国大陆100首富第11名。

1979年,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村村点火,乡乡冒烟”,25岁的榨油厂职工刘沧龙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靠着当初借来的500元钱,开矿山、办工厂,使他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什邡市最早一批创业者。如今,宏达集团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和全国优秀民营企业行列。此外,刘沧龙所持有的汉龙集团还涉足化工、房地产、期货、水电、白酒、零售等领域。2009年,刘沧龙以120亿元人民币的身价进入《新财富》财富500富豪榜,在国内金属与冶炼行业中排名第三。2010年以130亿元财富进入《2010胡润矿产富豪榜》荣登矿王。

自李春城案发后,包括四川金路集团董事长刘汉、四川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成都会展旅游集团董事长邓鸿、成都国腾实业董事长何燕等多名四川籍企业人士陆续遭到调查,那些曾头顶光环的大佬们在公众视野中消失。

巾帼不让须眉,在2010《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龙湖地产掌门人吴亚军以39亿美元的身家成为了中国内地最富有的女人,而在2011《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她以55亿美元的身家卫冕了中国内地“女首富”称号;在2012福布斯亚洲商界权势女性榜中,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华宝国际董事长朱林瑶排名第12位。根据《福布斯》公布的消息,在全球范围内靠自身力量成为亿万富豪的女性当中,她是最年轻的一位。

每次回成都总是要去逛逛春熙路,作为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历来是成都人销金玩耍的重要去处。成都人好热闹,也好消费。经常在新闻里,看到很多奢侈品的消费,成都创下全国甚至全球第一。外地的生意人说,如果到成都谈生意会穿名牌来,因为他发现,“成都人用的都是真的,不是A货”。成都经济比不上北上广深,怎么有这么强的消费能力?有人说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而是消费观念。

春熙路始建于1924年,因由当时的四川省督办杨森提议兴建,后来人们取老子《道德经》‘众人熙熙,如登春台’的句子,改名为春熙路,以描述这里商业繁华、百姓熙来攘往。虽然如今的春熙路历史不过百年,但其实早在千年前的唐宋时期,春熙路附近,便已是闹市。

成都自古便是商业城市。据《成都市志·商业志》记载,成都商业的起源,可上溯到周王朝时期,从秦筑成都城辟少城为商业区算起,至今也有2300多年历史。特别是秦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自秦代以来,成都便成为了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由此催生了商贸业的繁荣。

秦代,成都的煮盐、冶铁生产已具规模;汉代成都位列“五都”,蜀锦、蜀布、蜀盐、邛铁、漆器、金银制品等,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还远销朝鲜、南亚、中亚及地中海东岸一带;唐代“扬一益二”,成都不仅手工业品如书写纸、印刷品、瓷器和织锦等颇具特色,农副土特产品也很丰富。灌县茶叶和临邛茶叶经成都集散,成为全国七个主要产茶区和集散地之一;宋代,则是成都历史上商业最发达的时期,不仅出现了常年性的八大市场和按风俗、季节月月举办的货市,还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流通的纸币——交子,这是当时成都商业发达的重要标志。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成都也出现了一些近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工商企业。清末,四川商务局在成都建立总商会,兴办劝业场,也就是后来的商业场,成都商业再次趋向繁荣。不仅形成了一些商业区,如商业场、春熙路、东大街等,还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和销售手工业品的专业街市,如东御街的铜器、染坊街的骨器、科甲巷的刺绣、福兴街的制帽、纯阳观的布鞋、御河沿街和半边桥的织锦。当时,成都农副产品交易之广泛,还可以从至今的一些街名得到印证。

经历了从农业、手工业集散地到现代商圈的传承和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除了老牌的春熙商圈,成都商业全面开花,成都商业综合体数量居全国第一,在建购物中心面积居全球第二。主城区已形成众多商圈,城中心有春熙商圈,北面有骡马市,西面以光华双楠最为耀眼,东面则有新兴的建设路,南面则以天府新区为代表。

20年前,成都商业还是国营一统天下的局面,春熙路商圈、盐市口商圈、骡马市商圈还持续引领着全川时尚消费的潮流;20年后,成都在建购物中心全球第一,商场遍地开花,多商圈格局成为成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回眸这20年,成都零售行业从国营一统天下到外资百货的蜂拥而至、安营扎寨,本土企业思变突围、与狼共舞,成都的商业繁荣就没有停止过,也给成都带来了奢侈品第三城,航空第四城的美誉。

1950年代初,成都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在城市东郊陆续兴建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也是成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在成都兴建了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彻底改变了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奠定了成都工业经济的基础。成都工业以电子信息、医药、航空航天、食品及烟草为主,大力发展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及汽车产业。成都民营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

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城市按照统一的样式发展,从建筑来看,城市之间越来越像了。如果把你空投在任意一条大街上,你如何能够认出这是哪里?很多以“历史文化名城”命名的城市,不过是在历史上有过不少名人。而真正有文化的城市,必然会有这样一群文化人:他们爱自己的城市,这种深爱让他们深入研究这座城市的过往,并将其与当下对接,让一座城市的文脉得以形成。

成都历来便是文学与艺术的重镇,自古文人多入川,浣花溪畔卓文君、芳香诗笺薛洪度、竹林茅屋杜子美、锦江行吟李太白......这里是李白笔下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是杜甫笔下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李劼人笔下的《死水微澜》,永远弥漫着潮湿清新的空气,茉莉花茶飘香;是巴金的《家》、《春》、《秋》和《憩园》;是沙汀、马识途笔下那个嬉笑怒骂,幽默风趣的方言城市;是流沙河的《老成都》,少城幽静、蓊郁、院子里走出的女子好像是张恨水小说中的人物。华西坝有洋人办的华西协和大学,洋人弄出来的草坪、花木、建筑,风度不凡;是洁尘笔下自由、安静、内省、却又五色斑斓、安闲自在的家乡;是冉云飞“从历史的偏旁”进入的成都......

台湾大诗人余光中曾经感叹:“成都好文化好古典哟!”;成都网络作家慕容雪村这样写它:“如果把城市比作人,成都就是不求上进的流浪汉无所事事,看上去却很快乐。”;海明威奖获得者约翰·克里奇则说:“生机勃勃的成都正成为中国的活力之源。”这里温润濡湿,滋长万物,而自由浪漫的城市文化,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更像天然的养分,滋养了众多文人、艺术家。

成都的包容性特别强,成都人对新生事物有很大好奇心,也愿意去接受。著名艺术家叶永青说,成都是他的大本营之一。他每年都会有时间来到成都。

当成都人用“休闲”来描摹自己的生活状态,追求艺术和时尚也成为休闲概念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成都的艺术群落从“蓝顶”开始,2003年成都机场路旁的一排闲置厂房,4位画家将其打造成工作室,并命名为“蓝顶艺术中心”,迅速成为成都乃至全国的当代艺术磁场,如今,蓝顶艺术中心已有近50位艺术家进驻,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大艺术群体聚居区。

位于成都纱帽街,4000平方米、挑高8米层高的巨大空间,就是“方所”所在地。在例外创始人毛继鸿的展望中,方所的定位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希望这里成为一座城市里,文化圈人士聚集的地方,大家在这里看书、演讲、交流,为大家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

记忆深处的老成都,每当夕阳透过梧桐枝叶,把街面划得斑斑驳驳的时候,藤椅上的老人们便呷着盖碗茶,就着夕阳的余晖开始摆起了龙门阵。挂在树梢鸟笼子里的画眉不停的在院落里同您说话,而猫咪却懒懒地盘在老人们的脚边打着盹。青灰的街巷、黑色的屋瓦、低矮的砖墙、那些散乱的竹椅、每门每户都有的麻将……这些古朴亲切的物象,与城市的喧嚣只隔了一道音墙,就已将世俗的尘埃过滤了干净。

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返乡之旅中,我们努力寻找故乡的所在,而我们的形迹却和它背道而驰。在轰轰烈烈的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行色匆匆,在喧嚣与骚动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有身躯的安置,更有精神的归属。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故乡的流转与变迁。回到成都,有时觉得就像从未离开,成都没有变化,有时又觉得,成都变得越来越面目模糊,令人费解。就像其他成都人一样,我和朋友们抱怨着这个地方,也留恋着这里。我们一起喝茶、吃饭、喝酒,然后返回工作的城市,行李里总是少不了带一块四川人家里特制的腊肉。

文章来源: 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作者:水木然 廖永胜  已获授权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