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VR的元年”,自2016年初这句话就在文化产业圈盛传。面对VR行业前期非理性的繁荣与现在的回归理性,从追捧到唱衰,VR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面。2016年投资了思熊科技等VR企业的北极光创投,在布局VR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陈粲然: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士学位 。2014年10月加入北极光,专注在虚拟现实、智能消费品和智能商业化领域的投资。
参与投资:四格互联、小熊快跑、虬龙科技、思熊科技、极战体育
---- 以下是文字采访整理----
独到见解
【一见】VR作为2016年实至名归的风口,北极光创投是如何看待VR这个新兴的产业?
【陈粲然】其实整个VR行业,我没有把它当成一个短期风口来看待,更多是从其长远价值来考虑。虚拟现实从我的角度来看是三个意义,第一个意义是说它的沉浸感,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和感官体验。第二点是说整个VR其实本质上带来了更自然接近人体、自然交互的一种形式。第三点,我觉得行业里讨论时,可能被部分忽视了——其实VR也是个便携式的大屏。它未来其实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代替上越来越大的电视机屏幕,甚至影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VR是有能力在未来取代大量的娱乐跟消费场景,以及不少的行业应用。
但我不认为这件事情是在2016年或2017年就急速的爆发性增长。只不过因为有一些背景原因使得VR被过分关注了:第一是说整个中国互联网因为人口红利的消失,大家急速的寻找下一个新兴的流量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像VR这种未来有潜力承载这些消费跟娱乐场景的东西会被大家过分的关注,也导致这类概念会在国内的二级市场上受到追捧。所以形成了在短时间内资本积聚扎堆。
但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并不追求激进的投资策略,我们还是关注VR长远的价值,我相信它有能力成为一个全新体验的一个新兴的人机交互平台。
【一见】在面临VR行业前期非理性的繁荣与现在的回归理性,北极光创投是如何应对的?
【陈粲然】大家会发现大量的非理性繁荣其实是发生在2016年的上半年和2015年,现在部分人回过头来说觉得那会儿不理性,但我们一直就这么认为。北极光第一起跟VR行业完全相关的投资,是发生在2016年10月以后。
一个行业,或者说一个新的交互平台能否起来,首先取决于它是否有足够大的C端的用户基数。从主机、到一体机、从去年年初的预测来看,一部分从业者和投资人对于其判断过于激进和乐观了。
由于在这种乐观的情况,加上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不少初创公司融了不多不少的钱,有一个较高的估值。这造成了一个状况——很多公司在去年年初融资后,做法过于激进。比如一些做视频分发公司可能想我要花钱推广快速的拿用户,我要做No.1。一些游戏公司想我要砸钱做大作。但实际上,整个市场的基数存量就这么多,市场增长又是和Founder的判断不一样。用一种非常激进的市场状况往前走,对你的公司的现金的消耗很大且资金效率低,也缺乏变现基础。一旦这个市场像现在这样,大家对其增长判断回归理性时,这类做法的公司往往是最难受的。
所以整体非理性繁荣的情况下,我们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关注整个市场的爆发的关键变量、VR的特性真正能带来价值的应用场景和优秀的团队。
【一见】您认为目前VR行业里边的泡沫成分有多少?
【陈粲然】成分这个词很难回答,但我觉得,有一点可以说,VR行业的泡沫,不仅是资本上的泡沫,也有模式类型和产业的类型上的巨大泡沫。很多模式我觉得目前不适合做VR,或者说它的用户价值和用户体验并不会因为VR得到显著提升,可能也被VR化了。
VR的发展
【一见】能具体的跟我们说一说吗?
【陈粲然】举一个例子,这是我个人观点,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比如说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有大量的做全景直播的公司蜂拥而起。有的是传统互联网娱乐公司转型的,有的是一些掌握了例如全景拼接能力的新兴公司。这类做全景演唱会、全景真人秀场。从我的判断,究竟能不能大幅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或者说是否能够真实的展现出来?目前的思路我不这么做有太大的意义。
当然我们可以想象用说带深度信息、多视角的拍摄手法去实现。但现状是,如果一家创业公司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技术研发,硬件设计、生产、直播玩法设计、用户终端平台都参与进去。也就是说,其商业化路径太长了。往往这个时候,就说明一个行业还没成熟。等到大部分关键技术ready了,创业公司商业实现的路径被缩短,不用从头到尾全部自己cover,对场景、产品、模式创新更理解,更有sense,做有限整合的公司会更多进入。
【一见】在VR的行业的各个领域,设备、终端、内容、技术等等,您认为哪一块能成为未来VR最大的盈利点。
【陈粲然】我认为跟硬件平台、终端、技术节点相关的领域,留给创业公司的机会是非常小的。
我的一个判断是,整个智能行业,交互、定位、识别、控制、传感器模块等智能技术扁平化趋势非常明显,成熟的技术服务型公司越来越多,但竞争壁垒越来越低。大部分技术带来的给这类公司能拉开差距的商业化时间窗口也越来越短。当然还包括一些技术硬件,交互手套、跑步机。
这会使得未来会变成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可能很难形成一个大的公司,可能大家都能赚钱,但出不来大机会。但整体而言我不认为这些会有创业公司的大的机会出现。
第二点是做终端,一个硬件平台的起来,需要硬件、销售、供应链、开发者运营、系统搭建等太多事情要去完善。这整个过长的链条是一个需要复合能力以及强大的资金撬动能力的团队去做。有这样能力的团队是非常稀缺的。
然后是内容和应用,我认为的长期大机会,包括了游戏、视频,也包括可能未来的社交、购物、教育等。目前来说视频和游戏是大家看到最近的东西。可以做的模式、玩法创新点很多,我也想不全,都要靠创业者的创造力。但产品一定要有鲜明特性:能服务某一特殊场景、足够好玩或是有独特体验。
不过有一点是我最近思考比较多的,就是VR究竟应用会多广泛?会变成什么东西——不少VR创业公司,尤其是以游戏公司为主,我觉得有点过于强调VR的交互性了。做游戏时,非常强调我要能大幅移动,能模拟真实动作什么的。无可否认这个是VR的魅力之一。但是我觉得这么想VR就有点狭窄了,前面提到的三个特性:便携式大屏幕、感官体验和自然交互,我觉得能抓住1~2点去做东西就很有价值了。所以我认为VR可能就是在很多程度上取代我们现有屏幕上那些用户的娱乐和生活、消费的行为了。
投资特点
【一见】您认为当VR行业发展到什么阶段的时候将会吸引资本最大化的投入?
【陈粲然】整个终端设备的量级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我觉得关键因素是VR设备从两极化向中间聚拢,让用户能够以低成本卖到获取不错体验的设备。这样才能让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消费、娱乐、社交场景的应用能在上面有爆发的机会。
当然它和移动互联网不完全一样,因为毕竟手机是一个伴随型的设备,通话也是一个几乎人人都需要的需求。VR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所能覆盖的场景,以及能创造的新的消费模式的属性是不一样的。这个点我很难说用时间去预测,我觉得没有人能够预测对时间。我觉得VC更重要的是,第一,对市场足够敏感,要时刻关注市场上的关键变量。第二是与创业者保持一个非常紧密的联系,时刻的关心市场上大家的迭代和创新。
【一见】您在做投资的时候,最看重创业团队的哪些特点?
【陈粲然】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特质是非常丰富,我们很难说真的把一个人按照标签去抽离出来,并且不同的事情和行业,需要的特点不一样。但几个比较相通的特点:第一当然是说他对这件事情有足够的热情和坚韧的持续性;第二是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和开放心态学习的意愿。第三是独立思考下决策。第四是不要自私或狭隘,有很好带领团队的能力。
【一见】您认为资本对VR行业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陈粲然】有好有坏,当然好的地方是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资本的进入,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话题。但不好的方向是,因为整个行业大家过于希望参与到这样一个相对大的变革当中来,使得整个行业变得过于激进。最近的一两个月,大家唱衰VR的文章非常的多,这都是非理性的。热的时候,因为资本一股脑的进入,说这个东西的价值大,到了市场发展和部分人预期不符,这个时候资本突然冷下来,大家又唱衰这个事情。创业者不能因为资本而丢掉了自己对市场的思考和判断。
【一见】目前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对VR行业的整体投入情况有什么不同?
【陈粲然】坦诚的说,国外去年和上半年我关注还很多,但是今年下半年我没有太关注在VR这块的投入了。可能在四五年前,中国的市场,以北美市场为核心,对于中国市场的参考意义非常重要,因为我觉得那个时候整个中国互联网创造力有一大部分还是来源于北美市场的创造力。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整个中国的行业创新我觉得不亚于美国,当然可能技术创新上我觉得中国还是落后于美国的,但是应用层面行业创新是不亚于美国的。
所以如果是一些技术型公司,海外确实有不少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关注的地方,但是在行业创新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结构,很难说我们去参照美国的消费跟娱乐的模式,去对标美国的VR公司。
【一见】前段时间上海思熊科技获得北极光创投的千万投资,请问为什么会选择思熊科技进行投资呢?
【陈粲然】第一我们觉得这个团队足够优秀,第二我们觉得VR游戏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机会,第三我们觉得公司也处于一个非常合适的价值空间内,适合我们去做布局,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
回到具体的这件事情上来,首先VR游戏行业是不是对的现在去投资。游戏创业公司要能有成功的机会,必须要抓住早期市场,依靠新的玩法和特性,去打造爆款产品,这点非常重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主机游戏,还是移动游戏,还是页游,你很难从它们那去借鉴或者照搬原来的经验。尤其是VR有很多新的特性和视角,可能要花更多时间去摸索和积累如何细致的去设计一款游戏。所以我觉得创业公司可能要相对以前的平台,更早的做一些产品和技术上的沉淀。此外,VR行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是极度缺乏内容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内容公司是有它能够生存的空间的。
第二是我的一个想法,我们记得移动游戏刚起来的时候,第一波游戏,像《愤怒的小鸟》这样的,其实是抓住了移动终端的特性,大家可以用触摸屏,用陀螺仪去让用户尝试全新的玩法。现在的很多手机游戏并不在意这些所谓手机本身的特性,当然大家也会用,但不会像初期那么突出,手机就变成了一个伴随大家的碎片化时间的游戏屏幕,它更重要的属性变成了碎片化下游戏类型和玩法上的创新。我猜测,VR行业可能也会这样,一开始的公司你需要去抓住一些特性,去打造吸引眼球的东西。但慢慢你是要抓住便携性大屏或360°视角屏幕的特性,你再去做后续产品的创新。我们和思熊团队的接触中,感受到他们有这种持续创新的思路和能力。
另外,现在市场规律不是一个爆发性增长,你一个游戏公司有再强的能力也不应该把自己60%,7、80%的资本拿去赌一款爆款游戏。如何平稳的在VR初期,尤其是现在的线下行业极度缺乏内容的时候,去保证自己的团队能够积累跟打磨产品,同时塑造品牌,有健康的现金流,到市场爆发的时候有好的产品出来,能够成为爆款产品,我觉得在这个经营思路上,思熊团队在公司运营上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和洞见。
加上我们的MD姜皓天,和一位合伙人孙宇扬,他们两位是在游戏行业有非常多投资经验的,也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帮到这么早期的公司规避很多风险,少走弯路,这也是促成我们进行投资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行业未来
【一见】VR游戏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样的?
【陈粲然】在早期大部分好的团队还没有出来做VR,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观察,或者说第一波出来做VR的团队里面真的有非常好的游戏的研发能力、玩法创新能力,以及公司运作能力的团队极其稀缺。但随着市场发展,我发现有意思的高质量产品和一些创新方向越来越多了。
在策略上过于激进,可能你出一款两款游戏,把自己整个公司的运营成本用得差不多了,这些游戏在有限的市场的用户基数下没有办法帮你变现,就只能靠资本的输血去再融资,这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是非常危险也非常被动的,我觉得不少公司现在也处于这个状态。
【一见】您认为未来VR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陈粲然】我觉得VR的整个行业是会分化的。VR行业它是线上跟线下两个业态会长期分割的,是适合多人交互大空间的东西,它一定长期存在线下,跟中国现在的零售娱乐消费业态的结合,能不能诞生长期的持续性的机会,这个是需要关注的。还有就是它在个人家庭、个人消费上,VR终端所能覆盖的娱乐跟消费场景究竟有哪些,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产品形态出来,是一个隔离的生态。此外还有不少行业应用的机会。
一张图读懂北极光创投
作者:王宇
编辑:王宇
摄像:樊伟康
后期:王小乖
图片:张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