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高尔夫大师赛落下了帷幕,37岁的西班牙球星塞尔吉奥·加西亚经过一洞的延长赛获得了他第一个四大赛的冠军。对于加西亚来说,今年的大师赛已经是他第74次尝试冲刺大满贯赛事冠军的头衔。
而此次大师赛的胜利,也终于可以一扫他自1999年转为职业选手以来,所遭到的对于他时常稍显急躁的性格是否能够取得大赛胜利的质疑。今年终于如愿以偿的加西亚,不得不说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励志哥”。
加西亚15洞的老鹰球,斯皮思最后一轮12洞诅咒般的下水,以及马特库查尔的16洞的一杆进洞,麦克罗伊再次冲刺大满贯都让这届大师赛充满了看点。
然而对我来说,泰格伍兹的缺席,还是让这届大师赛多少留下了些遗憾,毕竟今年距离他的第一个大师赛已过去了20年。伍兹于开赛前几天,在其个人网站宣告将不会参加今年的大师赛。这已经是他近四年来的第三次缺席。对于伍兹的缺席,在关于他的腰伤的讨论背后,很多人猜测对于伍兹真正的障碍,是他的心理。
老将米克尔森就直言:“对于他持续不佳的表现,他显然充满了压力。他像是在不断的责问自己,什么时候能从这场噩梦中醒来。”
21岁的传奇
1996-1997是伍兹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后成为职业球手的第一个赛季,也是在这个赛季,伍兹以12杆的绝对优势赢下了大师赛的冠军头衔,在21岁时成为了穿上绿夹克最年轻的球员。两个月后,他的世界排名跃升至了第一,成为了最快获得这一头衔的球手。
在伍兹之前被公认的历史最佳球员,“金熊”尼克劳斯在谈及伍兹的表现时说到:“他打球的方式让我对这项运动感觉到了陌生。”
伍兹对高尔夫竞技的重新定义
伍兹通过他近乎完美的挥杆以及健美的形体将高尔夫竞赛拉回到了一项体育竞技运动,而不再是一群顶着大肚腩叼着香烟雪茄的球手赢得奖杯的休闲运动。许多球手都因为他们稍稍不修边幅的体型被安上了许多绰号。尼古拉斯在职业生涯早期是曾被叫做“胖杰克”,另一位顶级球员比利卡斯柏则为冠上了“赘肉比利”的称号。
高球界的顽主John Daly和他的大肚腩
伍兹体现了高尔夫运动的美感以及对特定力量形体训练的要求。如今的高尔夫职业运动员,为了更加稳定、长距离的击球,会专门请健身体能教练并控制饮食,同时辅以大量的电脑、视频分析技术。
受伍兹影响的新一代的年轻球员大都有着健硕的身材。麦克罗伊更是公认的健身达人,健康阳光的身材与形象让他不仅成为了高尔夫杂志封面的常客,还不定期的出现在各种男士健康、健身杂志刊物的封面上。
麦克罗伊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在社交媒体上秀一下自己的健身房新“套路”
在伍兹现象级的表现下,即使是对高尔夫没有足够兴趣的人,也想看看这位20岁出头的小将究竟有何魔力。而不断上升的电视收视率也使得高尔夫赛事组织以及球员的回报越来越高。在伍兹加入职业巡回赛时,该组织下所有赛事的年度总奖金不到7千万美元。而在十年后,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2.8亿美元。
在伍兹之后,美国高尔夫的发展进一步平民化,几乎一度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尽管在金融危机之后许多球场迫于经营以及参与者的经济压力不得不关闭,但据今年年初的统计,美国仍有约有一万五千多个高尔夫球场。
伍兹的胜利 - 种族、政治与突围
伍兹从没有像许多黑人运动员一样直接的参与民权有关的社会运动,他更像是遵守着前辈迈克乔丹的个人管理经验 - 这位同样帮助了耐克在许多领域奠定了霸主地位的签约球星。
当乔丹被问到为何他不去为民主党候选人助威时,乔丹回答到:“共和党人一样要穿球鞋。”
但伍兹的胜利已经改写了美国,乃至世界的高尔夫与大众文化。大师赛的举办地奥古斯塔国家俱乐部,是每个高尔夫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但是,这个会员制的球场,也是全世界最难进入的“名人俱乐部”,想要在该球场挥上一杆需要重重推荐与审核,更不必说成为会员。
HBO出品的政治喜剧《政局边缘》(The Brink)中有这么一段情节,反派头子和美国特工谈判,提了4个条件:2亿美金现金、一颗卫星,一艘核潜艇,以及奥古斯塔球会的会员。这四个里面,反派头子认为成为奥古斯塔会员是最不可能被满足的要求。
虽然搞笑的成分居多,但也能看出想成为奥古斯塔会员在美国人心中有多难
政治企业界的精英,如比尔盖茨、巴菲特以及美国某些大银行、科技公司的CEO都是奥古斯塔的会员,但同时该球会也因为会员基本都为白人男性而饱受抨击。
1990年的纽约时报称奥古斯塔为“美国最后的种植园”- 意指美国南方的种植园、棉花地、与奴隶贸易,而奥古斯塔在当年才在社会的压力之下,接纳了第一名非裔会员,时任某电视集团主席的荣·汤森德。
而其第一名女性会员则是直到2012年,同样是经过了女权组织的游行抗议之后多少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被接纳的。
尽管1997年对整个世界来说已经与种族隔离划清了界限,但是在高尔夫的世界中,这个隐形的界限尚未被撼动,以至于竟有言论声称:“非裔缺乏特定的肌肉组织来驾驭高尔夫这样一项对于苛求精细技巧的运动。”而伍兹作为一个有着欧洲、非洲、亚洲血统的混血儿,突破了这最后的一道看不见的界限。
伍兹的影响不止如此。有许多人甚至承认,伍兹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白人习惯于信赖并让一个有着出色成就且看上去很可靠的黑人所指挥,而这一切都为奥巴马的竞选铺平了道路。
伍兹与奥巴马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也像是一对“同胞兄弟”:跨种族、国籍的混血儿 - 伍兹的父亲是一名有着高加索人及印第安血统的非裔越战上校,母亲则是一名有着四分之一华人及四分之一荷兰裔血统的泰国人,奥巴马则有一位肯尼亚国籍的非裔父亲以及美国白人母亲;他们俩同样拥有超人的才能并且在传统被白人掌控的领域登顶;更不必说奥巴马对于高尔夫的狂热-这个一有机会就跑到华盛顿附近军事基地球场挥上两杆的总统。
奥巴马和伍兹共同登上了高尔夫权威杂志高尔夫大师2010年1月的杂志封面
尽管伍兹自从其私生活丑闻之后再也没有找到当年掌控这项运动的那种魔力,他在21岁时就造就的传奇仍不断的激励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高尔夫运动,并投身职业或者一生所坚持的爱好。伍兹对全世界高尔夫文化的影响,是无法被否认或是抹去的。
Reference
-《The Passion of Tiger Woods: An Anthropologist Reports on Golf, Race, and Celebrity Scandal》(2011)by Orin Starn
- Tiger Woods Announces He Will Not Play in the Masters(2017), the New York Times
- Golf Course(Quaterly Updated) by Dun &Bradstreet, Inc, Feb.201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