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这么想来,局花儿也好久没有买过美即的面膜了。
1
开始
“我突然想消费者根本不需要一下买这么多,五片一盒的包装他们多久才用一次?”佘雨原灵感一闪想到面膜完全可以单片销售。他兴奋的拿起电话打给下属,并找来奥美做营销策划,而后又与包装设计公司研究设计。
你一定不记得具体的时间了,只隐约记得几年前,“停下来,享受美丽”如一股清流喷发,大街小巷地铁电视全是这句那个时候让人无比暖心的“心灵鸡汤”。
局花儿那时候正值读大学的花样年纪,开头美即创始人的这一痛点捕捉直抵人心。
要知道在此之前,面膜都是成盒销售,5片装、10片装,近100元的价格成为一重阻碍。
犹记得当时和室友去选购面膜,一眼望去几乎全是美即,一片两片三片……各种功能,片片都想要。
这就是美即将面膜产品深度“快消化”的变革方案。单片销售,每片8元。
“面膜不仅在价格上有护肤品的议价能力,还有类似食品的快速消费频次。”这是佘雨原此前对面膜核心竞争力的阐释。而且他还开创性将面膜称之为护肤品中的“善良品类”。因为面膜与其他护肤品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叠加消费的关系。
在摸索出了面膜成功之道的路上,佘雨原其实走了很多弯弯曲曲的路。
在2014年被欧莱雅以65.387亿港元收购之前,他已经入行了十多年。
1999至2003年间,以药店为首的OTC通路曾孕育出规模庞大、主打中医药概念的保健品市场,品类涉及美容口服液、丰乳霜、妇科洗液、眼贴膜等。佘雨原在此阶段带领团队以“总代理”的身份与生产商可采面膜合作,从无到有一手打造了可采品牌,年销售额迅速超过5亿元。他把可采送上了屈臣氏的货架,这对任何本土化妆品牌来说都是个不小的突破,这也奠定了美即日后成为屈臣氏“王牌”的渠道基础。
在与可采结束合作关系后佘雨原又推出了众多产品,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失败却也逼着他思考。
为了在面膜市场打开局面,佘雨原曾专攻百货商场专柜,但他却不禁问自己:“商场专柜怎么可能只卖面膜呢?它的销量根本承载不了柜台成本。”而在超市渠道,面膜多片式捆绑销售的价格和包装亦很难脱颖而出——每盒面膜售价高达70、80元,单品的单价过高阻碍了销售。
于是,佘雨原坚持锁定屈臣氏渠道。2003年,屈臣氏门店数量不及百家,与数以万计的药店数量相比微不足道。
“不进屈臣氏的话等于你的策略、实施就会走形。如果先做沃尔玛,或者先做家乐福,都不能支持到快消化与护肤品专业化的结合,只有屈臣氏能做到这点。”
为了更符合“快消化”的感觉和力量,美即面膜从4款调整为15款产品,并采用五彩缤纷的“圆圈方”的设计。如此一来,细分产品涵盖各种成分和功能,消费者购买选择增多,乐趣也大大增加。而且,虽然15款产品的成本不尽相同,但全部按每片8元的价格上市。“因为大众快消品的做法是价格上不设过多门槛,若有门槛就需要选择,而一旦选择增多,消费者就可能放弃购买。”事实证明,如此决策非常明智。
于是,靠着佘雨原对面膜市场的敏锐洞察,创立于2003年的美即,2010年即在港交所上市,两年后的2012年美即品牌达到历史巅峰时期,占据面膜市场份额的26.4%,年营收突破10亿元!
2
然而
2010年赴港交所上市,超额认购784倍;2014年被欧莱雅51.5亿元收购。
但收购后的下半年,美即净利润下滑80%,2016上半年亏损15亿,近期又爆出回款不足2亿,较比巅峰时期下滑90%!而在屈臣氏和商超渠道,美即的柜面也越来越少。
曾经的港交所“股王”什么会这样?
是新“爸爸”看中美即在中国成熟的市场渠道,只为借桥过河?
至少,从请来国际设计大师原研哉操刀美即新视觉可以窥见欧莱雅对“面膜第一品牌”的期待。
来看一系列的大动作:
▎换LOGO
▎提出“面膜的哲学”
▎成立面膜专研中心
▎不间断地推出新品
2015年,上市了原生润、流金丝语、缤纷等系列新品
2016年,美即又推出了黑酵力面膜新品
▎还有!近两年热门的网红营销法也用了起来
植入papi酱的贴片广告:广告插入位置为节目的开头,进行口播,整个广告时间接近10秒,推送位置为微信头条,并且微博进行了两次转发。
请papi酱和网红达人参观面膜实验室:都穿着印有MG logo的白大褂,并且在淘宝和美拍上全程直播产品体验。
……
但似乎都无力扭转品牌颓势。
这到底是为什么?
▎网络上的几个观点:
“
美即线上线下价格混战,美即大力开拓化妆品专营店,却对化妆品专营没有优惠进货政策,但由于线上价格低廉以及屈臣氏和商超等围攻,专营店大打折扣战,通常以5折进行销售,利润微薄。
由于线上线下折扣战混乱,造成人们对美即品牌的不信任。当主打低价的名创优品出来时,美即居然是第一个进驻的化妆品品牌,严重模糊美即在大众心目中的品牌力。
一直没有清晰的产品定位。相比而言,近几年在面膜市场火起来的几个品牌中,森田主打玻尿酸成分、一叶子主打植物酵素概念、韩后主打补水概念,美即没有包装出一个品牌的主导概念。加之近年来不断有新形态、新功效、新品牌涌入,明星品牌也不断更迭,美即的品牌效力也被进一步削弱。
约局专家杨石头(智立方CEO)认为:
1.面膜产品被微商割韭菜、随时换产品、疯狂传销等这些模式蚕食得七零八落;
2.产业链互联网化,人人都可以做面膜产品,它自己的优势没有巩固。它有两条优势,一是品牌优势,没有在它的人群中深扎和做影响力,二是渠道优势,各种小老鼠很多,前有狼后有虎,它的渠道也弱了;
3.美即的形象力产品力和渠道力并不凸显。
局花其实很心疼,不仅因为它曾见证了局花儿的青春貌美,更是因为,有多少创业者渴望做出一个品牌?又有多少企业家渴望“百年基业”?但多少苦闷、荆棘、委屈、孤独……也都无法为任何一个产品、品牌和企业加冕。
谁会心甘情愿讲出 “失败了,就当做公益” ?
成功与失败并非非黑即白,“死不是生之对立,而是生的一部分”。失败也一样,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