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蓬勃发展的服务业。2023 年,青岛地区生产总值(GDP)达 1.58 万亿元,第二产业占比约 40%,第三产业占比超 50%,在岗职工超 700 万人,劳动密集型和高危行业仍是经济主力。
虽然青岛在工伤保险上成果显著,2022 年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超 600 万人,但工伤保障体系仍有短板。工伤发生率较前年增长约 6%,而康复资源不足,全市仅有 30 余家工伤康复机构,难以满足需求;补充工伤保险参与率低,中小企业参保情况不佳;工伤职工重返岗位困难,治疗与就业脱节。
在此背景下,探索新型工伤保障制度意义重大,既能提升工伤职工保障水平,又能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
据青岛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炜衡(青岛)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管理合伙人魏慎礼介绍,青岛在工伤保障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康复服务供给不足,机构数量少且分布不均,经济落后区域资源匮乏;补充工伤保险覆盖面低,约 40% 的中小企业未参保,职工保障不全面;伤养服务衔接不完善,工伤治疗、康复、再就业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服务断层;企业与职工参与积极性不足,补充工伤保险税收优惠政策不突出。

为此,魏慎礼委员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补充工伤保险政策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参与补充工伤保险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例如,给予中小企业30%的税收返还,以鼓励企业参保。
二是制定差异化费率政策:根据不同企业的工伤发生率及行业特点,实施差异化的补充工伤保险费率,例如,对高风险行业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企业,适当调整保险费率,提供更多保障。
三是扩展覆盖范围: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逐步覆盖中小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特别是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兴职业群体,扩大补充工伤保险的覆盖面。
推动工伤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优化康复资源布局:在工伤发生率较高的区域(如胶州、即墨等工业园区)建设更多的工伤康复中心,增加康复机构数量。
二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工伤康复服务,设立公共私营合作(PPP)模式,提高服务供给能力。
三是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制定青岛市工伤康复服务标准,实现全市工伤康复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升康复服务质量。
建立伤养服务一体化机制
一是推动“医-康-养-就”联动: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伤后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从工伤治疗到职业康复、就业安置的全流程无缝对接。
二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市级工伤保险和康复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一站式服务,增加工伤职工服务覆盖率。
强化政策宣传与监督
一是提升公众认知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组织工伤保险政策和伤养服务的宣传活动,力争覆盖80%的企业和职工。
二是加强监管机制:加大对工伤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同时加大对不参与补充工伤保险的企业的惩戒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