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陈道明接受了央视的采访。采访中间,陈道明直言不讳地对“小鲜肉”不敬业等作风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一时间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争议。
一向低调的陈道明很少对娱乐圈的现象发表看法,显然,现在行业中的“小鲜肉”不敬业现象,着实引起了这位老干部鼻祖的不满。
和陈道明一样,身为演艺界前辈的成龙、宋丹丹等人都对“小鲜肉”现象提出了各自的评价与质疑。
成龙
成龙接受采访时提到某演员不敬业,并没有提到名字,但很生气的透露“一来他们就当他们自己是大牌,拍两个镜头所有人说你辛苦了,你什么辛苦啊,一点都不辛苦。”怒斥某演员打戏都拍完了才来装装样子,成龙更是在镜头前放狠话“看你几时完!”
宋丹丹
谈到一夜爆火的年轻演员,宋丹丹说“这些年轻的演员或明星,他们想了太多没用的东西。然而,却缺少有人能告诉他们,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没用的。”“那些小孩子,你带4个助手,我带6个,他带8个,互相攀比,最终几家酒店才能装得下这些明星。他们想的都是这些没用的。他们怎么不想想,你的演技不行,是不是应该提升?是不是应该多崇拜戏演得好的老师?”
能让众多前辈都站出来表达意见,想必某些年轻艺人所带动的歪风邪气已经是行业内一个普遍问题。每每有演艺界前辈未点名地提及此事,便会在粉丝圈引发一众撕逼,各大鲜肉粉丝互相指责甚至互泼脏水,纷纷为自己的偶像“洗白”,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
于是,大牌点名批评、粉丝“乌烟瘴气”,舆论就将小鲜肉送上风口浪尖。一时间,小鲜肉三个字成了一句“骂人”的话,引得许多曾被媒体戏称为“小鲜肉”的艺人对其避之不及。
明明这三个字是对艺人年龄、长相、人气的一种肯定,而如今却充满着负面评价,那么,“小鲜肉”是不是应该消失了呢?
01
良莠不齐
有网友曾发文称,某“小鲜肉”拍戏,留给剧组的时间特别紧,剧组被逼急了,用真人倒模,定做了两张人皮面具,除了近景,全部用替身拍。女演员宋佳在评论中调侃:“最后发现比真人演得还好吧。”
像“替身鲜肉”这样不敬业的艺人,手拿高片酬,但是却用各种手段偷工减料,以逸待劳,欺骗观众,无疑,是要受到社会谴责的。
但是,因为这样的个别人,就要一竿子将小鲜肉群体打死,未免有些过激。偶像组合TFBOYS队长王俊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许多小鲜肉例如鹿晗、TFBOYS等,其阳光优质的正面形象为粉丝以及许多青少年树立了学习榜样,并因此获邀参与今年春晚表演。前不久,TFBOYS成员王源获邀出席联合国青年论坛。作为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王源以世界公民的角色,在大会上探讨优质教育,于国际舞台彰显中国青年智慧和大国风采。
面对这样良莠不齐的“小鲜肉”,社会大众会擦亮眼睛,选择关注与支持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艺人。而手握高片酬又找替身拍剧的人势必会被社会淘汰。
02
“小鲜肉”始终是暂时的
近几年,许多年轻男艺人,长相帅气、出道时间很短就收获较高人气,因而被舆论戏称为小鲜肉。然而,长相、年龄、人气,这三个条件均有着很明显的“相对性”。随着时间的变化,年龄会增加,人气会变化,相貌更是毋庸置疑。也许,如今占据各大头条封面的“小鲜肉”终有一天,会淡出人们的视线,被社会所遗忘。毕竟“小鲜肉”始终是暂时的,只有演技和作品才是永恒的。
宋丹丹说“有的年轻演员非常辛苦,一个戏接着一个戏。为什么?因为他们一夜成名,制片人、网络平台做了市场调研后,都想找他们拍戏,认为他们卖钱。”很多小鲜肉的基本功不过关,演技着实不在线,但是投资人只看重他们背后的商业价值,请他们做摇钱树,诞生的一部部“烂片”让观众对“小鲜肉”的印象就停留在“那群没演技的家伙”。
十年前,一部《仙剑奇侠传》横空出世,一夜之间,胡歌就成为“内地古装第一小生”。面如冠玉的胡歌可谓当时娱乐圈的第一小鲜肉。然而车祸之后,胡歌开始长达十年的转型。去年,胡歌凭借大剧《琅琊榜》成为白玉兰奖第一个80后视帝。
陈道明曾说,演员到最后拼的其实是文化。文化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审美,在对作品和自身的认知上,胡歌是个有审美的演员。比如,与其去演烂电影,不如演一些有质量的电视剧、话剧。在胡歌看来,“好戏”是最重要的。在话剧《如梦之梦》里,胡歌的戏份其实并不算多,在整个下半场,出场不超过5次。其中有一场戏是,需要拿起一封信,读完马上落泪。制片人侯鸿亮正是因为看了话剧,才决定启用胡歌出演《琅琊榜》。
十年前曾是小鲜肉的胡歌,并没有一味地依靠人气吸金。在车祸毁容之后的他,甚至考虑要放弃演艺事业。然而这些年来,胡歌沉潜演技,逐渐从偶像派转型为演技派,如今,年轻的观众还记得当年仙剑奇侠传里胡歌的帅气幽默,而更多的人则是看到他在《琅琊榜》里波澜不惊,伏脉千里的精彩演技。
胡歌给当今娱乐圈的诸多小鲜肉提供了一个样本。
小编认为,小鲜肉并不会消失,而且永远不会消失,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眼下我们称之为小鲜肉的艺人将来会有怎样的发展,就要靠他们自己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