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明一
2月5日,蛇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山东召开了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这场高规格的“新春第一会”,聚焦“改革创新”,吹响了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新年集结号。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对山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提出了新要求。这是对山东的信任和重托,更是对山东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肩负着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的重要使命。而改革创新,正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关键落子”。

过去一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86万亿元,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过49%,关键软件产业规模跃居全国首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15亿千瓦,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改革创新,成绩显著。
在“新春第一会”上,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强调,要以观念更新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破和立、改革和开放、部署和落实等重大关系,以思想引领变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创新激发活力。
根据会议,今年,山东将抓好的10项重点改革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是山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深化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分类推进市场化运作,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稳妥推动兼并重组、减量提质,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化能源转型改革,加快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是山东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路径。
再如,国资国企改革是山东的优势所在。山东作为国资国企大省,必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则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活力、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而着眼于“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2024年,济青两地GDP之和仅占全省的30%左右,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相比,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稍许不足。
济青联动,是破解山东区域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两城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互补,具备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拥有港口优势、制造业基础和海洋经济特色;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科教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总部经济集聚。两城联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改革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山东“新春第一会”明确提出,要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企业最期盼的领域改起,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创新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中,山东提出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提升市场准入、审批服务、监管检查、政策兑现等水平,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这一举措将极大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在乡村振兴方面,改革创新已成为山东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锚定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山东率先制定新一轮乡村振兴规划,2024年,山东省市县建设乡村振兴片区1598个,覆盖村庄1.5万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8万亿元,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出口连续26年全国第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干”字当头。要以科学方法指导和推动改革创新行稳致远;方案制定要精准精细,进一步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精准设定目标,建立畅通的改革方案反馈机制;推进过程要稳妥有序,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强化协同配合,加强跟踪管控,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山东广大党员干部应具有“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的慧心巧思,又必须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做到难不住、压不垮”,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改革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山东在新的一年里也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
山东正以改革创新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相信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山东一定能够在改革创新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