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披云雾,睹将来:看清互金风暴、风口与风景的玄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披云雾,睹将来:看清互金风暴、风口与风景的玄机

虽脱离了“野蛮”期,互联网金融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2017年全国两会特别策划:远鉴 新金融品牌重塑综合专题报道】

策划|采写 宋 青

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口碑好、风控强的互联网金融资产端,已经成为行业内普遍看好的趋势,这更给了我们对于行业未来的信心,甚至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必将成为金融发展核心,并深入地介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实,虽脱离了“野蛮”期,互联网金融仍面临不小的挑战,如何建立合规、安全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在《2017中国新金融远鉴峰会》上,与会专家用“合规路上,品牌建设需要提上议事日程”这样一句话,对未来互金资产端的发展做出表态。合规之前,品牌建设重点是传播,让更多人知道,但今后,在互联网金融品牌传播中,重点则是“信”。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究竟会是怎样?在这一期专题中,我们希望能够尽量以旁观者的态度,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行业目前面临的处境,以及在奔向未来的过程中所蕴含的种种机会和危险。未来究竟如何,这里一起展望。

本期专题共3个篇章,分别为:互金风暴:中场不休息;阶段性迭代,风口吹向哪里?;互金风景:品牌的巨大“驱动力”。

互金风暴:中场不休息

以高压威慑为行动指南的“治标”之后,以“发展”为目标的“治本”措施将有望出台。到那时,虽然不会像现在有大批公司遭淘汰的现象,但却是考验整个互金生态圈健康与否的关键

宋 青

当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以规矩难成方圆”、“不统则乱”。而行业监管作为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利器”,其作用不再仅仅停留在规范管理的层次上,而成为能帮助行业步入发展期“正轨”的强有力手段。

据初步统计,自2016年年底至2017年1月底,有上千家问题平台(不含转型平台)被清理。可以说,刚刚过去的2个多月,“互金专项整治活动”将互联网金融业带入了一个新的规范发展高潮期。

如果用一场足球赛事作比喻,“专项整治活动”经过上半场的较量,大局逐渐明朗,我们已经可以进行一次“中场”观察。

“治标活动”继续威慑

自2016年4月国务院组织17个部委在全国范围启动整治工作以来,前期的摸底排查工作已于2016年四季度基本完成。总结上半场工作,监管条线基本厘清、规则框架基本成行、协调机制基本建立,不但有效排查了风险,还对互金机构起到了警示作用,遏制了风险的进一步深化。

2017年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潘功胜指出,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叠加互联网元素,一直处于野蛮生长阶段,监管则处于“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的尴尬之间。此番则意在重塑互联网金融监管理念,强调互联网金融回归金融属性。数据也显示,该行业正在进入一个良性淘汰阶段。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运营中的网贷平台共2448家,比上年末减少987家,即一年内消亡了近1/3。即便如此,上半场工作中仍难免有未竟之题。

据《中国品牌》杂志了解,银行存管被规定为互金平台合规的硬指标,然而,距离2017年8月前互金平台完成合规整改的时限不到6个月,正常运营的互金平台中有银行存管的平台占比仅为10.3%。

某城商行电子银行部高管告诉《中国品牌》杂志:“银行开展互金平台存管业务有一定风险,这其中主要是声誉风险,这并不是一家分行或者业务条线就可以承担的风险。站在银行传统思维来看,银行不会轻易做互金平台存管。做此项业务可能都有更多考量。”

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上半场的排查范围非常有限。调查小组主要参照两个指标:一是各地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会员名单;二是在网贷之家、网贷天眼等第三方研究机构上留存过数据。

由此,金交所、征信公司、数据公司以及一些完全依靠线下推广和私募来从事借贷业务的机构,尤其是打着互金旗号还没有在监管层视线之内的一些机构,被漏掉了。

“原以为会有调查小组,但这次整改没有囊括征信和数据行业。”中诚信征信一位高管说。我国的信息黑产已野蛮生长数年,严重威胁公众隐私、财产安全。而且,调查小组中,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主力,会对每家被检机构出具报告,评判其为合规类、整改类或取缔类。但这些第三方机构的来历、资质和对其的监管手段也都有疑问。

即将向“治本”转变

“已经过了集中爆发期,风险缓释。”一位参与近期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工作的人士说,整治工作已进入“下半场”。陆续出台的以国务院办公厅《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为轴心的配套文件,掀开了下半场的序幕。“下半场任务更重,要定规矩、定体系。互金机构要找准生存法则,监管层则需研究和建立长效机制。”前述参与整治工作的人士说。

1月10日,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银监会明确提出继续严治互金风险,推进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加快分类处置和清理规范。

据悉,下半场互联网金融整治工作的重点,将落在总结汇报、规则常态化和“穿透式”监管三大重点上。

“穿透式”监管是一种新的提法,目前的监管难免出现一些监管不到位或者有断层和缺层的情况,如部分互联网金融行为打政策“擦边球”,改头换面后,使得监管难以将这种行为囊括。

“穿透式”的监管原则,从行为本质角度出发来定义监管的主体和要求,同时将整个金融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从资金端到资产端完全穿透、连接起来,甄别业务性质,根据业务功能和法律属性明确监管规则,可以有效减少监管的真空地带,从而帮助风险的暴露和防治,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不过,诸多参与整治工作的受访者均坦言,眼下金融风险错综复杂,一些新风险超出了监管层预期。“业态变来变去。”前述参与工作的人士表示,金融网络化、社交化、场景化,让监管层难觅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继2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广东省金融办)在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广东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次日,广东省金融办再次公开征求对《广东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实施细则》的意见。

“广东省无论从平台数量,还是成交规模,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最大的。其业务发展在全国走在了前列,自律监管工作也没有落下,也是动作最快的。”对此,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广州e贷总裁方颂表示。广东省监管和备案细则的出台,无论是时间还是细化标准都走在全国前列,再次凸显广东省金融监管工作的前瞻性和严格程度,也为其他地区的监管、备案细则工作提供了有效借鉴渠道。

“存量平台绝不可再心存侥幸,真是时日无多了!从2月14日开始计算,合规只有75天的倒计时!这可比高考还紧张啊。”对此,新联在线 COO陈智诚直言。

2月15日,另有接近监管层的权威人士表示,总体要求是,网贷行业整治后不能发生备案后平台还跑路的现象,这个是监管底线。可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备案也是一块“硬骨头”,平台要有勇气“啃”下来。

维权路不尽如人意

野蛮生长得到一定的抑制,无论是银行存管还是借款限额,都对P2P网贷平台有了一定的约束,不合规的网贷平台在未来的时间将被清出场。这对投资人来说是一种好现象,但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是,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针对退出平台的跟踪调查机制。投资之前战战兢兢,出了问题只有寻求维权,成为另一种众生相。

一份行业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中,累计有72家网贷问题平台被立案调查,但有判决结果的不多。相比全国数以千计的互金平台大军和逾千家跑路平台,追回资金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一个值得玩味的例子是,去年宣布退出互金自由贷的平台老板虽然没跑路,但到现在都还在催收。知情人介绍,整整一年半,平台都在跟逾期借款人和相关担保公司打官司,投资人的回款依旧是遥遥无期。

据《中国品牌》杂志了解,投资者维权成功案例却较为鲜见,回款几率仅为两成左右,也就是说八成问题平台投资者血本无归,而从已立案的P2P平台看,能取回的本金仅为投资金额的40%以内。

短融网总经理杨夏耘对《中国品牌》杂志说,尽管监管落地,合规的平台越来越多,但并不能保证平台跑路等恶性事件不再发生,实际监管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做好投资者教育很关键。

监管和自律是互金的本质

其实从今年以来,监管层的态度相较以往更加明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与IMF总裁拉加德对话时提到:“我们鼓励互联网公司发展,但当它们开展金融业务时,在当前的情况下,它们需要遵守现有规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张涛此前对于该领域暴露的诸多问题则表示:“需要把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纳入全方位的金融监管框架,不忽视监管空白,不留下监管死角”。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明确发声。

在互联网金融全面纳入监管的背景下,也有部分从业者对前景表示悲观,提出疑问:最强合规出台会是互联网金融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方面,监管组合拳有助于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经过监管规范和市场检验后,企业优胜劣汰必然出现,顺势发展却难以为继的情况也可能出现,但“没有不付出代价就能摘桃子的”。市场预期和良性资源资金等将向规范经营的优质互联网金融项目倾斜,真正实现良币驱逐劣币。而互联网金融也将更好填补传统金融服务盲区,做到齐头并进。

另一方面,监管合规将促行业大洗牌,安全压倒一切。有如互金平台利率持续下滑,回归理性。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严格按照新规执行,原来已经受到重创的互金行业或将再次出现大批平台转型或出局的现象,97%的比例也许并不夸张。”又如随着舆论导向防范校园贷风险,多地校园贷监管政策密集出台,校园贷市场迎来转折点,终结、转型、坚守,生存形态不一。还如当前互联网股权融资市场出现以“众筹”名义误导投资者、涉嫌公开或变相公开发行证券等问题,存在风险。但从合规落地执行开始,震慑和洗牌并行,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回到自身,监管与自律相结合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各方都应铭记的准则。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是打监管擦边球套利甚至欺诈误导投资者,互联网金融需要不断沉淀、创新,完成深度蜕变。

目前,新的监管要运用新的技术进行监管已经形成共识,这将导致监管模式的改变。

对监管体制来说,重要的启示就是,在有一些举措刚出现或者发展初期并不清楚地知道它的风险、意义的情况下,应该有一定的包容性。互联网金融大规模发展已经几年了,直到现在,监管才出台了一个专项整治办法。应该讲,这几年对互联网金融在监管上的包容其实是促进它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制度环境。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或者说将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监管上,一方面,一些基本的原则不能放弃,比如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另一方面,监管体制也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改变。

整治不是为了打压,而是要落实监管,敦促行业回归本质属性和发展正轨。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将由早期的粗放式转向精细化。而基于资源和技术优势,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将显现,金融科技或成行业发展新的风向标。专家指出,“金融和科技是相互促进和支撑发展的关系,金融科技将成为传统金融业的突破口,也将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提供新的动能。”

阶段性迭代,风口吹向哪里?

眼下,中国互联网金融处于一个关键的阶段,大家都能感受到它的氛围与过去几年是多么不同。“疾风暴雨”已过,决定下一阶段能够走多远的将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技术

宋 青

《中国品牌》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后,分析得出了新阶段的核心将是市场对技术革新的投入。当然经济步入新常态,从移动支付到银行存款、金融资产、金融信息,互联网金融向传统金融领域全面渗透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机构通过支付、网贷、理财、众筹等不同业务都找到了各自在市场中的角色。

这些市场参与方在探索各自业务模式的同时,也产生了多元化的资产需求。目前,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流通的资产,除了最初的个人借款之外,开始引入更多的如私募债、直融工具、金融资产收益权、票据、黄金等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

可以看出,资产管理业务和新金融业务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为特色的现代高新技术,在新资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大资管需求正在延伸

大数据的运用会逐步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目前我国大资管时代的到来,其实最为深刻的反应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负债成本高企,而优良资产无处可寻的困境。

据《中国品牌》杂志了解,近年来,无论是银行、保险、基金、信托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都纷纷瞄准了资产管理业务。有客群积累的传统金融机构自不必说,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发展到一定体量之后,也纷纷朝着大资管的方向将原有品牌和业务转型升级。

以前,对少数富裕人群的资产而言,才有财富管理概念,但随着人们对于理财意识的增强,私人式及个性化的财富管理需求正在延伸,越来越多的中产人群也需要定制化的资产管理服务。

然而,仅凭现有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数量,并不能在既满足财富金字塔顶端资管需求,因此对新金融投顾的需求应运而生。

在当前P2P、众筹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色人等都打着“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募集资金的背景下,大部分产品处于监管缺失的灰色地带,而在目前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对于真正想长期规划互联网企业来说,把自身设计的金融产品进行托管,可以使银行为自身产品信用进行增信,而通过托管营运的投资监督与估值复核功能,能够对资金划付和收益计算起到监管作用。银行的资管产品是真正想专注于产品的互联网企业必然的选择。而从银行角度来说,这些资管项目和银行自有的资产完全隔离,资管业务也完全不占用银行风险资本。所以双方必然是一拍即合。

“随着监管限制政策逐渐放宽,各类机构竞争的壁垒一步步被打破,金融行业进入了以创新和混业经营为主体的大资管时代。”诺远控股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韩学渊表示,“未来互联网金融将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基于大资管时代下的全牌照多业务,即在互金平台界面上可以进行基金、保险、银行的理财产品的销售;另一个则是面向目前民营机构的细分领域方向,比如这两年成长得比较快的网贷、第三方征信、消费分期、众筹等。无论是哪种方向,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必将越来越好。”

除此之外,今年互联网银行或网络银行是一个比较大的方向。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表示,随着监管政策的落地以及传统金融机构对互联网业务的不断深入,BAT或者互联网企业想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有更大的发展,互联网银行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之前布局不太多,现在放开了民营银行的口子,各方势力都在布局。不过,也有专家指出,2017年是互联网民营银行逐渐布局的阶段,真正的业务大进展应该要等到2018年。

消费金融已处于“风带”中

进入2017年,消费升级将继续拉动互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风控和合规性也将是网贷平台的主要工作。在《中国品牌》杂志采访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仍然是今年的风口。从市场需求来看,近几年来,我国居民的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一直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长,万亿级的市场容量吸引了各类资本竞相涌入。

消费金融市场蛋糕究竟有多大?预计到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超过37万亿元,消费金融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市场提升空间。

消费金融成为新蓝海,银行、零售、家电、旅游等各路资本正在加速入场。截至目前,国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有23家,在2016年获批筹建的数量是2015年的两倍。仅从去年底至今年初,就有长银消费金融、包银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和长银五八消费金融相继开业,上述4家公司背后的城商行持股均超过50%。

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将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消费金融日益场景化,消费成为一种基于衣食住行或者喜怒哀乐的场景型消费;二是消费金融日益热点化,踩对热点可能就先一步触达消费冲动的灵魂;三是消费金融市场的碎片化,各路资本都想将消费金融掠为囊中之物。

目前切入消费金融的各类资本很多,产业资本以其产业链的横向分工而切入消费金融。在西方,汽车、房地产、家电通讯甚至家具等厂商,都已深度介入消费金融,金融资产则以信用卡公司、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和财富管理等方式,不同程度地切入这一市场。近年来还有日益众多的互联网企业关注和投身其中,互联网个人征信和场景化消费信贷急剧膨胀,良莠不齐。

伴随着整个消费大潮从线上向线下回归,消费金融也开始重新向线下市场渗透,然而,线下消费金融一直是传统金融机构的战场,如今,在新技术的冲击下,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考虑开放合作,尤其是在信用卡领域,借金融科技的力量留住消费者正在成为业内共识。

相对而言,线下消费有着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有更多的消费场景,除了购物之外,还有餐饮、娱乐、医疗等众多线上消费体验不足的场景。去年开始,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纷纷开始加速向线下消费领域扩张,并涵盖了零售、教育、医疗、娱乐、旅行等多种线下消费场景。

伴随着新零售时代的到来,支付宝、微信线下扫码支付的流行,消费金融也开始在线下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尤其是受到正在成为消费主力群体的80后、90后们欢迎。

大数据风控成新手段

风控对于任何一个金融产品都极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消费金融产品来说,要想让产品能够走得长远,风险控制是核心关键。

业内人士表示,2017年的消费金融领域中,加强风控和合规将成为行业主题。面对消费金融领域客户风险较高、客户信用信息不全、恶意欺诈现象、客户违约成本低、债务收回成本较高等诸多新的挑战,消费金融必须利用大数据风控丰富传统风控的数据维度,利用多维度的数据、算法和模型来实现快速识别借款人风险。

在新金融兴起的大潮中,无论是互联网系、电商系、银行系消费金融,都在积极布局大数据风控,而各家的商业模式、资源优势不同,应用的状态和优势也各异。

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利用梯度提升决策树、随机森林、神经网络、分群调整技术、增量学习技术等在内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为缺少信贷记录的人群做出客观的信用评价。

京东金融形成了由多种大数据机器学习模型构成的弱分类组合预测模型,借助随机森林、lasso回归等算法,参考数千个预测变量,借此评估用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相比依托场景化信贷的大型电商所布局的大数据风控,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来说,其大数据风控的模式和能力则更加重要。以马上消费金融为例,平台在运用传统客户身份识别手段的同时,增加活体识别、人脸比对等新兴技术手段,进一步增强客户身份识别精准度、有效防范控制第三方欺诈风险。在此基础上,马上消费金融以央行征信数据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央行征信数据,充分挖掘并利用客户的其他信贷数据、消费数据、互联网痕迹数据等,生成高达几万个的风险变量,并分别输入不同的预测模型,例如欺诈模型、身份验证模型、还款能力模型、还款意愿模型等,更为精准细致的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

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马上消费金融引用了先进的机器学习、随机森林、人工智能技术,以科技手段武装风控能力,来提高大数据风控的实效。据银监会公开数据,目前消费金融行业的不良率为4.11%,马上消费金融的不良率只有1.36%。

另一方面,大数据模型与自动化审批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基于大数据模型的自动化审批,能不断优化信审流程、提升业务量,同时有效控制风险;而高速发展的业务也为大数据模型积累了更为有效的训练样本,使得模型可不断迭代更新,真正实现数据和技术驱动的信贷决策。也正是基于大数据模型的自动化审批,使得马上消费金融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审批速度达到秒级的消费贷款服务。

线上不良资产处置

如今,坏账率已经成为各家互联网金融公司“难以言说的痛”,清收不仅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风控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信贷风控末端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7年清收市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线下清收、暴力催收,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通过大数据做起了线上不良资产处置。

目前,众多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的平台,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军不良资产处置领域,根据企业服务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金融资产交易所的网络资产交易平台。目前全国已有北京、深圳前海、天津、重庆等10余家金融资产交易所,全部实现了电子化和信息化,并设立了“网络交易大厅”形式的网络平台,其业务范围基本都包括了不良资产交易和处置。在金交所参与不良资产交易和处置的主体除了银行以外,还有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法院的司法拍卖等专门从事不良资产处置的机构。

依托大数据技术的不良资产委托催收撮合平台。此类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通过对不良资产委托方和催收方进行撮合,成为连接委托方和催收方的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其基本运行模式是:首先由不良资产委托方发布委案信息;其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寻找能与委托方匹配的催收方,主要包括催收服务公司、咨询管理服务公司、有清收服务的律师事务所等;最后由催收方应标,应标成功后开始进行催收,再借用大数据、云呼叫平台等互联网方式解决不良资产处置的痛点。

打包成理财产品销售不良资产。目前主要通过三种模式进行销售:一是众筹模式,二是B2B2C模式,三是“撮合委托+设计理财+理财出售”模式。

上述各类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的涌现,为中国不良资产处置打开了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用互联网思维扩展传统处置渠道,有助于对传统处置方式与处置流程进行优化,提高竞价、催收效率,加快处置进度。

互金风景:品牌的巨大“驱动力”

2017年,新金融如何重新赢得公众信任,在互联网风口下继续展现新的“风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宋 青

随着行业的规范,互联网金融平台从最鼎盛的5000多家到如今正常运营的不到2500家,半数以上的平台出现经营问题,良性退出乃至跑路成为常态。品牌,就成了新金融重新赢回公众信任的起点,并将继续成为2017年新金融行业的主基调。

那么,作为普通人理财,到底怎么选互联网金融平台?什么样的平台安全最具保障?作为普通消费者,风控技术太专业,说的天花乱坠也不明白;智能金融太远,写的再透明也一知半解。抛开技术和产品不谈,我们或许更愿意相信口碑和背书,而最好的背书方式是什么?无非是业绩一路飘红外,还具有超强的口碑。

“品牌价值这个名词将在2017年的互金行业中被无数次提及,其重要性和作用也将会被凸显印证。”在2017年1月13日召开的“2017中国新金融远鉴峰会”上,与会各方达成这一共识。

口碑才是最强信用背书

当我们将时间穿越回到2015年12月e租宝事件爆发后,以及其背后的整个集团利益全部摆在大众面前时,e租宝脱去昔日闪光的外衣后,它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旁氏骗局。

高达95%的项目造假,这一数字让一个个曾经将希望寄托于其平台的投资者来说如同晴天霹雳,假项目、假三方、假担保,如此高明的障眼法骗到全国90万投资人近500亿。一直以来以为投融资者搭建信息桥梁定位的P2P竟然以这种方式“昭告天下”,也似乎因为这件事而抹杀了它近10年的时间建立起来,以及为中小企业和个人解决近万亿资金的所有功绩。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金融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庾力在“2017中国新金融远鉴峰会”上表示,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如果今后能够继续的很好发展,必须要有三个要素,规则、监管、自律。这三个加一起就等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关于监管,现在已经明确了监管机构,是银监会、银监局和当地政府的金融办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双监管。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对《中国品牌》杂志也同样表示,短期来看,有些互金乱象是很正常的,在欧美其实都经历了这些所谓P2P网贷平台、众筹等等新金融所面临的监管挑战,更为重要的是长期如何扭转不良的印象,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一是,稳健的商业模式,没有成为整个宏观金融稳定当中一个极其不确定的因素,这是大家扭转印象的第一点。二是,互金行业想要更好发展,要从“模式消费”进入到“品牌消费”阶段。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品牌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那么,新金融品牌重塑关键何在?

最近,“财富管理”几乎成了所有互金高端论坛的标配,它成为了最新的热门标签。企业高管、监管领导、学者专家,人人都开始提“财富管理”,似乎不提一两句都跟不上时代的大潮流。此外,Fintech一词也是互金当下热门,2016年上半年宜信率先宣称自己为“金融科技”公司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众安保险等几家巨头开始重新定义自己为“金融科技”公司,一时之间,多家P2P网贷平台也纷纷宣称自己转型为“金融科技”,这个词才渐渐被国人所知。

这种盛行趋势与当初的P2P、众筹、互联网金融甚是相似,让人忍不住感叹: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

那么这些感念在中国现阶段究竟有何种魔力以至于让众多P2P公司选择转型发展?

最直接的原因无非是躲避监管,缓解监管压力。中再融合伙人、副总裁侯君对《中国品牌》杂志这样表示,“这一概念爆红有点旧瓶装新酒的意思,我们都知道,财富管理源于各商业银行与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合作推出的顾问式服务,从广义上说,所有的理财方式综合运用就是财富管理,而作为新金融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只是财富管理的一个小小分支。从监管角度来说,宣传口径的变化并不能改变平台的性质,仍然要将其纳入规范体系。

当然,从行业纵向发展来说,互联网时代是信用经济时代,特别是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更是信任。在经历过前期部分虚假、过度宣传,P2P行业可以说在信任度上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处境,这也是目前整个行业一直未有像其他行业一样出现P2P平台品牌企业的一部分原因。

从概念走向价值回归

“去年很多投资机构最关注的是坏账率,而眼下,更多地会关注平台的综合竞争力,尤其是品牌、示范效应等软实力。不少投资人告诉我们,要抓紧进行品牌建设,抢占消费者内心空白点。”合众金融CEO陈龙对《中国品牌》杂志表示。

是的,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潜在的诚信危机,使得互金行业亟须树立一个安全可信的品牌形象,对此很多互金平台都开始大力推广品牌,以期突出重围,占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高地。

从早期的跑马圈地,到去年狂砸数亿,大举进攻央视广告,互金行业打响品牌的方式不断在变,也经历了传统的电视广告、分众广告、地铁广告等不同形式的推广,不可否认,这些广告形式都为P2P行业的推广贡献了力量,但相比高昂不可控的广告投入,品牌价值的实现似乎还是有点差强人意。那么,怎样做才能实现品牌价值的有效提升呢?

在“2017中国新金融远鉴峰会”上,与会专家提出,当前新金融行业既要坚持企业经营的合规发展,也要坚持金融从业者的“匠心”回归。历史上,金融行业的大发展,并不全部依靠技术进步,更要依靠从业者的匠心。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曾经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其繁荣发展凭借的是响当当的品牌信用,凭借的是票号伙计们“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匠心坚持。

《中国品牌》杂志副社长张超表示,品牌重塑是推进新金融规范、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新金融品牌迈向基业长青的重要途径。品牌重塑,在内涵上代表着一种通过再造或提升品牌资产的方式,使老品牌重新焕发活力的思路;它涉及一切由外而内(再品牌化)或由内而外(品牌激活)的重振品牌策略;并且,品牌重塑的实施贯穿于老品牌管理进程的每个层面,需要调动许多相关的品牌策略,如品牌定位、品牌创新战略、品牌延伸战略等与之相配合。

“新金融的细分领域,尤其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合众金融CEO陈龙表示:“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机构,我们主要关注合规和匠心的统一吧,现在行业是大家相对比较浮躁一些,无论是追求数量,还是追求整个品牌的影响力,所以很多机构都是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在做一些事情的,对我们合众的运营更多是以稳健经营为主。”

爱钱帮CEO王吉涛在接受《中国品牌》杂志采访时则表示,“2016年众多平台都在深耕整个消费金融的领域,而大家都会在某一个细分的领域或者在自己比较擅长的场景内去深耕细作,以消费信贷为重点场景接入应用,实现自己的价值。今年在细分领域中,会有全新的行业格局形成,除了本身有流量场景和用户的平台外,还会有在某一领域做得比较深入透彻的平台脱颖而出。

品牌重塑需坚持五个统一

从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观察的角度来看,互金发展逐渐会从规模导向转化为功能与结构导向。“过去想像的是规模不断扩,资产、数量不断增长等等,都停留在这种思路上,未来,将渐渐步入到规范创新、精耕细作时代。在这样的转变时期,品牌塑造与持续发展,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创业的核心关键。会不会利用互联网的媒体属性提高品牌价值,是打造金融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

“2017中国新金融远鉴峰会”上,与会专家认为,新金融行业良性发展必须坚持“五个统一”,即合规发展与匠心回归的统一、个体发展与生态健康的统一、产品创新与稳定收益的统一、虚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统一、新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统一。“金融科技支撑下的金融创新,逐渐会从规模导向转化为功能与结构导向,未来真正能实现新金融引导下金融创新、金融优化要向这种结构转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说,核心的驱动力包括技术+制度、制度+规则两个层面,一方面在金融效率的提升、金融风险的控制、金融生态的健全当中体现出新技术的驱动力,这是安身立命之本;另一方面,面对这些新金融变化,必须有效改变原有金融交易、金融市场、金融规则当中一些问题、短板,这是未来新金融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

价值重塑分“四步”走

也有观点认为,一直以来在互金行业的各种营销大战就从未间断,却未诞生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互金企业,那么,赢得信任,哪些才是“出头”之举?

一、以“功能”为主的驱动力。

对此,杨涛表示,“新技术不断演变,使得这个时代新的金融已经不是过去大家脑海中想像的金融了,过去探讨金融的时候会想到很多的要素,包括现实当中银行、证券、保险、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等一系列的金融机构,包括债券、股票等等各种各样的产品,也包括市场。那么现在新技术使得我们关注的点是什么,就是传统的金融要素它的边界变得模糊了,银行不再是简单的银行,比如说银行做的理财产品,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私募产品,保险做的万能险也是接近私募产品,更不用说有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做的其实也是类银行业务。因此大家可以看到要素的边界变得模糊,新金融更加关注金融的功能,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什么样的金融要素,最终它都有可能实现同样的功能,同一种金融要素有可能跨了不同的金融功能。”

二、以“品牌”为主的市场再造。

张超表示,“重塑在内涵上代表一种通过再造和提升品牌资产的方式使老品牌重新焕发活力思维,涉及一切由外而内或者由内而外的重振品牌的策略,品牌重塑的实施也贯穿于老品牌管理进层的每一个层面,需要调动许多品牌定位在。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新金融行业还会有巨大发展,监管理念更加先进,客户体验会更加的好。”

三、用“定位”推进服务为本。

庾力表示,“民间的互联网金融,一定要认清形势,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定位,过去有一种盲目自大的观念,我当时就说要想颠覆传统的金融机构,新金融说捆绑起来四千多家的架构,如果想颠覆传统的金融机构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性质、地位,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定位。有了清醒的定位你就可以有危机感,不能胡来,因为你是很小的力量,不要觉得监管部门对我们是放纵的,我们钻了监管的空子就可以,监管部门人也是非常精明的,不是不监管,是时候不到,所以一定要有清醒的定位。”

四、用“匠心”留住客户。

陈龙表示,“2016年我们布局了财富管理和私募基金的板块,对未来的市场也是非常有信心的,但不可忽视的一点也是经历了行业镇痛,无论老品牌还是作为新的品牌,都面临一个品牌重塑的过程。合众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也算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当然是如何在新的财富管理时代梳理一个有竞争力的平台和品牌;挑战而言主要是市场在变的,监管机构对市场也会适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所以如何既能迎合市场的需求,又能满足监管的需求,这可能是我们重点要做的事情。”

总之,价值体系再造围绕信息展开,把信息变成最核心资产,是互联网金融的永恒主题。“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互联网时代改造传统金融要真正把握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即增进人类的福祉,唯此互联网金融才能长久,唯此金融之树才能在平衡之间长生不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披云雾,睹将来:看清互金风暴、风口与风景的玄机

虽脱离了“野蛮”期,互联网金融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2017年全国两会特别策划:远鉴 新金融品牌重塑综合专题报道】

策划|采写 宋 青

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口碑好、风控强的互联网金融资产端,已经成为行业内普遍看好的趋势,这更给了我们对于行业未来的信心,甚至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必将成为金融发展核心,并深入地介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实,虽脱离了“野蛮”期,互联网金融仍面临不小的挑战,如何建立合规、安全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在《2017中国新金融远鉴峰会》上,与会专家用“合规路上,品牌建设需要提上议事日程”这样一句话,对未来互金资产端的发展做出表态。合规之前,品牌建设重点是传播,让更多人知道,但今后,在互联网金融品牌传播中,重点则是“信”。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究竟会是怎样?在这一期专题中,我们希望能够尽量以旁观者的态度,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行业目前面临的处境,以及在奔向未来的过程中所蕴含的种种机会和危险。未来究竟如何,这里一起展望。

本期专题共3个篇章,分别为:互金风暴:中场不休息;阶段性迭代,风口吹向哪里?;互金风景:品牌的巨大“驱动力”。

互金风暴:中场不休息

以高压威慑为行动指南的“治标”之后,以“发展”为目标的“治本”措施将有望出台。到那时,虽然不会像现在有大批公司遭淘汰的现象,但却是考验整个互金生态圈健康与否的关键

宋 青

当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以规矩难成方圆”、“不统则乱”。而行业监管作为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利器”,其作用不再仅仅停留在规范管理的层次上,而成为能帮助行业步入发展期“正轨”的强有力手段。

据初步统计,自2016年年底至2017年1月底,有上千家问题平台(不含转型平台)被清理。可以说,刚刚过去的2个多月,“互金专项整治活动”将互联网金融业带入了一个新的规范发展高潮期。

如果用一场足球赛事作比喻,“专项整治活动”经过上半场的较量,大局逐渐明朗,我们已经可以进行一次“中场”观察。

“治标活动”继续威慑

自2016年4月国务院组织17个部委在全国范围启动整治工作以来,前期的摸底排查工作已于2016年四季度基本完成。总结上半场工作,监管条线基本厘清、规则框架基本成行、协调机制基本建立,不但有效排查了风险,还对互金机构起到了警示作用,遏制了风险的进一步深化。

2017年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潘功胜指出,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叠加互联网元素,一直处于野蛮生长阶段,监管则处于“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的尴尬之间。此番则意在重塑互联网金融监管理念,强调互联网金融回归金融属性。数据也显示,该行业正在进入一个良性淘汰阶段。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运营中的网贷平台共2448家,比上年末减少987家,即一年内消亡了近1/3。即便如此,上半场工作中仍难免有未竟之题。

据《中国品牌》杂志了解,银行存管被规定为互金平台合规的硬指标,然而,距离2017年8月前互金平台完成合规整改的时限不到6个月,正常运营的互金平台中有银行存管的平台占比仅为10.3%。

某城商行电子银行部高管告诉《中国品牌》杂志:“银行开展互金平台存管业务有一定风险,这其中主要是声誉风险,这并不是一家分行或者业务条线就可以承担的风险。站在银行传统思维来看,银行不会轻易做互金平台存管。做此项业务可能都有更多考量。”

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上半场的排查范围非常有限。调查小组主要参照两个指标:一是各地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会员名单;二是在网贷之家、网贷天眼等第三方研究机构上留存过数据。

由此,金交所、征信公司、数据公司以及一些完全依靠线下推广和私募来从事借贷业务的机构,尤其是打着互金旗号还没有在监管层视线之内的一些机构,被漏掉了。

“原以为会有调查小组,但这次整改没有囊括征信和数据行业。”中诚信征信一位高管说。我国的信息黑产已野蛮生长数年,严重威胁公众隐私、财产安全。而且,调查小组中,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主力,会对每家被检机构出具报告,评判其为合规类、整改类或取缔类。但这些第三方机构的来历、资质和对其的监管手段也都有疑问。

即将向“治本”转变

“已经过了集中爆发期,风险缓释。”一位参与近期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工作的人士说,整治工作已进入“下半场”。陆续出台的以国务院办公厅《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为轴心的配套文件,掀开了下半场的序幕。“下半场任务更重,要定规矩、定体系。互金机构要找准生存法则,监管层则需研究和建立长效机制。”前述参与整治工作的人士说。

1月10日,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银监会明确提出继续严治互金风险,推进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加快分类处置和清理规范。

据悉,下半场互联网金融整治工作的重点,将落在总结汇报、规则常态化和“穿透式”监管三大重点上。

“穿透式”监管是一种新的提法,目前的监管难免出现一些监管不到位或者有断层和缺层的情况,如部分互联网金融行为打政策“擦边球”,改头换面后,使得监管难以将这种行为囊括。

“穿透式”的监管原则,从行为本质角度出发来定义监管的主体和要求,同时将整个金融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从资金端到资产端完全穿透、连接起来,甄别业务性质,根据业务功能和法律属性明确监管规则,可以有效减少监管的真空地带,从而帮助风险的暴露和防治,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不过,诸多参与整治工作的受访者均坦言,眼下金融风险错综复杂,一些新风险超出了监管层预期。“业态变来变去。”前述参与工作的人士表示,金融网络化、社交化、场景化,让监管层难觅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继2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广东省金融办)在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广东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次日,广东省金融办再次公开征求对《广东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实施细则》的意见。

“广东省无论从平台数量,还是成交规模,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最大的。其业务发展在全国走在了前列,自律监管工作也没有落下,也是动作最快的。”对此,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广州e贷总裁方颂表示。广东省监管和备案细则的出台,无论是时间还是细化标准都走在全国前列,再次凸显广东省金融监管工作的前瞻性和严格程度,也为其他地区的监管、备案细则工作提供了有效借鉴渠道。

“存量平台绝不可再心存侥幸,真是时日无多了!从2月14日开始计算,合规只有75天的倒计时!这可比高考还紧张啊。”对此,新联在线 COO陈智诚直言。

2月15日,另有接近监管层的权威人士表示,总体要求是,网贷行业整治后不能发生备案后平台还跑路的现象,这个是监管底线。可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备案也是一块“硬骨头”,平台要有勇气“啃”下来。

维权路不尽如人意

野蛮生长得到一定的抑制,无论是银行存管还是借款限额,都对P2P网贷平台有了一定的约束,不合规的网贷平台在未来的时间将被清出场。这对投资人来说是一种好现象,但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是,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针对退出平台的跟踪调查机制。投资之前战战兢兢,出了问题只有寻求维权,成为另一种众生相。

一份行业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中,累计有72家网贷问题平台被立案调查,但有判决结果的不多。相比全国数以千计的互金平台大军和逾千家跑路平台,追回资金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一个值得玩味的例子是,去年宣布退出互金自由贷的平台老板虽然没跑路,但到现在都还在催收。知情人介绍,整整一年半,平台都在跟逾期借款人和相关担保公司打官司,投资人的回款依旧是遥遥无期。

据《中国品牌》杂志了解,投资者维权成功案例却较为鲜见,回款几率仅为两成左右,也就是说八成问题平台投资者血本无归,而从已立案的P2P平台看,能取回的本金仅为投资金额的40%以内。

短融网总经理杨夏耘对《中国品牌》杂志说,尽管监管落地,合规的平台越来越多,但并不能保证平台跑路等恶性事件不再发生,实际监管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做好投资者教育很关键。

监管和自律是互金的本质

其实从今年以来,监管层的态度相较以往更加明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与IMF总裁拉加德对话时提到:“我们鼓励互联网公司发展,但当它们开展金融业务时,在当前的情况下,它们需要遵守现有规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张涛此前对于该领域暴露的诸多问题则表示:“需要把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纳入全方位的金融监管框架,不忽视监管空白,不留下监管死角”。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明确发声。

在互联网金融全面纳入监管的背景下,也有部分从业者对前景表示悲观,提出疑问:最强合规出台会是互联网金融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方面,监管组合拳有助于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经过监管规范和市场检验后,企业优胜劣汰必然出现,顺势发展却难以为继的情况也可能出现,但“没有不付出代价就能摘桃子的”。市场预期和良性资源资金等将向规范经营的优质互联网金融项目倾斜,真正实现良币驱逐劣币。而互联网金融也将更好填补传统金融服务盲区,做到齐头并进。

另一方面,监管合规将促行业大洗牌,安全压倒一切。有如互金平台利率持续下滑,回归理性。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严格按照新规执行,原来已经受到重创的互金行业或将再次出现大批平台转型或出局的现象,97%的比例也许并不夸张。”又如随着舆论导向防范校园贷风险,多地校园贷监管政策密集出台,校园贷市场迎来转折点,终结、转型、坚守,生存形态不一。还如当前互联网股权融资市场出现以“众筹”名义误导投资者、涉嫌公开或变相公开发行证券等问题,存在风险。但从合规落地执行开始,震慑和洗牌并行,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回到自身,监管与自律相结合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各方都应铭记的准则。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是打监管擦边球套利甚至欺诈误导投资者,互联网金融需要不断沉淀、创新,完成深度蜕变。

目前,新的监管要运用新的技术进行监管已经形成共识,这将导致监管模式的改变。

对监管体制来说,重要的启示就是,在有一些举措刚出现或者发展初期并不清楚地知道它的风险、意义的情况下,应该有一定的包容性。互联网金融大规模发展已经几年了,直到现在,监管才出台了一个专项整治办法。应该讲,这几年对互联网金融在监管上的包容其实是促进它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制度环境。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或者说将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监管上,一方面,一些基本的原则不能放弃,比如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另一方面,监管体制也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改变。

整治不是为了打压,而是要落实监管,敦促行业回归本质属性和发展正轨。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将由早期的粗放式转向精细化。而基于资源和技术优势,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将显现,金融科技或成行业发展新的风向标。专家指出,“金融和科技是相互促进和支撑发展的关系,金融科技将成为传统金融业的突破口,也将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提供新的动能。”

阶段性迭代,风口吹向哪里?

眼下,中国互联网金融处于一个关键的阶段,大家都能感受到它的氛围与过去几年是多么不同。“疾风暴雨”已过,决定下一阶段能够走多远的将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技术

宋 青

《中国品牌》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后,分析得出了新阶段的核心将是市场对技术革新的投入。当然经济步入新常态,从移动支付到银行存款、金融资产、金融信息,互联网金融向传统金融领域全面渗透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机构通过支付、网贷、理财、众筹等不同业务都找到了各自在市场中的角色。

这些市场参与方在探索各自业务模式的同时,也产生了多元化的资产需求。目前,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流通的资产,除了最初的个人借款之外,开始引入更多的如私募债、直融工具、金融资产收益权、票据、黄金等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

可以看出,资产管理业务和新金融业务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为特色的现代高新技术,在新资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大资管需求正在延伸

大数据的运用会逐步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目前我国大资管时代的到来,其实最为深刻的反应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负债成本高企,而优良资产无处可寻的困境。

据《中国品牌》杂志了解,近年来,无论是银行、保险、基金、信托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都纷纷瞄准了资产管理业务。有客群积累的传统金融机构自不必说,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发展到一定体量之后,也纷纷朝着大资管的方向将原有品牌和业务转型升级。

以前,对少数富裕人群的资产而言,才有财富管理概念,但随着人们对于理财意识的增强,私人式及个性化的财富管理需求正在延伸,越来越多的中产人群也需要定制化的资产管理服务。

然而,仅凭现有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数量,并不能在既满足财富金字塔顶端资管需求,因此对新金融投顾的需求应运而生。

在当前P2P、众筹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色人等都打着“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募集资金的背景下,大部分产品处于监管缺失的灰色地带,而在目前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对于真正想长期规划互联网企业来说,把自身设计的金融产品进行托管,可以使银行为自身产品信用进行增信,而通过托管营运的投资监督与估值复核功能,能够对资金划付和收益计算起到监管作用。银行的资管产品是真正想专注于产品的互联网企业必然的选择。而从银行角度来说,这些资管项目和银行自有的资产完全隔离,资管业务也完全不占用银行风险资本。所以双方必然是一拍即合。

“随着监管限制政策逐渐放宽,各类机构竞争的壁垒一步步被打破,金融行业进入了以创新和混业经营为主体的大资管时代。”诺远控股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韩学渊表示,“未来互联网金融将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基于大资管时代下的全牌照多业务,即在互金平台界面上可以进行基金、保险、银行的理财产品的销售;另一个则是面向目前民营机构的细分领域方向,比如这两年成长得比较快的网贷、第三方征信、消费分期、众筹等。无论是哪种方向,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必将越来越好。”

除此之外,今年互联网银行或网络银行是一个比较大的方向。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表示,随着监管政策的落地以及传统金融机构对互联网业务的不断深入,BAT或者互联网企业想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有更大的发展,互联网银行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之前布局不太多,现在放开了民营银行的口子,各方势力都在布局。不过,也有专家指出,2017年是互联网民营银行逐渐布局的阶段,真正的业务大进展应该要等到2018年。

消费金融已处于“风带”中

进入2017年,消费升级将继续拉动互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风控和合规性也将是网贷平台的主要工作。在《中国品牌》杂志采访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仍然是今年的风口。从市场需求来看,近几年来,我国居民的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一直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长,万亿级的市场容量吸引了各类资本竞相涌入。

消费金融市场蛋糕究竟有多大?预计到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超过37万亿元,消费金融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市场提升空间。

消费金融成为新蓝海,银行、零售、家电、旅游等各路资本正在加速入场。截至目前,国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有23家,在2016年获批筹建的数量是2015年的两倍。仅从去年底至今年初,就有长银消费金融、包银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和长银五八消费金融相继开业,上述4家公司背后的城商行持股均超过50%。

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将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消费金融日益场景化,消费成为一种基于衣食住行或者喜怒哀乐的场景型消费;二是消费金融日益热点化,踩对热点可能就先一步触达消费冲动的灵魂;三是消费金融市场的碎片化,各路资本都想将消费金融掠为囊中之物。

目前切入消费金融的各类资本很多,产业资本以其产业链的横向分工而切入消费金融。在西方,汽车、房地产、家电通讯甚至家具等厂商,都已深度介入消费金融,金融资产则以信用卡公司、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和财富管理等方式,不同程度地切入这一市场。近年来还有日益众多的互联网企业关注和投身其中,互联网个人征信和场景化消费信贷急剧膨胀,良莠不齐。

伴随着整个消费大潮从线上向线下回归,消费金融也开始重新向线下市场渗透,然而,线下消费金融一直是传统金融机构的战场,如今,在新技术的冲击下,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考虑开放合作,尤其是在信用卡领域,借金融科技的力量留住消费者正在成为业内共识。

相对而言,线下消费有着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有更多的消费场景,除了购物之外,还有餐饮、娱乐、医疗等众多线上消费体验不足的场景。去年开始,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纷纷开始加速向线下消费领域扩张,并涵盖了零售、教育、医疗、娱乐、旅行等多种线下消费场景。

伴随着新零售时代的到来,支付宝、微信线下扫码支付的流行,消费金融也开始在线下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尤其是受到正在成为消费主力群体的80后、90后们欢迎。

大数据风控成新手段

风控对于任何一个金融产品都极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消费金融产品来说,要想让产品能够走得长远,风险控制是核心关键。

业内人士表示,2017年的消费金融领域中,加强风控和合规将成为行业主题。面对消费金融领域客户风险较高、客户信用信息不全、恶意欺诈现象、客户违约成本低、债务收回成本较高等诸多新的挑战,消费金融必须利用大数据风控丰富传统风控的数据维度,利用多维度的数据、算法和模型来实现快速识别借款人风险。

在新金融兴起的大潮中,无论是互联网系、电商系、银行系消费金融,都在积极布局大数据风控,而各家的商业模式、资源优势不同,应用的状态和优势也各异。

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利用梯度提升决策树、随机森林、神经网络、分群调整技术、增量学习技术等在内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为缺少信贷记录的人群做出客观的信用评价。

京东金融形成了由多种大数据机器学习模型构成的弱分类组合预测模型,借助随机森林、lasso回归等算法,参考数千个预测变量,借此评估用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相比依托场景化信贷的大型电商所布局的大数据风控,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来说,其大数据风控的模式和能力则更加重要。以马上消费金融为例,平台在运用传统客户身份识别手段的同时,增加活体识别、人脸比对等新兴技术手段,进一步增强客户身份识别精准度、有效防范控制第三方欺诈风险。在此基础上,马上消费金融以央行征信数据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央行征信数据,充分挖掘并利用客户的其他信贷数据、消费数据、互联网痕迹数据等,生成高达几万个的风险变量,并分别输入不同的预测模型,例如欺诈模型、身份验证模型、还款能力模型、还款意愿模型等,更为精准细致的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

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马上消费金融引用了先进的机器学习、随机森林、人工智能技术,以科技手段武装风控能力,来提高大数据风控的实效。据银监会公开数据,目前消费金融行业的不良率为4.11%,马上消费金融的不良率只有1.36%。

另一方面,大数据模型与自动化审批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基于大数据模型的自动化审批,能不断优化信审流程、提升业务量,同时有效控制风险;而高速发展的业务也为大数据模型积累了更为有效的训练样本,使得模型可不断迭代更新,真正实现数据和技术驱动的信贷决策。也正是基于大数据模型的自动化审批,使得马上消费金融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审批速度达到秒级的消费贷款服务。

线上不良资产处置

如今,坏账率已经成为各家互联网金融公司“难以言说的痛”,清收不仅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风控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信贷风控末端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7年清收市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线下清收、暴力催收,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通过大数据做起了线上不良资产处置。

目前,众多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的平台,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军不良资产处置领域,根据企业服务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金融资产交易所的网络资产交易平台。目前全国已有北京、深圳前海、天津、重庆等10余家金融资产交易所,全部实现了电子化和信息化,并设立了“网络交易大厅”形式的网络平台,其业务范围基本都包括了不良资产交易和处置。在金交所参与不良资产交易和处置的主体除了银行以外,还有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法院的司法拍卖等专门从事不良资产处置的机构。

依托大数据技术的不良资产委托催收撮合平台。此类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通过对不良资产委托方和催收方进行撮合,成为连接委托方和催收方的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其基本运行模式是:首先由不良资产委托方发布委案信息;其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寻找能与委托方匹配的催收方,主要包括催收服务公司、咨询管理服务公司、有清收服务的律师事务所等;最后由催收方应标,应标成功后开始进行催收,再借用大数据、云呼叫平台等互联网方式解决不良资产处置的痛点。

打包成理财产品销售不良资产。目前主要通过三种模式进行销售:一是众筹模式,二是B2B2C模式,三是“撮合委托+设计理财+理财出售”模式。

上述各类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的涌现,为中国不良资产处置打开了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用互联网思维扩展传统处置渠道,有助于对传统处置方式与处置流程进行优化,提高竞价、催收效率,加快处置进度。

互金风景:品牌的巨大“驱动力”

2017年,新金融如何重新赢得公众信任,在互联网风口下继续展现新的“风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宋 青

随着行业的规范,互联网金融平台从最鼎盛的5000多家到如今正常运营的不到2500家,半数以上的平台出现经营问题,良性退出乃至跑路成为常态。品牌,就成了新金融重新赢回公众信任的起点,并将继续成为2017年新金融行业的主基调。

那么,作为普通人理财,到底怎么选互联网金融平台?什么样的平台安全最具保障?作为普通消费者,风控技术太专业,说的天花乱坠也不明白;智能金融太远,写的再透明也一知半解。抛开技术和产品不谈,我们或许更愿意相信口碑和背书,而最好的背书方式是什么?无非是业绩一路飘红外,还具有超强的口碑。

“品牌价值这个名词将在2017年的互金行业中被无数次提及,其重要性和作用也将会被凸显印证。”在2017年1月13日召开的“2017中国新金融远鉴峰会”上,与会各方达成这一共识。

口碑才是最强信用背书

当我们将时间穿越回到2015年12月e租宝事件爆发后,以及其背后的整个集团利益全部摆在大众面前时,e租宝脱去昔日闪光的外衣后,它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旁氏骗局。

高达95%的项目造假,这一数字让一个个曾经将希望寄托于其平台的投资者来说如同晴天霹雳,假项目、假三方、假担保,如此高明的障眼法骗到全国90万投资人近500亿。一直以来以为投融资者搭建信息桥梁定位的P2P竟然以这种方式“昭告天下”,也似乎因为这件事而抹杀了它近10年的时间建立起来,以及为中小企业和个人解决近万亿资金的所有功绩。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金融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庾力在“2017中国新金融远鉴峰会”上表示,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如果今后能够继续的很好发展,必须要有三个要素,规则、监管、自律。这三个加一起就等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关于监管,现在已经明确了监管机构,是银监会、银监局和当地政府的金融办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双监管。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对《中国品牌》杂志也同样表示,短期来看,有些互金乱象是很正常的,在欧美其实都经历了这些所谓P2P网贷平台、众筹等等新金融所面临的监管挑战,更为重要的是长期如何扭转不良的印象,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一是,稳健的商业模式,没有成为整个宏观金融稳定当中一个极其不确定的因素,这是大家扭转印象的第一点。二是,互金行业想要更好发展,要从“模式消费”进入到“品牌消费”阶段。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品牌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那么,新金融品牌重塑关键何在?

最近,“财富管理”几乎成了所有互金高端论坛的标配,它成为了最新的热门标签。企业高管、监管领导、学者专家,人人都开始提“财富管理”,似乎不提一两句都跟不上时代的大潮流。此外,Fintech一词也是互金当下热门,2016年上半年宜信率先宣称自己为“金融科技”公司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众安保险等几家巨头开始重新定义自己为“金融科技”公司,一时之间,多家P2P网贷平台也纷纷宣称自己转型为“金融科技”,这个词才渐渐被国人所知。

这种盛行趋势与当初的P2P、众筹、互联网金融甚是相似,让人忍不住感叹: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

那么这些感念在中国现阶段究竟有何种魔力以至于让众多P2P公司选择转型发展?

最直接的原因无非是躲避监管,缓解监管压力。中再融合伙人、副总裁侯君对《中国品牌》杂志这样表示,“这一概念爆红有点旧瓶装新酒的意思,我们都知道,财富管理源于各商业银行与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合作推出的顾问式服务,从广义上说,所有的理财方式综合运用就是财富管理,而作为新金融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只是财富管理的一个小小分支。从监管角度来说,宣传口径的变化并不能改变平台的性质,仍然要将其纳入规范体系。

当然,从行业纵向发展来说,互联网时代是信用经济时代,特别是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更是信任。在经历过前期部分虚假、过度宣传,P2P行业可以说在信任度上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处境,这也是目前整个行业一直未有像其他行业一样出现P2P平台品牌企业的一部分原因。

从概念走向价值回归

“去年很多投资机构最关注的是坏账率,而眼下,更多地会关注平台的综合竞争力,尤其是品牌、示范效应等软实力。不少投资人告诉我们,要抓紧进行品牌建设,抢占消费者内心空白点。”合众金融CEO陈龙对《中国品牌》杂志表示。

是的,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潜在的诚信危机,使得互金行业亟须树立一个安全可信的品牌形象,对此很多互金平台都开始大力推广品牌,以期突出重围,占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高地。

从早期的跑马圈地,到去年狂砸数亿,大举进攻央视广告,互金行业打响品牌的方式不断在变,也经历了传统的电视广告、分众广告、地铁广告等不同形式的推广,不可否认,这些广告形式都为P2P行业的推广贡献了力量,但相比高昂不可控的广告投入,品牌价值的实现似乎还是有点差强人意。那么,怎样做才能实现品牌价值的有效提升呢?

在“2017中国新金融远鉴峰会”上,与会专家提出,当前新金融行业既要坚持企业经营的合规发展,也要坚持金融从业者的“匠心”回归。历史上,金融行业的大发展,并不全部依靠技术进步,更要依靠从业者的匠心。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曾经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其繁荣发展凭借的是响当当的品牌信用,凭借的是票号伙计们“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匠心坚持。

《中国品牌》杂志副社长张超表示,品牌重塑是推进新金融规范、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新金融品牌迈向基业长青的重要途径。品牌重塑,在内涵上代表着一种通过再造或提升品牌资产的方式,使老品牌重新焕发活力的思路;它涉及一切由外而内(再品牌化)或由内而外(品牌激活)的重振品牌策略;并且,品牌重塑的实施贯穿于老品牌管理进程的每个层面,需要调动许多相关的品牌策略,如品牌定位、品牌创新战略、品牌延伸战略等与之相配合。

“新金融的细分领域,尤其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合众金融CEO陈龙表示:“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机构,我们主要关注合规和匠心的统一吧,现在行业是大家相对比较浮躁一些,无论是追求数量,还是追求整个品牌的影响力,所以很多机构都是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在做一些事情的,对我们合众的运营更多是以稳健经营为主。”

爱钱帮CEO王吉涛在接受《中国品牌》杂志采访时则表示,“2016年众多平台都在深耕整个消费金融的领域,而大家都会在某一个细分的领域或者在自己比较擅长的场景内去深耕细作,以消费信贷为重点场景接入应用,实现自己的价值。今年在细分领域中,会有全新的行业格局形成,除了本身有流量场景和用户的平台外,还会有在某一领域做得比较深入透彻的平台脱颖而出。

品牌重塑需坚持五个统一

从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观察的角度来看,互金发展逐渐会从规模导向转化为功能与结构导向。“过去想像的是规模不断扩,资产、数量不断增长等等,都停留在这种思路上,未来,将渐渐步入到规范创新、精耕细作时代。在这样的转变时期,品牌塑造与持续发展,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创业的核心关键。会不会利用互联网的媒体属性提高品牌价值,是打造金融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

“2017中国新金融远鉴峰会”上,与会专家认为,新金融行业良性发展必须坚持“五个统一”,即合规发展与匠心回归的统一、个体发展与生态健康的统一、产品创新与稳定收益的统一、虚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统一、新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统一。“金融科技支撑下的金融创新,逐渐会从规模导向转化为功能与结构导向,未来真正能实现新金融引导下金融创新、金融优化要向这种结构转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说,核心的驱动力包括技术+制度、制度+规则两个层面,一方面在金融效率的提升、金融风险的控制、金融生态的健全当中体现出新技术的驱动力,这是安身立命之本;另一方面,面对这些新金融变化,必须有效改变原有金融交易、金融市场、金融规则当中一些问题、短板,这是未来新金融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

价值重塑分“四步”走

也有观点认为,一直以来在互金行业的各种营销大战就从未间断,却未诞生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互金企业,那么,赢得信任,哪些才是“出头”之举?

一、以“功能”为主的驱动力。

对此,杨涛表示,“新技术不断演变,使得这个时代新的金融已经不是过去大家脑海中想像的金融了,过去探讨金融的时候会想到很多的要素,包括现实当中银行、证券、保险、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等一系列的金融机构,包括债券、股票等等各种各样的产品,也包括市场。那么现在新技术使得我们关注的点是什么,就是传统的金融要素它的边界变得模糊了,银行不再是简单的银行,比如说银行做的理财产品,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私募产品,保险做的万能险也是接近私募产品,更不用说有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做的其实也是类银行业务。因此大家可以看到要素的边界变得模糊,新金融更加关注金融的功能,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什么样的金融要素,最终它都有可能实现同样的功能,同一种金融要素有可能跨了不同的金融功能。”

二、以“品牌”为主的市场再造。

张超表示,“重塑在内涵上代表一种通过再造和提升品牌资产的方式使老品牌重新焕发活力思维,涉及一切由外而内或者由内而外的重振品牌的策略,品牌重塑的实施也贯穿于老品牌管理进层的每一个层面,需要调动许多品牌定位在。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新金融行业还会有巨大发展,监管理念更加先进,客户体验会更加的好。”

三、用“定位”推进服务为本。

庾力表示,“民间的互联网金融,一定要认清形势,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定位,过去有一种盲目自大的观念,我当时就说要想颠覆传统的金融机构,新金融说捆绑起来四千多家的架构,如果想颠覆传统的金融机构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性质、地位,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定位。有了清醒的定位你就可以有危机感,不能胡来,因为你是很小的力量,不要觉得监管部门对我们是放纵的,我们钻了监管的空子就可以,监管部门人也是非常精明的,不是不监管,是时候不到,所以一定要有清醒的定位。”

四、用“匠心”留住客户。

陈龙表示,“2016年我们布局了财富管理和私募基金的板块,对未来的市场也是非常有信心的,但不可忽视的一点也是经历了行业镇痛,无论老品牌还是作为新的品牌,都面临一个品牌重塑的过程。合众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也算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当然是如何在新的财富管理时代梳理一个有竞争力的平台和品牌;挑战而言主要是市场在变的,监管机构对市场也会适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所以如何既能迎合市场的需求,又能满足监管的需求,这可能是我们重点要做的事情。”

总之,价值体系再造围绕信息展开,把信息变成最核心资产,是互联网金融的永恒主题。“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互联网时代改造传统金融要真正把握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即增进人类的福祉,唯此互联网金融才能长久,唯此金融之树才能在平衡之间长生不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