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爆款无人机破产倒闭,都怪创业者踩了这三个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爆款无人机破产倒闭,都怪创业者踩了这三个坑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无人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既要有好的创意点子,还要瞄准新的市场,这或许是 Lily 无人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还记得 2015 年刷爆朋友圈的 Lily 无人机吗?

对当时的无人机市场而言,Lily 无人机真是太前卫了,随手一抛就能自己飞!

这个众筹项目一上线,热血的 6000 名支持者很快就为 Lily 无人机筹到了 3400 万美元的款项。可两年后,等待他们的不是一台酷炫到飞起的 Lily 无人机,而是一封宣布倒闭的邮件。

短短两年,明星项目转眼倾家荡产,今天极客君就和大家聊聊,Lily 无人机究竟经历了什么?

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噪

这是一个很硅谷的故事。让我们把时间调回到 2013 年夏天,那时安托瓦·巴拉雷斯克(Antoine · Balaresque)和家人一起进行毕业旅行。安托瓦发现母亲全程拿着相机为家人拍照,所有的照片里都没有她。后来就有了创造个人专属相机的想法。

▲ Lily 无人机创始人安托瓦·巴拉雷斯克

安托瓦发现市面上没有符合自己需求的自拍设备,他决定自己造一台。就把这个主意告诉了好朋友亨利· 布拉德(Henry · Bradlow)时,两人一拍即合!2013 年 9 月,两个人一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就效仿年轻时的乔布斯和沃兹,在车库里成立了 Lily Robotics 公司。

▲ Lily Robotics 车库一隅

一开始公司的愿景就是造一台可以飞行的相机。不用复杂的技巧,也能在空中为人们拍照。两位创始人当时写下了「重新定义相机」(Camera Reinvented)的豪言壮志。由此,Lily 也成了自拍无人机领域的鼻祖。

2014 年春天,Lily 就收到了第一笔可观的投资,相中 Lily 的是纽约潜力股风头大牛沙娜·菲舍尔(Shana · Fisher)。时间跳转至 2015 年 5 月,在一段原型机演示视频中,掌上起飞降落、抛向远处起飞、挥手就能拍照、跟随拍摄视频、轻巧防水设计……

这些令所有人体眼前一亮的设计,使得 Lily Camera 一夜成名!

▲直接抛飞

▲自动回收

▲自动跟拍

▲落水后还能自动起飞

当月 12 日 Lily Camera 就趁热打铁的开启了预订。预售价只有 499 美元,随即预定价涨到 799 美元,正式价提到了 999 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创始人当时非常自信,所以 Lily Camera 并没有参与众筹,而是直接在官网开启预订——因为众筹平台上山寨 Lily 的实在太多了。

2015 年 5 月,Lily Camera 亮相 CES,一举拿下无人机系统与配件类别的创新奖。媒体对这样一家初创公司,也是不乏溢美之辞。《连线》杂志称:

Lily 不是无人机的未来,更像是单点摄影(point and shoot)技术潮流的未来。

很快,Lily 就成了硅谷风投的新宠。诸多老牌 VC 纷至沓来,都希望投资这家明星企业。两位创始人当时自信心爆棚,他们只接受了包括 Spark Capital(参与 Twitter 的基金)、SV Angel 等在内的 14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多次跳票,创始人到底踩了哪些坑?

接下来,事情开始出现 180° 大反转!先是 Lily 无人机多次出现跳票:

2015 年 5 月官网约定,发货时间推迟到 2016 年 2 月

2015 年 12 月宣布,发货时间推迟到 2016 年夏天

2016 年 8 月,发货时间再次推迟到 2016 年 12 月- 2017 年 1 月

2016 年 10 月 5日,Lily 官方博客表示预订通道关闭,产品进入物流阶段

然后是公司的融资受阻。2016 年 2 月,巴拉雷斯克还乐观地估计,2016 年夏季 Lily 无人机发货后再进行 B 轮融资也不迟。

如果说 2015 年 Lily 无人机还处于风口,那么 2016 年风向都变了。

3D Robotics 陷入困境,转型企业市场

GoPro 被迫召回,发布的 Karma 卖不出去

Parrot、亿航、零度智控都在裁员

Zano宣布清算

……

▲GoPro 发布的 Karma 根本卖不出去

两位创始人一直在绞尽脑汁地为 Lily 团队寻求融资,结果 B 轮未果。此前的 1500 万美元因为人员扩展、产品研发等很快消失殆尽。

Lily 的收购也一直不见起色。风头正盛时,GoPro 曾伸出橄榄枝,结果被两位创始人拒绝了。2016 年 12 月底,Snapchat 有意对其收购未果。

▲GoPro 的无人机

更致命的是,从 9 月开始,团队就知道,除非获得新投资,或者动用预售款,否则没有办法投产交付。即便如此,Lily 团队依然没有动用预售营收的一分钱。这笔钱被放在「冷库」里「吃土」。

团队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觉得:除非Lily 相机进入最终生产,否则我们不计划使用这笔钱中的一分钱 。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2017 年 1 月,Lily 团队以一封《旅程的结束》为题的邮件宣告公司的破产,导致公司破产的直接原因在于:融不到钱,又造不出无人机。

▲Lily 团队惨淡经营

Lily 团队最近深陷官司风波。就在 Lily 无人机宣布倒闭的同一天,两位创始人收到了来自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高等法院的一起诉讼,法院收到指控称:那个炫目的曾经惊艳无数人的 Lily 无人机宣传视频居然是用 GoPro 的相机和大疆无人机拍的。

我们不太愿意告诉人们我们用 Gopro 拍摄了 Lily 场景,你可以在后期处理中修改 Gopro 图像,以便人们不知道它是 Gopro。

这是 Lily CEO 巴拉雷斯克写给一位专门从事滑雪板拍摄的视频制作人布拉德 · 克雷默(Brad · Kremer) 的内容。

正如 Menlo 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马克 · 西格尔 (Mark · Siegel ) 所言:

如果你展示「不真实」的东西,那么你需要披露,否则,这是欺诈!我对此没有同情。

没有核心技术,只知道耍「帅」,结果牛皮吹得太大,最后只能惨淡收场。这或许才是 Lily 无人机倒闭的真正的问题所在!

无人机厂商星图智控张庆旗也说:

Lily无人机有三个硬伤:第一,抛飞是技术活,抛不好就掉;第二,降落到手掌根本实现不了,所谓的摄像头定位降落,只要出现任何误差,桨就会伤人;第三,没有云台的摄像头,拍出来不可看,大疆都做不到。

他们量产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大疆消费性小型折叠无机「御」Mavic Pro

2016 年 9 月底,大疆发布了消费性小型折叠无机「御」Mavic Pro后,用户形容:

打开盒子的一瞬间,我就知道包括 Lily 在内的所有便携消费级无人机都完了,大疆做得太精致了,细节都非常棒。

总结起来,Lily 无人机项目总共踩了这三个坑:

产品定义拔太高,实现难度太大。对量产难度预估不足。无人机不是一个创意产业,在缺乏供应链基础要进行量产,困难比想象中要多。

在最好的时机错过最有利的融资。供应链资源不足,成本压力大,要有足够经验的人才,这些都需要钱。

对市场反应速度不够快。

▲Lily 无人机

Geek君有话说

2016 年的 120 亿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中,大疆占 100 亿,以绝对优势主导市场。Lily 无人机以小巧、灵活著称,瞄准的就是好玩。

目前航拍市场趋于饱和,凭借经销渠道、专利技术、知名度和口碑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大疆无人机很难给那些开拓周边和配件市场的小微初创企业太多的喘息机会。

初创企业要寻求差异化,最好能找到新蓝海。目前大多数无人机厂商都将主力集中于航拍领域,绕开大家都做的航拍,选择深耕农林渔牧、电力巡检、安防以及物流其他细分领域,这或许能为初创企业带来新机会!此外,不少国外的公司还将无人机航拍的经验,移植到了潜水等领域。

总之,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无人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既要有好的创意点子,还要瞄准新的市场,这或许是 Lily 无人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爆款无人机破产倒闭,都怪创业者踩了这三个坑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无人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既要有好的创意点子,还要瞄准新的市场,这或许是 Lily 无人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还记得 2015 年刷爆朋友圈的 Lily 无人机吗?

对当时的无人机市场而言,Lily 无人机真是太前卫了,随手一抛就能自己飞!

这个众筹项目一上线,热血的 6000 名支持者很快就为 Lily 无人机筹到了 3400 万美元的款项。可两年后,等待他们的不是一台酷炫到飞起的 Lily 无人机,而是一封宣布倒闭的邮件。

短短两年,明星项目转眼倾家荡产,今天极客君就和大家聊聊,Lily 无人机究竟经历了什么?

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噪

这是一个很硅谷的故事。让我们把时间调回到 2013 年夏天,那时安托瓦·巴拉雷斯克(Antoine · Balaresque)和家人一起进行毕业旅行。安托瓦发现母亲全程拿着相机为家人拍照,所有的照片里都没有她。后来就有了创造个人专属相机的想法。

▲ Lily 无人机创始人安托瓦·巴拉雷斯克

安托瓦发现市面上没有符合自己需求的自拍设备,他决定自己造一台。就把这个主意告诉了好朋友亨利· 布拉德(Henry · Bradlow)时,两人一拍即合!2013 年 9 月,两个人一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就效仿年轻时的乔布斯和沃兹,在车库里成立了 Lily Robotics 公司。

▲ Lily Robotics 车库一隅

一开始公司的愿景就是造一台可以飞行的相机。不用复杂的技巧,也能在空中为人们拍照。两位创始人当时写下了「重新定义相机」(Camera Reinvented)的豪言壮志。由此,Lily 也成了自拍无人机领域的鼻祖。

2014 年春天,Lily 就收到了第一笔可观的投资,相中 Lily 的是纽约潜力股风头大牛沙娜·菲舍尔(Shana · Fisher)。时间跳转至 2015 年 5 月,在一段原型机演示视频中,掌上起飞降落、抛向远处起飞、挥手就能拍照、跟随拍摄视频、轻巧防水设计……

这些令所有人体眼前一亮的设计,使得 Lily Camera 一夜成名!

▲直接抛飞

▲自动回收

▲自动跟拍

▲落水后还能自动起飞

当月 12 日 Lily Camera 就趁热打铁的开启了预订。预售价只有 499 美元,随即预定价涨到 799 美元,正式价提到了 999 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创始人当时非常自信,所以 Lily Camera 并没有参与众筹,而是直接在官网开启预订——因为众筹平台上山寨 Lily 的实在太多了。

2015 年 5 月,Lily Camera 亮相 CES,一举拿下无人机系统与配件类别的创新奖。媒体对这样一家初创公司,也是不乏溢美之辞。《连线》杂志称:

Lily 不是无人机的未来,更像是单点摄影(point and shoot)技术潮流的未来。

很快,Lily 就成了硅谷风投的新宠。诸多老牌 VC 纷至沓来,都希望投资这家明星企业。两位创始人当时自信心爆棚,他们只接受了包括 Spark Capital(参与 Twitter 的基金)、SV Angel 等在内的 14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多次跳票,创始人到底踩了哪些坑?

接下来,事情开始出现 180° 大反转!先是 Lily 无人机多次出现跳票:

2015 年 5 月官网约定,发货时间推迟到 2016 年 2 月

2015 年 12 月宣布,发货时间推迟到 2016 年夏天

2016 年 8 月,发货时间再次推迟到 2016 年 12 月- 2017 年 1 月

2016 年 10 月 5日,Lily 官方博客表示预订通道关闭,产品进入物流阶段

然后是公司的融资受阻。2016 年 2 月,巴拉雷斯克还乐观地估计,2016 年夏季 Lily 无人机发货后再进行 B 轮融资也不迟。

如果说 2015 年 Lily 无人机还处于风口,那么 2016 年风向都变了。

3D Robotics 陷入困境,转型企业市场

GoPro 被迫召回,发布的 Karma 卖不出去

Parrot、亿航、零度智控都在裁员

Zano宣布清算

……

▲GoPro 发布的 Karma 根本卖不出去

两位创始人一直在绞尽脑汁地为 Lily 团队寻求融资,结果 B 轮未果。此前的 1500 万美元因为人员扩展、产品研发等很快消失殆尽。

Lily 的收购也一直不见起色。风头正盛时,GoPro 曾伸出橄榄枝,结果被两位创始人拒绝了。2016 年 12 月底,Snapchat 有意对其收购未果。

▲GoPro 的无人机

更致命的是,从 9 月开始,团队就知道,除非获得新投资,或者动用预售款,否则没有办法投产交付。即便如此,Lily 团队依然没有动用预售营收的一分钱。这笔钱被放在「冷库」里「吃土」。

团队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觉得:除非Lily 相机进入最终生产,否则我们不计划使用这笔钱中的一分钱 。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2017 年 1 月,Lily 团队以一封《旅程的结束》为题的邮件宣告公司的破产,导致公司破产的直接原因在于:融不到钱,又造不出无人机。

▲Lily 团队惨淡经营

Lily 团队最近深陷官司风波。就在 Lily 无人机宣布倒闭的同一天,两位创始人收到了来自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高等法院的一起诉讼,法院收到指控称:那个炫目的曾经惊艳无数人的 Lily 无人机宣传视频居然是用 GoPro 的相机和大疆无人机拍的。

我们不太愿意告诉人们我们用 Gopro 拍摄了 Lily 场景,你可以在后期处理中修改 Gopro 图像,以便人们不知道它是 Gopro。

这是 Lily CEO 巴拉雷斯克写给一位专门从事滑雪板拍摄的视频制作人布拉德 · 克雷默(Brad · Kremer) 的内容。

正如 Menlo 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马克 · 西格尔 (Mark · Siegel ) 所言:

如果你展示「不真实」的东西,那么你需要披露,否则,这是欺诈!我对此没有同情。

没有核心技术,只知道耍「帅」,结果牛皮吹得太大,最后只能惨淡收场。这或许才是 Lily 无人机倒闭的真正的问题所在!

无人机厂商星图智控张庆旗也说:

Lily无人机有三个硬伤:第一,抛飞是技术活,抛不好就掉;第二,降落到手掌根本实现不了,所谓的摄像头定位降落,只要出现任何误差,桨就会伤人;第三,没有云台的摄像头,拍出来不可看,大疆都做不到。

他们量产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大疆消费性小型折叠无机「御」Mavic Pro

2016 年 9 月底,大疆发布了消费性小型折叠无机「御」Mavic Pro后,用户形容:

打开盒子的一瞬间,我就知道包括 Lily 在内的所有便携消费级无人机都完了,大疆做得太精致了,细节都非常棒。

总结起来,Lily 无人机项目总共踩了这三个坑:

产品定义拔太高,实现难度太大。对量产难度预估不足。无人机不是一个创意产业,在缺乏供应链基础要进行量产,困难比想象中要多。

在最好的时机错过最有利的融资。供应链资源不足,成本压力大,要有足够经验的人才,这些都需要钱。

对市场反应速度不够快。

▲Lily 无人机

Geek君有话说

2016 年的 120 亿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中,大疆占 100 亿,以绝对优势主导市场。Lily 无人机以小巧、灵活著称,瞄准的就是好玩。

目前航拍市场趋于饱和,凭借经销渠道、专利技术、知名度和口碑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大疆无人机很难给那些开拓周边和配件市场的小微初创企业太多的喘息机会。

初创企业要寻求差异化,最好能找到新蓝海。目前大多数无人机厂商都将主力集中于航拍领域,绕开大家都做的航拍,选择深耕农林渔牧、电力巡检、安防以及物流其他细分领域,这或许能为初创企业带来新机会!此外,不少国外的公司还将无人机航拍的经验,移植到了潜水等领域。

总之,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无人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既要有好的创意点子,还要瞄准新的市场,这或许是 Lily 无人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