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何时过10万亿,山东捅破了“窗户纸”。
近日,山东省委主要领导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提到:预计“十四五”末,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
虽然坊间一直在讨论山东“闯关”的时间表,但官方表态,这是第一次。
2023年,山东GDP为9.2万亿;今年上半年,GDP增量超过2500亿,也就说今年山东经济总量将非常接近10万亿,但不会达线。
文中所说“预计‘十四五末’”,应该是“十四五”规划的最后一年2025年。
届时,山东将成为广东、江苏之后,第三个GDP跨入10万亿大关的省份,也是“大象”山东转型的里程碑。
成绩令人振奋,可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求。与发达省份相比,需提升的空间很大。
拿人均GDP来说,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生产率的高低。
2023年,山东的人均GDP为9万元,仅排名全国第11位,即使排除内蒙古等资源丰厚的地区,也落后于湖北、重庆等省市。
再者,在经济大幅度向前的同时,如何让居民分享更多发展成果,有更多获得感,也是山东需要认真谋划的。
1
“十四五”以来,山东经济向上的势头明显提速,已连续跨越8万亿和9万亿的门槛。
数据起码说明,山东转型的路子是成功的。
更重要的是,山东走过的“重化转型”之路,树起一个标杆,对北方很多省份具有启示意义,这也是中央要求山东“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的题中之义。
山东的蝶变过程,其实可以归结于一句话: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演进。
过去,山东有“两个70%”的说法: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70%。
传统产业是山东的基本盘。转型并不是把传统产业全部出清,那会毁掉山东经济的根基,而是大力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正在推进的“巨无霸”项目——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作为山东产业蝶变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新旧动能转换的标杆工程,一期总投资就达1273.92亿元。
该项目(一期)整合了山东金石沥青,东营科力达、富裕化工、海科化工,滨州中海精细化工、成达新能源、滨阳燃化、淄博鑫泰石化、德州恒源石化等九家小型炼油厂产能。
壮士断腕的方式,会让某些地区在短时间内遭遇经济数据、税收等损失。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肯定利大于弊。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势中,山东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
在目前含金量最高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序列中,山东以238家的企业总量位居全国第一。
制造业单项冠军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国内前列的企业,代表全球制造业细分领域最高发展水平、最强市场实力。
单项冠军企业数量,是山东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托举山东经济持续向上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山东投入真金白银实施技改。仅2023年,山东就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国家级智能工厂数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已居全国首位,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数量分别位列全国第2和第3位。
2
客观而言,在搞经济方面,这两年山东是表现最突出的省份之一。
首先,山东在产业培育上动作快,而且见到了实效。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2023年,山东汽车产量221.4万辆,已经悄然来到了全国前五。其中新能源车产量42.9万辆,全国排第十。
而在2021年,山东汽车产量仅仅为106万辆。两年之内,产量便翻了一番。
这一波汽车产业的红利,山东的先天优势并不大,而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分蛋糕的主力,关键在于执行力。
比如,2021年比亚迪落地济南,打造新能源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项目,总投资达到484亿元,年总产值超1100亿元。目前,比亚迪济南已经实现一分钟生产一台车。三期项目建成后,比亚迪济南将实现年产50万辆以上,或将赶超比亚迪郑州、长沙、常州等基地产能。
山东发布的2024年省级重点项目清单显示,今年重点建设2000个项目,其中省重大项目600个、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1400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这些项目,都是未来发展的引擎。
其次,山东省内各个地区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
一方面,山东高层一直想促成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的联手,且正在全力推进。宏观层面,《加快双心联动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济青发展轴带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强济南、青岛中心城市联动,协同淄博、烟台、潍坊3市,合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样板。微观层面则有更多行动,今年3月济青双都市圈产业与资本对接大会在青岛举办;最近,连接两大都市圈的“济青快货”专线正式开通。
另一方面,在青岛、济南和烟台迈过万亿之后,潍坊和临沂依然成为山东冲击万亿之城的新生力量。城市冲万亿,必然会形成新的增长极。
3
突破10万亿,只是时间问题。山东要想更进一步,就要想办法攻克深层次问题了。
未来产业的竞争,必然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如果没有原创性创新,驱动产业变革,那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充其量是个制造基地。
在科技创新上,山东的短板很明显。《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山东研发经费投入为2180亿元,居全国第5位,可数额不足广东一半,也少于经济体量排在身后的浙江。
科创不够活跃,高新企业数量要么少,要么“后浪”不足。截至去年8月的数据,山东国家级科技企业数量,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共有6.5万家左右,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江苏、广东,分别为12.9万和12.6万,几乎是山东的一倍。
科技创新的难题,与政府扶持、企业利润、行业前景甚至企业家创业的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往往不是出一两个规划就能解决的,急功近利式的做法也难以达到目标。
与短期的、直接给资金的扶持相比,着眼长远,给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培育科研机构,或许更为符合发展规律。
此外,山东1亿人口的红利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也是一大课题。
七普数据显示,山东15岁至59岁人口超过6000万,这是非常大的“人才库”。可以说,无论做什么产业,山东都不缺人,关键是怎么用产业去进一步激活,很多山东的高端人才流向北上广深,就是例证。
从消费端讲,这1亿人也代表了一个巨量的市场。山东要做的,是通过增加就业和收入,尽量“藏富于民”,让人主动消费、敢于消费。如此,经济的齿轮方能更好转动起来,山东的未来会更值得期待。
来源:青小岛微信公众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