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品秋
自2025年安徽“新春第一会”——安徽省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召开后,安徽各地也陆续召开“新春第一会”,纷纷完成新一年的工作部署,力争经济“开门红”。
回顾2024年31个省份的经济数据,安徽以全年50625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国11。前有沪湘“标兵”破浪前行,后有京冀“追兵”步步紧逼,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安徽将如何在产业赛道上持续发力,备受瞩目。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多地在新年规划中,都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突围”的重要抓手,并结合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能级提升、未来产业提前布局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安徽“栽树工程”的新内涵。

聚焦两“新” 因地制宜各展所长
2025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八,蛇年的首个工作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

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
针对产业布局,会议则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效能产业创新,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安徽各地市也在“新春第一会”上明确全年重点工作,在产业布局上是因地制宜、各展所长。
“三驾马车”——新起点,蚌埠以科技创新、“双招双引”、项目建设“三驾马车”驶入经济产业发展快速道。蚌埠新春第一会强调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构建体现蚌埠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紧抓项目招引,坚持创新驱动、招商带动“两动并进”,全力推动项目建设“量质齐升”。
民营经济——宣城则是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连续四年聚焦“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谋篇开局。坚持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优做强民营经济的最大增量。
“合六同城”——六安则强调要深度融入合肥产业体系,把打造合六协同创新产业基地紧抓在手,加强对合肥产业深度研究,找准六安作为空间,强化与合肥园区及重点企业合作,高标准规划建设东部新城,进一步提升嵌入合肥产业体系的精准度和契合度。
从整体的谋篇布局上看,各地无一不聚焦两个“新”字,即“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是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
锚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5年新春伊始,安徽各地市“一城一策”破解“老树焕新”的时代命题。
作为典型的皖北城市,宿州致力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目标明确。宿州在装备制造、建材和家居等五大传统产业领域,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计划打造10个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实现重点行业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同时,针对不同产业实行 “一业一策”,例如,推进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与新能源化转型,提升建材、家居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水平等,通过精准施策助力传统产业焕新。

而同在皖北,以能源为根基的淮南,则将持续推动煤电化气千亿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奋力打造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因钢而兴的马鞍山和以铜为名的铜陵,作为安徽产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在传统产业转型之路上也各自有着独特的探索。
马鞍山聚焦科技创新与数字赋能,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制造业,以数字赋能制造业带动一产、三产数字化转型,致力于构建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而产业基础雄厚的铜陵,则把创新作为开辟发展新赛道的关键,全力推动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在智能化转型进程中,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积极打造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尽管路径不同,但每个城市都紧紧抓住了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这两个关键,力求在传统产业中挖掘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地区经济发展筑牢根基。
聚链成势 抢占制高点
从 “芯屏汽合”“集终生智” 等新兴产业渐成规模,到 “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蓬勃兴起,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安徽的争先进位,不断向上的底气所在。
站在新的起点,安徽新兴产业发展已然聚链成势。
以汽车产业为例,全省构建起合肥、芜湖 “双核” 驱动,其他地区多点支撑的完整产业体系。
合肥依托江淮汽车、大众安徽、蔚来汽车等龙头企业,打造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芜湖则形成以奇瑞为“链主”的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集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00多家。

今年“新春第一会”,芜湖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走好“产业+科创”路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抓好“双招双引”一号工程,进一步放大芜湖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首位产业等方面优势。
而在未来产业布局上,安徽也开启了加速模式。
据安徽日报报道,芜湖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引育进程中,积极落实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大力支持奇瑞、海螺这类行业龙头企业,在研发布局行业大模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在低空经济产业的引育方面,芜湖则聚焦于通航整机、无人机及其部附件的制造、维修与运营环节,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完善低空经济产业链条,推动低空经济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此外,据了解,宿州也将谋划建设市高新区低空经济产业基地,加快构建未来产业体系,积极争创第二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蚌埠正全力建设智能传感器未来产业先导区,启动创建商业航天未来产业先导区……
从传统产业的“老树发新芽”,到战新产业“独木变森林“的集群崛起,再到未来产业的“小树变大树”,安徽各地“新春第一会”显示,安徽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以坚定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