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威马开始高调,与蔚来一样布局整个产业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威马开始高调,与蔚来一样布局整个产业链

李卓聪 /文

新创汽车企业一直不缺新闻,丁磊出走乐视汽车、蔚来汽车获百度6亿美元融资等消息一度非常吸引眼球。相比之下,由前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沈晖担任创始人的威马汽车显得相对低调。

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

3月29日,在威马汽车的媒体沟通会上,其战略规划副总裁陆斌公开几个关键信息:目前威马的15辆样车已在温州工厂制造完毕,威马正启动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申请;首款量产车预计会在2018年下旬下线。

在陆斌眼中,威马是不甘心拘泥于传统车企的人聚集起来造车。但自我定位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威马,其目标当然不仅仅在造车。

 按照威马的规划,公司的整体规划是能够从用户需求为核心打造智慧工厂,利用智慧工厂打造智慧新能源汽车,最后完成智慧交通产业的建设,来实现真正的智慧出行时代。

 “从智慧工厂到智慧交通的开展至少需要五到八年,但威马有这个实力与信心。”陆斌这样告诉智库君。

 不难看出,这个以传统车企老兵为核心团队的新创公司,逐步开始高调起来。

 不可否认,目前威马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虽落后于蔚来汽车,但是从融资的体量来看,威马并不缺少高调的资本。去年8月份,其创始人沈晖就对外宣布,公司已完成10亿美元的融资,而被冠以新创公司史上最大的A轮融资。

 据了解,与蔚来汽车的投资方主要来自资本市场不同,威马的资金或来自于地方政府或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资机构。

虽然2015年中期才进入新造车行业的威马是个不折不扣的“新人”,但是在资金、专业团队以及地方政府的加持下,威马造车有很大想象空间。

制造业公司首先要造车

威马汽车战略规划副总裁陆斌介绍威马的系列规划

不同于很多新造车企业采取代工模式,威马自建工厂的举动引人注目。“我们是一个制造型企业,第一步就是要强调品质。我们要做国民优质汽车,就要有能够做好产品的工厂。”陆斌表示。

去年11月23日,威马建立在温州瓯江口的系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奠基开工,目前这个占地1000亩的工厂,已完成所有地下工程,今年年底将正式封顶。据悉,该工厂涵盖智能制造、智慧物流、零部件柔性化配套、自动驾驶试验四大功能。

对比当前很多新造车企业采用轻资产的代工模式,“我们一直在强调自建工厂”陆斌说,威马所生产的汽车最终是以“量产的主流汽车”为目标,需要一个完整产业链进行支撑。

汽车制造行业需要巨额的投入,回报周期也比较长,对于工厂的资金和成本问题,陆斌表示资金不是问题,融资得到的钱完全能够覆盖工厂的建设成本,并且保证两款量产车的研发及上市。陆斌认为,自建工厂的成本会随着汽车的大量量产而降低,同时也能够避免与代工企业在产品销量上进行“对赌”的风险。

对于目前的威马来说,基于智慧工厂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体系,确保年产10万台车,并且拥有稳定和较高的质量,是一切的重中之重。

在产品体系的构建上,威马在去年发布了“128战略”,即威马将围绕1个核心架构(Teke架构),延伸出STD和PL两大整车平台,每个平台可产出4款车型,一共8款。据了解,温州工厂未来产能将会扩充至20万台,2018年起每年至少会推出一款主流智能电动车。

“作为一个车企,做产品需要有生命力,有自己的家族产品,并且能够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同时又要让成本降低,所以需要一个比较有优势的架构,然后才可以延展出越来越多的品牌。”陆斌说,威马还是希望先把车做好,造得出,卖得掉,就是他们的小目标。

特斯拉之下的空间在哪里?

 团队组建之初,创始人沈晖就定了一个原则,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由销售来负责。于是,从用户导向出发,威马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3月的四个月时间中,对96位新能源车主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续航里程不足、配置低下、做工粗糙、二手车保值差、无法及时充电等问题是新能源车主普遍存在的痛点。

 “我们首款产品是对标全球标杆企业品质管理。不仅要做到低风阻、高续航、超过国家最高行业标准,也要做到智能化,提供个性化定制,陪伴用户各个用车场景。”陆斌告诉智库君,首款车的定位将在主流国产电动车品牌与特斯拉之间。

针对当下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威马推出了C2M智能制造,即威马电商联网后台系统构成威马云服务系统,旨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智能化推荐,并保证从物料采集到送货整个流程的透明公开。

 但是,与丰满的理想对应的是来自现实的拷问。汽车作为重资产产业,拥有硬件领域最为复杂的供应链,精确的用户需求导向,与产品生产周期长、消耗成本高将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能否做到灵活多变,可以说是新造车企业是否真的“智能”的一个评判标准。

 “我们的优势在于造车,相比互联网造车企业,我们在供应链的管理上更具备优势,我们与供应商有更灵活的谈判方式,这会降低我们的造车成本。”关于成本是否会提高的问题,陆斌这样回答智库君。

 除此以外,“我们是以用户的需求来定义工厂,要比其他车企能够更灵活的满足消费者需求。我们的智能化是从供应链和生产链开始,包括电池包的大小、续航里程等,都拥有很多版本可以选择和定制。”陆斌说。

 相比豪华车虽能做到外观、内饰的个性化选配,但是提车周期过长,威马C2M的小目标就是为消费者定制一台国民级的量产智能汽车,交付周期将是特斯拉的1/3。

威马也做产业投资基金

 提到新能源车的智能出行,充电桩的建设问题自然无法绕过。对于威马汽车来说,他们的方案比较与众不同——在量产车下线之前,就先行布局出行服务领域。

“目前中国的充电桩还不完善,威马在充电的四个环节上必须形成闭环,即查得到、导航导得到、能够充电,充电之后能够支付。”陆斌说。

据悉,今年4月份大家将会看到首款推出的充电服务型产品。而在充电设备的布局上,威马将考虑与其他充电服务商合作,未来至少会有三种类型的充电服务。

 此外,据陆斌透露,威马正在布局智能出行的多个领域,从产品品牌到体验网络、汽车金融、技术分享、共享出行等,最终会形成一个全产业链闭环。与之相似的是,是同为新造车企业的蔚来,“我们不光是投资汽车,而是投整个产业链。”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曾表示。

在去年4月份蔚来汽车合作伙伴大会上,蔚来宣布与高瓴资本、红杉资本共同出资100亿人民币设立“蔚来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主要关注新能源、新材料、电动力系统、智能互联和自动驾驶等相关产业发展投资。

在智库君问及威马是否有类似的举动时,陆斌非常肯定地表示,“在这方面,威马与蔚来不谋而合。”目前,威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正在低调运作中,具体合作伙伴将会在以后透露。

2018年,包括威马、蔚来在内的几家企业都计划推出自己的量产车,在PPT造车的“套路”过去之后,新造车运动也会进入“硬实力”的比拼阶段,正如威马自己所说,不做估值做市值。

不可否认,新创汽车公司唯有依靠过硬的技术和产品,才能在未来站稳脚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蔚来汽车

5.7k
  • 蔚来乐道L90交付三天达到1976台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1.33%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威马开始高调,与蔚来一样布局整个产业链

李卓聪 /文

新创汽车企业一直不缺新闻,丁磊出走乐视汽车、蔚来汽车获百度6亿美元融资等消息一度非常吸引眼球。相比之下,由前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沈晖担任创始人的威马汽车显得相对低调。

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

3月29日,在威马汽车的媒体沟通会上,其战略规划副总裁陆斌公开几个关键信息:目前威马的15辆样车已在温州工厂制造完毕,威马正启动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申请;首款量产车预计会在2018年下旬下线。

在陆斌眼中,威马是不甘心拘泥于传统车企的人聚集起来造车。但自我定位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威马,其目标当然不仅仅在造车。

 按照威马的规划,公司的整体规划是能够从用户需求为核心打造智慧工厂,利用智慧工厂打造智慧新能源汽车,最后完成智慧交通产业的建设,来实现真正的智慧出行时代。

 “从智慧工厂到智慧交通的开展至少需要五到八年,但威马有这个实力与信心。”陆斌这样告诉智库君。

 不难看出,这个以传统车企老兵为核心团队的新创公司,逐步开始高调起来。

 不可否认,目前威马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虽落后于蔚来汽车,但是从融资的体量来看,威马并不缺少高调的资本。去年8月份,其创始人沈晖就对外宣布,公司已完成10亿美元的融资,而被冠以新创公司史上最大的A轮融资。

 据了解,与蔚来汽车的投资方主要来自资本市场不同,威马的资金或来自于地方政府或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资机构。

虽然2015年中期才进入新造车行业的威马是个不折不扣的“新人”,但是在资金、专业团队以及地方政府的加持下,威马造车有很大想象空间。

制造业公司首先要造车

威马汽车战略规划副总裁陆斌介绍威马的系列规划

不同于很多新造车企业采取代工模式,威马自建工厂的举动引人注目。“我们是一个制造型企业,第一步就是要强调品质。我们要做国民优质汽车,就要有能够做好产品的工厂。”陆斌表示。

去年11月23日,威马建立在温州瓯江口的系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奠基开工,目前这个占地1000亩的工厂,已完成所有地下工程,今年年底将正式封顶。据悉,该工厂涵盖智能制造、智慧物流、零部件柔性化配套、自动驾驶试验四大功能。

对比当前很多新造车企业采用轻资产的代工模式,“我们一直在强调自建工厂”陆斌说,威马所生产的汽车最终是以“量产的主流汽车”为目标,需要一个完整产业链进行支撑。

汽车制造行业需要巨额的投入,回报周期也比较长,对于工厂的资金和成本问题,陆斌表示资金不是问题,融资得到的钱完全能够覆盖工厂的建设成本,并且保证两款量产车的研发及上市。陆斌认为,自建工厂的成本会随着汽车的大量量产而降低,同时也能够避免与代工企业在产品销量上进行“对赌”的风险。

对于目前的威马来说,基于智慧工厂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体系,确保年产10万台车,并且拥有稳定和较高的质量,是一切的重中之重。

在产品体系的构建上,威马在去年发布了“128战略”,即威马将围绕1个核心架构(Teke架构),延伸出STD和PL两大整车平台,每个平台可产出4款车型,一共8款。据了解,温州工厂未来产能将会扩充至20万台,2018年起每年至少会推出一款主流智能电动车。

“作为一个车企,做产品需要有生命力,有自己的家族产品,并且能够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同时又要让成本降低,所以需要一个比较有优势的架构,然后才可以延展出越来越多的品牌。”陆斌说,威马还是希望先把车做好,造得出,卖得掉,就是他们的小目标。

特斯拉之下的空间在哪里?

 团队组建之初,创始人沈晖就定了一个原则,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由销售来负责。于是,从用户导向出发,威马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3月的四个月时间中,对96位新能源车主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续航里程不足、配置低下、做工粗糙、二手车保值差、无法及时充电等问题是新能源车主普遍存在的痛点。

 “我们首款产品是对标全球标杆企业品质管理。不仅要做到低风阻、高续航、超过国家最高行业标准,也要做到智能化,提供个性化定制,陪伴用户各个用车场景。”陆斌告诉智库君,首款车的定位将在主流国产电动车品牌与特斯拉之间。

针对当下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威马推出了C2M智能制造,即威马电商联网后台系统构成威马云服务系统,旨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智能化推荐,并保证从物料采集到送货整个流程的透明公开。

 但是,与丰满的理想对应的是来自现实的拷问。汽车作为重资产产业,拥有硬件领域最为复杂的供应链,精确的用户需求导向,与产品生产周期长、消耗成本高将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能否做到灵活多变,可以说是新造车企业是否真的“智能”的一个评判标准。

 “我们的优势在于造车,相比互联网造车企业,我们在供应链的管理上更具备优势,我们与供应商有更灵活的谈判方式,这会降低我们的造车成本。”关于成本是否会提高的问题,陆斌这样回答智库君。

 除此以外,“我们是以用户的需求来定义工厂,要比其他车企能够更灵活的满足消费者需求。我们的智能化是从供应链和生产链开始,包括电池包的大小、续航里程等,都拥有很多版本可以选择和定制。”陆斌说。

 相比豪华车虽能做到外观、内饰的个性化选配,但是提车周期过长,威马C2M的小目标就是为消费者定制一台国民级的量产智能汽车,交付周期将是特斯拉的1/3。

威马也做产业投资基金

 提到新能源车的智能出行,充电桩的建设问题自然无法绕过。对于威马汽车来说,他们的方案比较与众不同——在量产车下线之前,就先行布局出行服务领域。

“目前中国的充电桩还不完善,威马在充电的四个环节上必须形成闭环,即查得到、导航导得到、能够充电,充电之后能够支付。”陆斌说。

据悉,今年4月份大家将会看到首款推出的充电服务型产品。而在充电设备的布局上,威马将考虑与其他充电服务商合作,未来至少会有三种类型的充电服务。

 此外,据陆斌透露,威马正在布局智能出行的多个领域,从产品品牌到体验网络、汽车金融、技术分享、共享出行等,最终会形成一个全产业链闭环。与之相似的是,是同为新造车企业的蔚来,“我们不光是投资汽车,而是投整个产业链。”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曾表示。

在去年4月份蔚来汽车合作伙伴大会上,蔚来宣布与高瓴资本、红杉资本共同出资100亿人民币设立“蔚来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主要关注新能源、新材料、电动力系统、智能互联和自动驾驶等相关产业发展投资。

在智库君问及威马是否有类似的举动时,陆斌非常肯定地表示,“在这方面,威马与蔚来不谋而合。”目前,威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正在低调运作中,具体合作伙伴将会在以后透露。

2018年,包括威马、蔚来在内的几家企业都计划推出自己的量产车,在PPT造车的“套路”过去之后,新造车运动也会进入“硬实力”的比拼阶段,正如威马自己所说,不做估值做市值。

不可否认,新创汽车公司唯有依靠过硬的技术和产品,才能在未来站稳脚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