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之路该如何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之路该如何走

其实,互联网金融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存在机会。

以太资本创始人&CEO周子敬协同以太资本投资副总监李铭举办知乎live,着重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观点汇总,涉及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市场概况、业务模式、创业机会和未来走向。希望分享到投资圈最新最热的行业观察、为各位创业者在未来的创业中提供更好的思路。

-互联网保险-

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是考量目前中国保险发展成熟度的两个关键指标。

保险密度是按一国人口计算人均保费,反映一国保险的普及程度。保险深度是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反映一国保险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据统计,2015年底全国保险密度为1766元,相比去年同比增长19.44%;全球市场的保险密度是662美元,发达国家可达3666美元。全国的保险深度为3.59%,全球则是6.2%,英国超10%,所以我国保险市场大有可为。

在传统保险明显面临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互联网成为保险市场的新引擎,发展迅速。

从数据来看,近几年互联网保险保持100%以上的增速,目前已经达到1500亿人民币,占全体保险的6%到7%。

从整个保险链条来看,保险和互联网有天然的契合性:产品设计方面,传统保险多采用基于大量调研推新产品的古老形式,而互联网保险则构筑了新的场景,产品也更加创新、碎片化,甚至可以C2B、结合大数据,推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营销方面,传统保险销售基本靠渠道推,国内保险经纪人普遍没有国外高端,很大一部分靠「杀熟」,销售方式极不友好;而互联网作为扁平的信息传递中介,迅捷且成本低廉,结合一些新玩法就可以很快引爆。比如「吃货险」、「夜猫子险」这种创新险种,虽不排除噱头大于创新,但至少证明了互联网的传播能力和效果。

核保定价方面,互联网则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更科学的定价。理赔方面,互联网完全脱离了传统保险理赔场所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做到全天候多渠道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

目前,互联网保险的主要玩法有以下几种:

1/ 是传统保险公司和经纪公司的互联网网销模式,即线下产品线上化。

问题在于产品个性化定制的能力稍显不足。

2/ 是大型互联网流量平台(门户、行业信息网站等)的流量变现模式。

其产品多靠用户自发选择,和保险本身的结合不太紧密。还有一类基于交易属性的电商平台,这种保险强调品类,是典型的「货架模式」,完全依靠用户主动的保险意识。此类模式可能能赚快钱,但并非长久之计。

3/ 是专业的互联网保险公司。

这类保险公司有两大特点:

第一,他们有牌照,可以与互联网场景进行深度结合。自「互联网+」的概念提出之后,各行各业都在进行高度互联网化,引发了很多保单需求;这些专业保险公司通过嵌入互联网企业运营环节,为其开发场景险种,从而帮助平台实现流量变现。

第二,他们从购买到理赔实行全部线上化,未来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挖掘,是对传统保险价值链的重构。

当然还有一些从其他价值环节切入的,比如创新险特卖、通过互联网投保使保险变得更简单、实惠;还有的项目瞄准存量用户,为其提供包括保单管理、质押、法律服务等,未来再通过其他险种变现。

再来提今年大火的互助保险。更准确的提法是「网络互助」,因为保险很容易受到保监会的监管。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国外的互助比例接近40%到50%,而国内的互助项目难免由于传统保险公司太过强势而占比不高。

VC投网络互助的逻辑是有基础的,但也需要进一步评估。

首先,网路互助相较于其他保险,可以不通过保险公司承保,符合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核心理念,聚拢用户便宜又简单。但进一步的打开频次和停留时间无法保证,用户购买后会很快放弃页面,导致变现方式存疑。

其次,还有用户复购问题。很多用户因为新鲜去买互助产品,但出事故的概率很低,持续购买的概率也低。因此,泛市场化获客本身就是错误的做法,互助的核心意义,应该是有相同风险概率的人群集合。

综上所述,保险前景大、赛道还有机会。但直接2C相对难做,B2B2C的模式则较好。需要注意的是,跟B端合作时要避免因其流量太强大而沦为其产品提供商,使用户回不到本身。另外,由于大保险公司在垂直行业的挖掘并不深,故而垂直行业保险还有机会。

-消费金融-

今年是消费金融的「大年」。

近年来,国家政策支持、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尤其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升级带动了消费金融的需求提升,整体消费金融市场广大。目前,个人短期消费信贷占比小、渗透率低,潜在的长尾客户信贷需求待释放,未来行业将会高速发展。

消费金融的参与者众多,包括银行、电商公司、P2P、分期购和现金贷平台等,每个主体在用户拓展方式与目标客户的定位上都不尽相同。

消费金融的整个产业价值链完善。

上游有数据提供商提供征信、资金端有金融机构及部分P2P平台、下游有催收服务等,创业公司可以从各环节切入。从目标客户群来看,中小创业公司一般会从底层客户开始挖掘,从而避免过早跟大型金融机构竞争;产品则主打短期限、高利率。

从消费场景来看,3C、教育、旅游、装修、租房分期的创业偏多。分期今年被列入了「黑名单」,比如租房分期已经有58、京东等大玩家。在此情景下,新入局的机会在于垂直人群以及向B端客户获取用户或场景合作。

总之,消费金融的成功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1/ 资金方的成本要低,有可能的话可从机构方面获取;

2/ 风控要做好;

3/ 要做到自动化审核,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4/ 降低获取用户的成本。

-众筹-

众筹包括股权、债权、奖励、公益众筹等。众筹平台的本质是服务于双方、提高效率。

对资方来说,可以获得资金、验证用户、验证对市场的价值,更符合互联网产品开发的逻辑,相对于闷头设计、投放市场、发现不行再撤回的传统模式,高效很多。对投资方来讲,一方面猎奇,另方面也能享受产品之外的收益。

其中最主要的奖励类众筹目前格局稳定,京东、淘宝、众筹网等已经进入第一梯队。股权众筹,目前采用领投和跟投的模式,本质是对投资渠道的创新。问题在于目前对项目的审核尚不规范、用户的专业能力不足以致很难筛出好项目、退出渠道也相对匮乏。

无论哪种模式,如何保障投资者的权益都是关键问题。

-P2P-

今年,互联网金融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同时也是《暂行办法》实施的第一年,可谓是P2P的「规范之年」。

目前,整个P2P的资金还在不断涌入、成交量持续上涨,但这很可能是「黑暗前的黎明」。

P2P「跑路」使信用风险逐渐爆发,平台野蛮扩张时代即将结束;即使成交规模在短期之内还将增长,但增速会逐渐回落。加之监管政策的出台、实施,会使P2P进入调整期,其弊病将逐步爆发;行业洗牌期间,创业变得更加艰难。

当然,现在网贷平台的数量已经较去年有所下降,很多平台也走向转型。

-互联网券商-

从整个市场来看,互联网券商的发展和股市沉浮有很大关系。在配资被取缔之后,该行业的创业整体少了很多;从投资角度来看,整个券商的项目也都比较难投。

还有一些海外证券的中国代理项目,其目标用户多数比较「屌丝」;因为国内炒美股或港股的用户还很少,加之线下也有渠道可供选择,导致这些线上的代理券商获客成本高,且难以获取高净值客户,可榨取的用户价值自然也少。

-互联网理财-

互联网理财是今年列入「黑名单」的重点。

这个赛道的参与者众多,包括银行、券商、基金等诸多传统金融机构,做法即线下业务线上化。此外还有BAT级别的互联网机构、大型门户网站、电商平台等,做法都是通过跟基金公司合作,给消费者提供购买基金的通道,实现流量变现。

因此,互联网理财本身是流量生意,没有流量基础的创业,必定是困难的。

-互联网基金-

公募基金跟互联网金融有结合的天然基因。2015年「蚂蚁金服」推出的「蚂蚁聚宝」在双11当日销量超过3.8亿,可见互联网基金的销售本身是流量生意;但与此同时,标准化的公募基金很难体现互联网的差异化价值,很多网销基金平台都很难成为一个大企业。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牌照自2010年9月份发放至今已有6年时间,头部被支付宝和微信占据;此外,第三方支付使传统金融机构的支付业务,从盈利业务变为成本业务,可见整个行业格局已经非常稳定。做出海或许还有探索空间,但在国内做已经基本伸展不开。

-互联网信托-

信托和强调小额、分散市场的互联网是天然背驰的,目前很多互联网信托项目的价值,大多体现在产品的开发与服务的拓展上。

-互联网银行-

众所周知,互联网银行目前比较知名的项目,背后都是巨头的声音,一般创业者很难进入,在此不再赘述。

除以上所述,在今年的互金领域中,区块链技术应用还有一些投资机会;然后是农村金融,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依托产业信息化获取用户数据、能否建立线下信贷员的体系和生产标准的数据库等。其三,是挖掘三四线城市用户的金融需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之路该如何走

其实,互联网金融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存在机会。

以太资本创始人&CEO周子敬协同以太资本投资副总监李铭举办知乎live,着重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观点汇总,涉及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市场概况、业务模式、创业机会和未来走向。希望分享到投资圈最新最热的行业观察、为各位创业者在未来的创业中提供更好的思路。

-互联网保险-

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是考量目前中国保险发展成熟度的两个关键指标。

保险密度是按一国人口计算人均保费,反映一国保险的普及程度。保险深度是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反映一国保险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据统计,2015年底全国保险密度为1766元,相比去年同比增长19.44%;全球市场的保险密度是662美元,发达国家可达3666美元。全国的保险深度为3.59%,全球则是6.2%,英国超10%,所以我国保险市场大有可为。

在传统保险明显面临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互联网成为保险市场的新引擎,发展迅速。

从数据来看,近几年互联网保险保持100%以上的增速,目前已经达到1500亿人民币,占全体保险的6%到7%。

从整个保险链条来看,保险和互联网有天然的契合性:产品设计方面,传统保险多采用基于大量调研推新产品的古老形式,而互联网保险则构筑了新的场景,产品也更加创新、碎片化,甚至可以C2B、结合大数据,推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营销方面,传统保险销售基本靠渠道推,国内保险经纪人普遍没有国外高端,很大一部分靠「杀熟」,销售方式极不友好;而互联网作为扁平的信息传递中介,迅捷且成本低廉,结合一些新玩法就可以很快引爆。比如「吃货险」、「夜猫子险」这种创新险种,虽不排除噱头大于创新,但至少证明了互联网的传播能力和效果。

核保定价方面,互联网则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更科学的定价。理赔方面,互联网完全脱离了传统保险理赔场所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做到全天候多渠道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

目前,互联网保险的主要玩法有以下几种:

1/ 是传统保险公司和经纪公司的互联网网销模式,即线下产品线上化。

问题在于产品个性化定制的能力稍显不足。

2/ 是大型互联网流量平台(门户、行业信息网站等)的流量变现模式。

其产品多靠用户自发选择,和保险本身的结合不太紧密。还有一类基于交易属性的电商平台,这种保险强调品类,是典型的「货架模式」,完全依靠用户主动的保险意识。此类模式可能能赚快钱,但并非长久之计。

3/ 是专业的互联网保险公司。

这类保险公司有两大特点:

第一,他们有牌照,可以与互联网场景进行深度结合。自「互联网+」的概念提出之后,各行各业都在进行高度互联网化,引发了很多保单需求;这些专业保险公司通过嵌入互联网企业运营环节,为其开发场景险种,从而帮助平台实现流量变现。

第二,他们从购买到理赔实行全部线上化,未来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挖掘,是对传统保险价值链的重构。

当然还有一些从其他价值环节切入的,比如创新险特卖、通过互联网投保使保险变得更简单、实惠;还有的项目瞄准存量用户,为其提供包括保单管理、质押、法律服务等,未来再通过其他险种变现。

再来提今年大火的互助保险。更准确的提法是「网络互助」,因为保险很容易受到保监会的监管。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国外的互助比例接近40%到50%,而国内的互助项目难免由于传统保险公司太过强势而占比不高。

VC投网络互助的逻辑是有基础的,但也需要进一步评估。

首先,网路互助相较于其他保险,可以不通过保险公司承保,符合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核心理念,聚拢用户便宜又简单。但进一步的打开频次和停留时间无法保证,用户购买后会很快放弃页面,导致变现方式存疑。

其次,还有用户复购问题。很多用户因为新鲜去买互助产品,但出事故的概率很低,持续购买的概率也低。因此,泛市场化获客本身就是错误的做法,互助的核心意义,应该是有相同风险概率的人群集合。

综上所述,保险前景大、赛道还有机会。但直接2C相对难做,B2B2C的模式则较好。需要注意的是,跟B端合作时要避免因其流量太强大而沦为其产品提供商,使用户回不到本身。另外,由于大保险公司在垂直行业的挖掘并不深,故而垂直行业保险还有机会。

-消费金融-

今年是消费金融的「大年」。

近年来,国家政策支持、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尤其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升级带动了消费金融的需求提升,整体消费金融市场广大。目前,个人短期消费信贷占比小、渗透率低,潜在的长尾客户信贷需求待释放,未来行业将会高速发展。

消费金融的参与者众多,包括银行、电商公司、P2P、分期购和现金贷平台等,每个主体在用户拓展方式与目标客户的定位上都不尽相同。

消费金融的整个产业价值链完善。

上游有数据提供商提供征信、资金端有金融机构及部分P2P平台、下游有催收服务等,创业公司可以从各环节切入。从目标客户群来看,中小创业公司一般会从底层客户开始挖掘,从而避免过早跟大型金融机构竞争;产品则主打短期限、高利率。

从消费场景来看,3C、教育、旅游、装修、租房分期的创业偏多。分期今年被列入了「黑名单」,比如租房分期已经有58、京东等大玩家。在此情景下,新入局的机会在于垂直人群以及向B端客户获取用户或场景合作。

总之,消费金融的成功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1/ 资金方的成本要低,有可能的话可从机构方面获取;

2/ 风控要做好;

3/ 要做到自动化审核,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4/ 降低获取用户的成本。

-众筹-

众筹包括股权、债权、奖励、公益众筹等。众筹平台的本质是服务于双方、提高效率。

对资方来说,可以获得资金、验证用户、验证对市场的价值,更符合互联网产品开发的逻辑,相对于闷头设计、投放市场、发现不行再撤回的传统模式,高效很多。对投资方来讲,一方面猎奇,另方面也能享受产品之外的收益。

其中最主要的奖励类众筹目前格局稳定,京东、淘宝、众筹网等已经进入第一梯队。股权众筹,目前采用领投和跟投的模式,本质是对投资渠道的创新。问题在于目前对项目的审核尚不规范、用户的专业能力不足以致很难筛出好项目、退出渠道也相对匮乏。

无论哪种模式,如何保障投资者的权益都是关键问题。

-P2P-

今年,互联网金融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同时也是《暂行办法》实施的第一年,可谓是P2P的「规范之年」。

目前,整个P2P的资金还在不断涌入、成交量持续上涨,但这很可能是「黑暗前的黎明」。

P2P「跑路」使信用风险逐渐爆发,平台野蛮扩张时代即将结束;即使成交规模在短期之内还将增长,但增速会逐渐回落。加之监管政策的出台、实施,会使P2P进入调整期,其弊病将逐步爆发;行业洗牌期间,创业变得更加艰难。

当然,现在网贷平台的数量已经较去年有所下降,很多平台也走向转型。

-互联网券商-

从整个市场来看,互联网券商的发展和股市沉浮有很大关系。在配资被取缔之后,该行业的创业整体少了很多;从投资角度来看,整个券商的项目也都比较难投。

还有一些海外证券的中国代理项目,其目标用户多数比较「屌丝」;因为国内炒美股或港股的用户还很少,加之线下也有渠道可供选择,导致这些线上的代理券商获客成本高,且难以获取高净值客户,可榨取的用户价值自然也少。

-互联网理财-

互联网理财是今年列入「黑名单」的重点。

这个赛道的参与者众多,包括银行、券商、基金等诸多传统金融机构,做法即线下业务线上化。此外还有BAT级别的互联网机构、大型门户网站、电商平台等,做法都是通过跟基金公司合作,给消费者提供购买基金的通道,实现流量变现。

因此,互联网理财本身是流量生意,没有流量基础的创业,必定是困难的。

-互联网基金-

公募基金跟互联网金融有结合的天然基因。2015年「蚂蚁金服」推出的「蚂蚁聚宝」在双11当日销量超过3.8亿,可见互联网基金的销售本身是流量生意;但与此同时,标准化的公募基金很难体现互联网的差异化价值,很多网销基金平台都很难成为一个大企业。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牌照自2010年9月份发放至今已有6年时间,头部被支付宝和微信占据;此外,第三方支付使传统金融机构的支付业务,从盈利业务变为成本业务,可见整个行业格局已经非常稳定。做出海或许还有探索空间,但在国内做已经基本伸展不开。

-互联网信托-

信托和强调小额、分散市场的互联网是天然背驰的,目前很多互联网信托项目的价值,大多体现在产品的开发与服务的拓展上。

-互联网银行-

众所周知,互联网银行目前比较知名的项目,背后都是巨头的声音,一般创业者很难进入,在此不再赘述。

除以上所述,在今年的互金领域中,区块链技术应用还有一些投资机会;然后是农村金融,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依托产业信息化获取用户数据、能否建立线下信贷员的体系和生产标准的数据库等。其三,是挖掘三四线城市用户的金融需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