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琴
美育艺术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而美术作为美育活动体系核心内容之一,为推进“美育强国”计划和建设“文化强国”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近期,2024美育浸润·赋能未来学术论坛在北京建筑大学盛大举行,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承办,教务处、校团委、文化发展研究院协办,近150名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会。本次论坛为美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多元交流学习、展示和分享优秀经验以及探索未来的平台,为美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与会者围绕美育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讨论不仅为美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作为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的美术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为进一步了解美术教育如何在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会后,青少年艺术培育创新开拓者潘程荧女士,她独创以艺术情感培养为主,兼顾美术技法培训的教育模式,为培养满足当代社会对综合发展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贡献了重要力量。
潘女士表示,目前传统艺术教育最为突出问题是传统的美术教育就像是一个模具,试图将每一个青少年都塑造成相同的形状,导致美学概念培养的缺失和技能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绘画技巧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缺乏美学素养的培养模式限制了青少年的艺术视野和创造力,使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变得机械而缺乏灵魂。
基于对传统美术教育问题的深刻认识,潘女士开始探索一条全新的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之路。她深知,要真正激发青少年的艺术潜能,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于是,她创立了Gallery YOO艺术工作室,致力于打造一个以青少年为中心、注重情感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的艺术教育平台。
在Gallery YOO,潘女士独创了“基于现代美学培育理念的艺术情感教学”模式,在这里,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表达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她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通过艺术创作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她还注重引导学生们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艺术敏感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潘女士带领团队在课程设计上进行创新探索。通过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和体验机会,如参观艺术展览、观赏艺术表演、参与艺术工作坊、暑期夏令营、艺术家合作课堂等,让学生们在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此外,她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智力和创造力,通过情感引导和情感教育的方式,帮助他们发现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引导孩子们通过欣赏各种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加深理解如何运用多元的色彩、线条等元素传达情感,深入探讨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意义,进而理解如何将“艺术情感力”转化为“艺术表现力”。在Gallery YOO,13岁以上的孩子们不再被束缚在传统的绘画技巧训练中,更多是强调情感、人文精神、审美、文化、技能、创造性的融合的美术素养教育的学习。
在她的带领下,Gallery YOO成为了艺术教育领域的新典范。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他们的作品不仅充满了鲜明个性和创造力,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好评。同时,潘女士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许多同行纷纷前来学习和交流。
一位参加Gallery YOO课程学习前后作品对比(左-前期作品、右-后期作品)
除了在教育领域的重要贡献外,潘女士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通过组织各种艺术展览、慈善拍卖等活动,将艺术教育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艺术教育资源,让艺术的种子在更多青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她的这些举措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也为艺术教育领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这个多元化与创新并行的时代,美术教育不仅是青少年审美素养、创新思维及人文情怀培育的关键一环,更是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激发的源泉,对社会进步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艺术教育,远不止于技艺传授与创造力激发,它更是一场心灵的滋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美、创造美,进而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积极力量。
面对这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艺术教育的每一步探索与创新都至关重要。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如潘女士这样的艺术教育开拓者加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为社会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让美育之光照亮更多青少年的成长之路,共同绘制出更加绚烂多彩的文化强国蓝图。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利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资讯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