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7普洱茶春茶萌发整体偏晚,是为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7普洱茶春茶萌发整体偏晚,是为何?

这几年普洱茶发得一年比一年晚。降水的减少导致热量的散失,让茶醒得晚发得晚。

春到万物苏,水暖鸭先知。春天到,普洱茶山游又热闹起来:因为没茶,易武老杨无奈的看着一波波茶客离去;太和谷茶农们是干着急,小景谷茶街开街仪式就要到了,可这古茶还在睡梦中,醒了的也才小露尖尖角;澜沧邦崴的胡师傅在茶园里转来转去,为参加普洱茶叶节斗茶大赛而备茶,转了一圈无茶;云县茶房的老罗则明确地告诉茶友,古茶上市还早。

这几年普洱茶发得一年比一年晚:台地茶最早,低海拔低纬度之台地茶早中之早;古树茶最晚,高海拔高纬度古稀之树晚上加晚;严格养护之茶早,抛荒放养之茶晚,年底未采之茶晚上加晚;三月中旬还未见醒来,整个采茶区总体来说比去年晚了十余天。在整体偏晚的同时,台地茶与荒地茶、小树茶与古树茶的开采期间隔在缩小。为何?

1、茶是生命体是自然作物、一切活动受自然规律影响控制。

一切生命体存在的本质都是为了生存繁衍,古茶树萌发有其自身规律。茶是灵物,古往今来人们给予了许多赞美与寄托,但这多在加工品饮之处、于种植的寥寥无几。茶这生命体也有孕育、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其一切活动都有自身意识,有自己的内在调解机制;处于成长期的茶发芽能力强,处于衰老期的茶发芽能力弱。处于生长期的茶发芽能力强,处于繁殖期的茶发芽能力弱。台地茶发得早、深修剪早修剪的茶发芽早,成长期的茶发芽早、生命力旺盛的茶发芽早,小树茶发得早、乔木茶发得好,而古树茶发得齐,古稀之树发得少,有些古树年老势衰已失去了正常的生长能力,蓄积一年之力就发一波春,不同状态的茶发芽能力不一。

茶为强者,有超强的生存能力。环境良好、自身条件量好的茶,茶意识重点是强大自己、实现自我,树体处于强盛的生长状态,从而生命力旺盛、发芽能力强、成长迅速,有良好的产出;环境变化或生命力减退、他就会自我放弃、转而培育后代,少发芽多开花多结籽,把生长模式转换为生殖模式,放弃自己而多繁衍后代,再进化过程中实现伟大的存在。

2、茶是农作物,长期受到人们的培育驯化。

茶的生存生长生产都受人的影响,一切活动都受人为干扰,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下、茶业已发展成现代化大农业,有着完整的产业链,从数的积累到质的提升,为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众多产品。人们渐渐明白,普洱茶春醒夏长秋收冬藏,依旧遵循传统而道法自然,云南大叶种茶有其规律、有其自身特性,凡事物极必反,人为活动的影响也应有其度,而不能一味地索取。

良好的管理、充足的水肥,能够抑制茶形成生殖模式,让茶保持持续的生长状态。传统种植人们依据土地的承载能力来规划种植茶树,又逐渐开台存水、松土施肥,人为的进行干预,让所消耗得到及时的补充,从培育养护、防治保肥、调节刺激内理、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形成持久的产出,从而实现了云茶古代产业化。

采养中依树视采、已采促发,采养结合、产长统一。云南乔木型大叶种茶树树高叶大、分枝稀少、顶端优势突出、树木主体明显,自然状态下长高不发蓬、叶大不多芽,只有进行采摘才能促进发枝发蓬,分散与集中、自由与管控的辩证统一,才能有效的把旺盛的生命力转化成产能,才能把短期的丰收与持久的获得实现有机统一,才能确保百年之树依旧生机勃勃,让古茶树成为产业化的活见证。

标的不同取向不同所采养的管养模式不同,茶的萌发也有不同。云南不仅产普洱茶,还产绿茶、红茶、白茶、花茶及其他一些民俗小众茶。各茶都有自己的标准体系文化内涵,有些茶追早追鲜、有些茶追形追颜、有些茶追汤追色、有些是追香追味,各有侧重各有不同,但基本每年都是绿茶最先采,普洱茶最后采。绿茶管养制的基本上是围绕着早、鲜、绿而展开,普洱茶基本上是围绕着厚、重、醇而展开,不太强调早采早制。不同茶园因取向不同采用不同的种植管养模式,导致萌发不同。

茶在自然状态下花果芽并存,不具有良好的产能。茶一年四季花果连枝,发芽不多、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得让它多发芽、少开花、少结籽。茶真正具有生命的种子也就一茬,是一年一繁殖,多开花只是为了让激情得以释放,并不都具备繁殖后代的能力。人们在选育过程中,有目的地淘汰多花籽之树,保留多芽叶之茶,久而久之,有些品种就少花多芽,开花也是空花、慢慢地失去了繁殖能力。这样就可以为开花而开花,不过多地消耗体内积存,不影响芽的生成,不影响茶树产出。

一般乔木是春花秋实,但茶在秋天还会开一波花,用于释放激情,而形成新的产能,这波茶就是秋茶;这波花一般不真正成籽,即便成籽也少具有生命力,并没有消耗积存,茶树还会再发一茬芽。这波秋茶品质可与春茶比肩,一定要充分采摘。秋采之后还要进行一次采摘、传统称为“洗蓬采”,言下之意就是把茶树上下蓬面里外清理一遍,清掉树上多余的细枝老叶,修掉花果枝嫩芽叶,除掉树体的地衣苔藓等寄生物,把茶树长势收藏,为明年春的萌发蓄积能量。蓄势之茶即便在春天遇到“倒春寒”等极端天气,也会再次萌发,其势不可阻挡。

茶叶大致分为真叶与奶叶两大类(各个版本叫法不一),每一叶柄处都藏一芽,叶片制造的养份多储存于此,用于此芽的萌发。同一棵树,大叶制造能量多,小叶制造能量少,奶叶鳞片处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小芽,过多滴采摘主芽,不进行留叶采,都会过多的抑制顶端优势,促使鳞片奶叶的隐芽萌发。这些芽虽多但难以萌发但形不成大芽主枝,不能得到有效的产出,所以传统采摘一般都是留叶采,至少留一真叶,在分化的同时培育新的顶端优势,保证茶树的有效产出。

被误解的道法自然。任何生命体都需要健健康康地成长,无病要防,有病要医,肚子饿了要吃太胖了要减肥,病态亚健康状态不会形成良好的产能,在茶树自我调节的同时,更需要外界的干预,需要人的帮助。追求原生态并不是要恢复原始状态,道法自然不等于放任自流,顺势成道存在为法,一切让生命延续的法既为道,放任不管掠夺索取让其逐渐衰亡不是法。

逐利驱使的过度采摘。普洱茶十年涨价无数,一线山头更是涨幅无度,茶已变成黄金叶,而人们还在无尽滴索取,强采过度采等错误的采摘耗尽了树体积存,浪费了树体上的潜伏芽,让茶树难以得到强有力的生长点,造成弱枝无数,不能得到有效的商品茶。这些都弱化了茶的生长势头,刺激茶树更多地开花结果,逐步转入繁殖模式,茶变得越采越不发。

3、茶受植物体遗传基因的控制。

茶在自然演化过程中,适应了自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萌发时间,并与基因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了萌发期不同的品种,有的发得早有得发的晚、这是因品种不同而不同。

4、云南大叶种茶是乔木型高大植物遵循植物的普遍规律。

乔木型植物以年为单位完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落叶收藏一次自然循环。人们有的利用植物花果、利用根茎、利用树木本体、利用芽叶的相对较少,而茶树恰恰利用的就是嫩芽叶,因目的不同而方法不同,早发芽、大发芽、多发芽,一年到头持续长久地发芽,岁岁年年周而复始地发芽,这也是茶树与花果型树木的根本不同之处。茶树与果树都是人们长久开发培育之树,只基本原理一致,只是标的不同而手段不同,很多是反其道而行之,懂果树也就通茶树,用经济植物学原理,你就易读懂茶树。

茶不发芽问题在根,根没有良好的吸收就没有良好的萌发。植物的树冠与根系一般来说是对应的,没有伸展发达庞大的根系,自然就不会形成宽广的蓬面。根因为深藏地下而让人感觉无章可循,在世代的农事活动中已总结得一整套办法,在各型茶园中都得到针对性强化,云南大叶种茶也针对普洱茶树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启了云茶古代产业化。普洱茶的再次兴起,让云南原生态的茶文化成为潮流,但原生态不等于原始,错误地理解原生态导致茶园管理废弛,很多茶园不再翻挖松土、除旧育新,导致土壤板结僵化失去活性,茶树根系快速衰退,从而降低了发芽能力。

云南大叶种茶籽繁殖种植的茶树(实生苗或称有性繁殖苗),主根明显、穿透能力强,可根深数米,能吸收土壤深层的水份及其他物质,“长别人所长、吸别人所不吸”,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古茶树矗立百年而不倒,依旧古树新芽年年发,香飘四野进万家;小树根不深未能深耕沃土广集博收,虽生机勃勃但易受外界影响,雨时涝旱时干,外界的各种变化都能快速的反应在小树身上。春天的到来让它总是急不可耐,迅速地苏醒分芽,这是小树比古树发得早的主要原因之一。热来它是最先醒,雨来它是最先发,霜冻它又最先受损,干旱它又最先死亡,外界的变化最影响它。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的繁育方式。无性系扦插繁殖能让良种得以快速传播形成规模化。这种苗与实生苗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没有主根,根的穿透能力弱,对外界的依赖程度高,生命力不够强盛,不能很好的抵御自然灾害,它的管养必须精耕细作才能获得很好的回报。它的种植必须集中连片、管理上必须打药施肥、加工上必须标准统一,它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在于所有者的耕耘,它的成长是管理者意志的体现,它的萌发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想早就早想晚就晚。扦插苗不属普洱茶文化主流,它的茶青也不适制普洱茶,所以它发得再早也不影响普洱茶。

5、萌发受纬度及地形的影响。

云南总体来说纬度低,受太平洋印度洋暖流的影响,夏长冬短气温回升快,年积温高,植物发芽早,生长期长,植物在自然状况下一般来说长得更快。茶树也如此,低纬度的发得早,低海拔的发得早,河谷地带及阳面迎风坡发得早。

6、受气候带的影响。

云南是多山区的内陆省,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湿润气候、高寒山区气候、极地气候等多种气候并存,再加地形地貌复杂,十里不同天,生长在不同气候,发芽早晚不一,热带亚热带的的相对要早,就普洱茶几大茶区来说,西双版纳和临沧的要早。

7、晚萌发是理解普洱茶文化偏差的结果。

古滇已失,南诏无存,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渐远,古韵难寻,云南普洱汉唐遗风。普洱与中原佳茗渊源不同,很多是反其道而行,虽强调节令但不细化。采摘上顺时而为,不强调先,不追求早。采摘中不追求嫩,不强调采摘等级叶,而已丰富得饱满,成熟而厚重。在制做时重于味而轻于形,品饮时不求鲜而厚于醇,储存运输时疏于散而压于形。前人种树后人得茶,爷爷制作而子孙销售,一切不求于时而顺于势,早萌发、早采摘、早制作并非所求。

8、萌发的晚是诸多原因的叠加。

茶树休眠期越来越长、萌发越来越晚,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个地虽有自身具体情况,但总的来说是诸多累积叠加的结果。这些原因常年存在,它在茶树上的反映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古树上的反映更为明显,也说明古茶树的生命力整体在衰退,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茶萌发得越来越晚,为什么这一两年来更显晚?上述原因一直都是存在的,好像还不足以让人信服,于是我们又有了猜想。

9、萌发得晚是云南近期年气候变化在茶树上的延迟反映。

云南自2007年开始降水逐年减少,进入干旱时期。此种情况持续到2011年、2012年,2013年后降水又逐年增加,2016年已明显偏多。它突破了上千年的规律,不分时间的降水,让人无所适从。降水累年的减少,不但地表缺水,还造成了深层土壤的严重失水。根是吸收水份的最重要器官,发达的根系、粗壮的树体能储存众多的水份及养份。浅根系植物如草本植物,根浅只能吸收地标水份,又无粗壮的本体来贮藏水份,所以地表有水就发、地表无水则亡,雨季萌发旱季消亡,基本上是一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虽有更发达的根系,能在更大范围内吸收水份,能向更深层土壤吸取水份,但仍不足以维持正常体态,缺水时舍本存根、收势蓄能。木本型植物有更为发达的根系,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吸收水份,以维持正常的体态。但小树根系还不够发达,受外界影响大,对环境变化反应灵敏,极端天气对它伤害大,有时甚至以难以维系生命,遇到好环境时也好抢先一步,早于大树苏醒萌发。高大粗壮的木本植物根深能吸体壮能存,受外界干扰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性状稳定、生命力旺盛,百年之树比比皆是,千年古树也依旧茁壮。它在长期的生长中适应了环境,生成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形成了自己的规律,只有激烈持久深度的变化才会影响到它,降水的减少除了生命活动不得以正常展开外,还造成了向土壤吸收养份的能力减弱,体内合成营养物质的能力减弱,输送各种物质能力的减弱,使得树势变弱。这次长期持久的干旱让古茶树生命力变弱,减少产出而转入自我保护机制,醒得晚、发得少就是其基本表现。近两年雨水多了,深层土壤的水份也都到补充,古茶醒得晚发得晚是应急滞后性的表现,却在逐步恢复中。

降水的减少导致热量的散失,让茶醒得晚发得晚。植物成长需水份、养份、还需热量,热量的获得有外部的内部的及自身的三种方式,也就是说来自于太阳地球及物体自身。太阳与年为单位四季更替为一个周期,相对稳定地为植物提供热量,地球则持久稳定地提供热量,植物依外界的热量及其他而自身也在制造热量。这些年来持久的干旱少雨,难以有效地锁住地热,让地热散失过快,植物苏醒越来越慢,近两年降雨增多已能有效的锁住地热,而热量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茶树生长虽逐步获得了好的地热,但苏醒依然缓慢。

这些年来,普洱茶萌发越来越晚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各方面都往好的方向发展。在普洱茶体系中,早不代表好,道法自然、厚积薄发,方能大有可为。不管人们如何渴求,普洱茶它依旧遵循自身的规律,将迎来又一次萌发。

本文由作者李琨授权说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原载普洱人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7普洱茶春茶萌发整体偏晚,是为何?

这几年普洱茶发得一年比一年晚。降水的减少导致热量的散失,让茶醒得晚发得晚。

春到万物苏,水暖鸭先知。春天到,普洱茶山游又热闹起来:因为没茶,易武老杨无奈的看着一波波茶客离去;太和谷茶农们是干着急,小景谷茶街开街仪式就要到了,可这古茶还在睡梦中,醒了的也才小露尖尖角;澜沧邦崴的胡师傅在茶园里转来转去,为参加普洱茶叶节斗茶大赛而备茶,转了一圈无茶;云县茶房的老罗则明确地告诉茶友,古茶上市还早。

这几年普洱茶发得一年比一年晚:台地茶最早,低海拔低纬度之台地茶早中之早;古树茶最晚,高海拔高纬度古稀之树晚上加晚;严格养护之茶早,抛荒放养之茶晚,年底未采之茶晚上加晚;三月中旬还未见醒来,整个采茶区总体来说比去年晚了十余天。在整体偏晚的同时,台地茶与荒地茶、小树茶与古树茶的开采期间隔在缩小。为何?

1、茶是生命体是自然作物、一切活动受自然规律影响控制。

一切生命体存在的本质都是为了生存繁衍,古茶树萌发有其自身规律。茶是灵物,古往今来人们给予了许多赞美与寄托,但这多在加工品饮之处、于种植的寥寥无几。茶这生命体也有孕育、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其一切活动都有自身意识,有自己的内在调解机制;处于成长期的茶发芽能力强,处于衰老期的茶发芽能力弱。处于生长期的茶发芽能力强,处于繁殖期的茶发芽能力弱。台地茶发得早、深修剪早修剪的茶发芽早,成长期的茶发芽早、生命力旺盛的茶发芽早,小树茶发得早、乔木茶发得好,而古树茶发得齐,古稀之树发得少,有些古树年老势衰已失去了正常的生长能力,蓄积一年之力就发一波春,不同状态的茶发芽能力不一。

茶为强者,有超强的生存能力。环境良好、自身条件量好的茶,茶意识重点是强大自己、实现自我,树体处于强盛的生长状态,从而生命力旺盛、发芽能力强、成长迅速,有良好的产出;环境变化或生命力减退、他就会自我放弃、转而培育后代,少发芽多开花多结籽,把生长模式转换为生殖模式,放弃自己而多繁衍后代,再进化过程中实现伟大的存在。

2、茶是农作物,长期受到人们的培育驯化。

茶的生存生长生产都受人的影响,一切活动都受人为干扰,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下、茶业已发展成现代化大农业,有着完整的产业链,从数的积累到质的提升,为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众多产品。人们渐渐明白,普洱茶春醒夏长秋收冬藏,依旧遵循传统而道法自然,云南大叶种茶有其规律、有其自身特性,凡事物极必反,人为活动的影响也应有其度,而不能一味地索取。

良好的管理、充足的水肥,能够抑制茶形成生殖模式,让茶保持持续的生长状态。传统种植人们依据土地的承载能力来规划种植茶树,又逐渐开台存水、松土施肥,人为的进行干预,让所消耗得到及时的补充,从培育养护、防治保肥、调节刺激内理、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形成持久的产出,从而实现了云茶古代产业化。

采养中依树视采、已采促发,采养结合、产长统一。云南乔木型大叶种茶树树高叶大、分枝稀少、顶端优势突出、树木主体明显,自然状态下长高不发蓬、叶大不多芽,只有进行采摘才能促进发枝发蓬,分散与集中、自由与管控的辩证统一,才能有效的把旺盛的生命力转化成产能,才能把短期的丰收与持久的获得实现有机统一,才能确保百年之树依旧生机勃勃,让古茶树成为产业化的活见证。

标的不同取向不同所采养的管养模式不同,茶的萌发也有不同。云南不仅产普洱茶,还产绿茶、红茶、白茶、花茶及其他一些民俗小众茶。各茶都有自己的标准体系文化内涵,有些茶追早追鲜、有些茶追形追颜、有些茶追汤追色、有些是追香追味,各有侧重各有不同,但基本每年都是绿茶最先采,普洱茶最后采。绿茶管养制的基本上是围绕着早、鲜、绿而展开,普洱茶基本上是围绕着厚、重、醇而展开,不太强调早采早制。不同茶园因取向不同采用不同的种植管养模式,导致萌发不同。

茶在自然状态下花果芽并存,不具有良好的产能。茶一年四季花果连枝,发芽不多、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得让它多发芽、少开花、少结籽。茶真正具有生命的种子也就一茬,是一年一繁殖,多开花只是为了让激情得以释放,并不都具备繁殖后代的能力。人们在选育过程中,有目的地淘汰多花籽之树,保留多芽叶之茶,久而久之,有些品种就少花多芽,开花也是空花、慢慢地失去了繁殖能力。这样就可以为开花而开花,不过多地消耗体内积存,不影响芽的生成,不影响茶树产出。

一般乔木是春花秋实,但茶在秋天还会开一波花,用于释放激情,而形成新的产能,这波茶就是秋茶;这波花一般不真正成籽,即便成籽也少具有生命力,并没有消耗积存,茶树还会再发一茬芽。这波秋茶品质可与春茶比肩,一定要充分采摘。秋采之后还要进行一次采摘、传统称为“洗蓬采”,言下之意就是把茶树上下蓬面里外清理一遍,清掉树上多余的细枝老叶,修掉花果枝嫩芽叶,除掉树体的地衣苔藓等寄生物,把茶树长势收藏,为明年春的萌发蓄积能量。蓄势之茶即便在春天遇到“倒春寒”等极端天气,也会再次萌发,其势不可阻挡。

茶叶大致分为真叶与奶叶两大类(各个版本叫法不一),每一叶柄处都藏一芽,叶片制造的养份多储存于此,用于此芽的萌发。同一棵树,大叶制造能量多,小叶制造能量少,奶叶鳞片处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小芽,过多滴采摘主芽,不进行留叶采,都会过多的抑制顶端优势,促使鳞片奶叶的隐芽萌发。这些芽虽多但难以萌发但形不成大芽主枝,不能得到有效的产出,所以传统采摘一般都是留叶采,至少留一真叶,在分化的同时培育新的顶端优势,保证茶树的有效产出。

被误解的道法自然。任何生命体都需要健健康康地成长,无病要防,有病要医,肚子饿了要吃太胖了要减肥,病态亚健康状态不会形成良好的产能,在茶树自我调节的同时,更需要外界的干预,需要人的帮助。追求原生态并不是要恢复原始状态,道法自然不等于放任自流,顺势成道存在为法,一切让生命延续的法既为道,放任不管掠夺索取让其逐渐衰亡不是法。

逐利驱使的过度采摘。普洱茶十年涨价无数,一线山头更是涨幅无度,茶已变成黄金叶,而人们还在无尽滴索取,强采过度采等错误的采摘耗尽了树体积存,浪费了树体上的潜伏芽,让茶树难以得到强有力的生长点,造成弱枝无数,不能得到有效的商品茶。这些都弱化了茶的生长势头,刺激茶树更多地开花结果,逐步转入繁殖模式,茶变得越采越不发。

3、茶受植物体遗传基因的控制。

茶在自然演化过程中,适应了自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萌发时间,并与基因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了萌发期不同的品种,有的发得早有得发的晚、这是因品种不同而不同。

4、云南大叶种茶是乔木型高大植物遵循植物的普遍规律。

乔木型植物以年为单位完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落叶收藏一次自然循环。人们有的利用植物花果、利用根茎、利用树木本体、利用芽叶的相对较少,而茶树恰恰利用的就是嫩芽叶,因目的不同而方法不同,早发芽、大发芽、多发芽,一年到头持续长久地发芽,岁岁年年周而复始地发芽,这也是茶树与花果型树木的根本不同之处。茶树与果树都是人们长久开发培育之树,只基本原理一致,只是标的不同而手段不同,很多是反其道而行之,懂果树也就通茶树,用经济植物学原理,你就易读懂茶树。

茶不发芽问题在根,根没有良好的吸收就没有良好的萌发。植物的树冠与根系一般来说是对应的,没有伸展发达庞大的根系,自然就不会形成宽广的蓬面。根因为深藏地下而让人感觉无章可循,在世代的农事活动中已总结得一整套办法,在各型茶园中都得到针对性强化,云南大叶种茶也针对普洱茶树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启了云茶古代产业化。普洱茶的再次兴起,让云南原生态的茶文化成为潮流,但原生态不等于原始,错误地理解原生态导致茶园管理废弛,很多茶园不再翻挖松土、除旧育新,导致土壤板结僵化失去活性,茶树根系快速衰退,从而降低了发芽能力。

云南大叶种茶籽繁殖种植的茶树(实生苗或称有性繁殖苗),主根明显、穿透能力强,可根深数米,能吸收土壤深层的水份及其他物质,“长别人所长、吸别人所不吸”,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古茶树矗立百年而不倒,依旧古树新芽年年发,香飘四野进万家;小树根不深未能深耕沃土广集博收,虽生机勃勃但易受外界影响,雨时涝旱时干,外界的各种变化都能快速的反应在小树身上。春天的到来让它总是急不可耐,迅速地苏醒分芽,这是小树比古树发得早的主要原因之一。热来它是最先醒,雨来它是最先发,霜冻它又最先受损,干旱它又最先死亡,外界的变化最影响它。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的繁育方式。无性系扦插繁殖能让良种得以快速传播形成规模化。这种苗与实生苗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没有主根,根的穿透能力弱,对外界的依赖程度高,生命力不够强盛,不能很好的抵御自然灾害,它的管养必须精耕细作才能获得很好的回报。它的种植必须集中连片、管理上必须打药施肥、加工上必须标准统一,它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在于所有者的耕耘,它的成长是管理者意志的体现,它的萌发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想早就早想晚就晚。扦插苗不属普洱茶文化主流,它的茶青也不适制普洱茶,所以它发得再早也不影响普洱茶。

5、萌发受纬度及地形的影响。

云南总体来说纬度低,受太平洋印度洋暖流的影响,夏长冬短气温回升快,年积温高,植物发芽早,生长期长,植物在自然状况下一般来说长得更快。茶树也如此,低纬度的发得早,低海拔的发得早,河谷地带及阳面迎风坡发得早。

6、受气候带的影响。

云南是多山区的内陆省,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湿润气候、高寒山区气候、极地气候等多种气候并存,再加地形地貌复杂,十里不同天,生长在不同气候,发芽早晚不一,热带亚热带的的相对要早,就普洱茶几大茶区来说,西双版纳和临沧的要早。

7、晚萌发是理解普洱茶文化偏差的结果。

古滇已失,南诏无存,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渐远,古韵难寻,云南普洱汉唐遗风。普洱与中原佳茗渊源不同,很多是反其道而行,虽强调节令但不细化。采摘上顺时而为,不强调先,不追求早。采摘中不追求嫩,不强调采摘等级叶,而已丰富得饱满,成熟而厚重。在制做时重于味而轻于形,品饮时不求鲜而厚于醇,储存运输时疏于散而压于形。前人种树后人得茶,爷爷制作而子孙销售,一切不求于时而顺于势,早萌发、早采摘、早制作并非所求。

8、萌发的晚是诸多原因的叠加。

茶树休眠期越来越长、萌发越来越晚,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个地虽有自身具体情况,但总的来说是诸多累积叠加的结果。这些原因常年存在,它在茶树上的反映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古树上的反映更为明显,也说明古茶树的生命力整体在衰退,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茶萌发得越来越晚,为什么这一两年来更显晚?上述原因一直都是存在的,好像还不足以让人信服,于是我们又有了猜想。

9、萌发得晚是云南近期年气候变化在茶树上的延迟反映。

云南自2007年开始降水逐年减少,进入干旱时期。此种情况持续到2011年、2012年,2013年后降水又逐年增加,2016年已明显偏多。它突破了上千年的规律,不分时间的降水,让人无所适从。降水累年的减少,不但地表缺水,还造成了深层土壤的严重失水。根是吸收水份的最重要器官,发达的根系、粗壮的树体能储存众多的水份及养份。浅根系植物如草本植物,根浅只能吸收地标水份,又无粗壮的本体来贮藏水份,所以地表有水就发、地表无水则亡,雨季萌发旱季消亡,基本上是一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虽有更发达的根系,能在更大范围内吸收水份,能向更深层土壤吸取水份,但仍不足以维持正常体态,缺水时舍本存根、收势蓄能。木本型植物有更为发达的根系,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吸收水份,以维持正常的体态。但小树根系还不够发达,受外界影响大,对环境变化反应灵敏,极端天气对它伤害大,有时甚至以难以维系生命,遇到好环境时也好抢先一步,早于大树苏醒萌发。高大粗壮的木本植物根深能吸体壮能存,受外界干扰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性状稳定、生命力旺盛,百年之树比比皆是,千年古树也依旧茁壮。它在长期的生长中适应了环境,生成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形成了自己的规律,只有激烈持久深度的变化才会影响到它,降水的减少除了生命活动不得以正常展开外,还造成了向土壤吸收养份的能力减弱,体内合成营养物质的能力减弱,输送各种物质能力的减弱,使得树势变弱。这次长期持久的干旱让古茶树生命力变弱,减少产出而转入自我保护机制,醒得晚、发得少就是其基本表现。近两年雨水多了,深层土壤的水份也都到补充,古茶醒得晚发得晚是应急滞后性的表现,却在逐步恢复中。

降水的减少导致热量的散失,让茶醒得晚发得晚。植物成长需水份、养份、还需热量,热量的获得有外部的内部的及自身的三种方式,也就是说来自于太阳地球及物体自身。太阳与年为单位四季更替为一个周期,相对稳定地为植物提供热量,地球则持久稳定地提供热量,植物依外界的热量及其他而自身也在制造热量。这些年来持久的干旱少雨,难以有效地锁住地热,让地热散失过快,植物苏醒越来越慢,近两年降雨增多已能有效的锁住地热,而热量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茶树生长虽逐步获得了好的地热,但苏醒依然缓慢。

这些年来,普洱茶萌发越来越晚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各方面都往好的方向发展。在普洱茶体系中,早不代表好,道法自然、厚积薄发,方能大有可为。不管人们如何渴求,普洱茶它依旧遵循自身的规律,将迎来又一次萌发。

本文由作者李琨授权说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原载普洱人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