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中少年突击手 文
你还记得1996年那四个爱丁堡痞子吗?由Danny Boyle指导的《猜火车》曾在90年代掀起了大风大浪,片中四名活在底层的瘾君子过着不明所以的人生和无法无天的生活。
2017年1月27日,由美国索尼电影娱乐公司发行的《猜火车2》在英国上映。21年后,这四个瘾君子又回来了。
伴随着极其狂放的拍摄手法,这部电影颠覆了传统,浓浓的英伦风和典型的英式黑色幽默,搭档以异想天开的情节和目眩神迷的摇滚乐,无论内容到形式,都散发出浓浓的叛逆气质,腐朽的青春震惊着自以为朝气蓬勃的世界。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一台他妈的大电视……选择朋友,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活,我选择不选择。理由?没有理由。”
这段被奉为经典的台词是《猜火车》为二十世纪末沉沦的青年们发出的歇斯底里的怒吼,然而更多的是面对虚无的乏力,影片结尾,Renton背叛了朋友们,背叛了自己放纵的青春,选了片头他拒绝选择的生活方式,“一直向前,选择生活,过日子,一直向前,直到死的那一天。”
世界在变,音乐在变,就连毒品也在变,死去的Tommy,暴力狂Begbie,自以为是的变态Sick boy,老实的Spud,以及卷走了朋友们的钱去伦敦,洗心革面向前走,选择生活的Renton。
时隔二十年,他们回来了。

导演在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举获得奥斯卡之后,率领原班人马重新聚齐于《猜火车2》。预告片中,四个男主角悉数登场,还是那首Iggy Pop的 lust for life,蓝色火车缓缓驶过,主角们神情恍惚,双手插兜,仿佛重返二十年前。
猜火车的青春,终会完结,但生活没有结束,这帮无法无天的孩子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Renton在消失多年之后回到家乡寻找曾经背叛的兄弟们,Spud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收到钱会眼神发光的吊诡少年,他选择自杀,Sick boy在简短的问询他的生活之后用棒球棍把他胖揍却依旧和他谈笑风生。Begbie依旧在booty call却不得不借力于蓝色小药丸。
还是第一部的风格,抛弃温和的长镜头,影片中使用大量的快速剪辑,并闪回了许多第一部的场景,被车撞到之后的邪魅微笑,街头狂奔的追逐戏,按门铃的一丝不差,三人前往Tommy的墓地献花,无时无刻不挑逗着人们对上一部的怀念。
人物被挤压在镜头的角落,暗示着这帮边缘人物脱离社会的困境。曾经青春的放肆对上了如今的中年危机。曾经的背叛没有阻止这伙兄弟重新合作,他们投入于爱丁堡的色情产业,试图再赚上一笔。
其实剧情已经不那么重要,谁都能预料到这帮废物不会取得成功,我们所盼望的只是一个青春的结局,这一次兄弟之中没有人背叛,女人卷走了所有的钱,他们也不得不重归于正常的生活。
当然所谓正常也是相对他们而言的正常,没人真正意义上的改过自新,Bebie对着儿子说,“The world is changing,though we are not.”在青春中无所畏惧寻求自由的人又怎会轻易改变呢?
“选择生活, 选择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希望有人关心。希望你做的不同,并选择看历史重演,选择你的未来。选择一个临时合同,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并为你的孩子选择同样的事,沉迷于别的东西。 选择你喜欢的。 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活。”
对那段经典台词的改变宣告着这个世界的变化,然而他们不会改变。该吸毒的吸毒,该进监狱的进监狱,该回家跳舞的跳舞。肆意放纵的惩罚不会因为你的屈服或者改变就停歇,残酷青春的后遗症是长久且从不放松的。
看似温和的结局像是这部影片对年龄对时代的妥协,实则不然,自猜火车开创摇滚迷幻电影的先河以来,英国政府顺势将“酷”作为对待艺术的方针政策,在电影、音乐界等推行, 把文化打造成讨好男性,默许倾颓并推向全世界,希望这一文化能更具有全球影响力,《发条橙》,《梦之安魂曲》,《杀死汝伴》等大量类似风格的电影应运而生俨然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在摇滚不死的精神口号之下,吸毒,酗酒在迷幻音乐的陪衬下被捧上了高台。
《猜火车》曾经背叛了沉闷的社会,高呼要酷,要自由。而如今《猜火车2》再一次背叛了日趋狂躁的社会,在狂放之后,温和才是真正的结局。
指望这一帮年过中年的大叔还能为我们演绎什么年少轻狂呢,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他们青春留下的影子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解?需要与谁和解呢,是社会还是青春。我想都不是,唯一需要和解的大概就是自身。生活注定不能变得更好的时候,不会变得更糟就应该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毕竟生活中有太多重要的事我们并不拥有选择权。
来源:文慧园路三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