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世运将至,未来已来:“以赛谋城”激发城市治理生长动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世运将至,未来已来:“以赛谋城”激发城市治理生长动力

以办赛为动力、以营城为导向、以兴业为目标、以惠民为归属。

文丨李国雄

成都世运会倒计时即将跨入365天的时间轴,世运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这将是属于中国以及成都的荣耀时刻。继大运会之后,成都又将于明年8月7日正式成为第一个举办世界运动会的中国大陆城市,这场呈现给全世界的盛典即将在成都上演。届时,世界目光将聚焦成都,关于世运会的精彩瞬间与高光时刻也将逐一开启。

与以“更高更快更强”为理念的奥运会不同,世界运动会更像是表演色彩更浓的盛大聚会,各国、各地区的运动员也把这场盛会当成展示自我、尽情表演的舞台,强调感受运动氛围、传播生活方式,这更是向全球展示成都城市文化与形象的绝佳契机。

借“外力”修“内功”:寻求“办赛”“营城”最大公约数

早在2019年,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就曾到成都考察,他表示,成都的城市环境、绿化和环保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成都就是自己“梦想中的城市”,他相信,成都能办出“最好”的世运会。

大运会的经验告诉人们,体育运动会不仅仅是大型国际赛场的建设,这其中隐藏着重要的“城市治理”营城理念,将为城市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不可磨没的贡献。

成都市东部新区  图片来源:杨晨/摄 

世运会的举办,是对以“精细化治理能力”为核心的超大城市软实力的一次系统检阅,是一座城市处理复杂事态能力的试金石,是一种内化的“发展力”,更是一座城市“承王冠之重”的绝佳证明。

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筹办世运会这样一个系统性工程的过程中,可显著提升城市治理的效率、效益、效能。目前,市城管委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高效能治理为目标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工作正在成都市域范围内全面展开,聚焦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广告招牌、城市道路桥梁、井盖管廊、城市照明、垃圾分类等具体工作全面提质,促进常态化治理,迎接世运会的到来。

一次盛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城市管理者的精雕细琢。今年成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地提到“三个难以忘记”,指向几个普通且平凡的群体:为了保障大运会的5.5万名党员干部,12.4万名网格员,2万余名志愿者,环卫工人、外卖小哥,以及无数默默耕耘的建设者、劳动者、城市管理者。

作为一名一线执法队员,余磊每天都要在街上来回转好几圈,进行全方位、全空间、全天候的监督巡查,督查内容包括占道经营、扬尘及噪音污染、生活垃圾分类等诸多方面,“这是我们必须记录在心的工作账本。”他说,让群众满意,让成都以最佳的面貌迎接来客,是他们的自我要求,亦是他们的工作准则。

城市管理者通过千百次的重复工作,把功夫下在常态治理之中,从细微之处着手,用行动诠释着对城市治理的用心与坚持,这就是对世运会在成都顺利召开的切实保障与美好祝福。

“世运会的脚步近了,作为保洁人员,我们有义务把环境卫生工作做好,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用整洁、干净、有序的市容环境迎接世界各地的朋友来成都观赛、旅游、做客。”负责天府广场环境卫生的保洁员崔梦华说。

城市保洁员的日常工作是平凡普通的,但也是身为“东道主”为迎接世运会做出的最质朴的行动。他们每一次清扫和擦拭,也会让成都市民在迎接世运会的过程中感受到切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凝聚起成都为举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的社会共识。

城市治理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情谊与情怀。目前,成都筹办世运会的过程获得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各方面组织和人员的踊跃参与,并取得了广泛影响,凝心聚力办好这届体育盛会、惠民盛会、文化盛会的同时,努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能级,大力改善民生,让“营城、惠民”的综合效应进一步显现。

小微地块“大作为”:润泽城市体育精神的土壤

江滩公园柔软温热的沙滩上,两队挥汗如雨的排球激情,彰显着一座城市的青春与活力;锦城湖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赛艇如剑般划开水面,昭示着成都向前破风的进击速度;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小微绿地上,市民悠扬舒展的“五禽戏”与太极拳,沉淀着成都两千余年的历史底蕴与生活氛围……

参与,始终是体育运动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所在。在成都,一幅幅体育时尚节奏画面已经把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彰显得淋漓尽致,得益于分布各社区的15分钟健身圈、天府绿道及各类新建体育场地设施,使体育精神与公园城市的内涵完美结合,兼具体育功能与生活美学的体育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更好地满足且显著激活了城市微观个体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运动活力。

“我们要让更多赛事活动下沉到群众身边,真正回归群众,发挥体育在促进群众健康、增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认同、助力社区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市城管委通过拆违增绿、拆墙透绿、墙体美化等方式,新增城市开敞空间、公共绿地79757.2㎡,开敞绿化面积81388.2㎡,推动在公园绿地、废旧厂房、桥下空间、闲置边角地等植入体育设施,形成“家门口”的运动空间,实现社区居民健身“举步可就”,构建15分钟健身圈,这也是实施“美丽街区”有机更新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成华区“美丽街角”

据了解,2023年,市城管委共完成了34个“美丽街区”建设,今年,将以“卫生美、秩序美、设施美、形态美、风尚美、智治美”为创建标准,融合赛事举办、体育潮玩、夜市美食等元素,坚持点、线、面结合,层层递进,创建“美丽街区”30个,“美丽街巷”不少于30条,“美丽街角”600个以上,有效提升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打造街区“微客厅”、街头“文化墙”、精品“小游园”、便民“运动角”等居民家门口的功能复合空间。

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共举办具有本土特色品牌的全民健身活动6556场次,全市体育人口达到970万人,体育场地设施已达6.41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5平方米,市民体质合格率94.61%,连续7年实现提升。

于市民而言,家门口的体育设施增多,街坊邻里多了日常的好去处,关系更加融洽;于产业而言,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体育经济新场景,将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动能;于城市而言,从“少不入川”向时尚、活力、青春的城市气质理想转型,过去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老化的老旧社区重新打造,集生态、生活、城市功能于一体,“幸福城市”、公园城市示范区与世界赛事名城的成色、品质与能级不断提升。

二仙桥街道篮球场

老旧社区有机更新,有“面子”更有“里子”,昔日街面逼仄、秩序混乱的背街小巷华丽“变身”,成为颜值与内涵兼具,品质与便利共存的“美丽街区”……城市筹备世运会的过程,就是解决民生问题,优化城市治理的过程。无论是场馆惠民、体育惠民,还是文化惠民、环境惠民,对民生的促进和改善都清晰可见,带给市民可知可感、具象真切的幸福感。

如今,一场体育盛会背后所代表的“活力”“健康”“青春”“国际化”等精神面貌,也已融入成都向上发展的基因,融入了公园城市,更融入了成都人的日常生活。在各种赛事以及便民“运动角”的催化下,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以生活场景与生活方式为载体,走入成都千家万户,全面激发城市及人民的活力与动感,助力形成城市发展新格局。

人人都是“东道主”:城市治理的“薪火”传递

“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的致辞中饱含着对成都的鼓励与期许,一座最具活力与幸福感的城市背后,一定站着千千万万幸福的市民,成都的活力与幸福感,被写在了社区的角落、街巷的烟火、整洁的道路和市民的笑容上,这些细微的“笔触”,绘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气质,也是微观视角下人们对“城市精细化治理”理念与内涵最直观的感受。

呈现一场精彩的国际体育盛会固然重要,其筹办过程同样意义重大。一场体育盛会,带给居民的不仅是全新的城市环境面貌与赛事场馆,还有更先进的视野、心态与格局,形成城市治理对内对外的双正向循环。

一方面,城市管理工作者长时间的持之以恒,会凝聚起城市每一个微观个体的共识,将城市治理的“薪火”传递,生于斯长于斯的成都人因城市生活环境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而倍感欣慰与自豪,自然产生维护城市形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显著激发城市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在这一动程中,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该你做”变成“一起做”,从“你负责”到“共担当”,充分展示了筹办体育盛会与城市精细化治理二者良性互动的治理效能,以共识为基础,以共建为措施,以共治为方式,以共享为目标,构建出人人参与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彭州市望蜀里商业街区  图片来源:张鸿/摄

另一方面,“天府成都”以更加生动的形象亮相国际舞台。有朋自远方来,城市居民带着“主人翁”意识,自发当起了城市文化宣传者、线下景点导游,有别于城市地图、短视频、旅游指南等方式,他们以一种更具亲和力、亲切感的形式,用微观视角让远方来客了解和感受成都。市民群体开放包容、热情好客、友善文明的礼仪风貌,同样体现着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深层次的软实力,这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生动注解。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是城市居民认同且共同追求的美好未来,人们热爱自己的城市,全身心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与维护中,其中蕴含的巨大精神动力不可小觑。而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美好与确幸,也成就了成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更是成都迈向更高台阶、登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支撑。

图片来源:刘彦/摄

“站在成都世运会倒计时一年的时间关口,我们更要持续让城市‘颜值’与品质内外兼修,利用大赛实现大治,向世界持续展现成都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民生、改善城市治理能力,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的综合效应。”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

以办赛为动力、以营城为导向、以兴业为目标、以惠民为归属,更快的环境改善进程、更高的区域发展水平、更强的公众参与力度、更细的城市治理针脚,是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与期许的声声回响,这场高规格、高水平的体育盛会,也将为成都带来新的荣光,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出现的人名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世运将至,未来已来:“以赛谋城”激发城市治理生长动力

以办赛为动力、以营城为导向、以兴业为目标、以惠民为归属。

文丨李国雄

成都世运会倒计时即将跨入365天的时间轴,世运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这将是属于中国以及成都的荣耀时刻。继大运会之后,成都又将于明年8月7日正式成为第一个举办世界运动会的中国大陆城市,这场呈现给全世界的盛典即将在成都上演。届时,世界目光将聚焦成都,关于世运会的精彩瞬间与高光时刻也将逐一开启。

与以“更高更快更强”为理念的奥运会不同,世界运动会更像是表演色彩更浓的盛大聚会,各国、各地区的运动员也把这场盛会当成展示自我、尽情表演的舞台,强调感受运动氛围、传播生活方式,这更是向全球展示成都城市文化与形象的绝佳契机。

借“外力”修“内功”:寻求“办赛”“营城”最大公约数

早在2019年,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就曾到成都考察,他表示,成都的城市环境、绿化和环保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成都就是自己“梦想中的城市”,他相信,成都能办出“最好”的世运会。

大运会的经验告诉人们,体育运动会不仅仅是大型国际赛场的建设,这其中隐藏着重要的“城市治理”营城理念,将为城市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不可磨没的贡献。

成都市东部新区  图片来源:杨晨/摄 

世运会的举办,是对以“精细化治理能力”为核心的超大城市软实力的一次系统检阅,是一座城市处理复杂事态能力的试金石,是一种内化的“发展力”,更是一座城市“承王冠之重”的绝佳证明。

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筹办世运会这样一个系统性工程的过程中,可显著提升城市治理的效率、效益、效能。目前,市城管委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高效能治理为目标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工作正在成都市域范围内全面展开,聚焦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广告招牌、城市道路桥梁、井盖管廊、城市照明、垃圾分类等具体工作全面提质,促进常态化治理,迎接世运会的到来。

一次盛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城市管理者的精雕细琢。今年成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地提到“三个难以忘记”,指向几个普通且平凡的群体:为了保障大运会的5.5万名党员干部,12.4万名网格员,2万余名志愿者,环卫工人、外卖小哥,以及无数默默耕耘的建设者、劳动者、城市管理者。

作为一名一线执法队员,余磊每天都要在街上来回转好几圈,进行全方位、全空间、全天候的监督巡查,督查内容包括占道经营、扬尘及噪音污染、生活垃圾分类等诸多方面,“这是我们必须记录在心的工作账本。”他说,让群众满意,让成都以最佳的面貌迎接来客,是他们的自我要求,亦是他们的工作准则。

城市管理者通过千百次的重复工作,把功夫下在常态治理之中,从细微之处着手,用行动诠释着对城市治理的用心与坚持,这就是对世运会在成都顺利召开的切实保障与美好祝福。

“世运会的脚步近了,作为保洁人员,我们有义务把环境卫生工作做好,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用整洁、干净、有序的市容环境迎接世界各地的朋友来成都观赛、旅游、做客。”负责天府广场环境卫生的保洁员崔梦华说。

城市保洁员的日常工作是平凡普通的,但也是身为“东道主”为迎接世运会做出的最质朴的行动。他们每一次清扫和擦拭,也会让成都市民在迎接世运会的过程中感受到切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凝聚起成都为举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的社会共识。

城市治理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情谊与情怀。目前,成都筹办世运会的过程获得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各方面组织和人员的踊跃参与,并取得了广泛影响,凝心聚力办好这届体育盛会、惠民盛会、文化盛会的同时,努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能级,大力改善民生,让“营城、惠民”的综合效应进一步显现。

小微地块“大作为”:润泽城市体育精神的土壤

江滩公园柔软温热的沙滩上,两队挥汗如雨的排球激情,彰显着一座城市的青春与活力;锦城湖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赛艇如剑般划开水面,昭示着成都向前破风的进击速度;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小微绿地上,市民悠扬舒展的“五禽戏”与太极拳,沉淀着成都两千余年的历史底蕴与生活氛围……

参与,始终是体育运动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所在。在成都,一幅幅体育时尚节奏画面已经把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彰显得淋漓尽致,得益于分布各社区的15分钟健身圈、天府绿道及各类新建体育场地设施,使体育精神与公园城市的内涵完美结合,兼具体育功能与生活美学的体育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更好地满足且显著激活了城市微观个体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运动活力。

“我们要让更多赛事活动下沉到群众身边,真正回归群众,发挥体育在促进群众健康、增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认同、助力社区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市城管委通过拆违增绿、拆墙透绿、墙体美化等方式,新增城市开敞空间、公共绿地79757.2㎡,开敞绿化面积81388.2㎡,推动在公园绿地、废旧厂房、桥下空间、闲置边角地等植入体育设施,形成“家门口”的运动空间,实现社区居民健身“举步可就”,构建15分钟健身圈,这也是实施“美丽街区”有机更新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成华区“美丽街角”

据了解,2023年,市城管委共完成了34个“美丽街区”建设,今年,将以“卫生美、秩序美、设施美、形态美、风尚美、智治美”为创建标准,融合赛事举办、体育潮玩、夜市美食等元素,坚持点、线、面结合,层层递进,创建“美丽街区”30个,“美丽街巷”不少于30条,“美丽街角”600个以上,有效提升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打造街区“微客厅”、街头“文化墙”、精品“小游园”、便民“运动角”等居民家门口的功能复合空间。

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共举办具有本土特色品牌的全民健身活动6556场次,全市体育人口达到970万人,体育场地设施已达6.41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5平方米,市民体质合格率94.61%,连续7年实现提升。

于市民而言,家门口的体育设施增多,街坊邻里多了日常的好去处,关系更加融洽;于产业而言,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体育经济新场景,将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动能;于城市而言,从“少不入川”向时尚、活力、青春的城市气质理想转型,过去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老化的老旧社区重新打造,集生态、生活、城市功能于一体,“幸福城市”、公园城市示范区与世界赛事名城的成色、品质与能级不断提升。

二仙桥街道篮球场

老旧社区有机更新,有“面子”更有“里子”,昔日街面逼仄、秩序混乱的背街小巷华丽“变身”,成为颜值与内涵兼具,品质与便利共存的“美丽街区”……城市筹备世运会的过程,就是解决民生问题,优化城市治理的过程。无论是场馆惠民、体育惠民,还是文化惠民、环境惠民,对民生的促进和改善都清晰可见,带给市民可知可感、具象真切的幸福感。

如今,一场体育盛会背后所代表的“活力”“健康”“青春”“国际化”等精神面貌,也已融入成都向上发展的基因,融入了公园城市,更融入了成都人的日常生活。在各种赛事以及便民“运动角”的催化下,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以生活场景与生活方式为载体,走入成都千家万户,全面激发城市及人民的活力与动感,助力形成城市发展新格局。

人人都是“东道主”:城市治理的“薪火”传递

“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的致辞中饱含着对成都的鼓励与期许,一座最具活力与幸福感的城市背后,一定站着千千万万幸福的市民,成都的活力与幸福感,被写在了社区的角落、街巷的烟火、整洁的道路和市民的笑容上,这些细微的“笔触”,绘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气质,也是微观视角下人们对“城市精细化治理”理念与内涵最直观的感受。

呈现一场精彩的国际体育盛会固然重要,其筹办过程同样意义重大。一场体育盛会,带给居民的不仅是全新的城市环境面貌与赛事场馆,还有更先进的视野、心态与格局,形成城市治理对内对外的双正向循环。

一方面,城市管理工作者长时间的持之以恒,会凝聚起城市每一个微观个体的共识,将城市治理的“薪火”传递,生于斯长于斯的成都人因城市生活环境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而倍感欣慰与自豪,自然产生维护城市形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显著激发城市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在这一动程中,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该你做”变成“一起做”,从“你负责”到“共担当”,充分展示了筹办体育盛会与城市精细化治理二者良性互动的治理效能,以共识为基础,以共建为措施,以共治为方式,以共享为目标,构建出人人参与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彭州市望蜀里商业街区  图片来源:张鸿/摄

另一方面,“天府成都”以更加生动的形象亮相国际舞台。有朋自远方来,城市居民带着“主人翁”意识,自发当起了城市文化宣传者、线下景点导游,有别于城市地图、短视频、旅游指南等方式,他们以一种更具亲和力、亲切感的形式,用微观视角让远方来客了解和感受成都。市民群体开放包容、热情好客、友善文明的礼仪风貌,同样体现着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深层次的软实力,这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生动注解。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是城市居民认同且共同追求的美好未来,人们热爱自己的城市,全身心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与维护中,其中蕴含的巨大精神动力不可小觑。而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美好与确幸,也成就了成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更是成都迈向更高台阶、登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支撑。

图片来源:刘彦/摄

“站在成都世运会倒计时一年的时间关口,我们更要持续让城市‘颜值’与品质内外兼修,利用大赛实现大治,向世界持续展现成都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民生、改善城市治理能力,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的综合效应。”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

以办赛为动力、以营城为导向、以兴业为目标、以惠民为归属,更快的环境改善进程、更高的区域发展水平、更强的公众参与力度、更细的城市治理针脚,是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与期许的声声回响,这场高规格、高水平的体育盛会,也将为成都带来新的荣光,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出现的人名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