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忱
近期,随着2024年上半年中国保险业通过市场化方式补充资本超过370亿元的消息传出,再次引发了业界对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广泛关注。这一资本补充热潮不仅反映了保险公司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增强实力的迫切需求,也预示着中国保险业在深化转型、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在此背景下,回顾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历程,不得不提及一位关键人物—马兵,她以其前瞻性的视野和一系列创新举措,成为推动中国保险业走向世界的领航者。
据了解,马总自2004年起就职于中国保险监管部门,投身保险监管领域已有十几年。在谈及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初期的挑战时,她深有感触地表示:“21世纪初期,中国加入WTO,并对保险业做出了‘高水平、宽领域、分阶段’的开放承诺,保险业在金融业中率先开放。但当时,政府主导下的非市场化运作模式限制了保险行业的创新与活力,导致产品线单一、服务滞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市场主体匮乏、专业人才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严重制约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这一困境,马总打破保险业发展的瓶颈,引入外部竞争与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首当其冲就是开放政策。马总积极倡导并推动了一系列开放政策的出台。从2012年开始,中国保险业逐步放宽外资准入条件,直至2020年全面取消外资股比限制,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外资险企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也为中资险企带来了学习和竞争的机会。
在具体操作上,马总带领团队推动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修订,放宽了外资持股比例、缩短了外资机构设立时间等限制条件。这些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外资险企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中资险企的国际化进程。
其次,制度层面的创新。马总和团队主导制定了中国第一个保险公司股权管理专项规定-《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建立了公开透明的投资准入机制,为保险行业的资本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此举吸引了包括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优质资本纷纷投资保险行业,极大地增强了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
另外,在保险公司发展壮大过程中,马总以股权为核心,从引入新股东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和变更的创新以及业务扩张的创新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了一套助力保险公司发展的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为保险公司带来了显著的资本补充和实力提升,也为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她还推动审批了华泰保险集团、泰康保险集团等一批多元化资本结构的集团公司成立,推动保险公司集团化创新。
再次,推动国际合作。深知国际合作对于提升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她代表中国保险行业积极参与全球保险业智库研究,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保险行业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2009年,马总就曾前往美国NAIC总部和纽约,并参加旧金山NAIC年会,作为中国保险监管代表,分享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保险监管的经验、做法以及未来开放包容的监管态度。同时,她还鼓励中国保险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海外业务。在她的推动下,中国保险企业纷纷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
最后,创新引领实践。马总支持并引导保险企业开展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例如,她鼓励险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她还倡导险企关注ESG(环境、社会、治理)领域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马总还高度重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她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行业都不能孤立发展。中国保险业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借鉴国际最佳实践,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也要为世界保险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马总对中国保险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更在于其背后的深刻思考和长远规划。她让人们意识到,开放不是目的,而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手段;创新不是口号,而是需要付诸实践的行动。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资险企需要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也要注重本土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实现差异化发展。
针对当前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热点,马总的历程和贡献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开放、不断创新,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行业内部的自我革新和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利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资讯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