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晓说2017》与《奇葩说4》,“强个人IP”玩得更精彩还是更吃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晓说2017》与《奇葩说4》,“强个人IP”玩得更精彩还是更吃力?

高晓松和马东都是如今网生内容综艺中极具辨识度的人物,《奇葩说》和《晓说》也是在今天仍有影响力的互联网综艺代表。

作者:梁湘梓

马东和高晓松两个名字,因为《奇葩说》常被联系在一起。2017年,高晓松再次离开《奇葩说》转战优酷,重拾《晓说2017》。两档语言类节目,一档“奇葩”荟萃,一档只有一扇一椅一人,但却都能在网综市场收获幸福。原因是什么?可能一定程度上,它们和所属平台无关,而仅仅是因为两档节目背后的那个魂,那个“强个人IP”。

相信对于不少热衷于语言类节目的粉丝来说,《奇葩说》和《晓说》简直就像是大家的乡愁。看来,每一个胖子真的都是能量巨大的。虽然有人说,《奇葩说》不是还有蔡康永、马薇薇吗?但是要真的离了马东,也许它也会变了味吧。

2017年第二季度伊始,《奇葩说4》和《晓说2017》纷纷上线,一个是四年驻扎在爱奇艺的“第一超级网综”,一个则是五年后再度回归优酷的“准超级网综”。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高晓松成为两档节目的交集,谁让他这一次又出走《奇葩说》呢。而没有了高晓松的《奇葩说4》,与出来单干的《晓说2017》,拆分的两个人究竟是玩的更精彩还是更吃力?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当《奇葩说》走到第四季,关于它的争议颇多。这回,高晓松也真的“事毕拂衣去”。虽然在辩论时,时常会嫌弃他怎么总爱说历史,但当他真的离去,又有不少人怀念他如初恋。他的出走带给《奇葩说4》很大的挑战,但马东这次用罗振宇与张泉灵的组合来补位高晓松,怎么看都像是一个“胖子团”的局?

《奇葩说4》已经播出四期,从话题选择上让人看到了不少亮色:你会不会做单亲妈妈?外卖小哥惹毛你,该不该投诉他?奋斗的城市雾霾严重,要不要离开它?不给别人添麻烦,又是不是美德?可以说,这些话题的选择根植于中国社会,折射着现代人平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种种情境,很接地气。

更大的亮色是导师“下凡”参与讨论。虽然看不到高晓松与蔡康永的互怼,但是却在这过程中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张泉灵作为唯一的女导师,用她丰富的新闻工作者的经验,带来了不少理性分析的声音;罗振宇抛开商业的那一套,开始讲他自己的故事,讲他爸爸的故事;蔡康永不再是温柔的娓娓道来一些鸡汤,而是在温柔中一针见血,点明要义。

马东卸下主持人的铠甲,当他真的踏上这个“严肃的辩论节目”的舞台,当他坐在下面总结陈词的时候,观众突然之间发现马东也有着不逊于任何导师的丰富知识储备。在“雾霾”一期中,马东谈到伦敦治理雾霾时指出,这个和奋斗没有关系,因为它们发现了北海油田。

没有了高晓松的《奇葩说4》在导师人数上做了加法,但在很多变量之间其实更加回归到了节目的本质——“说”。并且,更加释放了马东的能量,强化了他的个人IP。

另一边,《晓说2017》也于五年后的4月7日再度归来。首期节目,高晓松就深扒了美国的颁奖季,从奥斯卡到格莱美,和五年前一样透露着一丝丝极简轻奢的气质。从掀起全美狂欢高潮的超级碗上爱国者惊天逆转猎鹰,到格莱美上阿黛尔大跌眼镜的表演失误;从亲身经历的被水果姐放了鸽子的天猫双十一晚会,到和比尔盖茨对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Bob Dylan。

《晓说2017》上线首期,高晓松就讲了大腕们的诸多不靠谱趣事,当然也并没有忘记聊聊他所崇敬的大师Sting, 60多岁的高龄依然可以完美地完成个人演唱会,全程热情饱满没有任何失误,让人在青春的经典回忆里热泪盈眶。

至于为什么没在首期节目开聊此前宣传的《金瓶梅》,“本来想第一期跟大家打个招呼,三个月没见,这三个月都发生了什么,然后咱们开始讲《金瓶梅》。结果三个月发生了很多事,发生了格莱美奖颁奖、发生了奥斯卡奖颁奖,由于话痨跟大家聊这三个月发生的事聊了两期节目,从第三期开始是我准备了很久的从《金瓶梅》开始讲明朝那些事。”于是乎,一个人一把扇子一张椅子,《晓说2017》就开播了,很随意。

而要说到变化,明显的感受是高晓松也有“老”的一天:节目开始,高晓松就说自己录制节目的当天上午刚去动了一个全麻的小手术,直至录制时还是手缠绷带,从而呼吁大家要加强身体锻炼。嗯,并不是为了减肥,而是为了健康。

不变的更多:优酷的平台,“世界依旧很大,大到可以晓说”的Slogan,还有那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带着点讽刺,又夹杂着情怀的叙事。

至于创新,如果说《奇葩说》的受众定位是“40岁以上的观众观看节目,请在90后的陪同之下”的话;那么《晓说》的定位则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知识分子阶层是这档节目的主要消费人群。节目旨在面向高端用户,这种分众策略值得肯定。

在这样的定位下,节目完成了品牌与商业价值的合谋。例如节目一开始就与汽车品牌进行合作,使得品牌和用户形成了匹配。

而在这些基础之上,笔者认为《晓说2017》的创新,应该重点体现在如何与网友“双向互动”。当然这并不是说“矮大紧”要用直播的方式进行“晓说”,而是说它可以用技术手段——虚拟技术、现实增强术等,满足受众的沉浸感,从而打造出一个属于《晓说2017》的场景,增强受众的参与感。

马克思说: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的变化。无论是电视综艺还是网生综艺,也许原地踏步就只有死路一条。《晓说2017》的创新,也该上路了。

两个胖子,泰山北斗

对于高晓松和马东,这两个胖子就像是脱口秀界的“泰山北斗”:一个是南乔峰——高晓松,辗转于各大战场;一个是北慕容——马东,一开始就想成就自己的宏图霸业,米未传媒就是这样来的。

说到高晓松《晓说》的“三生三世”,2012年3月,《晓说》首次在优酷上线。仅仅3个月的时间,总播放量就超过了3000万次,这对于2012年的网络综艺而言,意义非凡。甚至高晓松在接受采访时还惭愧道,“没想到费了我10年努力、花了投资人无数钱的四部电影没红,反而这个没花我什么精力的节目红了。”

2014年5月,也许是出于资本考虑,也许是对创作空间的考量,高晓松结束与优酷的合作,转战爱奇艺。这期间,高晓松还走马上任阿里音乐高管。6月,《晓松奇谈》上线爱奇艺,同样还是高晓松,同样还是畅谈一切,唯一变化的也就是平台而已。

“我的工作室未来十年内都可能扎根于爱奇艺。”这是高晓松曾经立下的豪言,但无奈他和爱奇艺的合作也并不顺畅。2016年一纸通知更是雪上加霜:“视频网站12月19日起,几乎所有网生内容都将一律实行备案等级制。”这意味着题材频频涉及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晓松奇谈》,并不安全。

而就在这前有政策、资本对内容的双重束缚;后有自己事业平台的“自顾不暇”之下,《晓松奇谈》也在2017年1月宣布正式收官。

至于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2017年,《晓说2017》再度回到最初的起点——优酷,这一次正值优酷打造“超级网综”时期,而现在的优酷也比2012年不知上升了多少个台阶,就这样,《晓说2017》还是回来了。

当然,高晓松的这次转战,却再次给一个人挖了个坑,那就是马东。

马东是谁?前央视主持人,从央视辞职后转战爱奇艺,成了首席内容官;后为实现自身的“理想”而又一次选择辞职成立新公司“米未传媒”。

马东的两次出走都可谓是超前的,放弃优越舒适的工作,去挑战一档前路未知的新公司的节目,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不可谓不奇葩。于是,《奇葩说》成了马东米未传媒的处女秀,第一季节目便获得2.6亿点击量,到了第二季更是达到了6.2亿,这使得《奇葩说》成为第一超级网综。除了马东花式广告之外,除了打造了马薇薇、肖骁这样的明星“奇葩”外,导师高晓松、蔡康永与马东的“马晓康”组合亦深入人心。

一时间,《奇葩说》十里桃花。但是第二季节目高晓松出走,金星的补位,并没有获得让人惊艳的效果,似乎印证着高晓松对于《奇葩说》的重要性。而到了2017年,高晓松的再次出走,甚至理由也与两年前一样的官方,不禁又给马东出了难题。

不过,从《奇葩说4》目前的表现看,高晓松的离开似乎对节目并没有造成此前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大的影响。无论是罗振宇还是张泉灵,尤其是马东的亲自上阵,都使得《奇葩说4》的观点更加多元化。

至于要说高晓松和马东的区别,或者是《晓说》与《奇葩说》的区别的话,可能《晓说》更像是高晓松披着历史人文外衣的《吐槽大会》,高晓松就是那个诉说者,用一种娱乐的方式揭秘历史隐情;而《奇葩说》更多的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唇枪舌战,观照现实。而马东,在这里,既是主持人,也是辩论者;既是底蕴丰厚的知识分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商人,是老板。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对于《奇葩说4》和《晓说2017》来说,其实并没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感,反而更多的是一种共同繁荣,这说明什么?这类节目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晓说2017》有着高晓松的烙印,而《奇葩说》自然也离不开马东这个魂。

其实不光是这两档节目,想想《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等等,不难发现这类节目的共性就是让网友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能够思考或者发声。这是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价值输出与互动,有着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的就是那个灵魂人物,也就是“强个人IP”。

至于播出平台,其实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够牵制或者影响节目的内容本身,只能说在传播方式等方面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很欣慰,到了2017年,《奇葩说4》和《晓说2017》能够如约而至,对于这类文化语言脱口秀节目来说,“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如果可以,一直做下去也未尝不可。毕竟,我们现在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在娱乐的氛围中提升自己,这是需求,而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高晓松和马东都是如今网生内容综艺中极具辨识度的人物,《奇葩说》和《晓说》也是在今天仍有影响力的互联网综艺代表。与其说它们之间有着竞争,不如说它们正携手让人领略到“说话”、“说好话”的魅力。至于背后的那些商业纷争,暂且抛到一边吧。

毕竟,内容先行很重要,不是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晓说2017》与《奇葩说4》,“强个人IP”玩得更精彩还是更吃力?

高晓松和马东都是如今网生内容综艺中极具辨识度的人物,《奇葩说》和《晓说》也是在今天仍有影响力的互联网综艺代表。

作者:梁湘梓

马东和高晓松两个名字,因为《奇葩说》常被联系在一起。2017年,高晓松再次离开《奇葩说》转战优酷,重拾《晓说2017》。两档语言类节目,一档“奇葩”荟萃,一档只有一扇一椅一人,但却都能在网综市场收获幸福。原因是什么?可能一定程度上,它们和所属平台无关,而仅仅是因为两档节目背后的那个魂,那个“强个人IP”。

相信对于不少热衷于语言类节目的粉丝来说,《奇葩说》和《晓说》简直就像是大家的乡愁。看来,每一个胖子真的都是能量巨大的。虽然有人说,《奇葩说》不是还有蔡康永、马薇薇吗?但是要真的离了马东,也许它也会变了味吧。

2017年第二季度伊始,《奇葩说4》和《晓说2017》纷纷上线,一个是四年驻扎在爱奇艺的“第一超级网综”,一个则是五年后再度回归优酷的“准超级网综”。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高晓松成为两档节目的交集,谁让他这一次又出走《奇葩说》呢。而没有了高晓松的《奇葩说4》,与出来单干的《晓说2017》,拆分的两个人究竟是玩的更精彩还是更吃力?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当《奇葩说》走到第四季,关于它的争议颇多。这回,高晓松也真的“事毕拂衣去”。虽然在辩论时,时常会嫌弃他怎么总爱说历史,但当他真的离去,又有不少人怀念他如初恋。他的出走带给《奇葩说4》很大的挑战,但马东这次用罗振宇与张泉灵的组合来补位高晓松,怎么看都像是一个“胖子团”的局?

《奇葩说4》已经播出四期,从话题选择上让人看到了不少亮色:你会不会做单亲妈妈?外卖小哥惹毛你,该不该投诉他?奋斗的城市雾霾严重,要不要离开它?不给别人添麻烦,又是不是美德?可以说,这些话题的选择根植于中国社会,折射着现代人平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种种情境,很接地气。

更大的亮色是导师“下凡”参与讨论。虽然看不到高晓松与蔡康永的互怼,但是却在这过程中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张泉灵作为唯一的女导师,用她丰富的新闻工作者的经验,带来了不少理性分析的声音;罗振宇抛开商业的那一套,开始讲他自己的故事,讲他爸爸的故事;蔡康永不再是温柔的娓娓道来一些鸡汤,而是在温柔中一针见血,点明要义。

马东卸下主持人的铠甲,当他真的踏上这个“严肃的辩论节目”的舞台,当他坐在下面总结陈词的时候,观众突然之间发现马东也有着不逊于任何导师的丰富知识储备。在“雾霾”一期中,马东谈到伦敦治理雾霾时指出,这个和奋斗没有关系,因为它们发现了北海油田。

没有了高晓松的《奇葩说4》在导师人数上做了加法,但在很多变量之间其实更加回归到了节目的本质——“说”。并且,更加释放了马东的能量,强化了他的个人IP。

另一边,《晓说2017》也于五年后的4月7日再度归来。首期节目,高晓松就深扒了美国的颁奖季,从奥斯卡到格莱美,和五年前一样透露着一丝丝极简轻奢的气质。从掀起全美狂欢高潮的超级碗上爱国者惊天逆转猎鹰,到格莱美上阿黛尔大跌眼镜的表演失误;从亲身经历的被水果姐放了鸽子的天猫双十一晚会,到和比尔盖茨对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Bob Dylan。

《晓说2017》上线首期,高晓松就讲了大腕们的诸多不靠谱趣事,当然也并没有忘记聊聊他所崇敬的大师Sting, 60多岁的高龄依然可以完美地完成个人演唱会,全程热情饱满没有任何失误,让人在青春的经典回忆里热泪盈眶。

至于为什么没在首期节目开聊此前宣传的《金瓶梅》,“本来想第一期跟大家打个招呼,三个月没见,这三个月都发生了什么,然后咱们开始讲《金瓶梅》。结果三个月发生了很多事,发生了格莱美奖颁奖、发生了奥斯卡奖颁奖,由于话痨跟大家聊这三个月发生的事聊了两期节目,从第三期开始是我准备了很久的从《金瓶梅》开始讲明朝那些事。”于是乎,一个人一把扇子一张椅子,《晓说2017》就开播了,很随意。

而要说到变化,明显的感受是高晓松也有“老”的一天:节目开始,高晓松就说自己录制节目的当天上午刚去动了一个全麻的小手术,直至录制时还是手缠绷带,从而呼吁大家要加强身体锻炼。嗯,并不是为了减肥,而是为了健康。

不变的更多:优酷的平台,“世界依旧很大,大到可以晓说”的Slogan,还有那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带着点讽刺,又夹杂着情怀的叙事。

至于创新,如果说《奇葩说》的受众定位是“40岁以上的观众观看节目,请在90后的陪同之下”的话;那么《晓说》的定位则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知识分子阶层是这档节目的主要消费人群。节目旨在面向高端用户,这种分众策略值得肯定。

在这样的定位下,节目完成了品牌与商业价值的合谋。例如节目一开始就与汽车品牌进行合作,使得品牌和用户形成了匹配。

而在这些基础之上,笔者认为《晓说2017》的创新,应该重点体现在如何与网友“双向互动”。当然这并不是说“矮大紧”要用直播的方式进行“晓说”,而是说它可以用技术手段——虚拟技术、现实增强术等,满足受众的沉浸感,从而打造出一个属于《晓说2017》的场景,增强受众的参与感。

马克思说: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的变化。无论是电视综艺还是网生综艺,也许原地踏步就只有死路一条。《晓说2017》的创新,也该上路了。

两个胖子,泰山北斗

对于高晓松和马东,这两个胖子就像是脱口秀界的“泰山北斗”:一个是南乔峰——高晓松,辗转于各大战场;一个是北慕容——马东,一开始就想成就自己的宏图霸业,米未传媒就是这样来的。

说到高晓松《晓说》的“三生三世”,2012年3月,《晓说》首次在优酷上线。仅仅3个月的时间,总播放量就超过了3000万次,这对于2012年的网络综艺而言,意义非凡。甚至高晓松在接受采访时还惭愧道,“没想到费了我10年努力、花了投资人无数钱的四部电影没红,反而这个没花我什么精力的节目红了。”

2014年5月,也许是出于资本考虑,也许是对创作空间的考量,高晓松结束与优酷的合作,转战爱奇艺。这期间,高晓松还走马上任阿里音乐高管。6月,《晓松奇谈》上线爱奇艺,同样还是高晓松,同样还是畅谈一切,唯一变化的也就是平台而已。

“我的工作室未来十年内都可能扎根于爱奇艺。”这是高晓松曾经立下的豪言,但无奈他和爱奇艺的合作也并不顺畅。2016年一纸通知更是雪上加霜:“视频网站12月19日起,几乎所有网生内容都将一律实行备案等级制。”这意味着题材频频涉及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晓松奇谈》,并不安全。

而就在这前有政策、资本对内容的双重束缚;后有自己事业平台的“自顾不暇”之下,《晓松奇谈》也在2017年1月宣布正式收官。

至于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2017年,《晓说2017》再度回到最初的起点——优酷,这一次正值优酷打造“超级网综”时期,而现在的优酷也比2012年不知上升了多少个台阶,就这样,《晓说2017》还是回来了。

当然,高晓松的这次转战,却再次给一个人挖了个坑,那就是马东。

马东是谁?前央视主持人,从央视辞职后转战爱奇艺,成了首席内容官;后为实现自身的“理想”而又一次选择辞职成立新公司“米未传媒”。

马东的两次出走都可谓是超前的,放弃优越舒适的工作,去挑战一档前路未知的新公司的节目,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不可谓不奇葩。于是,《奇葩说》成了马东米未传媒的处女秀,第一季节目便获得2.6亿点击量,到了第二季更是达到了6.2亿,这使得《奇葩说》成为第一超级网综。除了马东花式广告之外,除了打造了马薇薇、肖骁这样的明星“奇葩”外,导师高晓松、蔡康永与马东的“马晓康”组合亦深入人心。

一时间,《奇葩说》十里桃花。但是第二季节目高晓松出走,金星的补位,并没有获得让人惊艳的效果,似乎印证着高晓松对于《奇葩说》的重要性。而到了2017年,高晓松的再次出走,甚至理由也与两年前一样的官方,不禁又给马东出了难题。

不过,从《奇葩说4》目前的表现看,高晓松的离开似乎对节目并没有造成此前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大的影响。无论是罗振宇还是张泉灵,尤其是马东的亲自上阵,都使得《奇葩说4》的观点更加多元化。

至于要说高晓松和马东的区别,或者是《晓说》与《奇葩说》的区别的话,可能《晓说》更像是高晓松披着历史人文外衣的《吐槽大会》,高晓松就是那个诉说者,用一种娱乐的方式揭秘历史隐情;而《奇葩说》更多的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唇枪舌战,观照现实。而马东,在这里,既是主持人,也是辩论者;既是底蕴丰厚的知识分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商人,是老板。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对于《奇葩说4》和《晓说2017》来说,其实并没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感,反而更多的是一种共同繁荣,这说明什么?这类节目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晓说2017》有着高晓松的烙印,而《奇葩说》自然也离不开马东这个魂。

其实不光是这两档节目,想想《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等等,不难发现这类节目的共性就是让网友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能够思考或者发声。这是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价值输出与互动,有着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的就是那个灵魂人物,也就是“强个人IP”。

至于播出平台,其实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够牵制或者影响节目的内容本身,只能说在传播方式等方面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很欣慰,到了2017年,《奇葩说4》和《晓说2017》能够如约而至,对于这类文化语言脱口秀节目来说,“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如果可以,一直做下去也未尝不可。毕竟,我们现在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在娱乐的氛围中提升自己,这是需求,而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高晓松和马东都是如今网生内容综艺中极具辨识度的人物,《奇葩说》和《晓说》也是在今天仍有影响力的互联网综艺代表。与其说它们之间有着竞争,不如说它们正携手让人领略到“说话”、“说好话”的魅力。至于背后的那些商业纷争,暂且抛到一边吧。

毕竟,内容先行很重要,不是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