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皮皮诺
提到徐静蕾,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这20年来的演艺经历给予她的标签是足够多的,对观众而言,最熟悉也最认可的是:她是中国内地最早的“四大花旦”之一,她是中国最出色的女性导演之一。
从1994年的处女作《不羁的青春》到1998年火遍全国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再到2003年《开往春天的地铁》,徐静蕾用不到十年的时间,由一名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生,成长为当时中国内地极具知名度的女演员。
在人们都以为她会在这样良好的局面下,搭着中国电影商业化进程开端的热潮,继续向大银幕稳扎稳打时,2003年徐静蕾突然用一部《我和爸爸》转型,以导演的身份书写起了接下来的人生轨迹。
在执导完《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给自己放了两年假后,徐静蕾带着最新的导演作品《绑架者》在今年正式回归。这部电影与以往她执导电影最大的不同是,这是部警匪动作片,对于女导演来讲,这个题材并不好驾驭,在经历过三部私人化的作者电影和三部商业化的爱情电影后,徐静蕾为何会选择一个对女导演而言比较难拍摄的题材回归?这部新的作品对她又意味着什么呢?
25日下午,徐静蕾做客《万达电影公开课》,和观众分享交流了拍摄这部影片的体会,也通过回答现场主持人的问题回应了这两年假期间的一些质疑。
1
《绑架者》很考验自己的理性思维
徐静蕾在做演员时,所扮演的角色往往都是乖巧柔弱的少女,或是清心寡欲的家庭妇女,转做导演之后,她的电影中女主角一般是性格开朗,有梦想,工作努力的职场新人,像《绑架者》中白百何扮演的警察这样的角色,她之前是没有尝试过的。
除了角色,她之前的作品也都是文艺气质较浓的,即便是《杜拉拉升职记》这样商业元素颇多的影片,也少不了徐静蕾在片中所传达出的小资或是文艺气息,而《绑架者》这种从故事框架到影片拍摄手法都会截然不同的影片,对她而言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徐静蕾认为自己是一个特别理性的人,在拍《绑架者》这样需要有强大逻辑思维力的电影时,她往往都会觉得自己的“理性”不够用。拍爱情电影时,用大量感性的逻辑去判断,就算有失误也会被归为感性范畴内,而逻辑推理电影,有一点点理性思维的错误,都会造成影片的全盘垮台,因此在前期做剧本直到拍摄时,对她的考验都很大。
她也承认这部影片会有许多的不足,包括逻辑方面的,直到与观众见面之前的几天,她还在对影片进行修改,为了能做到第一次尝试这种题材的不留遗憾,不过事与愿违,用她的话说,就是“种种原因”导致片尾还是存在了不少的漏洞,可能观众在观看时会发现一些bug。
徐静蕾还坦言原来在拍作者电影时,从来不会问别人的意见,和剪辑俩人最终定剪后,就是成片了,因为她拍的是很私人化,自己想要表达和讲述的故事,不希望有外界的因素去干扰,打乱。但自从她开始拍商业电影后,就会不断地问别人的意见,也会根据其他人的反馈去修改影片,因为她觉得商业电影需要对观众和投资人负责。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绑架者》时,徐静蕾同样也征求过许多人的意见,也许是“提意见”的人太多或是“建议太多”,会导致影片许多地方并不是自己最初想要展现的样子,也许影片结尾的一些遗憾和不足,就是她拍这部电影所收获的经验吧。
2
花了一年时间做《绑架者》的剪辑
徐静蕾透露她从来不会看自己的电影,包括主演和导演的片子,对导演的影片而言,本身就会有相当多的不满意存在,就算是最终出现在大银幕的版本,也并不就是自认为最好的,所以她是很害怕去看自己的电影的。
既然《绑架者》是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题材,抛开拍摄的困难,她坦言为这部影片的后期耗了一年时间,从来没有为一部影片的剪辑工作付出这么长时间,由此可见一斑,这部影片对其的困难程度。
她觉得像这种要用到强大逻辑思维力的电影,拍摄者和观众是不一样的,因为观众是第一遍看这部电影,所接收到的信息全都是新的,也会从无到有去分析判断影片传递的每一个信息,而创作者则是无数次经历了影片中的片段和信息,对结果也是了然于心,前面的伏笔太多怕后面的镜头解答不了,线索埋藏得太深又怕后面太突兀,这个度很难把握。剪辑中间经历了好多次崩溃,她也觉得挑战自己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因此她的出发角度很不一样,这就是在如此长时间剪辑中,她所在做的,就是角色转换。
徐静蕾在总结拍这部电影最大的感想时,“我终于理解到什么是‘演员用生命在演戏’。”她说拍《绑架者》时就决定,不走好看功夫的路线,而是稳准狠的近身搏斗戏,演员们也都花很长时间学习了跆拳道、巴西柔术等。
谈到打戏,徐静蕾有些后怕,声称拍动作戏是太危险了。三位主演都是第一次拍动作戏,除了高楼从下跳等极其危险的戏,他们都是亲自上阵的。白百何在拍戏过程中整个小腿都是淤青,对此她感到特别抱歉。而黄立行有一场腾空飞踹的戏,当场摔到桌面导致肋骨骨裂,印象最深的是明道吊威亚出了意外,脑袋撞到钢板,整个停车场都听到了巨大的声音,她已经吓傻了。
3
平时会“得意洋洋”是因为自己已经解决掉四万多个困难
之前在网络上出现了对徐静蕾的两个质疑,一个是“她总是洋洋得意,很自信”,还有一个是“公司员工带薪休假两年”,徐静蕾也正面回应了这两个疑问。
她并不觉得自己很洋洋得意,只是由于在这么多年转型为导演之后,一直身居幕后,和演员不同,演员的一举一动都是能够被观众看见的,而导演则不会被人发现。有一个统计是,一个导演在拍摄一部电影时,所解决掉的问题和困难平均是7000---8000个,对她已经拍过七部电影的人来说,她就已经克服和解决了四万多个问题和困难了,而且这些问题和困难都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想办法,都是需要她自己想办法立即处理掉的,她能在这么高强度且逆境中成功拍摄七部,这是当导演最大的成就吧,也许她的自信就源自这里,而不是表面上看起来总是那么的“洋洋得意”。
之前微博上有人说“徐静蕾公司的员工和她一样,放假两年且是带薪的”,在被众人都极度羡慕的情况中,徐静蕾说这个事情不假,她的公司向来都只有十人左右,她不希望人太多,这些人在有项目时,和她一起忙碌着,但当没有项目时,她也不希望弄太大的阵仗,就决定让员工和自己一起休息。但她却并不认为这是值得发扬的,因为员工一般都是80末和90后,很年轻,如果放假太久没有事情做,员工也会抱怨,年轻的员工是希望和需要锻炼的机会,亟待要通过琐碎的事情,让自己成长,收获经验的,像她公司这样,休息太久,反而对年轻的员工发展时不利的。
《绑架者》即将在内地公映,对徐静蕾而言是一次挑战的结束,也是下一段未知旅途的开始,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演员,徐静蕾始终用她自己的人生态度去看待电影或电视剧,也会将其带到角色和电影中,去传递给观众。
除了导演作品《绑架者》,久未主演电影的她今年还有《记忆大师》和《低压槽》即将和观众见面,对喜欢她的观众,这是徐静蕾给予的最好回馈。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