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脸识别将迸发百亿级新蓝海市场,解决产业痛点问题将成行业标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脸识别将迸发百亿级新蓝海市场,解决产业痛点问题将成行业标配

在高级别安全场景使用时,应当将人脸与声纹、指纹、虹膜及其他生物认证信号相融合,多个方面同时发力,从而提高安全门槛,保障用户安全。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人机连接的入口迎来了增长的爆发期,也因此受到了各路资本的热捧和欢迎。人脸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一些行业的场景使用当中。比如公安领域的出入境边检刑侦、交通领域的机场、火车站等安检场景;此外,教育行业的考勤制度、宿舍出入管理、幼儿园接送等等也逐步接入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那么,具体来说,人脸识别已经有了哪些新的突破与应用?为企业提供了哪些更好的解决方案?

各路巨头追逐,人脸识别将迸发百亿级新蓝海市场

今年2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了“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其中中国的“刷脸支付”技术是该榜单创建16年以来,首个来自中国的技术突破。

BAT巨头们对人脸识别技术早就有所布局。2015年,阿里巴巴支付宝旗下的蚂蚁金服与Face++ Financial合作研发,让消费者在购物后的支付认证阶段可通过扫脸认证。

在近期的《最强大脑》节目中,百度展示出了近几年在人脸识别上的技术突破,来自百度大脑的“小度机器人”中击败识别能力超强的人类选手,人脸识别准确度已达99.7%。此外,百度官方表示目前公司在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上已经与“宝贝回家”平台合作,来帮助走失儿童回家与协助警方工作,进行“智能打拐”。

而腾讯则成立了优图团队研发人脸识别技术,为QQ空间、腾讯地图、腾讯游戏等多款产品提供图像技术支持。去年10月,腾讯优图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将广泛应用于EMS服务, “刷脸取快递”模式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近期,在酒店住宿业的“刷脸入住”功能引起了行业热议与关注;消费者可将身份证放入读取区,再刷脸认证身份信息,接着选择房型,再用移动支付完成费用支付后即可入住。

在永嘉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启用了人脸识别自证系统办理婚姻登记业务。永嘉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原先办证,登记员需要通过肉眼核验身份证照与本人、户口簿信息是否相符,并与结婚照进行对比,耗时较长,启用该设备后,只用刷一刷身份证就能进行对比核验,操作更加快捷、规范,办件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也落地到了高校的考勤管理系统中。2016年,西安邮电大学启用了“智慧教室考勤系统”。每个学生在上课时在门口进行刷脸认证:鉴别系统通过机器上的摄像头捕捉刷卡同学的画面,再与存档照片作对比,进行考勤记录。今年4月,浙江理工大学宣布将百度云人脸识别等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校方表示:相对于过去校园的IC卡识别、指纹识别等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将对物的识别上升为对人的识别,对于各大高校而言,也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管理创新。

“和指纹验证、虹膜识别、DNA验证等生物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技术更加易用。普通摄像头即可作为采集人脸信息的传感器,且用户不需要接触设备,使得这项技术更易于被接受,推广前景十分乐观。”曾开发出世界第一人脸识别算法的格灵深瞳首席技术官邓亚峰表示对人脸识别行业的发展十分看好。

由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前瞻和投资分析报告》预计,未来5年,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到2021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到51亿元左右。如果一个人一年要完成上千次的身份认证,比如购买火车票、飞机票,金融机构的开户、登录、支付、转账等等,再乘以中国人口基数,未来人脸识别有百亿乃至千亿级别的市场是完全有可能的。

对于其盈利模式,有业内专家表示:“从盈利模式上看,提供人脸识别技术的公司,主要是两种收费方式,一种是收取一次性技术或软件购买费,一种是按技术使用次数收费。”

人脸识别“碰撞”金融市场 ,解决产业痛点成为行业标配

可以说,人脸识别技术为金融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银行应用了“人脸识别”技术。在招商银行、上海银行等一些ATM机上,如果用户没有带卡可以从ATM机上刷脸认证取款。而中国银联也联手了Linkface打造了关于人脸识别的新产品,并在一些地方银行展开了试点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人脸识别技术为互联网金融、信贷行业解决了用户隐私与安全性问题。比如,一些用户会拿其他人的身份证伪造借款;而更恶劣的是,有黑客们会盗取用户资料,在市面上进行公开买卖,同时也给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不良风气。

不论是传统金融领域,还是互联网金融,“在线化”是两者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线身份核实”和“电子合同效力”是在线认证的两大难题。而人脸识别技术的推广会在根本上改变整个金融行业业态, 解决了线上放贷中最核心的风控部分,这也意味着,人脸识别正在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基础设施”。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未来几年人脸识别技术有望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标配,从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打开巨大的市场空间。

人脸识别安全性能仍饱受争议,多维度“复合识别”为大势所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脸识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行业的痛点问题,但人们对于人脸识别技术本身仍旧保持质疑。

在今年的315晚会上,人脸识别技术遭遇“重创” 。主持人在360人工智能研究院独家技术支持下,仅凭一张观众自拍照就上演了现实版“换脸术”,成功攻破人脸认证。《大西洋月刊》也在近日发表文章,称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身份验证方式仍然容易被黑客攻破,致使人脸识别又遭遇了一轮质疑的风波热潮。业内专家表示:相比漏洞可能造成的“盗刷”风险,人脸识别技术采集的大量的带有唯一性的生物特征数据被盗取,才是这种生物认证方式真正的“痛点”。

对此,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林元庆对百度公司的人脸识别闸机做了亲身实验以此作为回应。林元庆表示随着技术的提高,机器对真人的分辨度也会愈来愈高。集邦咨询LED研究中心研究协理储于超认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人脸辨识系统,采用的都是旧式2D人脸辨识技术,存在可能利用照片或影片就可顺利通关的疑虑,形成安控上可能的漏洞。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厂商投入3D的人脸辨识方案,将会有助于提升辨识的准确率与安全性,因此将会是未来的趋势。

因此,“复合识别”的建议呼之欲出,专家们认为将各大识别技术的有效结合才是当下最佳的解决方式。艾媒咨询董事长张毅认为,不论是指纹识别还是人脸识别,单独使用时都有破解方案,但将两者结合,就很难攻破。

360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分析专家邱学侃建议相关技术厂商,不仅要关注人脸比对的准确率,还应关注活体检测及人脸识别系统的使用场景,提高研发能力。在高级别安全场景使用时,应当将人脸与声纹、指纹、虹膜及其他生物认证信号相融合,多个方面同时发力,从而提高安全门槛,保障用户安全。

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在未来的突破与发展,林元庆提出设想:“比如以后我们到了机场,也许就能够大摇大摆地进去,由机器自动判定这个人是否与证件上的信息相符,而不是排队等待工作人员人工判断。”林元庆表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除了已经实现应用的乌镇,在我国其他一些景区也会陆续看到“刷脸闸机”。

文:李海丹 编辑:李靖

┏本文由凤凰文创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署名

┗与我们互动,请关注微信公号“凤凰文创洞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脸识别将迸发百亿级新蓝海市场,解决产业痛点问题将成行业标配

在高级别安全场景使用时,应当将人脸与声纹、指纹、虹膜及其他生物认证信号相融合,多个方面同时发力,从而提高安全门槛,保障用户安全。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人机连接的入口迎来了增长的爆发期,也因此受到了各路资本的热捧和欢迎。人脸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一些行业的场景使用当中。比如公安领域的出入境边检刑侦、交通领域的机场、火车站等安检场景;此外,教育行业的考勤制度、宿舍出入管理、幼儿园接送等等也逐步接入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那么,具体来说,人脸识别已经有了哪些新的突破与应用?为企业提供了哪些更好的解决方案?

各路巨头追逐,人脸识别将迸发百亿级新蓝海市场

今年2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了“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其中中国的“刷脸支付”技术是该榜单创建16年以来,首个来自中国的技术突破。

BAT巨头们对人脸识别技术早就有所布局。2015年,阿里巴巴支付宝旗下的蚂蚁金服与Face++ Financial合作研发,让消费者在购物后的支付认证阶段可通过扫脸认证。

在近期的《最强大脑》节目中,百度展示出了近几年在人脸识别上的技术突破,来自百度大脑的“小度机器人”中击败识别能力超强的人类选手,人脸识别准确度已达99.7%。此外,百度官方表示目前公司在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上已经与“宝贝回家”平台合作,来帮助走失儿童回家与协助警方工作,进行“智能打拐”。

而腾讯则成立了优图团队研发人脸识别技术,为QQ空间、腾讯地图、腾讯游戏等多款产品提供图像技术支持。去年10月,腾讯优图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将广泛应用于EMS服务, “刷脸取快递”模式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近期,在酒店住宿业的“刷脸入住”功能引起了行业热议与关注;消费者可将身份证放入读取区,再刷脸认证身份信息,接着选择房型,再用移动支付完成费用支付后即可入住。

在永嘉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启用了人脸识别自证系统办理婚姻登记业务。永嘉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原先办证,登记员需要通过肉眼核验身份证照与本人、户口簿信息是否相符,并与结婚照进行对比,耗时较长,启用该设备后,只用刷一刷身份证就能进行对比核验,操作更加快捷、规范,办件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也落地到了高校的考勤管理系统中。2016年,西安邮电大学启用了“智慧教室考勤系统”。每个学生在上课时在门口进行刷脸认证:鉴别系统通过机器上的摄像头捕捉刷卡同学的画面,再与存档照片作对比,进行考勤记录。今年4月,浙江理工大学宣布将百度云人脸识别等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校方表示:相对于过去校园的IC卡识别、指纹识别等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将对物的识别上升为对人的识别,对于各大高校而言,也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管理创新。

“和指纹验证、虹膜识别、DNA验证等生物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技术更加易用。普通摄像头即可作为采集人脸信息的传感器,且用户不需要接触设备,使得这项技术更易于被接受,推广前景十分乐观。”曾开发出世界第一人脸识别算法的格灵深瞳首席技术官邓亚峰表示对人脸识别行业的发展十分看好。

由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前瞻和投资分析报告》预计,未来5年,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到2021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到51亿元左右。如果一个人一年要完成上千次的身份认证,比如购买火车票、飞机票,金融机构的开户、登录、支付、转账等等,再乘以中国人口基数,未来人脸识别有百亿乃至千亿级别的市场是完全有可能的。

对于其盈利模式,有业内专家表示:“从盈利模式上看,提供人脸识别技术的公司,主要是两种收费方式,一种是收取一次性技术或软件购买费,一种是按技术使用次数收费。”

人脸识别“碰撞”金融市场 ,解决产业痛点成为行业标配

可以说,人脸识别技术为金融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银行应用了“人脸识别”技术。在招商银行、上海银行等一些ATM机上,如果用户没有带卡可以从ATM机上刷脸认证取款。而中国银联也联手了Linkface打造了关于人脸识别的新产品,并在一些地方银行展开了试点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人脸识别技术为互联网金融、信贷行业解决了用户隐私与安全性问题。比如,一些用户会拿其他人的身份证伪造借款;而更恶劣的是,有黑客们会盗取用户资料,在市面上进行公开买卖,同时也给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不良风气。

不论是传统金融领域,还是互联网金融,“在线化”是两者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线身份核实”和“电子合同效力”是在线认证的两大难题。而人脸识别技术的推广会在根本上改变整个金融行业业态, 解决了线上放贷中最核心的风控部分,这也意味着,人脸识别正在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基础设施”。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未来几年人脸识别技术有望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标配,从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打开巨大的市场空间。

人脸识别安全性能仍饱受争议,多维度“复合识别”为大势所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脸识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行业的痛点问题,但人们对于人脸识别技术本身仍旧保持质疑。

在今年的315晚会上,人脸识别技术遭遇“重创” 。主持人在360人工智能研究院独家技术支持下,仅凭一张观众自拍照就上演了现实版“换脸术”,成功攻破人脸认证。《大西洋月刊》也在近日发表文章,称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身份验证方式仍然容易被黑客攻破,致使人脸识别又遭遇了一轮质疑的风波热潮。业内专家表示:相比漏洞可能造成的“盗刷”风险,人脸识别技术采集的大量的带有唯一性的生物特征数据被盗取,才是这种生物认证方式真正的“痛点”。

对此,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林元庆对百度公司的人脸识别闸机做了亲身实验以此作为回应。林元庆表示随着技术的提高,机器对真人的分辨度也会愈来愈高。集邦咨询LED研究中心研究协理储于超认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人脸辨识系统,采用的都是旧式2D人脸辨识技术,存在可能利用照片或影片就可顺利通关的疑虑,形成安控上可能的漏洞。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厂商投入3D的人脸辨识方案,将会有助于提升辨识的准确率与安全性,因此将会是未来的趋势。

因此,“复合识别”的建议呼之欲出,专家们认为将各大识别技术的有效结合才是当下最佳的解决方式。艾媒咨询董事长张毅认为,不论是指纹识别还是人脸识别,单独使用时都有破解方案,但将两者结合,就很难攻破。

360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分析专家邱学侃建议相关技术厂商,不仅要关注人脸比对的准确率,还应关注活体检测及人脸识别系统的使用场景,提高研发能力。在高级别安全场景使用时,应当将人脸与声纹、指纹、虹膜及其他生物认证信号相融合,多个方面同时发力,从而提高安全门槛,保障用户安全。

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在未来的突破与发展,林元庆提出设想:“比如以后我们到了机场,也许就能够大摇大摆地进去,由机器自动判定这个人是否与证件上的信息相符,而不是排队等待工作人员人工判断。”林元庆表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除了已经实现应用的乌镇,在我国其他一些景区也会陆续看到“刷脸闸机”。

文:李海丹 编辑:李靖

┏本文由凤凰文创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署名

┗与我们互动,请关注微信公号“凤凰文创洞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