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宝乐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正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为全国各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山东明显加大了对新质生产力的部署力度。
作为山东省会,济南今年来积极拥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产业新优势,新质生产力发展颇具成色。
超高速电磁驱动试验、载人航天微重力试验、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基因剪刀”首次实现技术出口美国;
在全球率先研制出了12英寸(直径300mm)的超大尺寸光学级铌酸锂晶体;
“齐鲁卫星”“济南一号”“泉城一号”“济高科创号”相继发射,济南在国内率先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 3个重要领域全面布局……
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已奏响,济南正向“新”而行,聚“新”成势,大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未来。

产业向“新”,蓬勃跃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济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产业、市场还是环境,都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济南拥有41个工业大类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是国内制造业门类完备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济南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数实深度融合、具有省会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形成了总规模突破1.6万亿元的四大主导支柱产业。
同时,济南六大产业共同体加速壮大,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能级提升,空天信息、量子信息、未来网络3个集群入选省级未来产业集群。
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757.4亿元、同比增长6.1%,在全国26个过万亿元城市中总量排第19、增速居第4位。
今年上半年,济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4.3亿元,同比增长5.3%,快于5%的全国平均增速。其中,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增长68.8% 、35.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30.8%。
透过经济总量的数据,能够清晰感受到济南向“新”而行,持续汇聚的澎湃活力。
而锻造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亦是“主力军”。当前,济南正以创新引领,瞄准“数字化、绿色化、生物医药”3个方向聚焦发力——
向数字化发力,济南聚力推动“数据+算法+算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领域加速创新,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元宇宙、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向绿色化发力,济南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节能降碳、清洁生产等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展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氢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向生物医药领域发力,济南聚焦生物医药、中医药、医疗器械、医美抗衰、特医食品五大领域,推动未来健康产业、生命信息、精准医疗等领域技术加速创新。

科创驱动,新质迸发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创新沃土,创新生态、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均不可或缺。
作为“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济南综合科技创新指数稳居全省首位,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居第13位。
全市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省实验室3家、省重点实验室11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0家,院士工作站272家。全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已备案71家,组建科研团队200余个、吸纳青年科研人员5000余人。
丰富的科技资源、完备的科创平台,让济南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实现“科研梦”的理想之城。
以济南超算科技园为例,目前园内已经聚集了包括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泉城省实验室、济南超级计算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云集了来自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高端人才。去年1-8月,园区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40亿元。
企业处于市场最前沿,是新技术需求的最先捕获者和新技术成果的最终应用者,也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对于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作用。
2023年,济南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323家、居全省第二位,近4年平均增幅近70%。
未来,济南将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力争到2025年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等企业总数达到8000家以上。
人才驱动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和主体力量。目前,济南通过打造“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4万人,仅2023年就新增青年人才超过16万人,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科技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高端人才的智慧汇聚成流……济南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道路上正勇毅前行,不断开创崭新局面。

项目深化,破题起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于新,也在于质。大项目好项目,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后劲的有力抓手。
回望2023年,济南定调为“项目突破年”,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2024年,济南再度发起“新攻势”——将经济发展主题定为“项目深化年”,确定重点项目2000个,总投资2.66万亿元。
从“项目突破年”到“项目深化年”,济南吸引了一大批重大项目纷至沓来。
今年2月,爱旭股份对外发布,将在济南建设一个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项目,总投资360亿元,首期投资就达99.78亿元。
8月31日,2024年秋季全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济南举行。其中,济南参会的项目共53个,总投资686亿元,今年年内计划投资119亿元。而在全省计划下半年竣工投产且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21个重大项目中,济南有4个,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数据显示,1-7月,济南市131个省级重点实施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8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达到76.4%。
一批有分量、有规模、有影响、有潜力的重大项目陆续启动、稳步推进,正是济南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底气。

如今,俯瞰济南这片热土,处处涌动着向“新”发展的热潮,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机与活力。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未来产业园建设正加快推进,围绕未来能源、空天动力、人工智能等领域,将打造成为全省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和集聚地。
在莱芜区,山东嬴城宏济堂中药生产项目采用“5G+工业互联网”智能技术,将打造全省首家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中药生产智慧园区。
在济南高新区,清河电子科技(山东)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芯片载板项目(一期)计划今年5月试生产,将实现高端载板自主可控,填补目前国内高端IC载板量产的空白……
向“新”而行,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立足工业强市的济南,正以创新之力抢占未来赛道,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成色,以过硬业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