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罗振宇和高晓松的封神之战,长谈向左晓说向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罗振宇和高晓松的封神之战,长谈向左晓说向右

对于不少热衷于知识类脱口秀节目的粉丝而言,《罗辑思维》和《晓说》简直就是大家的乡愁。

让我掉下眼泪的 不止罗辑思维逃走

让我依依不舍的 不止高晓松的温柔

余路还剩下多久 我攥着你的手

让我感到为难的 是你挣扎的自由

相信对于不少热衷于知识类脱口秀节目的粉丝,《罗辑思维》和《晓说》简直就是大家的乡愁。

就像《成都》之于赵雷,我戴着耳机听着熟悉的BGM,和他一起漫步在城市街头。

就这么一走,居然过了天凉好几个秋!

对于高晓松和罗振宇,这两个胖子就像峰少之前说过的,他们是脱口秀界的“泰山北斗”:一个是南乔峰——高晓松(深陷于家世,辗转于各大战场),一个是北慕容——罗振宇(被从商给耽误了,可人家一开始也是想成就宏图霸业)。

《晓说》是2012年3月高晓松开始主持的网络脱口秀节目;其名称由高晓松好友韩寒确定。

从2012年12月21日玛雅历世界末日开讲首期节目《末日迷信向死而生》至今已经有205期。

至于《罗辑思维》和《晓说》之间的不同点:

《晓说》更像是高晓松披着历史人文外衣的《吐槽大会》,它会揭秘各种历史隐情,更具有娱乐性;

《罗辑思维》更像是罗振宇披着知识文化外衣的《奇葩说》,他一直都是商人,奈何我们想太多,比较偏向实用主义。

于是5年之后,《晓说》还是晓说,可《罗辑思维》却已经变成了《得到早课》。

高晓松的“晓说”三生三世

2012年,3月。

高晓松与优酷合作了“独自漫谈”节目《晓说》。视频网站上线3个月时间、总播放量就超过了3000万次,吸引多家卫视台购买电视版权。

“路,走了44年,方向,却不止一边;行装,偏爱黑色,内心,却是此间少年……世界依旧很大,大到可以晓说”。

相信《晓说》的这一段蒙太奇式的“念白”让不少人魂牵梦萦;自黑如矮大紧居然也能炮制出这么有感觉的台词;很抱歉,看着高晓松那张大饼脸,我们真的会忘了他的学富五车。

当时,面对《晓说》反响火爆,高晓松连称惭愧道,“没想到费了我10年努力、花了投资人无数钱的四部电影没红,这个没花我什么精力的节目红了。”

2014年,5月。

高晓松结束了与优酷长达两年的合作,带领其制作团队“转会”爱奇艺。这期间,高晓松还走马上任阿里音乐高管。

6月,高晓松开始在爱奇艺主讲《晓松奇谈》;虽然更新的念白:“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足够粗暴直白。

但我们怀念的还是那个“此间少年”;不过从《晓说》到《晓松奇谈》,高晓松没变、内容也没变,变的只是平台。

虽然高晓松还称过自己的工作室将在未来十年内都可能扎根于爱奇艺的豪言。

2016年12月18日,不少网络大电影片方也接到了视频网站“12月19日起,所有几乎所有网生内容都将一律实行备案等级制”的紧急通知,题材频频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的《晓松奇谈》也不安全,

另一方面,高晓松从2015年加盟阿里任阿里音乐董事长,到2016年9月调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被不少业内人士理解为“明升暗降”。

前有审查、资本对内容的双重束缚,后有自己事业平台的“自顾不暇”,《晓松奇谈》在2017年1月20日宣布正式收官。

2017年3月27日。

《晓说2017》“归来”发布会举行。

会上,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高晓松与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高级副总裁王平共同宣布,“中国第一脱口秀‘晓说’归来,将于4月7日在优酷与观众见面。”

停播了将近3年的《晓说》将在优酷重新开播。

在最新一季的《晓说》宣传海报上:高晓松依然双手插兜,连节目slogan都没变:世界依然很大,大到可以晓说。

罗振宇的“得到”十里桃花

在玛雅人推算的世界末日,2012年12月21日,地球没有毁灭,反倒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转基因”物种《罗辑思维》。

同样于2012年开始上线的《罗辑思维》虽然和《晓说》没有正面交锋过,比后者只是晚了9个月;甚至在《晓说》几次更换平台的不安中,《罗辑思维》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定更新。

而且同年,另一个老罗“罗永浩”也发生了一件大事,他在2012年4月8日宣布要做智能手机。

就在如此尴尬的背景之下,罗振宇居然突破重围拾级而上,不仅在15年但凭一条“七寸不烂之舌”估值13.2亿(这数据都3年了还不更新),而且还在16年“始乱终弃”papi酱之后打造出“得到”这一“知识付费”爆款产品。

从罗辑思维2012年12月21日第 1 期《末日迷信向死而生》到官方内定的2017年3月8日第 205 期《这一代人的学习》;罗振宇一个人一张嘴皮子砸吧砸吧既然咂摸出了超过9亿次浏览。

当然,严格意义上罗辑思维到了2017年1月12日第 204 期《王阳明的心法》就已经“烂尾”了;不过按照罗辑思维每周一更的节奏,2016年12月15日第203期《古典:超级个体》也算是有个比较圆满的结束了。

且不说罗振宇裹挟自己的300w罗粉“反出”微信,当然前期还是比较温和的;罗振宇一直在微信的粉丝基数上尝试“商业化”,从卖书、卖月饼周边到卖会员、《时间的朋友》“眼馋会”门票……

终于,2015年12月罗辑思维基于微信、优酷、喜马拉雅等平台的导流,终于上线了一款知识服务产品“得到”。

但直到罗辑思维“捧杀”papi酱,2016年6月17日上线《李翔商业内参》;不到一天的时间订阅数突破2万,订阅额超过400万的漂亮数据终于把“得到”推上了知识付费的高潮。

接着就是一系列得到秀存在感的戏码。

但是2017年3月8日罗胖却选择在三八妇女节All-in知识付费领域。

3 月 8 日举行的沟通会上,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宣布了“一件小事”:

《罗辑思维》将全面改版,形式由视频变为音频,音频时长为 8 分钟以内,频次从一周一期改为一天一期(周一到周五);未来所有的节目内容只在得到 app 上线,而且只对得到 app 的付费用户免费开放。

3月28日下午,罗振宇发微博宣布:

4月7日深圳卫视将首播《长谈》节目,节目长达9小时,主要围绕罗振宇与罗永浩的一次深度对话。

4月7日,《晓说》在优酷与观众对话;

4月7日,《长谈》在深圳卫视首播;

《晓说》《长谈》,不管是时间还是名称上,是不是有一种浓浓的火药味。

而且罗振宇在《奇葩说》取代了高晓松的位置,这一次高晓松又是在罗振宇放弃的《罗辑思维》阵营的优酷上线;

虽然罗振宇之前有上过类似的谈话节目《十三邀》,但是这一次的《长谈》居然请的是罗永浩,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

不过排除这些“哥白尼猜想”,对于一直恪守本心的《晓说》和罗振宇“不要跟我谈初心”的《长谈》;《晓说》还是一如既往的猎奇,但是《长谈》却越来越娱乐化了,不管是罗振宇抛头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居然从高晓松手里接棒了《奇葩说》。

在知识存量方面罗振宇比不上高晓松的“学富五车”,人家压根就没想过什么商业模式、而罗振宇一开始就把《罗辑思维》当作一款产品;初心如何不言而喻,所以《罗辑思维》的成功其实是一支“冰与火之歌”。

只是如今《晓说》依旧,不知《得到》知否?

难到南乔峰高晓松、北慕容罗振宇的命运真如金庸小说中的:

《晓说》在家国大义与身负血统之间最后不得不妥协;

《得到》一门心思扎根于知识付费,最后却竹篮打水?

我们且行且珍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罗振宇和高晓松的封神之战,长谈向左晓说向右

对于不少热衷于知识类脱口秀节目的粉丝而言,《罗辑思维》和《晓说》简直就是大家的乡愁。

让我掉下眼泪的 不止罗辑思维逃走

让我依依不舍的 不止高晓松的温柔

余路还剩下多久 我攥着你的手

让我感到为难的 是你挣扎的自由

相信对于不少热衷于知识类脱口秀节目的粉丝,《罗辑思维》和《晓说》简直就是大家的乡愁。

就像《成都》之于赵雷,我戴着耳机听着熟悉的BGM,和他一起漫步在城市街头。

就这么一走,居然过了天凉好几个秋!

对于高晓松和罗振宇,这两个胖子就像峰少之前说过的,他们是脱口秀界的“泰山北斗”:一个是南乔峰——高晓松(深陷于家世,辗转于各大战场),一个是北慕容——罗振宇(被从商给耽误了,可人家一开始也是想成就宏图霸业)。

《晓说》是2012年3月高晓松开始主持的网络脱口秀节目;其名称由高晓松好友韩寒确定。

从2012年12月21日玛雅历世界末日开讲首期节目《末日迷信向死而生》至今已经有205期。

至于《罗辑思维》和《晓说》之间的不同点:

《晓说》更像是高晓松披着历史人文外衣的《吐槽大会》,它会揭秘各种历史隐情,更具有娱乐性;

《罗辑思维》更像是罗振宇披着知识文化外衣的《奇葩说》,他一直都是商人,奈何我们想太多,比较偏向实用主义。

于是5年之后,《晓说》还是晓说,可《罗辑思维》却已经变成了《得到早课》。

高晓松的“晓说”三生三世

2012年,3月。

高晓松与优酷合作了“独自漫谈”节目《晓说》。视频网站上线3个月时间、总播放量就超过了3000万次,吸引多家卫视台购买电视版权。

“路,走了44年,方向,却不止一边;行装,偏爱黑色,内心,却是此间少年……世界依旧很大,大到可以晓说”。

相信《晓说》的这一段蒙太奇式的“念白”让不少人魂牵梦萦;自黑如矮大紧居然也能炮制出这么有感觉的台词;很抱歉,看着高晓松那张大饼脸,我们真的会忘了他的学富五车。

当时,面对《晓说》反响火爆,高晓松连称惭愧道,“没想到费了我10年努力、花了投资人无数钱的四部电影没红,这个没花我什么精力的节目红了。”

2014年,5月。

高晓松结束了与优酷长达两年的合作,带领其制作团队“转会”爱奇艺。这期间,高晓松还走马上任阿里音乐高管。

6月,高晓松开始在爱奇艺主讲《晓松奇谈》;虽然更新的念白:“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足够粗暴直白。

但我们怀念的还是那个“此间少年”;不过从《晓说》到《晓松奇谈》,高晓松没变、内容也没变,变的只是平台。

虽然高晓松还称过自己的工作室将在未来十年内都可能扎根于爱奇艺的豪言。

2016年12月18日,不少网络大电影片方也接到了视频网站“12月19日起,所有几乎所有网生内容都将一律实行备案等级制”的紧急通知,题材频频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的《晓松奇谈》也不安全,

另一方面,高晓松从2015年加盟阿里任阿里音乐董事长,到2016年9月调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被不少业内人士理解为“明升暗降”。

前有审查、资本对内容的双重束缚,后有自己事业平台的“自顾不暇”,《晓松奇谈》在2017年1月20日宣布正式收官。

2017年3月27日。

《晓说2017》“归来”发布会举行。

会上,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高晓松与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高级副总裁王平共同宣布,“中国第一脱口秀‘晓说’归来,将于4月7日在优酷与观众见面。”

停播了将近3年的《晓说》将在优酷重新开播。

在最新一季的《晓说》宣传海报上:高晓松依然双手插兜,连节目slogan都没变:世界依然很大,大到可以晓说。

罗振宇的“得到”十里桃花

在玛雅人推算的世界末日,2012年12月21日,地球没有毁灭,反倒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转基因”物种《罗辑思维》。

同样于2012年开始上线的《罗辑思维》虽然和《晓说》没有正面交锋过,比后者只是晚了9个月;甚至在《晓说》几次更换平台的不安中,《罗辑思维》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定更新。

而且同年,另一个老罗“罗永浩”也发生了一件大事,他在2012年4月8日宣布要做智能手机。

就在如此尴尬的背景之下,罗振宇居然突破重围拾级而上,不仅在15年但凭一条“七寸不烂之舌”估值13.2亿(这数据都3年了还不更新),而且还在16年“始乱终弃”papi酱之后打造出“得到”这一“知识付费”爆款产品。

从罗辑思维2012年12月21日第 1 期《末日迷信向死而生》到官方内定的2017年3月8日第 205 期《这一代人的学习》;罗振宇一个人一张嘴皮子砸吧砸吧既然咂摸出了超过9亿次浏览。

当然,严格意义上罗辑思维到了2017年1月12日第 204 期《王阳明的心法》就已经“烂尾”了;不过按照罗辑思维每周一更的节奏,2016年12月15日第203期《古典:超级个体》也算是有个比较圆满的结束了。

且不说罗振宇裹挟自己的300w罗粉“反出”微信,当然前期还是比较温和的;罗振宇一直在微信的粉丝基数上尝试“商业化”,从卖书、卖月饼周边到卖会员、《时间的朋友》“眼馋会”门票……

终于,2015年12月罗辑思维基于微信、优酷、喜马拉雅等平台的导流,终于上线了一款知识服务产品“得到”。

但直到罗辑思维“捧杀”papi酱,2016年6月17日上线《李翔商业内参》;不到一天的时间订阅数突破2万,订阅额超过400万的漂亮数据终于把“得到”推上了知识付费的高潮。

接着就是一系列得到秀存在感的戏码。

但是2017年3月8日罗胖却选择在三八妇女节All-in知识付费领域。

3 月 8 日举行的沟通会上,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宣布了“一件小事”:

《罗辑思维》将全面改版,形式由视频变为音频,音频时长为 8 分钟以内,频次从一周一期改为一天一期(周一到周五);未来所有的节目内容只在得到 app 上线,而且只对得到 app 的付费用户免费开放。

3月28日下午,罗振宇发微博宣布:

4月7日深圳卫视将首播《长谈》节目,节目长达9小时,主要围绕罗振宇与罗永浩的一次深度对话。

4月7日,《晓说》在优酷与观众对话;

4月7日,《长谈》在深圳卫视首播;

《晓说》《长谈》,不管是时间还是名称上,是不是有一种浓浓的火药味。

而且罗振宇在《奇葩说》取代了高晓松的位置,这一次高晓松又是在罗振宇放弃的《罗辑思维》阵营的优酷上线;

虽然罗振宇之前有上过类似的谈话节目《十三邀》,但是这一次的《长谈》居然请的是罗永浩,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

不过排除这些“哥白尼猜想”,对于一直恪守本心的《晓说》和罗振宇“不要跟我谈初心”的《长谈》;《晓说》还是一如既往的猎奇,但是《长谈》却越来越娱乐化了,不管是罗振宇抛头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居然从高晓松手里接棒了《奇葩说》。

在知识存量方面罗振宇比不上高晓松的“学富五车”,人家压根就没想过什么商业模式、而罗振宇一开始就把《罗辑思维》当作一款产品;初心如何不言而喻,所以《罗辑思维》的成功其实是一支“冰与火之歌”。

只是如今《晓说》依旧,不知《得到》知否?

难到南乔峰高晓松、北慕容罗振宇的命运真如金庸小说中的:

《晓说》在家国大义与身负血统之间最后不得不妥协;

《得到》一门心思扎根于知识付费,最后却竹篮打水?

我们且行且珍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