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评|市委书记点题“消费提振”,看青岛如何双向破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评|市委书记点题“消费提振”,看青岛如何双向破题?

当一座城市既能温暖寻常百姓的烟火日常,又能站上全球产业链的价值高地,其发展之路便拥有了穿越周期的韧性。

文 | 张馨仪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面对媒体,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曾多次提及“消费提振”的核心地位,将其置于青岛产业布局、城市能级跃升和民生福祉提升的关键位置。

“消费结构升级”,并不是简单刺激需求就能奏效的。而青岛的选择,在于思考直面人口结构变迁、传统动能式微的背景下,如何让消费这一“慢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曾赞荣给出的答案是:以系统性思维打破“经济账”与“民生账”的界限,在银发经济、产消协同、数据治理等领域构建“双向破题”机制。这种既直面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压力,又激活制造业根基的创新实践,不仅重塑了城市经济生态,更在制度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范本。

图片来源:摄图网

老龄化困局中的破茧之路

当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逼近20%时,多数城市仍在“养老压力”与“经济活力”间艰难平衡。青岛却以一场“思维革命”打开新局面:将220万老年人口视作消费升级的“新主体”,而非单纯的社会保障“负担”。曾赞荣表示:“老年群体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与城市产业升级的方向高度契合。”

这一判断在青岛实践中已经得到了数次印证:市南区依托7500万人次的年游客流量,创新推出“银发专列”文旅专线,串联起八大关历史街区与海水康养基地,带动老年旅居消费规模两年增长47%;市北区引入日本介护食品、德国智能助行器等适老化产品首店,培育出20亿元规模的老年健康消费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将“银发经济”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李沧区改造老旧社区时同步嵌入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中心,既盘活闲置空间,又催生社区商业新生态。

这种“把痛点变支点”的转型智慧,让老龄化压力转化成了消费升级的新动能。

消协同的“青岛方程式”

如果说银发经济是需求侧的结构性突破,那么青岛的“以旧换新”战略则展现了供给侧改革的深层逻辑。与简单发放消费券不同,青岛将政策焦点对准产业链中枢环节:通过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倒逼制造业技术跃迁。

在青岛家电以旧换新专区,消费者每置换一台冰箱,海尔卡奥斯平台就能实时获取用户能效偏好数据,驱动研发端推出更节能的模块化产品;奇瑞青岛基地通过以旧换新订单分析,将智能驾驶配置下探至10万元级车型,带动年轻群体购车占比提升至35%。这种“市场信号—技术迭代—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使青岛制造业在消费复苏中完成智能化、绿色化蜕变。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青岛规上工业增加值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贡献率已达42%,较政策实施前提升11个百分点。

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在海尔生态园,一条智能化拆解线每年让300万台废旧家电“重生”:铜铝回收率超95%,再生塑料制成的新品外壳成本降低30%。这种“绿色消费—循环制造”的闭环,不仅降低了企业原材料依赖,更让市民在参与消费升级时同步践行低碳理念,形成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向奔赴。

系统思维下的民生耦合

青岛消费提振战略的独特性,在于其始终将经济目标与民生诉求置于同一坐标系。曾赞荣多次强调,政策需“精准对接民众需求”。

这种理念从“全市一个停车场”工程中可见一斑:通过整合机关单位、商场小区车位数据,青岛新增共享车位2.1万个,商圈周边找车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3分钟。表面看是交通治理的“小切口”,实则撬动了消费体验的“大变革”——台东步行街改造后,因停车便利带来的夜间消费流量增长60%。而在胶州湾北岸,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免税城项目,既创造了3000个就业岗位,又通过价格优势将中高端消费留在本地。

这种“民生改善—消费提振—就业扩大”的链式反应,让经济增长真正转化为可感知的获得感。

实际上,更深层的系统重构发生在制度层面。青岛在全国率先建立数据资产确权登记制度,划定政府、企业、个人的数据权益边界。当市南区数字产业园利用脱敏后的消费数据指导企业研发适老化产品时,既避免了隐私泄露风险,又让技术创新更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这种“制度创新—数据流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消费驱动型经济奠定了可持续的根基。

图片来源:摄图网

转型启示:在长周期中寻找确定性

青岛的实践给予中国城市三大启示:其一,消费提振需要“双向破题”,既激活“一老一小”等结构性新需求,又通过产业链升级创造新供给;其二,经济政策与民生工程绝非“两张皮”,智慧停车、社区改造等“小场景”往往能催化消费升级的“大生态”;其三,数字化转型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需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形成“需求洞察—精准供给”的完整闭环。

图片来源:摄图网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青岛正将消费战略与“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建设深度融合。随着上合示范区国际消费中心的落地,本土品牌借船出海的步伐加快:即墨童装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走进中亚家庭,青岛啤酒的“国潮”定制款成为上合国家外交宴会的“新宠”。这种“内需提质”与“外循环升级”的共振,或许正是曾赞荣所言“以消费重塑城市竞争力”的深层意涵——当一座城市既能温暖寻常百姓的烟火日常,又能站上全球产业链的价值高地,其发展之路便拥有了穿越周期的韧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评|市委书记点题“消费提振”,看青岛如何双向破题?

当一座城市既能温暖寻常百姓的烟火日常,又能站上全球产业链的价值高地,其发展之路便拥有了穿越周期的韧性。

文 | 张馨仪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面对媒体,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曾多次提及“消费提振”的核心地位,将其置于青岛产业布局、城市能级跃升和民生福祉提升的关键位置。

“消费结构升级”,并不是简单刺激需求就能奏效的。而青岛的选择,在于思考直面人口结构变迁、传统动能式微的背景下,如何让消费这一“慢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曾赞荣给出的答案是:以系统性思维打破“经济账”与“民生账”的界限,在银发经济、产消协同、数据治理等领域构建“双向破题”机制。这种既直面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压力,又激活制造业根基的创新实践,不仅重塑了城市经济生态,更在制度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范本。

图片来源:摄图网

老龄化困局中的破茧之路

当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逼近20%时,多数城市仍在“养老压力”与“经济活力”间艰难平衡。青岛却以一场“思维革命”打开新局面:将220万老年人口视作消费升级的“新主体”,而非单纯的社会保障“负担”。曾赞荣表示:“老年群体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与城市产业升级的方向高度契合。”

这一判断在青岛实践中已经得到了数次印证:市南区依托7500万人次的年游客流量,创新推出“银发专列”文旅专线,串联起八大关历史街区与海水康养基地,带动老年旅居消费规模两年增长47%;市北区引入日本介护食品、德国智能助行器等适老化产品首店,培育出20亿元规模的老年健康消费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将“银发经济”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李沧区改造老旧社区时同步嵌入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中心,既盘活闲置空间,又催生社区商业新生态。

这种“把痛点变支点”的转型智慧,让老龄化压力转化成了消费升级的新动能。

消协同的“青岛方程式”

如果说银发经济是需求侧的结构性突破,那么青岛的“以旧换新”战略则展现了供给侧改革的深层逻辑。与简单发放消费券不同,青岛将政策焦点对准产业链中枢环节:通过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倒逼制造业技术跃迁。

在青岛家电以旧换新专区,消费者每置换一台冰箱,海尔卡奥斯平台就能实时获取用户能效偏好数据,驱动研发端推出更节能的模块化产品;奇瑞青岛基地通过以旧换新订单分析,将智能驾驶配置下探至10万元级车型,带动年轻群体购车占比提升至35%。这种“市场信号—技术迭代—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使青岛制造业在消费复苏中完成智能化、绿色化蜕变。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青岛规上工业增加值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贡献率已达42%,较政策实施前提升11个百分点。

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在海尔生态园,一条智能化拆解线每年让300万台废旧家电“重生”:铜铝回收率超95%,再生塑料制成的新品外壳成本降低30%。这种“绿色消费—循环制造”的闭环,不仅降低了企业原材料依赖,更让市民在参与消费升级时同步践行低碳理念,形成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向奔赴。

系统思维下的民生耦合

青岛消费提振战略的独特性,在于其始终将经济目标与民生诉求置于同一坐标系。曾赞荣多次强调,政策需“精准对接民众需求”。

这种理念从“全市一个停车场”工程中可见一斑:通过整合机关单位、商场小区车位数据,青岛新增共享车位2.1万个,商圈周边找车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3分钟。表面看是交通治理的“小切口”,实则撬动了消费体验的“大变革”——台东步行街改造后,因停车便利带来的夜间消费流量增长60%。而在胶州湾北岸,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免税城项目,既创造了3000个就业岗位,又通过价格优势将中高端消费留在本地。

这种“民生改善—消费提振—就业扩大”的链式反应,让经济增长真正转化为可感知的获得感。

实际上,更深层的系统重构发生在制度层面。青岛在全国率先建立数据资产确权登记制度,划定政府、企业、个人的数据权益边界。当市南区数字产业园利用脱敏后的消费数据指导企业研发适老化产品时,既避免了隐私泄露风险,又让技术创新更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这种“制度创新—数据流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消费驱动型经济奠定了可持续的根基。

图片来源:摄图网

转型启示:在长周期中寻找确定性

青岛的实践给予中国城市三大启示:其一,消费提振需要“双向破题”,既激活“一老一小”等结构性新需求,又通过产业链升级创造新供给;其二,经济政策与民生工程绝非“两张皮”,智慧停车、社区改造等“小场景”往往能催化消费升级的“大生态”;其三,数字化转型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需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形成“需求洞察—精准供给”的完整闭环。

图片来源:摄图网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青岛正将消费战略与“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建设深度融合。随着上合示范区国际消费中心的落地,本土品牌借船出海的步伐加快:即墨童装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走进中亚家庭,青岛啤酒的“国潮”定制款成为上合国家外交宴会的“新宠”。这种“内需提质”与“外循环升级”的共振,或许正是曾赞荣所言“以消费重塑城市竞争力”的深层意涵——当一座城市既能温暖寻常百姓的烟火日常,又能站上全球产业链的价值高地,其发展之路便拥有了穿越周期的韧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