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星钧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农业农村部综合评价,青岛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6位,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52.6万亩,年产果蔬198.9万吨以上,设施蔬菜产量已占到青岛蔬菜产量的四分之一,出于生产、储存、加工瓜果蔬菜、粮食等农产品的需要,产生了大量农业设施,如冷库、烘干塔等。
以冷库为例,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冷库总容量约500万吨,全国第3,总数量约3000个,其中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监管的冷库项目约有223家。莱西市现有大小冷库约400余个,主要分布在店埠镇、南墅镇、夏格庄等主要的蔬菜、瓜果种植区域。
在今年的青岛“两会”上,青岛市人大代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青岛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李广增,尤为关注“青岛设施农业发展”。
在他看来,这些冷库中,大部分的用地为农村集体土地,由于青岛市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特别是经营权)在确权、流转等层面的机制不规范、不统一,故上述冷库等设施农业在确权备案、流转登记、价值评估、抵押增信、再流转交易等层面不够公开、透明,导致农民及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在融资、流转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限制了冷库等设施农业的融资盘活。
经调查了解,目前青岛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权确权流程相对规范,在县、镇或者村委有相对规范的登记制度,早在2016年,平度市为规范农村产权交易成立了县市范围内的产权交易平台,规范了本地区的交易规章制度。但针对农村集体土地的经营权确权,基本采取合约方私下签订协议的模式进行,公开、透明度不足,私下协议的约束力也不够。
2023年,青岛市入选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由青岛市产权交易所成立了青岛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逐步构建起覆盖市、区、镇、村的四级运营体系。但因强制约束力不足、农民认识不足等因素,目前平台的挂牌量、交易量占比不高,且暂不具备集体土地抵押增信等业务办理的授权。
2024年,青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31.6亿,线上交易额9.8亿,占比仅31%。大部分银行未推出专门针对冷库等农业设施的抵押类贷款产品,想贷不敢贷的现状仍然明显。
为此,李广增建议建立统一、规范且有强制性的农村集体土地及地上农业设施相关确权、流转等机制,盘活冷库等设施农业资产,这对农民增收、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并给出了详尽的解释——
(一)建立健全备案机制
针对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及其地上冷库等农业设施,建立统一规范的确权登记、流转备案、抵押增信等备案机制,对相关登记信息进行公开、公示,并在公示的登记信息中明确备案主体所使用土地的性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全覆盖,确保经营主体对设施用地的土地性质明确,对设施用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归属清晰。此外,对积极参与确权登记的农民等群体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奖励,如减免相关登记费用、提供贷款支持以及将确权登记与农业补贴、项目扶持等政策措施挂钩等,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
(二)建立健全价值评估机制
由政府牵头建立集体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及其地上农业设施的价值评估机制,引入多家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作为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及其地上农业设施流转交易价值的评估机构,根据市场认可的评估规则确定资产价值。
(三)建立健全再流转交易机制
针对给金融机构进行增信或抵押的集体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及冷库等地上农业设施资产,建立由政府牵头的再流转交易机制,解决相关贷款坏账后的资产处置问题,在备案、评估机制健全的条件下,进一步盘活农村资产,促进农村集体土地及农业设施等交易量提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