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谈了三点,国内外短视频内容形式的差别,国内外短视频商业模式的差别,和短视频和综艺的差别。今天我们重点来解决的是如何借鉴国外短视频经验,来进一步做好优质的短视频内容。
正如我在上文中谈到过【2016短视频发展趋势谈(上篇)】国外短视频最难模仿的是创意。有人说,中国人那么聪明,随便抄抄,创意不就抄到手了。讲起来容易,实际上很难。国内流行的两大短视频形式,吐槽和街坊目前已经呈烂大街形式,之所以仍然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根本原因就是制作成本和门槛较低。
而国外的短视频创意大多不是说什么,而是做什么。有时候短视频不过是一种记录形式,很多的脑洞来自于前期的策划。
打开美国最知名的社交媒体公司Buzzfeed上的视频频道,里面的创意千奇百怪。Buzzfeed如果大家不熟悉的话,当初那个裙子是蓝黑色还是白金色就是他的杰作。
后来Buzzfeed在Facebook Live上搞过一次直播,就是把皮筋放在西瓜上进行直播,看看到底多少个皮筋最后把西瓜给勒破,瞬间几十万人围观。
而buzzfeed的短视频创意就更是千奇百怪了,我大概看了下。Buzzfeed的短视频类型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真的短视频,一般不超过三分钟。还有一类是相对较长的七八分钟到十多分钟都有。
短视频一般是就一个主题拍一个小的创意短片,大多数都是纯创意的片子,但也有不少是广告主定制的片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未来的原生视频广告方向一定是广告主定制创意短片。
比如有一个短片是男性主持人说每天都在家附近吃饭太无聊了,今天去一个陌生的街区随便找一个陌生人一起吃饭。于是就在路边搭讪了一个陌生人,还是一个中年男性,同意之后,就打开google地图搜索附近的餐厅。你说这植入做的!简单粗暴也合乎情理。
随便说一些创意
a. 美国人猜英国式俚语
b. 美国人集体做韩国的英语考卷,结果做不出来
c. 你跟父母打电话都会说什么
d. 一次尴尬的一夜情
e. 如何准备一次约会
而相对长的视频则类似专题,一般都是一个组合团体做一件牛逼的事情。比如说Try Guy组合,就是尝试各种搞怪的事情,然后拍个视频。这个组合有试过把头发剃光,有试过去Trump大厦吃trump餐厅的东西然后吐槽很难吃。
有一个栏目叫运动,则是挑战跟运动相关的事情。比如把奥运游泳冠军拦下来和她比比谁游得快,击剑小白和冠军比一场,第一次跳水,这些都被拍成短视频在美国甚至全球广泛传播。
Buzzfeed的这些形式,对于广告主来讲肯定效果要比搞笑类吐槽类和街坊类视频好的多。
还记得灵哥曾经写过网红时代精准营销三部曲
第一步:制造一个场景
化妆品可以搞一个化妆比赛,红酒可以搞一个红酒品鉴会;
第二步:形成一个用户可以参与的事件
比如美宝莲让Angelebaby直接卖口红;
第三步:用精准的网红进行传播或者直播给目标受众
比如美宝莲找了Baby和50个网红!张大奕自己做直播自己卖自己品牌的衣服
所以很明显,如果一个短视频要能达到让广告主买单或者用户直接购买的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性相符,场景相近。
Papi酱和积佳手表合作,引起很大争议,就是关于Papi酱调性是否符合积佳高端的属性。如果不够符合,则对品牌有伤害。而之所以大多数搞笑类网红空有流量没有广告投入,就是因为广告主认为“Low”!
所以,短视频公司并不是简单有了流量就行,要能赚钱还是要符合用户和广告主的需求。
Buzzfeed的场景我们回顾下,多半是城市生活场景,而且都是真人出镜进行表演,现场感很强,格调总体来说不Low,可以被广告主接受,广告主产品很容易植入。
但Buzzfeed有一个弱点,就是用的演员有些过于普通,有的时候明显感觉有点“美国屌丝“的感觉,这就是中美国情的差别!中国喜欢看帅哥靓女,至少要很有风格和特色。而我访问美国的时候,Tastemade的代表告诉我们,在美国如果用美女拍短视频反而没人看,因为大家会觉得和普通人相差过远。
所以我个人的结论是,可以借鉴美国式的各种生活式场景进行创意来拍摄短视频,但如果获得品牌广告主青睐,视频质量要往大片去靠拢,从画质清晰度,角色等都需要能符合今天所谓“中产”、“消费升级”等调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