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佳慧
国内第一个影视著作专家鉴定委员会即将成立,虽然能否真的有效打击抄袭现象仍值得怀疑,但至少是难能可贵的一步。现今太多影视作品及著名编剧深陷抄袭的泥沼,除了之前大红大紫的金牌编剧“于妈”,还有前阵子热播的《锦绣未央》也因此被诉诸公堂。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新闻”,回复“锦绣未央”,让小编带你看事件始末,探究根本停不下来的网文江湖“抄袭潮”。
近日,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刘和平透露,国内第一个影视著作专家鉴定委员会即将在3月20日成立。委员会由影视专业和法学专业专家组成,已入法院指定名录,主要任务即为接受法院委托鉴定比对影视著作权抄袭案件,维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权利。
该委员会的成立将是中国影视维权的一大进步,但是此举真的能让抄袭剧们无处可逃吗?扛把子来了,可它真的能强势扛起维权大旗吗?
一、专家还是砖家?
目前我国此方面的鉴定专家极少。一方面,国产剧集动辄五六十集甚至更长,两套剧本对比便是一项浩大工程,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工作量极大。另一方面,此类鉴定对于专业性要求极强,否则难以服众。再者,影视著作版权商业鉴定的伦理性存疑,若存在金钱因素,鉴定的客观公正性难免受疑。所以,业内能被委以重托的相关专家属于“稀有人才”。
此次专项成立的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至少找到了相对而言具有权威性的专家,但是这些专家们鉴定出来的就是真相吗?
抄袭往往发现容易,却举证难。著作权法保护的是表达而非思想,现在的抄袭者完全可以做到全盘复制创意,却一字不重。《锦绣未央》原著小说《庶女有毒》的案件中,呈交法庭的对比书面材料摞起来高达1.5米,但仍然难为其定性。
行业目前暂缺可量化、具操作性的鉴定标准。若无相关条款作支撑,专家也只能是乱捉瞎的砖家。
二、治死皮赖脸难治!
近年来,对抄袭的声讨雷声大雨点小,大多数事件拖着拖着没了下文。《锦绣未央》、《幻城》、《华胥引》、《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后宫·甄嬛传》等作品都存在抄袭嫌疑,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其收视,甚至由于抄袭事件反炒热了其热度。
大多数涉嫌抄袭的作品都是死皮赖脸,判决认、罚款认,却坚决不道歉,不下架。
2017年度第三批重点作品版权保护预警名单昨日公布,备受争议的《三生前世十里桃花》赫然在列,处于立案诉讼中的《锦绣未央》也曾上过17年第一批名单。这些作品不仅没有下架,反受到了版权保护,活跃于各大平台。就连已被判定抄袭的《宫锁连城》,虽然表面上已下架,但预告、剪辑版、单人线索版等该剧的“变身”仍活跃在线。
委员会是诉讼过程中的辅助取证机构,它能够鉴定何为抄袭,却治不了死皮赖脸。而且,很多被侵权方并不愿意公开叫板,委员会也就无从做出任何动作。若没有完善的配套措施,抄袭剧还是会继续猖獗下去。
三、不当局外人,观念改变是关键
“抄袭的人不在乎,买卖版权的人不深究,播出平台不把关,看戏观众不当真”是抄袭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在激烈的竞争与强压下,抄袭无疑是一条捷径。浩瀚的网络世界中,哪怕是无意的题材撞车、情节雷同也是有可能出现的,再加上“连环抄袭”的乱象,使得不少作者拥有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心态,在抄袭时心安理得,被揭穿抄袭后,也会用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
而利益的驱使,使人气与点击率成为影视企业考虑版权购买与否的唯一衡量标准,至于是否牵扯抄袭,影视企业都睁只眼闭只眼,反正抄袭原罪都是被归于原著作者身上,缺乏事先的版权审核以及事后的侵权追责。
而观众们,对于剧集抄袭与否,更是不甚在意,他们更关心的是内容是否精彩,而不是内容从何而来。郭敬明早在2013年就被立案判定为抄袭,但此后他每年都有新电影面世,即便作品难脱抄袭嫌疑,他也未曾失去市场和粉丝,顺利跻身“10亿元票房导演俱乐部”。
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国民的版权意识尚未形成。抄得容易,罚得轻巧,平台拜倒在收视率、点击量下,各方对抄袭都无限量宽容,把自己当做局外人,助纣为虐。
维权大旗不能单靠委员会扛起,扛把子大哥也是需要配合的小弟和合理的帮规才能够管制一方。即将成立的影视著作专家鉴定委员会,仅仅是千里维权路上的的“跬步”,未来还需要各方携手同行。
上游的治理是漫长之事,但是作为观众的你,还在把自己当做局外人吗?
部分资料来自:六根、看电视、文汇网等。转载请保留此信息,并联系文化产业新闻授权。
美编:康美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