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涛
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黄河保护法全面实施,尊重自然规律,着重处理好水与人口、粮食、能源的关系,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
千里黄河,至此入海,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背后,涌动着的是东营蓬勃发展的坚定决心。如今,黄河口上的东营,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

延链成群,强上加强
刚刚闭幕的东营市“两会”,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东营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全面完成节能减排降碳和环境质量改善约束性指标。
在全球经济深度变革的今天,城市的发展路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2025年东营政府工作报告犹如一幅蓝图,为东营未来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回望2024年,东营抢抓用好政策机遇,全年经济运行实现新突破。2024年,东营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一项项数据是东营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强市的真实印证。
洞察东营产业变革,东营的高速增长并不难理解。坐拥胜利油田,东营素有“石油之城”的美誉,东营因石油而兴,曾经有东营人发问:如果没有石油,东营的经济会不会一落千丈?石油是东营的优势,也是一种“资源诅咒”,如何避免陷入资源枯竭后经济发展停滞,长久以来是东营人苦苦思索的问题。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东营选择在石油产业上做文章。立足胜利油田,东营发展起了石油装备制造、化工等产业。

石油装备制造、化工、橡胶轮胎等传统产业曾经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为其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资源约束的日益趋紧,传统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东营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
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化,石油装备产业面临着从传统的陆地石油装备向海洋石油装备转型的重大机遇。东营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趋势,以创新驱动发力新赛道,推动石油装备产业破浪向新。
东营能够顺利推动石油装备制造业转型,离不开当地完善的石油装备产业链和优质的营商环境。为让企业发展无后顾之忧,东营创新制度供给,实施流程再造,推出“一业一证”改革,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服务。与此同时,东营还致力于推动企业工艺、装备、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积极实施产业企业改造升级项目。
近年来,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品覆盖能源勘探、钻、测、录、采、输等生产全链条,有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形成了集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其中,钻机、抽油机、石油专用管材、制氮设备等生产能力国内第一;超深井钻机、快移钻机、海洋平台防喷器、水下生产系统等生产水平国际领先。
广饶是东营乃至全国橡胶轮胎产业的重镇,现已形成以橡胶轮胎为中心,集钢丝帘线、轮胎帘子布、橡胶助剂、轮胎模具、轮胎胶囊、炭黑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过去,东营的橡胶轮胎企业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东营出台了《东营市橡胶轮胎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积极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行动计划,推动轮胎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
以赛轮为首的橡胶轮胎企业引进了先进的智能化生产设备,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控制。并且通过“橡链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能够实时掌握生产线上的各类数据,及时调整生产参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企业还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在轮胎花纹设计、新材料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提升了产品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如今,东营的橡胶轮胎产业已经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转型,成功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和省特色产业集群。“世界轮胎看中国,中国轮胎看山东,山东轮胎看广饶”这句话仍没有过时。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东营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海上风电装备、锂电基础材料、新材料、医药等新兴产业在东营这片热土上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亮眼的数据是东营转型最好的印证:2024年,东营301个投资500万元以上设备更新和技改项目顺利实施,预计全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全市连续7年实现青年人才净流入……

黄河之上,向绿向新
展望2025,东营正全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工业经济是东营的“头号工程”,在2025年依然是发展的重中之重。2025年,东营将继续深入推动标志性产业链培优塑强,深化实化“链长制”,发力主攻链条经济,巩固提升橡胶轮胎、石油装备、有色金属等产业竞争优势。
同时,新兴产业增量提质同样不可忽视。聚焦海上风电装备、锂电基础材料、智能网联、新材料、医药等产业,东营深入推动新兴产业增量提质,将加力发展低空经济,推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空天信息产业园、垦东低空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同时,海洋经济作为新增长极,东营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做优做强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新材料、海工装备等重点产业,争创山东省级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扩大有效投资,是东营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2025年,东营计划实施总投资5477亿元的330个省市重点项目,这一庞大的投资规模,将带动产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力争年内完成投资1100亿元以上,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东营对产业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强大执行力。在招商引资方面,东营展现出强大的信心,2025年计划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央企投资项目40个以上,以及过亿元内资项目300个以上,为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谋划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巩固深化“项目警长”等机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服务企业发展,是东营产业发展的温暖底色。2025年,东营将认真贯彻执行民营经济促进法,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深入挖掘民间资本投资潜力。实施民营企业攀登行动,目标是全年新增规上限上企业450户以上。优化惠企服务,东营针对性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关切诉求,让企业能够安心发展。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让广大企业在东营这片热土上有信心、敢投资、多盈利。
东营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2025年,东营将持续强化科技引领作用。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东营计划新增“上云用数赋智”企业200家以上,新培育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等市级示范项目50个左右,以及新建设产业大脑、晨星工厂等标杆示范项目30个左右。东营将加力数实融合赋能,支持国家级“双跨”平台“云帆”做大做强,全面做强数字产业,培育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东营注重强化平台、企业和人才建设。只有集聚高层次人才,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为此,东营积极落实“人才金政40条”,提供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等多种优惠措施,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而东营本地的高校和职业院校也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2025年,东营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而宏伟的蓝图,正积极行动,持续巩固优势、补好短板、优化产业结构,以坚定的步伐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向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