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创业浮世绘 :估值,会估才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创业浮世绘 :估值,会估才值

只有精准估值,和投资人在一个频道上,才能琴瑟和鸣。

融资不谈估值,

就相当于春宵一刻拉着情人的手探讨了一晚上人生,

结果还什么都没干。

融资信息满天飞的年代,

他倒是会用「对标」来估值;

可是却万万想不到

「敌人」会用看起来最可信的方式,

把他骗的生无可恋。

子曾经曰过:

海纳百川,高估蓝瘦;

壁立千仞,低估香菇……

我有FA的专业「照妖镜」,

告诉你真正的估值应该长什么样子。

嘚!估值,哪里跑?!

吃俺FA一棒!

还好,只要还有资金,我们就总有选择

——创业浮世绘

「5个亿」。

Word天,这个估值明摆着是要和投资人互相伤害啊.伤害啊..害啊…啊……我喝了口水,强行镇住了我就快无法蛋定的OS。

就算是要温暖一下如今的资本寒冬,也不能这么明目张胆的放火啊。

「我的竞对前一段光A轮就融了4000万,我们融A+,发展还比他们强,融资上肯定不能矮一头。」这话倒是让我产生了怀疑。

我们做FA的,创始人的家底儿摸得比亲妈都清是基本功,竞争对手的「前世今生」自然也不在话下。根据他的描述立即全脑搜索了一下,实在是不知道是哪家三头六臂的大少爷,能在这时节骨眼儿明媒正娶4000万进门。

「哪家啊?从哪儿得到的消息」

「就是XX他们家啊,媒体上都报了」~

口可口可,一听「媒体」,我反倒是放心了。

的确,各路创业、科技媒体是创始人获得投融资信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了。

不过,从我多年的经验判断,项目仗着媒体「行凶」,虚报高估值吓唬同行的策略是「基本款」,何况媒体既没有责任也没有成本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如果随便一条融资短讯就能实现「对标」,那还要FA干嘛?

「媒体里的公开估值信息就是毛巾里的水,通常都得拧一把,沥干净的真金轻则除以3,重则能直接撇个0!」我自信满满的说。

创始人倒是一时没说话,但是眼里清楚的闪了一下。我明白,他一定是明白了。

早在托朋友找到我之前,这哥们儿仗着自己项目底子不错、圈儿里混的也熟,已经雄赳赳气昂昂的自个儿会了不少投资人了。没想到大战百十来回合,碰的是鼻青脸肿。

败走麦城实在没招儿了,这才找了我这个FA。本来也只是兜底碰碰运气,不料被我一语道破天机。

贵就一个字,关键你还不知道贵在哪。

不得不说,估值是融资中绕不开的话题,而创业者和投资人对估值也都有着复杂的感情……

很多创业者单纯的以为,估值就应该是在「叠罗汉」——

我的价值+我需要多少钱+我拿出让的股份比例……

总之层层累加越高越好!

在投资人眼里,估值却是「剥洋葱」

对于处于早期的科技公司,估值其实有很大的风险,所以,估值的目的和实质都像剥洋葱一样,是一层一层降低风险的过程。

「对标」,是有经验的创业者和大部分投资人都接受的估值方法,即把自己项目的各项业务指标数据拿出来,和竞争对手项目做对比,最后得出自己相应的价值。

现在来看,「对标」这条路哥们儿是走对了,可惜,方法途径策略统统不对,离题万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是,我基于我的专业经验,立即给他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知己。

哥们儿是做社区生意的,DAU/使用时长、留存情况和收入是衡量业务发展和估值预期的核心指标。通过对其进行收集、分析、整编,形成严谨的架构,客观且直观的给项目「画像」。

第二步,知彼。

首先,选择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确保其业务、规模、发展阶段都与自己相似,并且已经经历或得到了市场和资本的验证。其次,逐一与其每一轮的融资情况、以及融资当时的核心业务数据做比较,确保对手信息的真实性是其中的关键。

一方面,媒体报道虽然有水分,但FA能够通过大量收集公开信息、科学分析规律、合理对照,将真实的数据「洗」出来;另一方面,FA拥有丰富的业内资源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从可靠的渠道得到真实的融资数字。

如此,将对手的情况进行客观、严谨的梳理,再和自己的项目形成逻辑对照,才算是知己知彼,融资的底层「军饷」就算是屯好了。

第三步,未雨绸缪。

除了理顺本轮的融资,我还会根据项目当前业务的发展去估算未来的预期,把下一次融资计划和具体时间点也做出战略规划。

依照一般的融资理论,创业人要保证融够18个月的钱;但我根据这个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只需要确保9个月的资金充盈。因为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到那时,公司业务在正常情况下会达到一个里程碑,也就是做下一轮的关键时机。

三步下来,我设计出来的一套估值体系,最终算下来的估值只有原来创始人预想的一半。

一开始我还有些担心创始人心气儿太高,差这么大会接受不了。不过后来随着平台投资人资源的高效配置,集中跟创始人之前没见过的基金重新做沟通,融资进程不断加速,在两个星期内就顺利结束了本轮融资。

仗打赢了,事实胜于雄辩。

估值,最忌「太放不开」

只有精准估值,和投资人在一个频道上,才能琴瑟和鸣。

//估值,会估才值 //

*本文来自于以太资本FA提供的真实案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创业浮世绘 :估值,会估才值

只有精准估值,和投资人在一个频道上,才能琴瑟和鸣。

融资不谈估值,

就相当于春宵一刻拉着情人的手探讨了一晚上人生,

结果还什么都没干。

融资信息满天飞的年代,

他倒是会用「对标」来估值;

可是却万万想不到

「敌人」会用看起来最可信的方式,

把他骗的生无可恋。

子曾经曰过:

海纳百川,高估蓝瘦;

壁立千仞,低估香菇……

我有FA的专业「照妖镜」,

告诉你真正的估值应该长什么样子。

嘚!估值,哪里跑?!

吃俺FA一棒!

还好,只要还有资金,我们就总有选择

——创业浮世绘

「5个亿」。

Word天,这个估值明摆着是要和投资人互相伤害啊.伤害啊..害啊…啊……我喝了口水,强行镇住了我就快无法蛋定的OS。

就算是要温暖一下如今的资本寒冬,也不能这么明目张胆的放火啊。

「我的竞对前一段光A轮就融了4000万,我们融A+,发展还比他们强,融资上肯定不能矮一头。」这话倒是让我产生了怀疑。

我们做FA的,创始人的家底儿摸得比亲妈都清是基本功,竞争对手的「前世今生」自然也不在话下。根据他的描述立即全脑搜索了一下,实在是不知道是哪家三头六臂的大少爷,能在这时节骨眼儿明媒正娶4000万进门。

「哪家啊?从哪儿得到的消息」

「就是XX他们家啊,媒体上都报了」~

口可口可,一听「媒体」,我反倒是放心了。

的确,各路创业、科技媒体是创始人获得投融资信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了。

不过,从我多年的经验判断,项目仗着媒体「行凶」,虚报高估值吓唬同行的策略是「基本款」,何况媒体既没有责任也没有成本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如果随便一条融资短讯就能实现「对标」,那还要FA干嘛?

「媒体里的公开估值信息就是毛巾里的水,通常都得拧一把,沥干净的真金轻则除以3,重则能直接撇个0!」我自信满满的说。

创始人倒是一时没说话,但是眼里清楚的闪了一下。我明白,他一定是明白了。

早在托朋友找到我之前,这哥们儿仗着自己项目底子不错、圈儿里混的也熟,已经雄赳赳气昂昂的自个儿会了不少投资人了。没想到大战百十来回合,碰的是鼻青脸肿。

败走麦城实在没招儿了,这才找了我这个FA。本来也只是兜底碰碰运气,不料被我一语道破天机。

贵就一个字,关键你还不知道贵在哪。

不得不说,估值是融资中绕不开的话题,而创业者和投资人对估值也都有着复杂的感情……

很多创业者单纯的以为,估值就应该是在「叠罗汉」——

我的价值+我需要多少钱+我拿出让的股份比例……

总之层层累加越高越好!

在投资人眼里,估值却是「剥洋葱」

对于处于早期的科技公司,估值其实有很大的风险,所以,估值的目的和实质都像剥洋葱一样,是一层一层降低风险的过程。

「对标」,是有经验的创业者和大部分投资人都接受的估值方法,即把自己项目的各项业务指标数据拿出来,和竞争对手项目做对比,最后得出自己相应的价值。

现在来看,「对标」这条路哥们儿是走对了,可惜,方法途径策略统统不对,离题万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是,我基于我的专业经验,立即给他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知己。

哥们儿是做社区生意的,DAU/使用时长、留存情况和收入是衡量业务发展和估值预期的核心指标。通过对其进行收集、分析、整编,形成严谨的架构,客观且直观的给项目「画像」。

第二步,知彼。

首先,选择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确保其业务、规模、发展阶段都与自己相似,并且已经经历或得到了市场和资本的验证。其次,逐一与其每一轮的融资情况、以及融资当时的核心业务数据做比较,确保对手信息的真实性是其中的关键。

一方面,媒体报道虽然有水分,但FA能够通过大量收集公开信息、科学分析规律、合理对照,将真实的数据「洗」出来;另一方面,FA拥有丰富的业内资源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从可靠的渠道得到真实的融资数字。

如此,将对手的情况进行客观、严谨的梳理,再和自己的项目形成逻辑对照,才算是知己知彼,融资的底层「军饷」就算是屯好了。

第三步,未雨绸缪。

除了理顺本轮的融资,我还会根据项目当前业务的发展去估算未来的预期,把下一次融资计划和具体时间点也做出战略规划。

依照一般的融资理论,创业人要保证融够18个月的钱;但我根据这个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只需要确保9个月的资金充盈。因为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到那时,公司业务在正常情况下会达到一个里程碑,也就是做下一轮的关键时机。

三步下来,我设计出来的一套估值体系,最终算下来的估值只有原来创始人预想的一半。

一开始我还有些担心创始人心气儿太高,差这么大会接受不了。不过后来随着平台投资人资源的高效配置,集中跟创始人之前没见过的基金重新做沟通,融资进程不断加速,在两个星期内就顺利结束了本轮融资。

仗打赢了,事实胜于雄辩。

估值,最忌「太放不开」

只有精准估值,和投资人在一个频道上,才能琴瑟和鸣。

//估值,会估才值 //

*本文来自于以太资本FA提供的真实案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