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3年后劳动力将增加1.7亿,印度靠什么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3年后劳动力将增加1.7亿,印度靠什么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印度就业增长率的变化几乎跟劳动力的变化趋势同步,就业增长率从1999-00年度到2004-05年度达到峰值2.8%,自那以后就开始大幅下降。

据印度工商业联合会(Assocham)和“思想套利”研究所(Thought Arbitrage)的近期发布的一项共同研究显示,到2020年,印度劳动力数量还将增加1.6-1.7亿。这一数字是根据印度的人口增长率、劳动参与率以及高等教育入学比例等多个因素综合分析得出的。研究指出,虽然劳动力数量在持续增长,但是印度的就业增长率却在下降。究其原因,农业不能为印度社会创造劳动岗位,工业和服务业却因为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不再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未来劳动力数量不断增长的印度应该怎样增加就业岗位呢?

从1991年的3.37亿到2013年的4.88亿,大约22年时间里印度的劳动力人口总共增加了1.51亿。这期间的印度就业水平跟劳动力增长的趋势差不多一致,但是就业水平的增幅没有劳动力的增幅高,因此两者的差距一直在扩大。印度的就业人口在2013年时达到了4.7亿,而1991年为3.23亿。

研究指出,从2000年到2010年,印度大约创造了6400万个工作岗位,而劳动力数量却净增了7200万。经济增长、技能培训、教育等要素和工作岗位增长之间的缺口正在扩大。这种情形值得警惕,因为印度劳动力未来预计将呈指数式增长,但印度的就业率却在下降,尤其是正规企业就业率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在印度GDP中的比重相对较低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增长造成的。

虽然GDP在高速增长,但是就业弹性却在降低(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换句话说,就业弹性相对于GDP是在下降的,因此就业弹性系数能够显示出GDP的增长能够带来多大程度的就业增长。

印度就业增长率的变化几乎跟劳动力的变化趋势同步,就业增长率从1999-00年度到2004-05年度达到峰值2.8%,自那以后就开始大幅下降。但是如果观察一下GDP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就能发现这两个数值之间的变化是不同的。虽然印度经济在上述后一个时间段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是就业率却在下降。

在1983至1993-94年度之间,印度GDP增长率为4.98%,而2004-05年度至2009-10年度之间达到了8.7%。但是,就业增长率却达到了最低水平,从1983至1993-94年度之间的2.04%下降到了2004-05年度至2009-10年度的0.37%。按常理来说,高经济增长率总是会带来高就业增长率,但是印度的情况却不是这样。这说明印度整个GDP增长中只有少部分转化成了就业机会的增长。

这种情况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低就业增长阶段”。1999-00年度至2004-05年度期间,印度的就业弹性系数达到最高值0.50,但是在2004-05年度至2009-10年度之间,却下降到了危险的0.04,几乎接近于0。

简单来说,这就意味着这一阶段GDP每增长100卢比,就业机会只会增加4个,而在1999-00年度至2004-05年度期间,GDP每增长100卢比,就业机会能增加50个。在这之后,2009-10年度至2011-12年度,就业弹性有所回升,达到0.08;2014-15年度继续回升到0.17。但是2015-16年度又回落到了0.08左右,这意味着未来不久问题会更加严重。

究其原因,印度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但由于生产力停滞不前及其他因素,第一产业多年来创造新工作机会的能力在不断下降。在1983至1993-94年度之间,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大约为0.5,但是到1993-94年度至2004-05年度之间,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滑了将近一半。而在2004-05年度至2009-10年度之间,情况进一步恶化,就业弹性系数达到了负值(-0.05),2009-10年度至2011-12年度再次下降到-0.29。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的严重恶化意味着,该产业任何提升劳动生产率或产值的努力都只会导致就业岗位的净流失。这说明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存在着严重的隐性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的情况。

因此,第一产业无法承担起任何新增就业的使命。即使在农村地区,创造新就业岗位的职责都落在了农村工业和服务业身上。但是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工业)的就业弹性在持续增长,虽然这种增长已经达到了临界点。在2009-10年度至2011-12年度之间,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68。正因为如此,政府才努力复苏制造就业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就业弹性在1990年代初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自那以后出现了下滑。1983至1993-94年度还有0.57,但是到2009-10年度至2011-12年度只剩下0.10了。

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下降趋势已经成为了全球大多数政策制定者当今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科技的爆炸式发展,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已经变得高度机械化。高度机械化会大力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无法相应地增加就业机会。然而,大多数企业在离开机械化的情况下都无法生存下去,因为那样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综上所述,摆在印度政府面前的最大难题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这也是莫迪政府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原因,但是如何在机械化和劳动力之间找去平衡,是印度政府所面临的难题。

编译|徐兆勋

排版 | 那日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印度时报。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刊登的所有原创内容,未经竺道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竺道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版权联系:inbox@zhudao.i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3年后劳动力将增加1.7亿,印度靠什么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印度就业增长率的变化几乎跟劳动力的变化趋势同步,就业增长率从1999-00年度到2004-05年度达到峰值2.8%,自那以后就开始大幅下降。

据印度工商业联合会(Assocham)和“思想套利”研究所(Thought Arbitrage)的近期发布的一项共同研究显示,到2020年,印度劳动力数量还将增加1.6-1.7亿。这一数字是根据印度的人口增长率、劳动参与率以及高等教育入学比例等多个因素综合分析得出的。研究指出,虽然劳动力数量在持续增长,但是印度的就业增长率却在下降。究其原因,农业不能为印度社会创造劳动岗位,工业和服务业却因为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不再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未来劳动力数量不断增长的印度应该怎样增加就业岗位呢?

从1991年的3.37亿到2013年的4.88亿,大约22年时间里印度的劳动力人口总共增加了1.51亿。这期间的印度就业水平跟劳动力增长的趋势差不多一致,但是就业水平的增幅没有劳动力的增幅高,因此两者的差距一直在扩大。印度的就业人口在2013年时达到了4.7亿,而1991年为3.23亿。

研究指出,从2000年到2010年,印度大约创造了6400万个工作岗位,而劳动力数量却净增了7200万。经济增长、技能培训、教育等要素和工作岗位增长之间的缺口正在扩大。这种情形值得警惕,因为印度劳动力未来预计将呈指数式增长,但印度的就业率却在下降,尤其是正规企业就业率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在印度GDP中的比重相对较低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增长造成的。

虽然GDP在高速增长,但是就业弹性却在降低(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换句话说,就业弹性相对于GDP是在下降的,因此就业弹性系数能够显示出GDP的增长能够带来多大程度的就业增长。

印度就业增长率的变化几乎跟劳动力的变化趋势同步,就业增长率从1999-00年度到2004-05年度达到峰值2.8%,自那以后就开始大幅下降。但是如果观察一下GDP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就能发现这两个数值之间的变化是不同的。虽然印度经济在上述后一个时间段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是就业率却在下降。

在1983至1993-94年度之间,印度GDP增长率为4.98%,而2004-05年度至2009-10年度之间达到了8.7%。但是,就业增长率却达到了最低水平,从1983至1993-94年度之间的2.04%下降到了2004-05年度至2009-10年度的0.37%。按常理来说,高经济增长率总是会带来高就业增长率,但是印度的情况却不是这样。这说明印度整个GDP增长中只有少部分转化成了就业机会的增长。

这种情况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低就业增长阶段”。1999-00年度至2004-05年度期间,印度的就业弹性系数达到最高值0.50,但是在2004-05年度至2009-10年度之间,却下降到了危险的0.04,几乎接近于0。

简单来说,这就意味着这一阶段GDP每增长100卢比,就业机会只会增加4个,而在1999-00年度至2004-05年度期间,GDP每增长100卢比,就业机会能增加50个。在这之后,2009-10年度至2011-12年度,就业弹性有所回升,达到0.08;2014-15年度继续回升到0.17。但是2015-16年度又回落到了0.08左右,这意味着未来不久问题会更加严重。

究其原因,印度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但由于生产力停滞不前及其他因素,第一产业多年来创造新工作机会的能力在不断下降。在1983至1993-94年度之间,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大约为0.5,但是到1993-94年度至2004-05年度之间,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滑了将近一半。而在2004-05年度至2009-10年度之间,情况进一步恶化,就业弹性系数达到了负值(-0.05),2009-10年度至2011-12年度再次下降到-0.29。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的严重恶化意味着,该产业任何提升劳动生产率或产值的努力都只会导致就业岗位的净流失。这说明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存在着严重的隐性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的情况。

因此,第一产业无法承担起任何新增就业的使命。即使在农村地区,创造新就业岗位的职责都落在了农村工业和服务业身上。但是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工业)的就业弹性在持续增长,虽然这种增长已经达到了临界点。在2009-10年度至2011-12年度之间,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68。正因为如此,政府才努力复苏制造就业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就业弹性在1990年代初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自那以后出现了下滑。1983至1993-94年度还有0.57,但是到2009-10年度至2011-12年度只剩下0.10了。

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下降趋势已经成为了全球大多数政策制定者当今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科技的爆炸式发展,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已经变得高度机械化。高度机械化会大力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无法相应地增加就业机会。然而,大多数企业在离开机械化的情况下都无法生存下去,因为那样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综上所述,摆在印度政府面前的最大难题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这也是莫迪政府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原因,但是如何在机械化和劳动力之间找去平衡,是印度政府所面临的难题。

编译|徐兆勋

排版 | 那日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印度时报。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刊登的所有原创内容,未经竺道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竺道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版权联系:inbox@zhudao.i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