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星钧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践行“双碳”战略,致力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碳市场作为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制度创新,不仅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际减排承诺的关键政策工具,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统计,自全国碳市场上线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已发放超170笔碳资产质押融资,贷款总金额累计22亿元,其中碳排放权配额质押的贷款超135笔(约占80%)。13个省市发布了碳质押贷款的政策规范。
在今年的青岛“两会”上,青岛市人大代表、数金公共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商健光,尤为关注“碳普惠体系的建设”。
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青岛市积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发布了全国首个碳达峰碳中和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国家碳达峰试点(青岛)实施方案》,并大力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和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等国家试点任务的融合发展。
碳普惠建设方面,青岛市发展改革委、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了《青岛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对青岛市碳普惠管理制度的完善、市场化管理运营服务的开展、类型丰富的碳普惠方法学及减排项目的开发、低碳场景的推广、多元化激励措施(如商业激励、公益激励)的实施以及大型活动碳中和等减排量消纳机制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通过出台《青岛市低碳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版)》,对公众采用公共汽车、地铁、骑行、新能源车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所产生的减排量,形成了规范的核算流程及计算方法。
基于上述方案和方法学,青岛市上线了全国首个以数字人民币结算的碳普惠平台。经过近三年半的运营,该平台注册用户已突破640万,通过公众的绿色低碳出行直接减排二氧化碳20余万吨。
在他看来,尽管青岛市在“双碳”体系建设尤其是碳普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难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青岛尚未建立碳市场,碳排放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碳普惠体系建设,推动碳普惠抵消及创新突破。
对此,商健光建议完善青岛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碳普惠消纳,并给出了详尽的解释——
(一)发布《青岛市碳普惠管理办法》
建议由青岛市“双碳”行业主管部门发布《青岛市碳普惠管理办法》,与之前发布的《青岛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青岛市低碳出行碳普惠方法学》形成系统化的政策体系,规范和指导青岛市碳普惠工作。
(二)创新探索将碳资产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建议依托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创新探索将碳普惠纳入交易。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碳减排量的有效消纳。此举不仅能够打通碳普惠交易政策的堵点,推动碳普惠交易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化,还能激发公众广泛参与到碳普惠减排的积极性,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风尚。同时,青岛市应积极加强与国家碳交易市场的对接,争取早日将个人碳资产纳入全国碳市场体系。
(三)鼓励能耗企业与大型活动采购碳普惠碳减排量用于碳中和或ESG披露
建议根据发布的《青岛市碳普惠管理办法》,鼓励企业采购碳普惠碳减排量用于碳中和或履行ESG披露。同时,应加强对各类大型活动、会议的碳中和监管,要求主办方采购碳普惠碳减排量以抵消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推动青岛市绿色低碳活动的举办。此外,还应积极探索碳普惠碳减排量在碳排放权交易、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为碳普惠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鼓励行政机关单位加入碳普惠平台,营造全民低碳氛围
建议青岛市各行政机关单位以“组团”形式加入碳普惠平台,通过实施节能减排、绿色办公等措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碳普惠活动。同时,应加大对碳普惠平台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碳普惠体系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全民低碳的良好氛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