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再一次收到他的BP时,
他已经换到另一条全新的轨道,
但是却正在逆行。」
创业者总想着在模式上能走在所有人前面,
为了创新而创新的,
甚至连多年积累的根基也能说不要就不要。
殊不知融资有一双模式之眼,
一只看向明天,
另一只还看着以前。
这里是创业的画布,融资是笔;
一期一“绘”,执笔的是你。
还好,只要还有资金,我们就总有选择
——创业浮世绘
当我两个月后再见到他的时候,他的项目已经变成了一家内容制作公司,而就在两个月之前,他的BP上还清楚的写着「供应链金融」的字样。这让我不得不反复打量这个笑容可掬的创始人,还是那个像从《俗世奇人》绘本里走出来、说话「倍儿哏」的天津人,没错。
只是这转体抱膝720度的项目方向转变,打得身为FA的我措手不及——项目连亲妈都未必认得,更别说投资人了。
不出意外,他开始迎合投资方,特地捡一些自以为对方希望听到的话说:
现在正值文娱内容的风口,相关的变现渠道正在趋于完善;
而我们作为一家内容制作类的公司,正处于多点出击、强势布局的阶段;
我们未来将打造完整的互联网视频内容生态系统,这将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具投资价值的企业……
走穴赶场一样与投资人轮番会面,他带着天津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把那几句编排的挺齐整的“车轱辘话”,在路演现场说的谈笑风生。可惜,没有一家投资机构有丁点儿的后续反馈,就像听完一场茶馆相声后就散场的观众。只留下他失落又疲惫的站在空落落的台子上,还挂着不甘心收起来的笑。
他原先经营的那家供应链系统中的制造厂,虽然不是热门产业,但是拥有不错的业务底子,只要稳扎稳打做好几个case,不仅资金流不至于荒,还能更加顺利的争取到融资;
然而,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改头换面做内容,试想让流水线上的技工拿起摄像机,能拍出什么样的画风?就算所有的团队成员都重新招募也是里外两层皮,毕竟隔行如隔山,运营思路的质变绝不是一两天的事,而且大规模的团队换血也会给投资人留下非常不靠谱的印象。
内容市场很火,行业正在风口,投资人也很关注,为什么就融不到钱?
「是我做的不够好吗?」
「是简直太烂了」我补充道。
作为一个FA,我还是知道不该对创业者说这么重的话。但是重症下猛药,再不说就回不了头了!终于,在最后一个合伙人都离他而去的时候,他坦白了。
厂房所在的地方赶上了2015年最大的一场暴雨,洪水形成一股牵扯的力量,并排的几座老厂子哗啦啦地倒塌,余下的则被倒塌的冲击波把墙撞凸了,斜在那儿。这一劫,不仅赔上了天使投资和公司几年的积蓄,还险些搭上了自己的身家。
为了规避风险,原本谈下的伙伴放弃合作,核心成员纷纷离职,内部其他员工也是人心涣散,不过他没有放弃,依然在创业的列车上做最后的挣扎,只不过他的方法是转向,这是危险系数最大的逆行。
他是个重义气的人,可商业终究有它现实的一面。
虽然他做了最错误的决策,但是我依然敬佩他没有放弃创业。这么严重的天灾,都用人力坚持下来了,还有什么不能坚持的呢?只要他还撑着,这桩生意就还有生还的可能。
老祖宗说的话说得好「人在做,天在看。」
第一步,就是停掉所有表演性的路演。
第二步,调转车头,回到最初的轨道上去——捡起那个烧成灰烬的供应链厂,然后让它浴火重生。
他笑了,这次笑的很真诚。
自从接受了我的建议,他便放下了一味追逐不切实际也难以把控的风口,踏踏实实的捡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对冲着行业风口单纯想捞一笔的各色合作商,学会了说不,从而能更加专注那些真正懂行业,能够带来直接收益、推动行业发展的合作方。
接下来的半年里,我跟他一直保持联络和合作。一方面是帮他修补团队、介绍客户,调回原先的业务,恢复元气;另一方面也在收集相关方向的投资资讯和投资人信息,为之后的融资铺路。
走回头路一点也不丢人,只要它是对的。建立运营和营收的有形模式依然很难,但至少是在为一个正确的方向而努力。每一分每一秒的流水线建设,他通过业务整理逐步恢复了行业内的声誉,也逐步提升了知名度。
当一个人在极端的情况下也不畏惧做减法,就会发现好像所有人都愿意支持他。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之前放弃合作的客户回来了,一起回来的还有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投资关注度。
如今,A轮融资已经启动。在我看来,能跟他一起一步一步从资金链即将断裂的逆行生死线上,拉回到客户和现金流稳步增长的正轨,我感到荣耀无比,这是专属于FA的。
*本文来自于以太资本FA提供的真实案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