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隐秘石油巨鳄浮出,航天科工牵手三桶油,打造石油产业新时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隐秘石油巨鳄浮出,航天科工牵手三桶油,打造石油产业新时代

航天科工在谋求与“三桶油”的合作,并将其航天技术应用于石油行业,促进航天军用技术快速向民用领域推广并实现产业化。

航天科工,一家能够“上天”的企业,正在通过与“三桶油”合作,将航天技术应用于石油行业,布局石油石化,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石油大鳄”。

刘跃珍又一次见证了航天科工与中石油的“天地”握手。

2017年2月28日,航天科工与中石油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石油装备和服务、石油石化产品供应、信息技术、联合研发、资本合作、海外拓展、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航天科工在谋求与“三桶油”的合作,并将其航天技术应用于石油行业,促进航天军用技术快速向民用领域推广并实现产业化。掌握着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的航天科工,也成为中石油布局工业互联网的一个重要依靠。

牵手“三桶油”

2015年2月6日,北京石油大厦里,中石油与航天科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石油总会计师刘跃珍,被当之无愧地推举为签约仪式主持,见证了其前东家与新东家的第一次“天地”握手。

2014年1月,这位原航天科工总会计师被“空降”中石油,接任中石油总会计师。由于一直在航空系统并未接触过石油行业,而中石油的高管中除了独立非执行董事外,几乎全部是石油系统内部出身,他被媒体称作是“外来客”。

这位“外来客”很快迎来了他的前东家。而这看似陌生的两家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则标志着双方友好合作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此前,二者在技术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广泛的合作关系。

两年后,航天科工与中石油再度“天地”握手的消息传来。2017年2月28日,航天科工与中石油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石油装备和服务、石油石化产品供应、信息技术、联合研发、资本合作、海外拓展、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事实上,在中石油之前,航天科工曾牵手中海油。

2011年2月12日,航天科工与中海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彼时,航天科工总经理许达哲在签约仪式上表示,航天科工与中海油作为实力雄厚的中央企业,在石油特种装备制造、海外市场开拓、公司资本运作、交叉专业联合研发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此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航天高科技产业与油气能源产业的全面合作即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而彼时的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也称,航天科工与中海油将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共同谋求跨越式的发展。

军用技术民用化

2015年5月,中海油蓬莱油田海上石油平台迎来了首位中国籍海底管道“检测师”。这台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5所研发的海底管道漏磁内检测设备,穿行于渤海中南部海域内8英寸的海底管道,完成了行程长达1.9公里的“大考”,宣告我国海底管道“洋体检”时代即将终结。

这是航天科工军用技术进军石油领域的一个典型案例。

石油、天然气的管道运输是我国五大运输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因管道损伤导致管道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海底油气泄漏事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危害。国内各机构历经20余年的跟踪研究,都未能取得技术突破,“洋体检”长期垄断我国海底管道的检测市场,这无形中对国家能源安全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自2012年起,在中海油与航天科工战略框架协议下,35所以航天技术为支撑着手海管漏磁内检测设备研发,以难度较大的8英寸海底管道为目标,2014年2月拿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设备样机。而这位中国“检测师”随后服务于10、12、14英寸等口径海管,并为我国海底管道提供检测解决方案。

另一项打破“洋垄断”的案例是精确制导技术在石油开采领域的应用。2015年10月,航天科工三院33所承研的随钻陀螺测斜系统在中海油天津分公司顺利通过技术验收。此举标志着我国航天惯性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石油钻井磁干扰环境下确保钻头井下姿态的随钻测量领域,打破国外对于该项技术的垄断和封锁。

此外,航天科工提出“无人机+”战略也被应用于石油领域,针对大庆油田、青海油田需求,海鹰无人机提供的油田巡检系统方案,满足管线巡查、油井监测、水灾评估等多项任务需求。

在国家“军民融合”战略下,与“三桶油”合作,将航天技术应用于石油行业,促进航天军用技术快速向民用领域推广并实现产业化,无论对于航天科工,还是对于我国的石油行业,都是利好。

工业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要使中国制造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必须依靠互联网,依靠云计算,依靠大数据。中石油所需要发展的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恰巧航天科工是这个领域里面的领头者。

2016年,航天科工首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位列榜单第381名。也正是在这一年,航天科工获批国家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之一。

航天科工副总经理、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魏毅寅在2017年两会期间接受人民网采访时称,近年来,航天科工集团按照国家的战略布局,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倾力打造世界第一批、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个互联网平台的名字叫航天云网,英文的名字CASICloud。

通过这样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实践,推动航天科工的航天工业制造向我们国家的制造转型升级方面推广应用,把航天的制造能力推广起来。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把航天的科研生产资源和社会的工业制造资源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生态环境,然后产生互相带动、互相提高的作用。通过这样一个实践,能够提供一个方便、高效、开放、好用、管用、够用的线上、线下可以互动的发展环境,为国家的制造能力水平的提高出一份力。

众所知周,中石油不仅是一个石油勘探炼化企业,同时也是一个装备制造石油公司。GE预测,到2020年,连入工业互联网的机器将达到500亿台;根据麦肯锡的调研报告显示,工业互联网有可能会在2025之前每年产生高达11.1万亿美元的资金,埃森哲也预计工业互联网到2030年能够为全球经济带来14.2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有望达到6000亿元。2017年,大数据产业发展将迎来“黄金期”,预计201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有望达到4190亿元,未来3年内的市场规模的增长率将保持在34.5%左右。Ericcson预计,物联网将在2018年取代移动电话成为连接最多的设备;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目前达到7500亿元,预计未来15年将为中国创造1960亿美元的GDP,其中制造业是物联网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

对于中石油来说,这不仅仅意味着财富。工业互联网作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核心应用,1%的效率提升,即可帮助中国石油天然气、航空、能源等各行业节省240亿美元的成本空间。具体分行业来看,如果效率提高1%,运输业可节约20亿美元的燃料成本,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可节约7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

航天科工与中石油的牵手,或许能引领中国石油产业走进一个新的时代。

文 | 米小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隐秘石油巨鳄浮出,航天科工牵手三桶油,打造石油产业新时代

航天科工在谋求与“三桶油”的合作,并将其航天技术应用于石油行业,促进航天军用技术快速向民用领域推广并实现产业化。

航天科工,一家能够“上天”的企业,正在通过与“三桶油”合作,将航天技术应用于石油行业,布局石油石化,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石油大鳄”。

刘跃珍又一次见证了航天科工与中石油的“天地”握手。

2017年2月28日,航天科工与中石油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石油装备和服务、石油石化产品供应、信息技术、联合研发、资本合作、海外拓展、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航天科工在谋求与“三桶油”的合作,并将其航天技术应用于石油行业,促进航天军用技术快速向民用领域推广并实现产业化。掌握着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的航天科工,也成为中石油布局工业互联网的一个重要依靠。

牵手“三桶油”

2015年2月6日,北京石油大厦里,中石油与航天科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石油总会计师刘跃珍,被当之无愧地推举为签约仪式主持,见证了其前东家与新东家的第一次“天地”握手。

2014年1月,这位原航天科工总会计师被“空降”中石油,接任中石油总会计师。由于一直在航空系统并未接触过石油行业,而中石油的高管中除了独立非执行董事外,几乎全部是石油系统内部出身,他被媒体称作是“外来客”。

这位“外来客”很快迎来了他的前东家。而这看似陌生的两家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则标志着双方友好合作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此前,二者在技术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广泛的合作关系。

两年后,航天科工与中石油再度“天地”握手的消息传来。2017年2月28日,航天科工与中石油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石油装备和服务、石油石化产品供应、信息技术、联合研发、资本合作、海外拓展、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事实上,在中石油之前,航天科工曾牵手中海油。

2011年2月12日,航天科工与中海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彼时,航天科工总经理许达哲在签约仪式上表示,航天科工与中海油作为实力雄厚的中央企业,在石油特种装备制造、海外市场开拓、公司资本运作、交叉专业联合研发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此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航天高科技产业与油气能源产业的全面合作即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而彼时的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也称,航天科工与中海油将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共同谋求跨越式的发展。

军用技术民用化

2015年5月,中海油蓬莱油田海上石油平台迎来了首位中国籍海底管道“检测师”。这台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5所研发的海底管道漏磁内检测设备,穿行于渤海中南部海域内8英寸的海底管道,完成了行程长达1.9公里的“大考”,宣告我国海底管道“洋体检”时代即将终结。

这是航天科工军用技术进军石油领域的一个典型案例。

石油、天然气的管道运输是我国五大运输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因管道损伤导致管道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海底油气泄漏事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危害。国内各机构历经20余年的跟踪研究,都未能取得技术突破,“洋体检”长期垄断我国海底管道的检测市场,这无形中对国家能源安全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自2012年起,在中海油与航天科工战略框架协议下,35所以航天技术为支撑着手海管漏磁内检测设备研发,以难度较大的8英寸海底管道为目标,2014年2月拿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设备样机。而这位中国“检测师”随后服务于10、12、14英寸等口径海管,并为我国海底管道提供检测解决方案。

另一项打破“洋垄断”的案例是精确制导技术在石油开采领域的应用。2015年10月,航天科工三院33所承研的随钻陀螺测斜系统在中海油天津分公司顺利通过技术验收。此举标志着我国航天惯性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石油钻井磁干扰环境下确保钻头井下姿态的随钻测量领域,打破国外对于该项技术的垄断和封锁。

此外,航天科工提出“无人机+”战略也被应用于石油领域,针对大庆油田、青海油田需求,海鹰无人机提供的油田巡检系统方案,满足管线巡查、油井监测、水灾评估等多项任务需求。

在国家“军民融合”战略下,与“三桶油”合作,将航天技术应用于石油行业,促进航天军用技术快速向民用领域推广并实现产业化,无论对于航天科工,还是对于我国的石油行业,都是利好。

工业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要使中国制造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必须依靠互联网,依靠云计算,依靠大数据。中石油所需要发展的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恰巧航天科工是这个领域里面的领头者。

2016年,航天科工首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位列榜单第381名。也正是在这一年,航天科工获批国家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之一。

航天科工副总经理、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魏毅寅在2017年两会期间接受人民网采访时称,近年来,航天科工集团按照国家的战略布局,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倾力打造世界第一批、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个互联网平台的名字叫航天云网,英文的名字CASICloud。

通过这样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实践,推动航天科工的航天工业制造向我们国家的制造转型升级方面推广应用,把航天的制造能力推广起来。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把航天的科研生产资源和社会的工业制造资源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生态环境,然后产生互相带动、互相提高的作用。通过这样一个实践,能够提供一个方便、高效、开放、好用、管用、够用的线上、线下可以互动的发展环境,为国家的制造能力水平的提高出一份力。

众所知周,中石油不仅是一个石油勘探炼化企业,同时也是一个装备制造石油公司。GE预测,到2020年,连入工业互联网的机器将达到500亿台;根据麦肯锡的调研报告显示,工业互联网有可能会在2025之前每年产生高达11.1万亿美元的资金,埃森哲也预计工业互联网到2030年能够为全球经济带来14.2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有望达到6000亿元。2017年,大数据产业发展将迎来“黄金期”,预计201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有望达到4190亿元,未来3年内的市场规模的增长率将保持在34.5%左右。Ericcson预计,物联网将在2018年取代移动电话成为连接最多的设备;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目前达到7500亿元,预计未来15年将为中国创造1960亿美元的GDP,其中制造业是物联网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

对于中石油来说,这不仅仅意味着财富。工业互联网作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核心应用,1%的效率提升,即可帮助中国石油天然气、航空、能源等各行业节省240亿美元的成本空间。具体分行业来看,如果效率提高1%,运输业可节约20亿美元的燃料成本,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可节约7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

航天科工与中石油的牵手,或许能引领中国石油产业走进一个新的时代。

文 | 米小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