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丰富的品饮感受
不同年份的老白茶,有着各自丰富的变化,如巫山神女,太过迷幻。原是能品到阳光味道的清新白茶,经过数年时光陈化,不负韶华染指,竟转化出如此不同的惊艳:馥郁的药香、枣香,荷叶的清香,流连的参香、陈香,在不同年份的老白茶中各自饰演着主角配角,从20年老白茶的跳脱活跃到50年老白茶的沉稳厚重,时间给老白茶留下的印记无比清晰。
|我有一壶茶,足以慰风尘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待到数十泡过后,茶香渐散之时,将此时的茶底浓浓地煮上一壶,嗅着满园的枣香,身有如“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乘此清风欲归去”的绝妙感受,人生有此乐趣,还何惧风尘袭扰。
|一边喝茶,一边养生
不可不提的还有老白茶的药用价值,在中医里素来用老白茶入药,而坊间更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事实上,经诸多茶友的亲身体验,我们可知年份越高的老白茶,在抗感冒、消炎退烧方面具有出色的辅助药用价值。
|时光雕刻、机缘造化之物
老白茶,一半是光阴雕刻的绝妙转化,一半是有心人苦心寻找的机缘造化,称得上是世间难得之物。很多年来,内地茶商根本没有储藏白茶的意识,因此20年以上的老白茶存量稀少,堪称收藏级别,而更老年份的大多只有从我国香港地区以及国外等地回流。2008年到2013年的5年时间里,老白茶因其与众不同的品饮感受、稀少存量而逐渐为众人所知,也戏剧般地从落灰几尺无人问津,摇身一变,成为动辄数十万元一斤的茶品,而即便如此,老白茶依然是有价无市。
|国内老白茶收藏家——吴锡端
吴锡端是茶界有名的学者,从与老白茶的惊艳邂逅到一生钟情,十余年的苦心探寻,让他成为老白茶有名的收藏家之一,从陈期6年的寿眉到陈期50年的老白茶,他是国内完整的老白茶全谱系收藏家,他收藏的50余年老白茶是目前所知的年份较久的老白茶。
|国内见所未见的年份系列老白茶分享站
这样的老白茶,爱茶人若不一品,实为憾事。因此茶语市集一直在寻找可以作为相对标准的、储存得当、年份完整的老白茶品饮参考样,为茶友的分享体验开辟一条正规、保质的渠道。此次我们从国内有名的老白茶收藏家吴锡端先生手中,获取到为数不多的一批50余年/40余年/30余年/20余年老白茶,采取小规格参考样的方式与茶友分享个中滋味。
|温馨提示
这一次的老白茶,每个年系的数量都十分有限,我们只有15g包装分享。如果您在品鉴与交流中需要的茶量大于15g,请提前拨打茶语编辑的电话18996038647,我们会与您详细解读相关问题,包括分享到的量,如何包装运送等。
|二十年老白茶
茶叶来源:收于香港,1996年产于福鼎。
干茶外形较完整,色泽棕黄,芽头较多,表面覆有淡金色芽毫。茶汤橙黄透亮,茶汤入口甜柔润滑,稠糯油润,似能揭出油皮的米汤,香气粉粉的,很盛,果脯香与粽香混合,其中还透着干参香。饮后口齿生津,如冰糖般甘甜 。内质一直稳定呈现,杯底香偏糯甜,九泡后转壶熬煮。
|三十年老白茶
茶叶来源:收于广州芳村,1987年福鼎白茶。
干茶外形完整,色泽棕黄与乌褐相间,略带淡金芽毫,棕红色的细长梗茎较多。茶汤杏黄,四泡后转为橘红透亮,茶香纯净,很复合,麦秆的甜香、糯香,其间还隐有木香,茶汤入口甘甜,较糯,绵柔不失清爽,回味中带干果的甜香,十一泡味渐平,转用壶熬煮。
|四十年老白茶
茶叶来源:收于广东,1973年一家供销社采购的政和寿眉。
干茶较碎,片状,呈棕绿色,粗短的茶梗较多。散落在袋子里的芽毫,已经尽数变成棕红色了。冲泡时,茶叶不断吸水,发出沙沙的声音。首泡茶汤,橙黄透亮。入口清甜,油润,伴有雨后泥土,清凉薄荷和干荷叶的混合香气。第二泡泥土味散去,荷香和糯米香从中透出。随着冲泡次数增加,茶汤中药香和木质的香气渐重,茶汤细腻油厚,甜度高。十四泡后茶汤转薄,转用壶熬煮。喝完后身体轻松畅快,眼前顿感清明,呼吸间口腔荷香流转,喉底甜润,齿间不断生津。
|五十年老白茶
茶叶来源:收于香港,1965年以前制作的小菜种寿眉。
干茶较完整,色泽棕褐,颜色均匀,有润泽感。首泡茶汤香气就很干净,完全没有什么杂味。汤橙黄透亮,纯净的干荷香贯穿其中,隐有干枣的甜香,汤甜顺。其后汤水逐渐转为葡萄酒般的红浓透亮。略感稠糯的茶汤,不厚重,汤感却极为通透顺滑。入口后,所有的滋味物质瞬间化去,又不急不缓地细细沁润口腔里每一个感观细胞。每一泡茶汤,内含物质都稳定徐缓地浸出,直至第十七水。一贯到底的粽香,朴实的滑糯汤感,喉底若有若无的甘甜。不妖艳,不强烈,甚至并不惊艳,却让喝茶的人逐渐平心静气。十七水后,改用大壶(1.2L)熬煮,煮了两次,茶汤厚度不增不减,偏香糯。
冲泡建议
建议每泡5g,120ml的盖碗或老紫砂壶,沸水冲泡,待茶味明显下降后转用大壶(玻璃或土陶)熬煮。
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