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谋协同·共繁荣 | 淄博:于工业摇篮之上,筑起区域协同发展新高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谋协同·共繁荣 | 淄博:于工业摇篮之上,筑起区域协同发展新高地

如今,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淄博正以"双循环"战略为支点,在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下,重构区域发展坐标系。

文 | 徐雅琳

在胶济线中段这片被称作"中国工业摇篮"的沃土上,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

近日,山东省发布了《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为全省各地市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为山东省的重要工业城市,淄博在这场区域协同发展的浪潮中,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产业基础和不断创新的城市精神,正逐步成为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关键节点,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崛起篇章。

根据《方案》,淄博被赋予"鲁中经济走廊战略支点"的核心定位。这一战略定位的确立,源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北接天津滨海新区,南临长三角经济腹地,东西贯通胶东半岛与中原城市群,形成了"承北启南、联东联西"的战略枢纽地位。

数据显示,淄博到北京、上海的直线距离分别为400公里和550公里,高铁通勤时间均在2小时以内,这种时空优势使其成为两大经济圈要素流动的重要中转站,因此淄博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

如今,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淄博正以"双循环"战略为支点,在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下,重构区域发展坐标系。

打造鲁中产业增长极

淄博,作为全国重要的化工、建材、纺织基地,曾经传统产业占比高达70%。其在产业转型方面的探索经验,对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市而言,具有极高的标杆价值。

在《方案》中,淄博被委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任。

淄博紧紧抓住“五个优化”(优化技术工艺、产品体系、产业链条、产业布局、发展模式)这一关键抓手,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数据显示,淄博现有化工企业347家,然而规上新材料企业仅占12%。

面对京津冀雄厚的科研资源以及长三角完备的产业链配套优势,淄博创新性地采用“链主企业+研发平台+产业基金”模式,大力推动产业升级。

以淄博(北京)协同创新中心为例,自2024年启用以来,已成功吸引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等科研机构设立分中心,有力推动30余项科技成果在本地落地转化。其中,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陶瓷膜分离技术,已在淄博重点化工企业的废水处理环节得到应用,每年可减排COD(化学需氧量)超1200吨。

这种“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淄博”的模式,正是《方案》中“引导企业在京沪设立科创飞地”理念的生动实践。

无独有偶。淄博与中科院天津工生所共建的绿色化工技术研究院,已成功孵化出1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科技成果;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设立的先进陶瓷材料联合实验室,助力千年瓷都的陶瓷产业在氢燃料电池隔膜、半导体基板等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在汽车制造领域,淄博与京津冀、长三角构建起紧密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北汽(淄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其核心零部件源自北京现代供应链,智能驾驶系统则采用上海蔚来汽车的技术模块。这种“链式协作”模式成效显著,使得淄博汽车产业年产值成功突破500亿元,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在生物医药领域,淄博与上海张江药谷合作共建的“淄博生物医药创新园”已吸引112家创新型企业入驻。复旦大学医学院研发的“新型肿瘤免疫疗法”已在淄博顺利开展临床试验,预计2025年实现投产。同时,淄博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建立的“远程医疗协同创新中心”,已为全市12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诊疗服务,每年为患者节约异地就医成本超3亿元。

这种“京沪研发+淄博产业化”的模式,正逐渐成为淄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淄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7%,相较于三年前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淄博已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百强榜,在山东省内位居第三位。

重塑鲁中枢纽地位

置身淄博北站候车大厅,电子屏上密密麻麻地显示着密集的班次信息:每天有56列高铁经停,其中京沪高铁二线设计时速高达350公里。更为深远的变化发生在地下——正在建设的鲁中高铁环线将淄博与济南、青岛、潍坊紧密相连,打造出“1小时经济圈”。

与此同时,位于胶济铁路沿线的淄博综合保税区内,每天有5列中欧班列由此出发;淄博港与青岛港实现“一单制”通关,2024年通过水路运输的化工原料占比提升至42%,物流成本降低18%;淄博机场扩建工程正式启动,新增直飞长三角枢纽机场的航线,年旅客吞吐量目标突破1200万人次。

这个往昔因区位劣势而导致要素大量外流的老工业城市,如今正凭借立体化交通网络,重新构建要素流动格局,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积极投身国际合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要素流动的显著加速,带来了极为可观的虹吸效应转化。

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工业城市,淄博始终坚定不移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近年来,淄博通过踊跃参加国际展会、深入开展经贸洽谈、精心构建海外营销网络等多元方式,持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

目前,淄博已与众多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其中,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尤为紧密。通过引进外资、输出技术和产品等途径,淄博不断实现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共赢。

与此同时,淄博积极主动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全力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2024年,淄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增长21%,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到45%。在东南亚市场,淄博制造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智能家电产品备受青睐;在中东市场,淄博的化工产品和建筑材料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

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淄博精心打造了“国际人才港”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已有来自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127名高端人才在淄博开启创业之旅,成功带动76个国际化项目落地实施。此外,淄博与新加坡、迪拜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携手合作,建立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有力推动更多全球创新资源向淄博汇聚。

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与合作层次,淄博积极搭建各类开放平台。通过建设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开放园区,以及举办国际展会、经贸洽谈等活动,淄博持续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淄博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一次办好”改革等一系列举措。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强化监管服务等手段,淄博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与水平。同时,淄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等工作,为外资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与支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淄博正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拥抱区域协同发展,以更具创新的思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方案》,淄博将持续发挥“鲁中经济走廊战略支点”的核心效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朝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稳步迈进。

在这片被誉为“中国工业摇篮”的沃土之上,淄博正全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崛起篇章。展望未来,淄博不仅有望成为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重要枢纽城市,更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样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谋协同·共繁荣 | 淄博:于工业摇篮之上,筑起区域协同发展新高地

如今,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淄博正以"双循环"战略为支点,在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下,重构区域发展坐标系。

文 | 徐雅琳

在胶济线中段这片被称作"中国工业摇篮"的沃土上,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

近日,山东省发布了《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为全省各地市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为山东省的重要工业城市,淄博在这场区域协同发展的浪潮中,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产业基础和不断创新的城市精神,正逐步成为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关键节点,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崛起篇章。

根据《方案》,淄博被赋予"鲁中经济走廊战略支点"的核心定位。这一战略定位的确立,源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北接天津滨海新区,南临长三角经济腹地,东西贯通胶东半岛与中原城市群,形成了"承北启南、联东联西"的战略枢纽地位。

数据显示,淄博到北京、上海的直线距离分别为400公里和550公里,高铁通勤时间均在2小时以内,这种时空优势使其成为两大经济圈要素流动的重要中转站,因此淄博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

如今,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淄博正以"双循环"战略为支点,在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下,重构区域发展坐标系。

打造鲁中产业增长极

淄博,作为全国重要的化工、建材、纺织基地,曾经传统产业占比高达70%。其在产业转型方面的探索经验,对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市而言,具有极高的标杆价值。

在《方案》中,淄博被委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任。

淄博紧紧抓住“五个优化”(优化技术工艺、产品体系、产业链条、产业布局、发展模式)这一关键抓手,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数据显示,淄博现有化工企业347家,然而规上新材料企业仅占12%。

面对京津冀雄厚的科研资源以及长三角完备的产业链配套优势,淄博创新性地采用“链主企业+研发平台+产业基金”模式,大力推动产业升级。

以淄博(北京)协同创新中心为例,自2024年启用以来,已成功吸引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等科研机构设立分中心,有力推动30余项科技成果在本地落地转化。其中,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陶瓷膜分离技术,已在淄博重点化工企业的废水处理环节得到应用,每年可减排COD(化学需氧量)超1200吨。

这种“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淄博”的模式,正是《方案》中“引导企业在京沪设立科创飞地”理念的生动实践。

无独有偶。淄博与中科院天津工生所共建的绿色化工技术研究院,已成功孵化出1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科技成果;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设立的先进陶瓷材料联合实验室,助力千年瓷都的陶瓷产业在氢燃料电池隔膜、半导体基板等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在汽车制造领域,淄博与京津冀、长三角构建起紧密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北汽(淄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其核心零部件源自北京现代供应链,智能驾驶系统则采用上海蔚来汽车的技术模块。这种“链式协作”模式成效显著,使得淄博汽车产业年产值成功突破500亿元,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在生物医药领域,淄博与上海张江药谷合作共建的“淄博生物医药创新园”已吸引112家创新型企业入驻。复旦大学医学院研发的“新型肿瘤免疫疗法”已在淄博顺利开展临床试验,预计2025年实现投产。同时,淄博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建立的“远程医疗协同创新中心”,已为全市12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诊疗服务,每年为患者节约异地就医成本超3亿元。

这种“京沪研发+淄博产业化”的模式,正逐渐成为淄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淄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7%,相较于三年前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淄博已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百强榜,在山东省内位居第三位。

重塑鲁中枢纽地位

置身淄博北站候车大厅,电子屏上密密麻麻地显示着密集的班次信息:每天有56列高铁经停,其中京沪高铁二线设计时速高达350公里。更为深远的变化发生在地下——正在建设的鲁中高铁环线将淄博与济南、青岛、潍坊紧密相连,打造出“1小时经济圈”。

与此同时,位于胶济铁路沿线的淄博综合保税区内,每天有5列中欧班列由此出发;淄博港与青岛港实现“一单制”通关,2024年通过水路运输的化工原料占比提升至42%,物流成本降低18%;淄博机场扩建工程正式启动,新增直飞长三角枢纽机场的航线,年旅客吞吐量目标突破1200万人次。

这个往昔因区位劣势而导致要素大量外流的老工业城市,如今正凭借立体化交通网络,重新构建要素流动格局,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积极投身国际合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要素流动的显著加速,带来了极为可观的虹吸效应转化。

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工业城市,淄博始终坚定不移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近年来,淄博通过踊跃参加国际展会、深入开展经贸洽谈、精心构建海外营销网络等多元方式,持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

目前,淄博已与众多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其中,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尤为紧密。通过引进外资、输出技术和产品等途径,淄博不断实现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共赢。

与此同时,淄博积极主动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全力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2024年,淄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增长21%,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到45%。在东南亚市场,淄博制造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智能家电产品备受青睐;在中东市场,淄博的化工产品和建筑材料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

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淄博精心打造了“国际人才港”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已有来自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127名高端人才在淄博开启创业之旅,成功带动76个国际化项目落地实施。此外,淄博与新加坡、迪拜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携手合作,建立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有力推动更多全球创新资源向淄博汇聚。

为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与合作层次,淄博积极搭建各类开放平台。通过建设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开放园区,以及举办国际展会、经贸洽谈等活动,淄博持续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淄博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一次办好”改革等一系列举措。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强化监管服务等手段,淄博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与水平。同时,淄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等工作,为外资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与支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淄博正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拥抱区域协同发展,以更具创新的思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方案》,淄博将持续发挥“鲁中经济走廊战略支点”的核心效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朝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稳步迈进。

在这片被誉为“中国工业摇篮”的沃土之上,淄博正全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崛起篇章。展望未来,淄博不仅有望成为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的重要枢纽城市,更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样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