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 聘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典故妇孺皆知,它讲述了刘备三邀有专长的诸葛亮入仕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后,当时47岁,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当时27岁,两人相差20岁。
大家都在传扬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作为长诸葛亮20岁的刘备,诚心诚意三次登门邀请毫无政治经验的年轻公子,给当今这些企业招聘管理的启示,又有多少人真正悟到呢?我们一起来看,刘备是如何挖到诸葛亮的?
一自问
我缺什么样的人才?
三国时期,能力者当属曹操,与之相比,刘备的能力和才情实在不能与其相比。在这场群雄逐追战中,刘备深知智谋之士的重要性,要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取得快速发展,找一个职业经理人辅佐是关键。
较之身边谋士,这位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有较强的战略眼光;有较强的分析思维;有较强的求职动机;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二寻思
通过什么渠道招聘?
相比现代网络、手机、校园招聘、人才市场等,三国时期的招聘渠道少之又少,更何况像刘备这种毫无名气的初创企业,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三无品牌,内部人才不够,外部人才招聘就更难了。因此,选人必须另辟蹊径,明确自己的招聘定位:
1
像模像样的品牌
打着刘皇叔的旗号,寻找一个市场名号响亮的品牌,让大家关注。
2
主动出击
对于这种“三无”公司,等待人才自己找上门,这种几率几乎为零。学刘备采取熟人推荐、挖墙脚等方式主动网罗人才,抓住先机。
3
树立雇主形象
三顾茅庐,刘备给人留下了心诚、礼贤下士、信任下属的形象,这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原因。
三关注
看中他什么?
1
看学历
诸葛亮师从何人、毕业何校,众说纷纭。但跟刘备、曹操、许劭等比起来,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学术水平都不及人家,就好比他们是一本高校毕业的,而诸葛亮充其量只能算二本,在学历上,他没有任何优势。
2
看出身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描述: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这看出诸葛亮的身份,他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有着丰富的人脉关系。
3
看气质
陈寿《进(诸葛亮集)表》写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用最近流行的词就是,“颜值爆表、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高富帅。
4
看才情
认识诸葛亮的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他的老师司马徽评价他:可比兴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5
看志向
诸葛亮“每尝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他志向远大,是有意要出来当官的。
通过以上分析,作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待业青年,诸葛亮却有着高才情、高潜质、多人脉,还求职动机强烈,是刘备需要的人才,所以刘备选他。
四思考
我有哪些地方吸引他?
1
理想远大,目标明确
老板有抱负、有目标,下属跟着你才会有酒喝有肉吃。
2
发展空间大
像曹操、刘权、袁绍集团人才济济,诸葛亮这样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根本不会受到重视。但在刘备这里,他就能得到重用,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3
有诚意、胸襟广阔
一个60后老板三次登门拜访80后小青年,这份诚意很难得。每次上门,就连关羽、张飞都不耐烦,而刘备总是很沉得住气,这份大气稳重很靠谱。跟着这样的领导,何愁不能一展抱负?
五考察
如何面试他?
1
面试问题有技巧
刘备见到诸葛亮时,问了一个问题:“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这个问题问得有技巧,看着像请教,实际上是考察诸葛亮对时局分析的战略思维。
2
面试流程需严谨
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对诸葛亮做了背景调差;然后面试时先考察其能力,再谈入职,这套流程是非常必要的。
3
注重试用期的管理
刘备对试用期的诸葛亮,“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这是一举三得,一来讨论了业务问题,二来进一步考察了诸葛亮的能力,三来让诸葛亮觉得自己受到重视,起到了激励作用。
三顾茅庐,是一个领导求贤若渴做出的举动,同时也暗含着当今企业招人选人以及识人的道理。刘备对诸葛亮的挑选可谓隐晦而平实,但对于人才能力的判定却极为精准,此可为后人瞻查和学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