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除了国家中心城市,细数这几年地方争抢过的国家级称号还有这几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除了国家中心城市,细数这几年地方争抢过的国家级称号还有这几个

地方争抢的国家级“高帽”哪个最实在,企业选址落户在哪一个评级地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说起来近期的产业热词,各大城市间拉开的国家中心城市抢位战肯定算一个。

目前,有关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与入围城市的各种传言甚嚣尘上。相信你已经看到过不少与之相关的文章,譬如下面这种:

那么问题来了,各大城市为什么跻身这场国家城市中心抢位战?换句话说:成为国家级中心城市到底有什么实打实的好处?

除了国家中心城市,相对着的还有:

▊ 国家级新区

▊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 国家级贫困县

▊ 国家级开发区

▊ 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

▊ 国家级城市群

▊ 国家级……

这些国家级别的荣称又分别对应着哪些标准和福利?

由于篇幅有限,下面笔者统计了前四个,也就是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家级贫困县这几大国家级荣称的评级条件以及相应的福利。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地方争抢的国家级“高帽”哪个最实在,企业选址落户在哪一个评级地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刨根问底--这些国家级荣称的家底儿究竟有多厚

01、国家中心城市

— 履历 —

2005年,诞生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10年)》中;

2007年,该规划由住建部上报国务院,未获批复;

2010年,新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规划,提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的规划和定位,住建部公开相关草案,但仍未获国务院批复;

2015年,中规院再次启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

2016年5月,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 成员 —

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和郑州8个。

图一:国家中心城市分布图,制图:选址960

— 标准 —

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首先是它的定义。这里我们参考《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中对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名词解释:

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即我国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已成为或正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

同时,结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相关解读,

“能不能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主要看城市职能。国家中心城市要发挥的职能主要是在完成国家战略的过程中起到支撑、服务、辐射、带动等作用。”

“有一些细化的指标,比如全球500强企业总部数量;对外开放平台,如自由贸易区、国家级新区等数量;国际科技创新基地、新型产业总部基地等数量;航空、航运、轨道交通的建设情况、吞吐能力;国家级会展中心、博物馆、展览馆等建设情况;国外领事机构、国际组织设立办事处数量;等等。”

“国家中心城市要完成国家赋予的国家战略的实现……”

我们可以暂定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致评判因素为:城市规模、经济总量、中心辐射力、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国际化程度、综合交通能力、国家战略承载量和城镇化水平等九大因素。

不出意外的话,其中的城市规模、经济总量、中心辐射力和产业基础四项将会是城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点考核项。

— 福利 —

根据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城市一旦被确认为国家中心城市,即是对该城市实力、前景以及发展潜力的一种肯定,并且这种肯定是国家最高层面的一种肯定。

从这一方面来看,这对于该城市的产业招商、产业聚集等各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鉴于国家中心城市“文化中心”以及“交通枢纽”等定位,城市将获得更优且更完善的基础配套发展;此外,由于具备相应的中心辐射力,国家一些重大的功能性项目在配置时,比如空港经济试验区、自由贸易区等,国家中心城市也可能会取得一个相对有利的地位。

02、国家级--新区

— 履历 —

1992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成立;

1994年3月,天津滨海新区成立;

2010年6月,重庆两江新区成立;

2011年6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立;

2012年8月,兰州新区成立;

2012年9月,广州南沙新区成立;

2014年1月,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成立;

2014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成立;

2014年10月,四川天府新区成立;

2015年4月,湖南湘江新区成立;

2015年6月,南京江北新区成立;

2015年9月,福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获批成立;

2015年12月,哈尔滨新区成立;

2016年2月,长春新区成立;

2016年6月,江西赣江新区成立。

— 成员 —

截至2016年6月,中国国家级新区总数共18个

图二:国家级新区分布图,来源:百度百科

— 标准 —

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

— 福利 —

国家级新区在成立以及开发建设的级别上属于国家战略,它的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都是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

具有有改革先行先试区、新产业集聚区等特征。即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国家会给予新区更大力度的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支持,并且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

从促进改革的角度说,这些新区实际上就是新的特区。一定程度上,国家级新区的规划建设就是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和建设。

03、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 履历 —

2009年起,工信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覆盖了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军民结合等6大主要的工业行业和领域。

2010年1月,公布第一批基地名单;

2010年12月,公布第二批基地名单;

2012年2月,公布第三批基地名单;

2013年1月,公布第四批基地名单;

2014年1月,公布第五批基地名单;

2015年1月,公布第六批基地名单;

2015年12月,公布第七批基地名单。

— 成员 —

目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共有334个,工信部分七个批次进行发布。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在此不一一介绍。

图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详情,来源:网页截图

这七个批次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全国的分布数量情况以及2015年全国各示范基地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分布图,制图:选址960

图四:2015年全国各示范基地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图,来源:官方网页截图(http://sfjd.miit.gov.cn/)

— 标准 —

参考《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中相关定义: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主导产业特色鲜明、水平和规模居全国领先地位,在产业升级、“两化融合”、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军民结合、节能减排、效率效益、安全生产、区域品牌发展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产业集聚区。

并且在文件中附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基本认定条件,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 福利 —

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加大政策支持”中,明确指出:

“优先在示范基地内开展中国制造2025重大工程试点示范;

支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专项资金(基金)支持示范基地建设;

搭建资金、技术、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示范基地重大工程和项目支持力度;

促进示范基地内企业与银行对接,建立银企交流机制;

对新增建设用地要向投入产出效益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高的示范基地及企业倾斜等。”

04、国家级--贫困县

— 履历 —

1986年,我国正式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首次划出273个国家级贫困县;

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个名单扩大为592个;

2001年,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对贫困县名单进行微调,但总数依然为592个;

2011年,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2012年3月19日,发布微调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

— 成员 —

至今仍保持592个数量的国家级贫困县,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五:2012年国家级贫困县变动图,制图:选址960

— 标准 —

①国家级贫困县确定标准

国家级贫困县的划定标准以当地人年均纯收入作为依据,而少数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则相应的降低标准。

比如说,以县为单位,1985年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对少数名族自治县标准有所放宽。1992年也依旧延续该标准,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00元的,一律退出国家级贫困县,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家级贫困县。

②国家级贫困县总数测定标准

贫困县数量的确定采用"631指数法"测定:

贫困人口(占全国比例)占60%权重(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各占80%与20%比例);

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县数(占全国比例)占30%权重;

人均GDP低的县数、人均财政收入低的县数占10%权重。

其中:人均低收入以1300元为标准,老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为1500元;人均GDP以2700元为标准;人均财政收入以120元为标准。

— 福利 —

这里就不放太多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向国家贫困县的资金补助,重点提一下贫困县拥有的IPO、新三板挂牌等开辟的“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绿色通道。

2016年9月,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为592个贫困县IPO开辟绿色通道。

该文件强调,证监会对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均在贫困地区且开展生产经营满三年,缴纳所得税满三年的企业,或者注册地在贫困地区,最近一年在贫困地区缴纳所得税不低于2000万元且承诺上市后三年内不变更注册地的企业,申请IPO时,适用“即报即过,审过即发”政策。

选址960微信公共号:xuanzhi96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除了国家中心城市,细数这几年地方争抢过的国家级称号还有这几个

地方争抢的国家级“高帽”哪个最实在,企业选址落户在哪一个评级地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说起来近期的产业热词,各大城市间拉开的国家中心城市抢位战肯定算一个。

目前,有关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与入围城市的各种传言甚嚣尘上。相信你已经看到过不少与之相关的文章,譬如下面这种:

那么问题来了,各大城市为什么跻身这场国家城市中心抢位战?换句话说:成为国家级中心城市到底有什么实打实的好处?

除了国家中心城市,相对着的还有:

▊ 国家级新区

▊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 国家级贫困县

▊ 国家级开发区

▊ 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

▊ 国家级城市群

▊ 国家级……

这些国家级别的荣称又分别对应着哪些标准和福利?

由于篇幅有限,下面笔者统计了前四个,也就是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级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家级贫困县这几大国家级荣称的评级条件以及相应的福利。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地方争抢的国家级“高帽”哪个最实在,企业选址落户在哪一个评级地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刨根问底--这些国家级荣称的家底儿究竟有多厚

01、国家中心城市

— 履历 —

2005年,诞生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10年)》中;

2007年,该规划由住建部上报国务院,未获批复;

2010年,新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规划,提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的规划和定位,住建部公开相关草案,但仍未获国务院批复;

2015年,中规院再次启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

2016年5月,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 成员 —

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和郑州8个。

图一:国家中心城市分布图,制图:选址960

— 标准 —

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首先是它的定义。这里我们参考《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中对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名词解释:

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即我国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已成为或正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

同时,结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相关解读,

“能不能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主要看城市职能。国家中心城市要发挥的职能主要是在完成国家战略的过程中起到支撑、服务、辐射、带动等作用。”

“有一些细化的指标,比如全球500强企业总部数量;对外开放平台,如自由贸易区、国家级新区等数量;国际科技创新基地、新型产业总部基地等数量;航空、航运、轨道交通的建设情况、吞吐能力;国家级会展中心、博物馆、展览馆等建设情况;国外领事机构、国际组织设立办事处数量;等等。”

“国家中心城市要完成国家赋予的国家战略的实现……”

我们可以暂定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致评判因素为:城市规模、经济总量、中心辐射力、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国际化程度、综合交通能力、国家战略承载量和城镇化水平等九大因素。

不出意外的话,其中的城市规模、经济总量、中心辐射力和产业基础四项将会是城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点考核项。

— 福利 —

根据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城市一旦被确认为国家中心城市,即是对该城市实力、前景以及发展潜力的一种肯定,并且这种肯定是国家最高层面的一种肯定。

从这一方面来看,这对于该城市的产业招商、产业聚集等各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鉴于国家中心城市“文化中心”以及“交通枢纽”等定位,城市将获得更优且更完善的基础配套发展;此外,由于具备相应的中心辐射力,国家一些重大的功能性项目在配置时,比如空港经济试验区、自由贸易区等,国家中心城市也可能会取得一个相对有利的地位。

02、国家级--新区

— 履历 —

1992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成立;

1994年3月,天津滨海新区成立;

2010年6月,重庆两江新区成立;

2011年6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立;

2012年8月,兰州新区成立;

2012年9月,广州南沙新区成立;

2014年1月,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成立;

2014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成立;

2014年10月,四川天府新区成立;

2015年4月,湖南湘江新区成立;

2015年6月,南京江北新区成立;

2015年9月,福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获批成立;

2015年12月,哈尔滨新区成立;

2016年2月,长春新区成立;

2016年6月,江西赣江新区成立。

— 成员 —

截至2016年6月,中国国家级新区总数共18个

图二:国家级新区分布图,来源:百度百科

— 标准 —

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

— 福利 —

国家级新区在成立以及开发建设的级别上属于国家战略,它的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都是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

具有有改革先行先试区、新产业集聚区等特征。即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国家会给予新区更大力度的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支持,并且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

从促进改革的角度说,这些新区实际上就是新的特区。一定程度上,国家级新区的规划建设就是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和建设。

03、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 履历 —

2009年起,工信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覆盖了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军民结合等6大主要的工业行业和领域。

2010年1月,公布第一批基地名单;

2010年12月,公布第二批基地名单;

2012年2月,公布第三批基地名单;

2013年1月,公布第四批基地名单;

2014年1月,公布第五批基地名单;

2015年1月,公布第六批基地名单;

2015年12月,公布第七批基地名单。

— 成员 —

目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共有334个,工信部分七个批次进行发布。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在此不一一介绍。

图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详情,来源:网页截图

这七个批次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全国的分布数量情况以及2015年全国各示范基地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分布图,制图:选址960

图四:2015年全国各示范基地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图,来源:官方网页截图(http://sfjd.miit.gov.cn/)

— 标准 —

参考《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中相关定义: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主导产业特色鲜明、水平和规模居全国领先地位,在产业升级、“两化融合”、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军民结合、节能减排、效率效益、安全生产、区域品牌发展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产业集聚区。

并且在文件中附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基本认定条件,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 福利 —

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加大政策支持”中,明确指出:

“优先在示范基地内开展中国制造2025重大工程试点示范;

支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专项资金(基金)支持示范基地建设;

搭建资金、技术、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示范基地重大工程和项目支持力度;

促进示范基地内企业与银行对接,建立银企交流机制;

对新增建设用地要向投入产出效益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高的示范基地及企业倾斜等。”

04、国家级--贫困县

— 履历 —

1986年,我国正式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首次划出273个国家级贫困县;

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个名单扩大为592个;

2001年,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对贫困县名单进行微调,但总数依然为592个;

2011年,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2012年3月19日,发布微调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

— 成员 —

至今仍保持592个数量的国家级贫困县,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五:2012年国家级贫困县变动图,制图:选址960

— 标准 —

①国家级贫困县确定标准

国家级贫困县的划定标准以当地人年均纯收入作为依据,而少数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则相应的降低标准。

比如说,以县为单位,1985年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对少数名族自治县标准有所放宽。1992年也依旧延续该标准,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00元的,一律退出国家级贫困县,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国家级贫困县。

②国家级贫困县总数测定标准

贫困县数量的确定采用"631指数法"测定:

贫困人口(占全国比例)占60%权重(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各占80%与20%比例);

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县数(占全国比例)占30%权重;

人均GDP低的县数、人均财政收入低的县数占10%权重。

其中:人均低收入以1300元为标准,老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为1500元;人均GDP以2700元为标准;人均财政收入以120元为标准。

— 福利 —

这里就不放太多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向国家贫困县的资金补助,重点提一下贫困县拥有的IPO、新三板挂牌等开辟的“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绿色通道。

2016年9月,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为592个贫困县IPO开辟绿色通道。

该文件强调,证监会对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均在贫困地区且开展生产经营满三年,缴纳所得税满三年的企业,或者注册地在贫困地区,最近一年在贫困地区缴纳所得税不低于2000万元且承诺上市后三年内不变更注册地的企业,申请IPO时,适用“即报即过,审过即发”政策。

选址960微信公共号:xuanzhi96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