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传统影视行业人才2/3流向互联网,稀缺岗位不是导演和主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传统影视行业人才2/3流向互联网,稀缺岗位不是导演和主持?

“离职传统文娱公司的人,有60、70%都到了互联网平台,占大多数。”

文|莫铮

“现在的电影市场,导演可以是各行各业的,但是导演所用的剧组的主创一定是电影学院的。没有电影学院的人,这个导演做不出来。”

“离职传统文娱公司的人,有60、70%都到了互联网平台,占大多数。”从广告公司高管到爱奇艺市场副总裁,陈宏嘉自认是传统文娱行业向互联网流动的实例,且广告公司时期合作的不少卫视节目的总导演、制片人“统统都来到了互联网圈,感觉是全民的变化”。

“文娱行业是第二大人才流动行业”,职场社交APP“脉脉”的联合创始人王倩基于自身平台数据得出结论。“人才的大迁徙已经在发生了,不是今天,其实几年前已经开始了,文娱行业也是从去年开始就在强占人才的市场。”

青年导演刘畅是北京电影学院2007级导演系的学生,因执导去年大热网剧《最好的我们》才开始备受重视,在行业内崭露头角。“一位师兄毕业的比我早,有很多成熟的作品,但在没有更好机会的时候,一直在中央六套拍数字电影,现在也开始做网剧。”而据他介绍,不少04、05级相熟的师哥们都已经从体制内制片厂、传统导演工作室等转向了网剧、网大的怀抱。

传统学院派的培养体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北京电影学院视听学院院长宿志刚提到,他所在的视听学院就是在互联网产业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产物。学院将在传统的精英理念基础上“打破单一的学院式教学,接受市场的变化。”

“电影(票房)的复合增长率过去一直在30%上下,但去年突然平了;卫视的收视率下降,现在除了四大卫视能给出现金之外,其它家承付现金越来越差。卫视已经开始式微,电视台成为传统媒体。”博纳影业前副总裁丁一岚离职创办了禾美传媒,在博纳待了近10年的她对传统与互联网都抱有一份冷静,“互联网只是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可能再过几年就是一个新的概念替换了这个概念。它的属性跟电视台不一样、跟电影不一样、跟广播不一样。只不过要尊重这个属性,因为它现在是老大,是潮流。”

在近日由“娱论派”举办的“文娱行业人才大迁徙”论坛上,来自各路大咖们展开了一番论辩,畅谈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转型的趋势、困惑和未来。

1互联网重整人才要素 压缩时间成本,降低行业门槛

陈宏嘉发现,在文娱行业人才大迁徙之中,还伴随着大量体制内高管纷纷跳槽互联网、以及华谊、万达等传统影视公司纷纷“触网”。它们很难辨清孰因孰果,但正是这互为因果的三大趋势,恰好印证了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不折不扣的强大感召力。这其中,作为市场要素的人才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

在陈宏嘉看来,最大的改变是“给了更多年轻人机会”。“电影能排的上院线的一年就几十部,大部分都是在圈内比较久、经验名声比较大的导演作品。但去年,视频网站就承载了三万多集网剧,及一千多部以上的网大。以前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

刘畅对此深有感触。“如果说拍电视剧,其实中国电视剧从编剧、拍摄到发行,其实是一个相对闭合的圈子。我们老师那一辈,毕业机会好能分到电影制片厂的制片室,从场记开始,到副导演,再到执行导演再到导演,要有至少15年左右才能成为一名导演。电影厂体制瓦解之后,学生毕业了可以自己去江湖上找师傅,如果能找到一个的老师,他愿意带着你从场记做到导演,也需要10到15年时间。很多没有背景的人出门之后只能做端茶倒水特别底层的工作,和学校一比落差特别大。”

刘畅很羡慕正在上学的师弟师妹们,“我们那会拍个作业特别费劲,真的是没吃没喝的省钱拍作业。现在听说学校的毕业生,爱奇艺能给80万、100万让学生去拍;我记得那时候我是8万块钱,学校掏6万,自己掏2万。我觉得他们现在挺幸福的。”

“传统的成功人不愿意这么轻易的加入到互联网创作中来,机会就落到了年轻创作者头上。互联网时代把10到15年的过程压缩了很多,门槛相对更低。”丁一岚也对这个时代的规则倍感新奇,“这个世界很大,但很少有人真的去看(所有作品)。互联网时代就好在,一个人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完成自己的梦想。”

2“事随势走,人随事来” 以为只有薪酬高?还有自我革新的恐慌

在制片、导演等明星岗位之外,还存在着大量为文娱行业服务的工种与职能型部门。如果说前者为自己争取空间的诉求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后者又是为了什么?

薪酬当然是极其关键的要素之一。在分析了传统文娱行业VS互联网薪酬体系后,王倩看到,不管是1到3年的刚毕业的应届生,还是3到5年、5到10年、10年以上,互联网文娱行业整体薪资水平是高于传统的。但这当然不是跳槽的全部。

《最好的我们》导演:刘畅

“事随势走,人随事来,向互联网的人才流动趋势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看清了一个行业发展的趋势,我们看清了一个行业的未来和制高点,也就不难理解人才往哪里走。” 美兰德媒体咨询总经理崔燕振指出,互联网思维已成时代语言:

一是视频付费用户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技术红利、模式红利将迸发;二是VR、直播等新型技术为传统影视产业和传播模式带来大革命,PGC向UGC融合转轨时期全面到来;三是由“连接”激活的消费模式和传播模式正在带动共享经济的到来,传播社交化、营销社情化与消费共享化带领时代全面升级。

身处前沿的影视文娱生态,必将更加体会到深刻、剧烈且迅猛的融合态势。王倩认为,互联网对这个世界的改变如此迅猛,以致“文娱行业的人都非常恐慌,如果你不往这个时代的变化中走,其实就没完成自我革新。”在她看来,这个变化逼着人往互联网行业走,只要追求进步,就一定会到变化很快的、可以快速成长的地方,“这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动力。”

3互联网时代需要何种人才? 网感、数据VS运营、创意

说到视频互联网平台对人才的要求,陈宏嘉给出了一虚一实两个关键词——“网感”和“数据”,而前者又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上。“现在一部网剧动不动就几个亿点击,这群人到底是谁,网感与人群精准分众有很大的关系,知道他们看什么、想什么、用什么、做什么,才能跟他们产生更深的连接。”

由此看来,王倩提供的数据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文娱行业最缺的岗位竟然是“数据挖掘”,据王倩透露,这是脉脉上雇主需求非常大但又最难招的一个岗位。字幕、剪辑等“基础性制片工种”,虽与影视内容直接相关,却仅仅排在第二位。

而宿志刚则以一个学者独有的理解,试图解构这些虚虚实实的“网感”与“数据”。在不影响“学院精英化的大教学结构”下,实行相对“专业性教学”的“综合性教学”。相比导演系、编剧系、美术系,视听传媒学院设置系别将融“编剧、导演、美术、音乐为一体”。在他看来,互联网的要求是一个人能完成编、导、拍、剪、配音都所有工种,只有如此才能有更强的互联网生存能力。

数据来源:脉脉数据研究中心

在培养基础技术之外,崔燕振显然对头脑有更高的期许。在他看来,目前互联网行业还缺三种人。一是有运营能力的人,“一个事情从想清楚到做明白是很大的差距”;二是创意人才;三是跨界人才,“既懂得互联网的技术、传播、商业模式,又有影视文娱产业的专业积累的人,仍然会处在行业前沿。”

4互联网“突然的成功”只是偶然 不变的是专业化和工匠精神

“像博纳、万达等传统公司,薪水比较高的岗位其实还是和内容相关的,这也说明内容在传统的文娱行业里是吃香的。但在互联网行业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王倩显得有些忧心,“互联网文娱行业里薪水最高的还是技术和产品。”

数据来源:脉脉数据研究中心

然而,互联网一代观众对待内容要比传统电视剧观众挑剔的多。“所以你看似拿到这个机会更容易了,但对你作品的风险更大。因为一旦拍砸,招来的负面评价可能会比电视剧还多。”刘畅认为,网剧、网大的兴起对年轻的从业者来说是好事,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

“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爱奇艺的产量已经堪比一家广电集团,”陈宏嘉说道,近两年来爱奇艺着力为新人打造提升专业度和品质的方法,在奖励、分成等机制中着重质感好的内容。“传统影视产业留下的工匠精神没有过时,今天也许还应该被加强。”崔燕振认为,人才是流动的,但专业化和工匠精神是不变的,仍然值得推广和提倡。

在宿志刚心里,互联网创作“突然的成功”只是偶然。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碰上这种偶然,但这种偶然太少了。”在汹涌的互联网转型热中,宿志刚有着难得的冷思考,“现在的电影市场,导演可以是各行各业的,但是导演所用的剧组的主创一定是电影学院的。没有电影学院的人,这个导演做不出来。”

对于人,有些东西是不变的。“人才培养对我们来说就是扎扎实实的去学好。”

出品 | 锋芒影视舆情研究智库

主 编 | 果 乐 责 编 | 陆兮影

视 觉 | 陈 成 校 对 | 官 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传统影视行业人才2/3流向互联网,稀缺岗位不是导演和主持?

“离职传统文娱公司的人,有60、70%都到了互联网平台,占大多数。”

文|莫铮

“现在的电影市场,导演可以是各行各业的,但是导演所用的剧组的主创一定是电影学院的。没有电影学院的人,这个导演做不出来。”

“离职传统文娱公司的人,有60、70%都到了互联网平台,占大多数。”从广告公司高管到爱奇艺市场副总裁,陈宏嘉自认是传统文娱行业向互联网流动的实例,且广告公司时期合作的不少卫视节目的总导演、制片人“统统都来到了互联网圈,感觉是全民的变化”。

“文娱行业是第二大人才流动行业”,职场社交APP“脉脉”的联合创始人王倩基于自身平台数据得出结论。“人才的大迁徙已经在发生了,不是今天,其实几年前已经开始了,文娱行业也是从去年开始就在强占人才的市场。”

青年导演刘畅是北京电影学院2007级导演系的学生,因执导去年大热网剧《最好的我们》才开始备受重视,在行业内崭露头角。“一位师兄毕业的比我早,有很多成熟的作品,但在没有更好机会的时候,一直在中央六套拍数字电影,现在也开始做网剧。”而据他介绍,不少04、05级相熟的师哥们都已经从体制内制片厂、传统导演工作室等转向了网剧、网大的怀抱。

传统学院派的培养体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北京电影学院视听学院院长宿志刚提到,他所在的视听学院就是在互联网产业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产物。学院将在传统的精英理念基础上“打破单一的学院式教学,接受市场的变化。”

“电影(票房)的复合增长率过去一直在30%上下,但去年突然平了;卫视的收视率下降,现在除了四大卫视能给出现金之外,其它家承付现金越来越差。卫视已经开始式微,电视台成为传统媒体。”博纳影业前副总裁丁一岚离职创办了禾美传媒,在博纳待了近10年的她对传统与互联网都抱有一份冷静,“互联网只是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可能再过几年就是一个新的概念替换了这个概念。它的属性跟电视台不一样、跟电影不一样、跟广播不一样。只不过要尊重这个属性,因为它现在是老大,是潮流。”

在近日由“娱论派”举办的“文娱行业人才大迁徙”论坛上,来自各路大咖们展开了一番论辩,畅谈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转型的趋势、困惑和未来。

1互联网重整人才要素 压缩时间成本,降低行业门槛

陈宏嘉发现,在文娱行业人才大迁徙之中,还伴随着大量体制内高管纷纷跳槽互联网、以及华谊、万达等传统影视公司纷纷“触网”。它们很难辨清孰因孰果,但正是这互为因果的三大趋势,恰好印证了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不折不扣的强大感召力。这其中,作为市场要素的人才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

在陈宏嘉看来,最大的改变是“给了更多年轻人机会”。“电影能排的上院线的一年就几十部,大部分都是在圈内比较久、经验名声比较大的导演作品。但去年,视频网站就承载了三万多集网剧,及一千多部以上的网大。以前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

刘畅对此深有感触。“如果说拍电视剧,其实中国电视剧从编剧、拍摄到发行,其实是一个相对闭合的圈子。我们老师那一辈,毕业机会好能分到电影制片厂的制片室,从场记开始,到副导演,再到执行导演再到导演,要有至少15年左右才能成为一名导演。电影厂体制瓦解之后,学生毕业了可以自己去江湖上找师傅,如果能找到一个的老师,他愿意带着你从场记做到导演,也需要10到15年时间。很多没有背景的人出门之后只能做端茶倒水特别底层的工作,和学校一比落差特别大。”

刘畅很羡慕正在上学的师弟师妹们,“我们那会拍个作业特别费劲,真的是没吃没喝的省钱拍作业。现在听说学校的毕业生,爱奇艺能给80万、100万让学生去拍;我记得那时候我是8万块钱,学校掏6万,自己掏2万。我觉得他们现在挺幸福的。”

“传统的成功人不愿意这么轻易的加入到互联网创作中来,机会就落到了年轻创作者头上。互联网时代把10到15年的过程压缩了很多,门槛相对更低。”丁一岚也对这个时代的规则倍感新奇,“这个世界很大,但很少有人真的去看(所有作品)。互联网时代就好在,一个人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完成自己的梦想。”

2“事随势走,人随事来” 以为只有薪酬高?还有自我革新的恐慌

在制片、导演等明星岗位之外,还存在着大量为文娱行业服务的工种与职能型部门。如果说前者为自己争取空间的诉求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后者又是为了什么?

薪酬当然是极其关键的要素之一。在分析了传统文娱行业VS互联网薪酬体系后,王倩看到,不管是1到3年的刚毕业的应届生,还是3到5年、5到10年、10年以上,互联网文娱行业整体薪资水平是高于传统的。但这当然不是跳槽的全部。

《最好的我们》导演:刘畅

“事随势走,人随事来,向互联网的人才流动趋势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看清了一个行业发展的趋势,我们看清了一个行业的未来和制高点,也就不难理解人才往哪里走。” 美兰德媒体咨询总经理崔燕振指出,互联网思维已成时代语言:

一是视频付费用户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技术红利、模式红利将迸发;二是VR、直播等新型技术为传统影视产业和传播模式带来大革命,PGC向UGC融合转轨时期全面到来;三是由“连接”激活的消费模式和传播模式正在带动共享经济的到来,传播社交化、营销社情化与消费共享化带领时代全面升级。

身处前沿的影视文娱生态,必将更加体会到深刻、剧烈且迅猛的融合态势。王倩认为,互联网对这个世界的改变如此迅猛,以致“文娱行业的人都非常恐慌,如果你不往这个时代的变化中走,其实就没完成自我革新。”在她看来,这个变化逼着人往互联网行业走,只要追求进步,就一定会到变化很快的、可以快速成长的地方,“这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动力。”

3互联网时代需要何种人才? 网感、数据VS运营、创意

说到视频互联网平台对人才的要求,陈宏嘉给出了一虚一实两个关键词——“网感”和“数据”,而前者又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上。“现在一部网剧动不动就几个亿点击,这群人到底是谁,网感与人群精准分众有很大的关系,知道他们看什么、想什么、用什么、做什么,才能跟他们产生更深的连接。”

由此看来,王倩提供的数据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文娱行业最缺的岗位竟然是“数据挖掘”,据王倩透露,这是脉脉上雇主需求非常大但又最难招的一个岗位。字幕、剪辑等“基础性制片工种”,虽与影视内容直接相关,却仅仅排在第二位。

而宿志刚则以一个学者独有的理解,试图解构这些虚虚实实的“网感”与“数据”。在不影响“学院精英化的大教学结构”下,实行相对“专业性教学”的“综合性教学”。相比导演系、编剧系、美术系,视听传媒学院设置系别将融“编剧、导演、美术、音乐为一体”。在他看来,互联网的要求是一个人能完成编、导、拍、剪、配音都所有工种,只有如此才能有更强的互联网生存能力。

数据来源:脉脉数据研究中心

在培养基础技术之外,崔燕振显然对头脑有更高的期许。在他看来,目前互联网行业还缺三种人。一是有运营能力的人,“一个事情从想清楚到做明白是很大的差距”;二是创意人才;三是跨界人才,“既懂得互联网的技术、传播、商业模式,又有影视文娱产业的专业积累的人,仍然会处在行业前沿。”

4互联网“突然的成功”只是偶然 不变的是专业化和工匠精神

“像博纳、万达等传统公司,薪水比较高的岗位其实还是和内容相关的,这也说明内容在传统的文娱行业里是吃香的。但在互联网行业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王倩显得有些忧心,“互联网文娱行业里薪水最高的还是技术和产品。”

数据来源:脉脉数据研究中心

然而,互联网一代观众对待内容要比传统电视剧观众挑剔的多。“所以你看似拿到这个机会更容易了,但对你作品的风险更大。因为一旦拍砸,招来的负面评价可能会比电视剧还多。”刘畅认为,网剧、网大的兴起对年轻的从业者来说是好事,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

“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爱奇艺的产量已经堪比一家广电集团,”陈宏嘉说道,近两年来爱奇艺着力为新人打造提升专业度和品质的方法,在奖励、分成等机制中着重质感好的内容。“传统影视产业留下的工匠精神没有过时,今天也许还应该被加强。”崔燕振认为,人才是流动的,但专业化和工匠精神是不变的,仍然值得推广和提倡。

在宿志刚心里,互联网创作“突然的成功”只是偶然。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碰上这种偶然,但这种偶然太少了。”在汹涌的互联网转型热中,宿志刚有着难得的冷思考,“现在的电影市场,导演可以是各行各业的,但是导演所用的剧组的主创一定是电影学院的。没有电影学院的人,这个导演做不出来。”

对于人,有些东西是不变的。“人才培养对我们来说就是扎扎实实的去学好。”

出品 | 锋芒影视舆情研究智库

主 编 | 果 乐 责 编 | 陆兮影

视 觉 | 陈 成 校 对 | 官 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