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熊猫
近年来,石油、煤炭两大能源双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油价暴跌、去产能、新能源”成为了能源行业的刷屏级话题。这些迹象无不在表明,当今世界能源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在此情况下,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能源等未来命运几何?传统化石能源会走向衰落,新能源会崛起吗?哪一种能源将成为王者?《BP世界能源展望(2017年版)》将带你展望预测,全球能源格局未来20年。
2017年3月30日,BP公司(英国石油)在北京发布了《BP世界能源展望(2017年版)》(以下简称“《展望》”)中文版,石油Link应邀参加了发布会。基于对政策、技术和经济未来变化的基本假设和判断,《展望》对未来20年全球能源市场“最可能”的情况进行了预测。
《BP世界能源展望(2017年版)》中文版发布会现场
未来20年全球能源格局如何,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将走向何方?石油Link将为你深入解读这份权威报告。
谁是未来的世界能源之王?
《展望》预测,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全球20亿人脱离贫困等原因,到2035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增加30%。但同1995~2015这20年相比,未来20年的能源消费增速将降低(从2.2%降低至1.3%)。
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增加,必然利好能源行业。那哪种能源会是第一大能源,哪种能源发展又最快呢?
《展望》预测,到2035年,石油仍旧是世界第一大能源,天然气将超越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化石能源仍然占世界能源总供给量的75%以上(2015年为85%)。到2035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分别为29%、25%和24%。
石油的消费量还会增加,但其增速会逐步放缓(预计年均0.7%);天然气年均消费增速为1.6%,是增速最快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消费增速最快的能源(年均7.1%),其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从2015年的3%上升到2035年的10%;水电和核能增速则相对比较缓慢,其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相对稳定,到2035年分别为7%、5%。从各类能源占比的变化看,低碳化将是能源转型的一大特征。
《展望》指出,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之所以转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二是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转移,而且这两点在中国尤为明显。未来能源消费的主力仍旧是工业、建筑和交通三大领域,但这三个领域能源消费的增速都会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展望》预测,世界经济的电气化程度将继续加深。在展望期内,全球2/3的新增能源消费都将用于发电。正是由于电力消费的增长,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被拉动,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都将用于发电。
此外,《展望》还指出,碳排放量在展望期内将增加约13%,远远超过国际能源署450情景的预测。但碳排放量年均增速预计为0.6%,远低于过去20年平均水平(2.1%)。
石油究竟是不是夕阳产业?
对于石油是不是夕阳产业的问题,有两点需要关注:第一,社会对石油是否还有大量需求;第二,地球上的石油资源是否面临枯竭。关于这两个问题,接下来看看《展望》是如何预测的。
石油需求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
《展望》预测,全球液体燃料需求(石油、生物燃料及其他液体燃料)增加全部来自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等),而经合组织(OECD)国家对石油的需求将下降800万桶/日。液体燃料需求到2035年将达到1.1亿桶/日(相比2015年增加约14%)。
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由35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成员国大部分为发达国家。
交通部门消耗着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占石油总需求增长的2/3左右。但《展望》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初,石油的非燃料用途将成为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出行革命具有不确定性(自动驾驶汽车、共享汽车及拼车的发展情况不确定),其发展的快慢对石油需求有影响。
总体而言,未来20年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石油的需求还会增长,但需求增速相比过去有所减缓。
不缺石油的时代来临
当今石油业还有一个重大特征,就是石油的供应量充足。《展望》指出,目前已知的技术可采石油资源量远高于2015~2050年甚至之后的累计消费量。目前,石油的技术可采储量约为2.6万亿桶,其中有65%位于中东、独联体国家和北美洲。
《展望》预测,未来新增的石油供给量,主要来自低成本生产者。到2035年,70%的新增石油供应量将来自于OPEC。未来全球的三大石油产区将是中东OPEC国家、美国和俄罗斯。中东OPEC国家、俄罗斯和美国三大石油产区,在全球液体燃料供应中的份额将从2015年的56%增加到2035年的63%。
由于供应量充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说石油是一种稀缺品。这也是为何有人推测当前石油价格将长期在低位徘徊的一大原因。从《展望》预测看,新增石油供应量主要来自低成本生产者,生产成本过高的非OPEC国的石油产量会出现下降。
从石油供给量的角度看,目前全球还有比较丰富的石油资源,至少在未来30年内,石油都不太可能成为夕阳产业。
警惕炼化产能过剩
此外,《展望》还指出,2015~2020年间开工或计划(建设)的新增炼油产能已达到800万桶/日,足以满足未来20年内预计增加的炼油需求量。中国、印度、中东等非经合组织国家地区,倾向于在本国建立新炼油产能,这可能导致大量炼厂闲置产能,造成欧亚经合组织国和北美部分地区的炼厂关闭。
天然气的春天是否已来临
天然气行业发展近年来被广泛看好。从《展望》的预测来看,推动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世界能源电气化、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液化天然气(LNG)的发展。尤其是液化天然气,将增强全球天然气的可获得性。
《展望》预测天然气消费增速将高于石油和煤炭。到2035年,页岩气将占全球天然气供给量的1/4(主要受到美国驱动)。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页岩气生产国。而常规天然气产量增加的三大中心是中东、俄罗斯、澳大利亚。
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是工业(45%)和电力(36%)。从地域上看,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中心是中国、中东和美国。
液化天然气,将对天然气的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展望》预测,到2035年,全球约50%天然气贸易量将通过液化天然气进行(目前为32%)。由于液化天然气船可改道至世界各地以影响区域供需的波动,因此全球天然气市场一体化程度将日益提高。
全球液化天然气的供给在展望期内强劲增长,其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亚洲是液化天然气需求最大的地区,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对其需求有所增加。
煤炭、核能及水电展望
受中国经济转向更可持续增长模式及政策促使能源消费向清洁低碳燃料转化的影响,煤炭的需求增速将急剧下降,并且消费量在2025年达到峰值。《展望》指出,煤炭在电力部门当中的份额将被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挤出,经合组织煤炭的消费量将下降40%以上。
核电和水电的发电量预计在展望期内稳步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2.3%和1.8%。全球新增核发电量的3/4将来自中国,中国的水力发电量增长相比过去十年将大幅放缓。
可再生能源是石油、煤炭的噩梦?
关于可再生能源是否会取代化石燃料,电动车是否会威胁石油业,近年来争议不断。《展望》预测可再生能源将是消费增速最快的能源,那可再生能源是否会对化石能源构成巨大威胁呢?
《展望》预测,在发电领域,可再生能源预计将是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均7.6%),在全球发电中的份额会从2015年的7%升至2035年的20%左右。中国将是未来20年可再生能源最大增长国,其增量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总和。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增速快,但《展望》预测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却远低于石油和天然气,甚至远低于消费量在2025年触顶的煤炭。按照基本情景的预测数据看,可再生能源难以对化石能源形成压倒性冲击。
同可再生能源直接竞争的,主要是煤炭和天然气同其在发电领域的竞争(在美国主要同天然气竞争,在中国主要同煤炭竞争)。
《展望》基本情景预测,全球汽车的数量将增加一倍,从2015年的9亿辆升至2035年的18亿辆。其中电动车从2015年的120万辆升至2035年的1亿辆左右(仅占全球汽车总量的6%),但电动车之中有1/4是电油混合型的汽车。电动车虽然减缓了石油需求增长,但影响并不大。
实际上对石油需求影响更大的,是汽车效率的提高。《展望》指出,每增加1亿辆电动汽车,石油需求减少120万桶/日,而这只是汽车效率提高对石油需求量影响的10%左右。
总体来讲,在展望期间,由于新兴经济体的中产阶级对汽车通行需求的增加,将让汽车对液体燃料的需求增加400万桶/日(同2015年相比增加约20%)。
在短期内,化石能源仍旧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主力,消费总量仍旧会增加。虽然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快,但在化石能源仍占消费主力的情况下,难以得出化石能源会走向衰落的结论。
中国为世界能源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中国能源需求变化
在过去二十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了世界能源增长的主要来源地区。但中国目前正在转向更加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对世界能源结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展望》预测,在展望期内,中国能源需求年均增长会降至1.9%,仅为过去二十年年均增速(6.3%)的1/3。
《展望》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将增加47%,届时其能源消费总量将占世界总量的26%。而且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当中的占比将超过石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长将大于天然气。
煤炭仍将是中国的第一大能源,但在能源需求中的占比将下降到42%。煤炭减少的量,将由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水电取代;
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预计将稳定在20%左右,但石油消费量将增加61%,对外依存度从2015年的61%上升到2035年的79%;
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大幅增加至11%,消费量增加186%,对外依存度从2015年的30%上升至2035年的40%。
《展望》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能源产量将增加38%,总能源产量将占全球的20%。天然气和煤炭的产量会增加。
《展望》预测,中国能源转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能源强度加速下降。中国经济活动正在从能源密集型工业转向更加节能的消费和服务活动,加之政策的驱动,能源强度持续显著下降(年均下降3%),降速快于世界平均水平(2%)。到2035年,中国能源强度将接近美国。
中国能源结构的变化,总体上将呈现出低碳、低能源强度、消费增速放缓的发展趋势,但消费量仍位居世界前列。
注:能源强度,指单位GDP所需要的能耗。
石油消费峰值意味着什么?
在过去50年时间,出于对石油资源枯竭的担忧,石油供应峰值论盛行。随着北美页岩油、巴西深水石油、加拿大油砂以及北极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发展,这样一种担忧正在退热。《展望》也指出,目前已探明的可采石油储量,足够用到2050年。
但大量石油资源的发现,又引发了石油业对石油供应过剩,原油价格长期不景气的担忧,石油消费峰值论又开始盛行起来。
《展望》预测,在最基本的情景假设下,世界石油需求可能在21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也就是大约30年之后。但石油需求峰值的来临也有可能更早或者更晚,这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能源利用效率和气候政策的具体情况。
但《展望》提到,石油需求峰值只标志着第一个下降点,在未来几十年,石油可能仍然是全球能源消费的重要来源。
注:本文相关数据及图片来自《BP世界能源展望(2017年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