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国雄
3月,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时间如约而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特别注重高质量、抓改革、惠民生、强信心,这既是一份“深化改革”的报告,也是一份“民生为大”的报告。
民生,显然是社会关注点,更是工作着力点。
城市管理工作,一直以来就是一项惠及群众、服务百姓、受益于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深入践行新时代“人民城市”理念,促进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与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一环。
今年初,成都出台了《成都市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5-2027年)》《成都市村庄清洁环境提质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以此为基础,成都围绕“净优亮美”四个字狠下功夫,全力改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在“净环境”方面,全面开展“环卫大扫除”行动,着力提升保洁水平,优化环卫设施配备,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强化建筑垃圾治理,同时加大对餐饮油烟和道路扬尘的整治力度,全力守护城市洁净环境。在“优秩序”方面,集中治理交通拥堵和道路病害问题,依法拆除违法建筑,规范车辆停放秩序和早夜市经营活动,营造良好的城市秩序环境。
在“亮空间”工作中,积极推进增灯补亮工程,推广应用节能光源,完善景观照明控制机制,提升市政设施色彩协调性,让城市空间更加明亮美观。在“美风貌”领域,扎实推进小微公共空间整治工作,优化建筑立面和户外广告设置,提升绿化品质,进一步美化城市整体风貌,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在改革中持续增进人民福祉,是党的初心使命,亦与人民城市建设“同气连枝”。人民城市理念将城市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紧密相连,深刻诠释城市建设的本质,让城市建设和科技创新归于人民、服务人民、惠及人民。
现在,110余辆智能视频巡查车正对城市进行“CT扫描”,AI大模型介入共享单车调度,成都的城市治理已悄然进入智能时代。全国首个城管领域AI应用场景导则的出台,不仅是技术应用的规范,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维——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智慧城管“王”字型架构的形成,标志着成都建立起“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完整智能闭环。
城市治理水平的跃升,正不断转化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深层动能。“进解优促”释放的13亿元市场空间,106条机会清单的精准投放,展现的是治理效能向经济活力的创造性转化。当城管部门从管理者转型为服务者,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审批、信用修复“一日办结”等创新,背后的实质是在营商环境优化中政企关系的重构。
除此之外,城市活力的另一源泉,藏在667个“美丽街角”、30个美丽街区的匠心营造中。这种用“小切口”改造实现城市治理融入美学的实践,让城市在有序中焕发活力,在规范中孕育创意,一批带有城市记忆的情感空间通过更新改造实现再生和转型,又扛起生机与希望、活力与动感。
站在新的起点,成都的治理创新仍在持续突破。在市民可感知的层面,行政执法“三书式”新模式的探索,将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有机结合;“城管网红”队伍的培育,让治理叙事更接民生地气;“众智成城”平台的上线,将城市治理转化为全民参与的开放式系统;“市民—城管”双向互动机制的构建,标志着城市共建共治共享体系的深化发展。这些创新看似细微,实则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跃升。
这些案例的背后,是人民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成功实践,是城市治理主体从政府“独角戏”到社会“大合唱”的深刻转变。在成都,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已转化为全民参与的“最美一公里”,共建共治共享,“净环境”“优秩序”“亮空间”“美风貌”的城市治理目标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可以说,“净优亮美”行动的底色,是改革创新,是为民服务,是人民同心。这4个字,凝练了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响应了市民对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的核心追求,从机制改革到治理升维,从绿色导向到智慧赋能,从以人为本到崭新叙事,在城市化进程步入下半场的今天,成都的“净优亮美”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城市活力源于治理效能的持续进化。
当精细治理成为城市基因、智慧赋能重构执行思维、绿色理念重塑价值导向,超大城市就能在治理的不断升维与精细化中实现发展能级的持续跃升,成为城市的内生活力之源。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座连续14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城市,未来也将用城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不断书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成都答案,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描绘民生福祉新画卷,持续释放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绘就成都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