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二中一位老师拍了这样一组照片:中午学生们在食堂排队,为了打发等待的时间,他们的做法,是看书刷题。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为了避免排队,先在教室里自习一会儿,错开就餐高峰,再去食堂吃饭。
其实,出现这样场景的并非只有在这家学校,杭州二中只是国内无数学校的缩影。类似这样的学生在全国各地每年都在不停的复制、批量产生。
“我们”的学生时代
在二、三线城市长大的孩子大多都有这样的经历,美术、音乐、体育几乎永远都是写在课表上的两个汉字,从入学到毕业证拿到手,这些科目的老师从来都没有见过一面。这些课程的上课时间被语数外各科教师无条件征用也是见怪不怪。即使勉强保证了这些课程的正常授课,晚上和周末也会被家长塞到各大补习班开始加班加点,争取赶超各路优秀“学生”。
小编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年暑假被送到表姐家住,当然住在那里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表姐家离补习班比较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结果一个星期之后我“落荒而逃”,原因是因为忍受不了即使晚上消食散步还要随身带着单词卡片,或是随时会被家长即兴抽查背诵一篇每日必背的作文范文。可是这样的生活表姐却一直维持到高考结束。而像她一样过着那样生活的人在他们同一个小区其实并不少见。
“00后”的学生时代
今年过年回家,见到表哥家刚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小姑娘。刚刚过完年初五,她就已经被父母打包送到补习班,美其名曰:提高成绩,不能落于人后。
而这个刚刚满11岁的孩子,除了寒暑假,她每天的生活是这样过得:
周一到周五,除正常上课时间外,中午会被接到午托班吃饭,然后赶在下午上课前做一张测试卷或是午托班老师布置的练习题;下午放学后会被家长送到专门的语数外辅导班进行课业辅导;周末更是不用说,语数外补习是必须的,音乐美术特长班那也一样都不能少。
“移民孩子”的学生时代
小K是在一次聚会上认识的朋友。与一群早已升级做妈妈的女人们聚会,谈论的话题永远都离不开家长里短,而谈论最多的也就是孩子了。不论是变相的炫耀或抱怨,谈论的无非就是小孩考试考了多少分;这次成绩下滑了,要趁着晚上放学或是周末报个一对一辅导之类的。
而早已移民西班牙的小K在被问到关于自家的孩子时,却说自家的孩子移民后就再没有上过补习班,周末和长假期他们也都是带孩子外出,因为欧洲各国之间出行很方便,所以经常会带孩子去欧洲各国游玩。以前孩子因为课业繁重,小小年纪一直愁眉苦脸就像个小老头,现在眼界比以前开阔了,变得越来越活泼。
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了“成才”,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复制了这样一条越减越负的道路。
之前一项调查显示,由于长时间的伏案学习和受电子产品的影响,原本高发于中老年人的脊椎问题,越来越趋于年轻化,6成的中学生有颈椎病。甚至严重的已经出现了腰椎间盘突出和脊柱侧弯的症状。
让孩子背负如此重的负担,真的能像我们预期的那样让孩子成为“人上人”吗?
对比我们孩子痛苦的童年,欧美的孩子们是怎样过他们的课余时间的?
美国:同样要上“辅导班”
美国的日托班大多属于非盈利性公益事业,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看书、画画,也有的孩子会选择如何做饭和手工课,不像国内兴趣辅导班有那么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任务;也有的中学生会去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或打工,通过这些公益活动和打工培养孩子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和提高社会生存能力。
加拿大:假期计划交给孩子制定
暑假活动完全由孩子自己制定、自发参与,学校和家长把假期视作孩子们表现自己的最好时机。参加夏令营是加拿大中小学生暑期活动的首要选择。加拿大夏令营种类繁多,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青少年可以去划独木舟,探险,学习驾车,或者参加社区活动、旅游、打工等。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要完全都依靠书本;孩子的教育也不应该完全体现于分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样的真理。
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他所要展现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等都是要从小在与身边的人的交往合作中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没有炒成天价的学区房,没有补习班,没有暑假作业,没有像我们的孩子那样刻苦用功,似乎天天在玩乐中长大的外国孩子,却更多的解放了天性,逐渐发掘出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未来的社会交往中游刃有余,从而成就斐然。
对比那些在欧美国家中长大的孩子,再想想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真的还要孩子再继续复制这样一条成长之路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