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OTA门票产品业务端如何与景区、供应商进行博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OTA门票产品业务端如何与景区、供应商进行博弈?

这类顶层的优质景区,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渠道优势,而OTA更多是被作为媒体渠道存在,花费再多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巴结景区,只会增加该景区的知名度。

 笔者就关于“OTA门票产品业务端如何与景区、供应商进行博弈”这个话题,写点自己的看法,欢迎与各位交流学习下。 

1.对景区资源,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的打法? 

对于OTA门票产品的打法,就资源方面而言,更多的是从上到下的方式。这个怎么讲呢?委婉的说,我们看到的OTA发布的景区报告或者是第三方咨询机构对景区的分析报告,提到最多的是4A级及以上景区(包含同等水平,但没有定级的主题乐园)。这种对于顶层资源的争夺,不论是从价格战方面还是渠道战方面,都是比较惨烈的。但是最终获益的并非是OTA,也可能不是景区,而获益的可能是分销商。

这类顶层的优质景区,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渠道优势,而OTA更多是被作为媒体渠道存在,花费再多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巴结景区,只会增加该景区的知名度,而对自身或者景区的渠道、销售额方面并不会有明显的不同,该类景区最大的渠道是,线下旅行社的团队票,而非线上的散客票。 反观3A级及同类级别的景区,缺少接入在线旅游的门路,进而会产生对OTA的戒备、怀疑的心理,往往显得不信任,也就出现了OTA与景区直签的该类景区往往不具有价格优势,也就失去了直签对资源控制的意义,也就变成了媒介存在,最终业可能被放弃,这也是为什么全国A级景区有近7000家,而在线可购买的景区有大概5000家,剩下的2000多家不可在线购票的一部分原因。这也就要求OTA对该类型景区需要花费足够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对接,增加彼此的信心。

这种类似从下到上的打法,投入的精力也是相当可观的,要是坚持不下去,顾此失彼,两端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尴尬局面。但是一旦铺设的量足够大,不会比与你争取4A级及以上景区的量少,而这个时候4A级及以上景区看到这种局面,还会把你仅仅作为媒体媒介存在么?有点类似农村包围城市哈,暂且也是可以这么理解的吧。

  2.景区产品是选择直签景区还是选择供应商?

这个是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有趣点在于,你能在某些媒体公关上看到,某某OTA与景区直签率到达95%等等,这类高端数字哈。不知道是公关有问题还是对外放风的OTA有问题呢? 在选择直签景区方面,一般是不会与景区直签的。直签的情况,一般发生2种情况:一是,景区主动找到OTA,同时给予足够的政策、价格优势,这个OK,咱们签约;二是,在走了一段第三方供应商的情况下,景区不想与供应商合作了或者是OTA觉得这个景区量不错,直接跨过供应商,考虑直签。

之所以不与景区直签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第一,该景区资源是否有优势,若是没有优势,最显著的是否给我价格、政策优势;第二,我的会员基数在该地区的覆盖度够不够,若是不够的情况下做了,就极有可能需要负责培养该景区线上思维的意识的同时,还要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以此提高用户的购票入园的体验,这些都需要耗费OTA产品业务人员的精力;第三,既然直签了,就要考虑维护商业关系,当然也有些牛气的景区,与OTA闹矛盾,或者是某些OTA给予的政策显得有些过分,与景区闹掰,两边都不好。 而在选择供应商方面,讲究的就比较多了,不同OTA有自己的要求,有的OTA要求开发票,有的要求月流水达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毛毛角角的事情就要靠自己把握了。但是,大的方向还是可以考虑的。最好的供应商,是要有至少能提高8个以上景区的产品,既能保证有足够的量,又能满足OTA自己对供应商那些“稀奇古怪”的要求。当然对于某些特别牛逼的供应商把某个景区资源包票,独家,你不得不走,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里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可能出现,OTA在幕后,“指导”供应商去采购自己缺少的产品的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出于供应商对目的地产品更熟悉,更能获取自己的价格、政策优势的考量。但是不要把供应商过分依赖,因为极有可能会产生,OTA把自己的供应商“喂”大的尴尬局面,在某一目的地形成与自己的较强的竞争力。

3.分销商与渠道的把控怎么操作? 

对于牛逼的OTA,可能从自己的自有渠道中获得销售额占比会比较大,对分销商的把控力度比较强,但是对于自有平台渠道比较弱的OTA在这方面就要认真考虑了,不建议依靠公司内部的分销商渠道,而是可以考虑自己挖掘区域性质的分销商。(供应商转换个身份就是分销商嘛) 分销商的存在可以可能在某些渠道方面,达到OTA碍于自身难以实现的的要求,对于不熟悉OTA的分销商、供应商、景区不要神话他们,更不应该诋毁他们。OTA对于渠道的把控,极有可能会决定了这个OTA的存在,作为景区产品的零售平台,单纯依靠主站和app其他自营店,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销售额的,而这就需要OTA拓展2B和2C渠道,来帮助自己实现。 现行的,大家能看到的这些2C的平台,OTA之间会有些联系,为什么会是有些联系呢?因为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并不是直接完成系统对接,进而现实产品的互通有无,若是这样就不存在竞争关系,没必要搞个你死我活的状态。而是可能通过某一些分销商作为媒介,私下实现某些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来,也就完成了对渠道、分销商的把控。 此外,对于产品的选择方面,极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价格问题,产品的退改政策、系统对接问题、即时预订、对账发票问题、线上渠道问题、投诉问题、景区的可进入性问题、景区和供应商的商务关系维护等等,都需要考虑之后,是否采用。当然,还有不可忽略的契约精神的问题。

综上,现行的OTA、景区、供应商(也可能是分销商)要想获得最大的利益,可行的方式:1.结合景区做特色活动,获得优惠票,一定范围内占有优势;2.价格优势,获得最佳的独家价格优势;3.渠道独家,同时把控核心渠道;4.景区独家,实现资源垄断。当然,你要是纯粹为了数据好看,量上去,也可以考虑最大的渠道:线下旅行社的量。若是把这个量做到线上,那将会是可怕的,那个时候的电子门票的渗透率恐怕就不是现在的个位数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OTA门票产品业务端如何与景区、供应商进行博弈?

这类顶层的优质景区,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渠道优势,而OTA更多是被作为媒体渠道存在,花费再多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巴结景区,只会增加该景区的知名度。

 笔者就关于“OTA门票产品业务端如何与景区、供应商进行博弈”这个话题,写点自己的看法,欢迎与各位交流学习下。 

1.对景区资源,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的打法? 

对于OTA门票产品的打法,就资源方面而言,更多的是从上到下的方式。这个怎么讲呢?委婉的说,我们看到的OTA发布的景区报告或者是第三方咨询机构对景区的分析报告,提到最多的是4A级及以上景区(包含同等水平,但没有定级的主题乐园)。这种对于顶层资源的争夺,不论是从价格战方面还是渠道战方面,都是比较惨烈的。但是最终获益的并非是OTA,也可能不是景区,而获益的可能是分销商。

这类顶层的优质景区,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渠道优势,而OTA更多是被作为媒体渠道存在,花费再多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巴结景区,只会增加该景区的知名度,而对自身或者景区的渠道、销售额方面并不会有明显的不同,该类景区最大的渠道是,线下旅行社的团队票,而非线上的散客票。 反观3A级及同类级别的景区,缺少接入在线旅游的门路,进而会产生对OTA的戒备、怀疑的心理,往往显得不信任,也就出现了OTA与景区直签的该类景区往往不具有价格优势,也就失去了直签对资源控制的意义,也就变成了媒介存在,最终业可能被放弃,这也是为什么全国A级景区有近7000家,而在线可购买的景区有大概5000家,剩下的2000多家不可在线购票的一部分原因。这也就要求OTA对该类型景区需要花费足够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对接,增加彼此的信心。

这种类似从下到上的打法,投入的精力也是相当可观的,要是坚持不下去,顾此失彼,两端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尴尬局面。但是一旦铺设的量足够大,不会比与你争取4A级及以上景区的量少,而这个时候4A级及以上景区看到这种局面,还会把你仅仅作为媒体媒介存在么?有点类似农村包围城市哈,暂且也是可以这么理解的吧。

  2.景区产品是选择直签景区还是选择供应商?

这个是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有趣点在于,你能在某些媒体公关上看到,某某OTA与景区直签率到达95%等等,这类高端数字哈。不知道是公关有问题还是对外放风的OTA有问题呢? 在选择直签景区方面,一般是不会与景区直签的。直签的情况,一般发生2种情况:一是,景区主动找到OTA,同时给予足够的政策、价格优势,这个OK,咱们签约;二是,在走了一段第三方供应商的情况下,景区不想与供应商合作了或者是OTA觉得这个景区量不错,直接跨过供应商,考虑直签。

之所以不与景区直签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第一,该景区资源是否有优势,若是没有优势,最显著的是否给我价格、政策优势;第二,我的会员基数在该地区的覆盖度够不够,若是不够的情况下做了,就极有可能需要负责培养该景区线上思维的意识的同时,还要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以此提高用户的购票入园的体验,这些都需要耗费OTA产品业务人员的精力;第三,既然直签了,就要考虑维护商业关系,当然也有些牛气的景区,与OTA闹矛盾,或者是某些OTA给予的政策显得有些过分,与景区闹掰,两边都不好。 而在选择供应商方面,讲究的就比较多了,不同OTA有自己的要求,有的OTA要求开发票,有的要求月流水达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毛毛角角的事情就要靠自己把握了。但是,大的方向还是可以考虑的。最好的供应商,是要有至少能提高8个以上景区的产品,既能保证有足够的量,又能满足OTA自己对供应商那些“稀奇古怪”的要求。当然对于某些特别牛逼的供应商把某个景区资源包票,独家,你不得不走,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里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可能出现,OTA在幕后,“指导”供应商去采购自己缺少的产品的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出于供应商对目的地产品更熟悉,更能获取自己的价格、政策优势的考量。但是不要把供应商过分依赖,因为极有可能会产生,OTA把自己的供应商“喂”大的尴尬局面,在某一目的地形成与自己的较强的竞争力。

3.分销商与渠道的把控怎么操作? 

对于牛逼的OTA,可能从自己的自有渠道中获得销售额占比会比较大,对分销商的把控力度比较强,但是对于自有平台渠道比较弱的OTA在这方面就要认真考虑了,不建议依靠公司内部的分销商渠道,而是可以考虑自己挖掘区域性质的分销商。(供应商转换个身份就是分销商嘛) 分销商的存在可以可能在某些渠道方面,达到OTA碍于自身难以实现的的要求,对于不熟悉OTA的分销商、供应商、景区不要神话他们,更不应该诋毁他们。OTA对于渠道的把控,极有可能会决定了这个OTA的存在,作为景区产品的零售平台,单纯依靠主站和app其他自营店,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销售额的,而这就需要OTA拓展2B和2C渠道,来帮助自己实现。 现行的,大家能看到的这些2C的平台,OTA之间会有些联系,为什么会是有些联系呢?因为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并不是直接完成系统对接,进而现实产品的互通有无,若是这样就不存在竞争关系,没必要搞个你死我活的状态。而是可能通过某一些分销商作为媒介,私下实现某些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来,也就完成了对渠道、分销商的把控。 此外,对于产品的选择方面,极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价格问题,产品的退改政策、系统对接问题、即时预订、对账发票问题、线上渠道问题、投诉问题、景区的可进入性问题、景区和供应商的商务关系维护等等,都需要考虑之后,是否采用。当然,还有不可忽略的契约精神的问题。

综上,现行的OTA、景区、供应商(也可能是分销商)要想获得最大的利益,可行的方式:1.结合景区做特色活动,获得优惠票,一定范围内占有优势;2.价格优势,获得最佳的独家价格优势;3.渠道独家,同时把控核心渠道;4.景区独家,实现资源垄断。当然,你要是纯粹为了数据好看,量上去,也可以考虑最大的渠道:线下旅行社的量。若是把这个量做到线上,那将会是可怕的,那个时候的电子门票的渗透率恐怕就不是现在的个位数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