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龙江农业记忆|从“产量”到“产值”:寻找现代农业源代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龙江农业记忆|从“产量”到“产值”:寻找现代农业源代码

从1980年代承包到户的“新手村”开荒,到现如今智慧农业的“满级大号”,黑龙江农业这波“四十五年逆袭攻略”必须上大分!

文|白杨

截至2024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600亿斤,占全国的11.3%。时光回溯到1980年,克山农场首次尝试用尿素奖励超产农户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经济手段”,实则是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萌芽。从1980年代承包到户的“新手村”开荒,到现如今智慧农业的“满级大号”,黑龙江农业这波“四十五年逆袭攻略”必须上大分!

用经济手段办农场:从“交公粮”到“算利润”

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的星火从安徽小岗村燃起,而远在东北的黑龙江也很快迎来属于自己的“破冰时刻”。1980年,克山农场一声“用经济手段办场”,把种田从行政指令中拽出来,将种田的逻辑从“交公粮”转向“算利润”。

克山农场有限公司第二管理区,大马力机车正在开展深松作业。图片来源:孟祥志/摄

东宁县紧随其后,农副产业链条像毛细血管一样铺开,木耳、蘑菇等山货开始贴上价格标签;富裕县则调整农牧比例,试图在粮仓里养出“肉蛋奶”的利润。

1985年,全国农村经济会议定调“乡镇企业”。黑龙江的农业经济第一次有了“非农基因”,农民意识到土地不仅能种粮,还能“种工厂”。种地之外,农民开始算账、开厂、搞金融。

1990年,黑龙江省农科院专家承包了明水县50万亩盐碱地,用“尿素+良种“组合拳让玉米亩产从180公斤跃升至350公斤。同期,庆安县农民发现,化肥投入1元能增收3.2元时,黑土地的“投入产出比”成为民间账本的关键词。

黑龙江日报1990年3月1日刊

从“高产”到“高效”:农业企业走向“规模化”“品牌化”

1995年,“振兴龙江经济”的口号下,农业被重新定义为“基础”,但内涵已变:夯实的不只是产量,更是产业链——不仅要产粮,更要生“钱”。

200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打造农业龙头企业”,资本开始向黑土地集结,农业第一次与“规模化”“品牌化”挂钩。北大荒集团、九三粮油等名字崭露头角。

变革在土地深处发生。2005年,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中,黑龙江6家农场入围。绿色农业从此不再是口号,而是贴上价签的商品。

黑龙江日报2005年3月1日刊

同年,千名农业专家走村入户,科技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变成了增产的稻种、节水的灌溉技术,成为了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多个合作社拧成一股绳,用大机械和喷灌设备画出万亩良田,却在账本上发现:卖原粮的利润,不如加工成米糠的零头。这个朴素的发现,悄然推动着”粮头食尾“的产业觉醒。

检修农机。图片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10年,“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启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精准农业”“智能粮库”等词汇。黑龙江的“野心”浮出水面——它的粮仓里不仅装着稻谷,更藏着食品加工厂的轰鸣声。

疫情大考:北大荒上演数字农业“春耕奇迹”

2015年,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黑龙江试点土地确权,百万亩耕地拿到“产权证”,农民的红本子成了可抵押、可流转的资产。土地流转率飙升,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雨后春笋般冒出。

2020年疫情突袭,北大荒上演了一场“春耕奇迹”:北大荒集团用数字化调度系统,将30万吨化肥精准投放到田间,春耕未误一日。这场战役证明:现代农业的竞争力,不仅是产量,更是“战时供应链”的韧性。

北大荒集团勤得利农场志愿服务掀起备春耕热潮。图片来源:黑龙江日报 刘江/摄

生物技术破解单产瓶颈,无人驾驶农机接管黑土地,AI监测系统让每一粒粮食“可追溯”。农业,正在从“汗水经济”跃迁为“数字经济”。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土龙山镇秸秆打包利用运输现场。图片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站在北纬47度的黑土地上,四十年变迁如同翻动一本厚重的年鉴:从克山农场的尿素奖励,到合作社的“八统一”管理;从按积温带种粮的土办法,到AI监测的智慧农田:从粮票时代的饥饿记忆,到区块链里的质量追溯。时间来到2025年,“三新战略”(新计划、新技术、新农机),表达了黑龙江的雄心壮志。

四十年前,黑龙江农业的关键词是“产量”;四十年后,它的命题变成“产值”。当无人农机在晨曦中划出第一道犁沟时,这片土地早已不是旧粮仓,而是一座“24小时不打烊的农业工厂”——这里生产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源代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龙江农业记忆|从“产量”到“产值”:寻找现代农业源代码

从1980年代承包到户的“新手村”开荒,到现如今智慧农业的“满级大号”,黑龙江农业这波“四十五年逆袭攻略”必须上大分!

文|白杨

截至2024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600亿斤,占全国的11.3%。时光回溯到1980年,克山农场首次尝试用尿素奖励超产农户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经济手段”,实则是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萌芽。从1980年代承包到户的“新手村”开荒,到现如今智慧农业的“满级大号”,黑龙江农业这波“四十五年逆袭攻略”必须上大分!

用经济手段办农场:从“交公粮”到“算利润”

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的星火从安徽小岗村燃起,而远在东北的黑龙江也很快迎来属于自己的“破冰时刻”。1980年,克山农场一声“用经济手段办场”,把种田从行政指令中拽出来,将种田的逻辑从“交公粮”转向“算利润”。

克山农场有限公司第二管理区,大马力机车正在开展深松作业。图片来源:孟祥志/摄

东宁县紧随其后,农副产业链条像毛细血管一样铺开,木耳、蘑菇等山货开始贴上价格标签;富裕县则调整农牧比例,试图在粮仓里养出“肉蛋奶”的利润。

1985年,全国农村经济会议定调“乡镇企业”。黑龙江的农业经济第一次有了“非农基因”,农民意识到土地不仅能种粮,还能“种工厂”。种地之外,农民开始算账、开厂、搞金融。

1990年,黑龙江省农科院专家承包了明水县50万亩盐碱地,用“尿素+良种“组合拳让玉米亩产从180公斤跃升至350公斤。同期,庆安县农民发现,化肥投入1元能增收3.2元时,黑土地的“投入产出比”成为民间账本的关键词。

黑龙江日报1990年3月1日刊

从“高产”到“高效”:农业企业走向“规模化”“品牌化”

1995年,“振兴龙江经济”的口号下,农业被重新定义为“基础”,但内涵已变:夯实的不只是产量,更是产业链——不仅要产粮,更要生“钱”。

200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打造农业龙头企业”,资本开始向黑土地集结,农业第一次与“规模化”“品牌化”挂钩。北大荒集团、九三粮油等名字崭露头角。

变革在土地深处发生。2005年,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中,黑龙江6家农场入围。绿色农业从此不再是口号,而是贴上价签的商品。

黑龙江日报2005年3月1日刊

同年,千名农业专家走村入户,科技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变成了增产的稻种、节水的灌溉技术,成为了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多个合作社拧成一股绳,用大机械和喷灌设备画出万亩良田,却在账本上发现:卖原粮的利润,不如加工成米糠的零头。这个朴素的发现,悄然推动着”粮头食尾“的产业觉醒。

检修农机。图片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10年,“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启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精准农业”“智能粮库”等词汇。黑龙江的“野心”浮出水面——它的粮仓里不仅装着稻谷,更藏着食品加工厂的轰鸣声。

疫情大考:北大荒上演数字农业“春耕奇迹”

2015年,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黑龙江试点土地确权,百万亩耕地拿到“产权证”,农民的红本子成了可抵押、可流转的资产。土地流转率飙升,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雨后春笋般冒出。

2020年疫情突袭,北大荒上演了一场“春耕奇迹”:北大荒集团用数字化调度系统,将30万吨化肥精准投放到田间,春耕未误一日。这场战役证明:现代农业的竞争力,不仅是产量,更是“战时供应链”的韧性。

北大荒集团勤得利农场志愿服务掀起备春耕热潮。图片来源:黑龙江日报 刘江/摄

生物技术破解单产瓶颈,无人驾驶农机接管黑土地,AI监测系统让每一粒粮食“可追溯”。农业,正在从“汗水经济”跃迁为“数字经济”。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土龙山镇秸秆打包利用运输现场。图片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站在北纬47度的黑土地上,四十年变迁如同翻动一本厚重的年鉴:从克山农场的尿素奖励,到合作社的“八统一”管理;从按积温带种粮的土办法,到AI监测的智慧农田:从粮票时代的饥饿记忆,到区块链里的质量追溯。时间来到2025年,“三新战略”(新计划、新技术、新农机),表达了黑龙江的雄心壮志。

四十年前,黑龙江农业的关键词是“产量”;四十年后,它的命题变成“产值”。当无人农机在晨曦中划出第一道犁沟时,这片土地早已不是旧粮仓,而是一座“24小时不打烊的农业工厂”——这里生产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源代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