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加拿大的奇葩魔幻法律:安省不准孩子叫爸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加拿大的奇葩魔幻法律:安省不准孩子叫爸妈

不准叫爸妈?!

开篇先讲个真实的故事。

从1994年开始,沃顿小姐成为了性工作者。这是澳大利亚的合法职业,沃顿小姐的独特之处是她只接待残疾人。沃顿本来是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她了解到很多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也有和异性接触的需求,他们渴望与异性交谈、被了解,也希望有肌肤之亲。于是在毕业后,她选择这项专门服务残疾人的特殊工作。她的很多客户是由他们的亲人送来的,她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尊重,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二十多年来“一起慢慢变老”,陪伴他们直至生命终点。

2000年末,沃顿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感触之家”以服务更多的残障人士人。2011年,拍摄了三年的以她的故事为主题的纪录片Scarlet Road 上映,引起世人瞩目。沃顿的脚步没有停止,她取得了心理学硕士,参加学术会议,与更多的残障人士家庭、性工作者交流,在社会和学界推动对残疾人性生活的重视,“那是他们的人权和正常的生理需求”。一些人对沃顿们鄙夷不屑,一些人却将她们视作纯洁的天使。

沃顿小姐的故事讲到这里。如果给故事添个假设的尾巴——澳大利亚某政客为了进一步保护残障人士的权益、缓解某些残障人士需要通过性工作者来实现性生活的不自如感受,提交了一个法案,规定全体澳大利亚人都必须通过性交易来完成性生活,这个法案还被通过了——是不是会觉得太魔幻现实了?为了极小概率的事件,强行改变了大众的生活?破坏了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成果?

别笑,安省通过的B-28法案就是这样魔幻。由于考虑到同性家庭中没有爸爸、妈妈的称呼,为了照顾同性家庭、避免“尴尬”,该法案要求安省全部的家庭中都以“家长”(parents)来代替爸爸、妈妈的称谓。

B-28对普通家庭的影响是什么?一位国会议员给出了解释,“该法案正在逐步剥夺孩子们叫爸爸、妈妈的权力(改为叫家长);正在逐步摧毁人类传统的家庭结构、道德伦理观;摧毁绝大多数正常家庭的结构,来给予满足同性恋家庭的平等,其实是强迫绝大多数家庭要与同性恋家庭一样。Bill-28法案实施可能会导致其他省效仿,今后可能逐步演变成加拿大的联邦法案了,那人类基本的家庭结构在加拿大将逐步被摧毁,孩子们叫爸爸妈妈的权力在加拿大将逐步被剥夺!”

全世界各种族、各民族、不分宗教信仰,对爸爸、妈妈称谓的发音极其相似,可以算人类的本能了。如此对本能、习俗、约定俗成的文化的强行修改,不知道是出于何种心态。屠杀人类是反人类罪,摧毁文明是否可以被归为反人类文明罪?

安省的B-89是另一项令广大普通父母们匪夷所思的法案。这项法案的核心是取代原有的儿童和家庭权益法(Child and Family Services Act),加入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述,支持青少年依从自己的想法进行性别改变。Parents As First Educators的机构主席Tanya Granic Allen指出,法案通过后,如果父母不同意孩子进行性别改变,就属于虐待,那么孩子可以被从家庭带走。

Can I be a boy today?

在多伦多已经有了真实案例。一名15岁的男生提出来要改变性别,父母不同意,专家建议检查性激素水平,教育局却声称要尊重孩子意见,在学校给孩子安排了专门的洗手间,并让他服用雌性激素。现在孩子很痛苦,欲罢不能。网友评论一语中的,“如果你儿子跑来和你说,我想成为女孩。你反对,教育局可以支持你儿子的决定,并帮助他实现他的梦想。至于后果如何,还得你和儿子来承担。”

为什么高中生跟着学校去趟科技馆都要父母或者监护人签字、不同意不许去,变性这么大事儿,反而不需要父母同意了?!未成年人不许拥有信用卡,因为他们不具备承担完全责任的能力。对即使用信用卡刷一块钱的信任度都不能给予的未成人,怎么反而能够作出变性这样重大的决定?!B-89二读通过后,Tanya Granic Allen说“这真是个耻辱!”

“性别认同”、“性别表述”貌似成了本届政府的重点关注问题,而且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一端是男性、一端是女性,中间可以有无数种变化,还要告诉孩子们,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可以每天都变化。这样教育的结果是把一个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有的人终生都会为自己“不断改变”的性别所困扰。

为了“平权”,自由党议员又提出来“自认性别辨认周”。2017年2月24日,以此为目的的C-309在众议院表决时,竟然只有一名来自萨省的议员投了反对票。287:1!这位孤军奋战的议员勇敢的一票令人想起来二战时英国的一句宣传语:“自由正在受到威胁,尽你所能来保卫它(Freedom Is In Peril. Defend It With All Your Might.)”

唯一对C-309投出反对票的议员Brad Trost

对另外287位议员,如果他们没有经过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已经搞清了性别转换的科学原理、并非真的坚信性别可以有许多种、能随时变化,而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来投票,那么套用王五四对某些专家的评语“野生仁波切”,应该将其称为“野生平权者”。所谓野生仁波切,是说在朝阳区广袤的大地上,有不计其数的骗吃骗喝的“仁波切”,四处打坐、假装禅定,瞅机会还和女信徒双修一下。为何将这顶桂冠赠与这些专家呢?因为这些专家也是打着某种旗号混淆视听以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统计,中国每天约1万人患癌症,肺癌发病率最高,而这些专家能信誓旦旦地说雾霾根本不存在、是自然现象。

一些民众对此类“社会乱象”不以为意,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受到影响就可以了。但是他们是否想过,在法令、社会舆论、学校环境等强大洗脑攻势下,孩子们对性别观念的认识会越来越模糊——经历过政治运动或者读过奥威尔《1984》的人对此应该有所理解。等他们的孩子长大了,也许周围已经没有多少固定性别的同龄人可以交往了。

要平权,也要民权。平权的同时,请不要剥夺大多数人的民权。这是个严肃的话题。加拿大人口基数太少,青少年数量更小,实在是经不起任何不负责任的误导。信念一旦垮掉,重建的代价太大。

作者介绍:

辛上邪,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者、翻译、专栏作者。关注唐代历史还原和现代教育及某些其他问题。现定居加拿大。作者公众号 辛上邪( xinshangye006)。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出品:加拿大头条

微信ID: Canadanew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加拿大的奇葩魔幻法律:安省不准孩子叫爸妈

不准叫爸妈?!

开篇先讲个真实的故事。

从1994年开始,沃顿小姐成为了性工作者。这是澳大利亚的合法职业,沃顿小姐的独特之处是她只接待残疾人。沃顿本来是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她了解到很多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也有和异性接触的需求,他们渴望与异性交谈、被了解,也希望有肌肤之亲。于是在毕业后,她选择这项专门服务残疾人的特殊工作。她的很多客户是由他们的亲人送来的,她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尊重,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二十多年来“一起慢慢变老”,陪伴他们直至生命终点。

2000年末,沃顿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感触之家”以服务更多的残障人士人。2011年,拍摄了三年的以她的故事为主题的纪录片Scarlet Road 上映,引起世人瞩目。沃顿的脚步没有停止,她取得了心理学硕士,参加学术会议,与更多的残障人士家庭、性工作者交流,在社会和学界推动对残疾人性生活的重视,“那是他们的人权和正常的生理需求”。一些人对沃顿们鄙夷不屑,一些人却将她们视作纯洁的天使。

沃顿小姐的故事讲到这里。如果给故事添个假设的尾巴——澳大利亚某政客为了进一步保护残障人士的权益、缓解某些残障人士需要通过性工作者来实现性生活的不自如感受,提交了一个法案,规定全体澳大利亚人都必须通过性交易来完成性生活,这个法案还被通过了——是不是会觉得太魔幻现实了?为了极小概率的事件,强行改变了大众的生活?破坏了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成果?

别笑,安省通过的B-28法案就是这样魔幻。由于考虑到同性家庭中没有爸爸、妈妈的称呼,为了照顾同性家庭、避免“尴尬”,该法案要求安省全部的家庭中都以“家长”(parents)来代替爸爸、妈妈的称谓。

B-28对普通家庭的影响是什么?一位国会议员给出了解释,“该法案正在逐步剥夺孩子们叫爸爸、妈妈的权力(改为叫家长);正在逐步摧毁人类传统的家庭结构、道德伦理观;摧毁绝大多数正常家庭的结构,来给予满足同性恋家庭的平等,其实是强迫绝大多数家庭要与同性恋家庭一样。Bill-28法案实施可能会导致其他省效仿,今后可能逐步演变成加拿大的联邦法案了,那人类基本的家庭结构在加拿大将逐步被摧毁,孩子们叫爸爸妈妈的权力在加拿大将逐步被剥夺!”

全世界各种族、各民族、不分宗教信仰,对爸爸、妈妈称谓的发音极其相似,可以算人类的本能了。如此对本能、习俗、约定俗成的文化的强行修改,不知道是出于何种心态。屠杀人类是反人类罪,摧毁文明是否可以被归为反人类文明罪?

安省的B-89是另一项令广大普通父母们匪夷所思的法案。这项法案的核心是取代原有的儿童和家庭权益法(Child and Family Services Act),加入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述,支持青少年依从自己的想法进行性别改变。Parents As First Educators的机构主席Tanya Granic Allen指出,法案通过后,如果父母不同意孩子进行性别改变,就属于虐待,那么孩子可以被从家庭带走。

Can I be a boy today?

在多伦多已经有了真实案例。一名15岁的男生提出来要改变性别,父母不同意,专家建议检查性激素水平,教育局却声称要尊重孩子意见,在学校给孩子安排了专门的洗手间,并让他服用雌性激素。现在孩子很痛苦,欲罢不能。网友评论一语中的,“如果你儿子跑来和你说,我想成为女孩。你反对,教育局可以支持你儿子的决定,并帮助他实现他的梦想。至于后果如何,还得你和儿子来承担。”

为什么高中生跟着学校去趟科技馆都要父母或者监护人签字、不同意不许去,变性这么大事儿,反而不需要父母同意了?!未成年人不许拥有信用卡,因为他们不具备承担完全责任的能力。对即使用信用卡刷一块钱的信任度都不能给予的未成人,怎么反而能够作出变性这样重大的决定?!B-89二读通过后,Tanya Granic Allen说“这真是个耻辱!”

“性别认同”、“性别表述”貌似成了本届政府的重点关注问题,而且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一端是男性、一端是女性,中间可以有无数种变化,还要告诉孩子们,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可以每天都变化。这样教育的结果是把一个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有的人终生都会为自己“不断改变”的性别所困扰。

为了“平权”,自由党议员又提出来“自认性别辨认周”。2017年2月24日,以此为目的的C-309在众议院表决时,竟然只有一名来自萨省的议员投了反对票。287:1!这位孤军奋战的议员勇敢的一票令人想起来二战时英国的一句宣传语:“自由正在受到威胁,尽你所能来保卫它(Freedom Is In Peril. Defend It With All Your Might.)”

唯一对C-309投出反对票的议员Brad Trost

对另外287位议员,如果他们没有经过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已经搞清了性别转换的科学原理、并非真的坚信性别可以有许多种、能随时变化,而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来投票,那么套用王五四对某些专家的评语“野生仁波切”,应该将其称为“野生平权者”。所谓野生仁波切,是说在朝阳区广袤的大地上,有不计其数的骗吃骗喝的“仁波切”,四处打坐、假装禅定,瞅机会还和女信徒双修一下。为何将这顶桂冠赠与这些专家呢?因为这些专家也是打着某种旗号混淆视听以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统计,中国每天约1万人患癌症,肺癌发病率最高,而这些专家能信誓旦旦地说雾霾根本不存在、是自然现象。

一些民众对此类“社会乱象”不以为意,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受到影响就可以了。但是他们是否想过,在法令、社会舆论、学校环境等强大洗脑攻势下,孩子们对性别观念的认识会越来越模糊——经历过政治运动或者读过奥威尔《1984》的人对此应该有所理解。等他们的孩子长大了,也许周围已经没有多少固定性别的同龄人可以交往了。

要平权,也要民权。平权的同时,请不要剥夺大多数人的民权。这是个严肃的话题。加拿大人口基数太少,青少年数量更小,实在是经不起任何不负责任的误导。信念一旦垮掉,重建的代价太大。

作者介绍:

辛上邪,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者、翻译、专栏作者。关注唐代历史还原和现代教育及某些其他问题。现定居加拿大。作者公众号 辛上邪( xinshangye006)。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出品:加拿大头条

微信ID: Canadanew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