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宝乐
当京沪高铁以350公里时速掠过齐鲁大地,九曲黄河正裹挟着新时代的发展命题奔涌东去。
这条贯穿南北的黄金动脉,不仅见证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更将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如百川归海般汇入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
近日,山东重磅发布《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旨在北上与京津冀紧密对接,南下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
在这盘区域协同发展的宏大棋局中,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综合实力,无疑成为深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的关键落子。

扛起强省会担当,落子国家战略棋盘
在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山东要深度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京津冀、长三角是我国主要城市群,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实力雄厚,在我国经济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数据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已超33万亿元,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而山东半岛城市群GDP也已逼近10万亿元大关。
这三大区域的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擎动中国经济新格局。
在此背景下,山东此次行动方案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
山东要更深一步融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国家战略区域,省会济南必须站排头、担大任。

梳理山东此次发布的《行动方案》,在最核心的六个方面共二十一项重点任务中,济南在五个方面承担了七项具体任务,成为山东16市中被“点名”次数最多的城市。
具体来看,在协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将高标准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国科研究院,推进空天信息大学建设,加快推进合肥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济青科创智造廊带、齐鲁科创走廊,加强济青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与北京、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协同联动。
在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将支持济南、青岛、烟台等市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探索与长三角地区联合发布未来产品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支持金融机构来鲁设立分支机构,推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发展合作。
在协同提升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方面,将新增、加密至世界级机场群、省会及重点城市优势骨干航线,拓展济南、青岛机场国际航空运输网络;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支持济南、青岛、烟台等市借鉴上海城市大脑建设经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化拓展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功能。
此外,济南还将在协同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协同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协同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份行动方案的重点任务中,济南可谓“高频出镜”。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升级,从交通枢纽到对外开放,再到绿色发展,每项任务都直指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领域,展现出“全域参与、全链协同”的战略纵深。

区位与战略机遇叠加,济南的优势
这种战略倾斜并非偶然。
对于济南而言,北融京津冀、南接长三角,本身就极具优势与潜力。
从中国地图俯瞰,济南恰似一枚“钻石枢纽”:北接京津冀政治经济心脏,南连长三角产业创新高地,西引黄河流域生态长廊,东联胶东半岛开放前沿。
这种“十字交叉”的区位优势,使济南成为南北资源要素流通的天然“黄金节点”。数据显示,济南至北京、上海的高铁日均班次分别达116趟和68趟,最快1小时22分通达首都,2小时58分直抵沪上,形成“早餐在泉城、午餐在长安街、晚餐在外滩”的时空格局。
除了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济南还手握多重国家级战略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赋予其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自由贸易试验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形成制度创新“试验田”,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则为产业升级提供战略空间。
多重战略叠加,使济南在承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长三角产业转移中形成独特优势,其政策红利释放强度、战略空间拓展维度均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济南的创新实力更是与日俱增,已汇聚超281万的人才资源,中国科学院13家院所先后落地。此外,济南还拥有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3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这些科研平台的建立,为济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动力。
在全球科研城市的排名中,济南展现出不俗的实力。在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2023全球科研城市100强中,济南位居第32位,充分证明了其在全球科研领域的重要地位。
而从产业图谱看,济南已形成“四梁八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等四大主导产业规模突破1.6万亿元,集成电路、空天信息等六大产业共同体不断壮大,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能级显著提升。
作为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酚醛树脂产业集群、全国最大的重型汽车制造基地,济南在生物医药、特高压装备、激光产业等领域的龙头地位持续巩固。2023年,济南新能源汽车产量跻身全国前十,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硬核支撑。
如今,站在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上,济南凭借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展现出十足的底气与坚定的信心,正以昂扬奋进的姿态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征程。

以“枢纽思维”,引领南北共振
事实上,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的协同互动,济南早已开始行动。
在“十三五”期间,济南便前瞻出台《精准对接央企打造北方总部基地行动方案》,通过组建京津冀鲁协同发展企业联盟,引进中国中化、中国电建等一大批央企区域总部及分支机构落户济南,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磁吸效应。
各区县也以差异化定位形成协同发展的雁阵格局,例如槐荫区依托京沪高铁济南西站枢纽优势,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打造“京沪系”楼宇,吸引着一大批企业入驻,包含多家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
商河县以“济南对接京津冀桥头堡”战略定位,一方面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承接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形成“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商河”的协同创新模式;另一方面创新链式招商改革,建立“拿地即开工”审批绿色通道,成为京津冀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在为京津冀、长三角优质资源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济南也主动走出去,积极举办专题招商推介会、产业对接会、项目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邀请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来济投资。
去年8月,生物医药领域“龙头”企业恒瑞医药时隔七年再次与济南签署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加码投资,堪称企业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典范。
在此之前,济南市委书记刘强与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亲自挂帅,率领招商团队奔赴上海,首站便来到恒瑞医药,双方敞开心扉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为开启新一轮合作埋下了良好铺垫。
数据显示,2024年,济南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开展招商考察活动15次,足迹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推动中科曙光、恒瑞医药、汇川科技、广日电梯、阿尔斯通等多个项目取得实质突破。

2025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将策划举办一批城市招商特色推介活动,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招强引优。
甫一开年,济南就加快了“北上”和“南下”的步伐——2月11日,济南市委书记刘强率队赴北京市走访考察京东集团总部;2月27日至3月1日,济南市土地储备中心联合济南市投资促进局、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市级平台公司,赴江苏、浙江、上海三地进行产业对接考察……
与此同时,济南各区县纷纷奔赴长三角展开上门招商活动,抢跑“春天里”的市场机遇——3月17日至20日,长清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士强率领考察团,前往苏州和上海;3月20日至21日,历城区委书记张军带领考察团前往宁波;3月21日至22日,槐荫区委书记孙常建率党政代表团,奔赴上海、无锡……
从市领导到区县负责人,济南上下齐心,积极高频次走出去,一趟又一趟“顶格”拜会企业,精心推介济南的投资环境,积极推进项目洽谈落地。从中可以看出济南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紧迫感与坚定决心。
当济南以“枢纽思维”重塑城市发展逻辑,这座黄河之畔的省会城市,正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的宏伟布局。
这场跨越地理空间的战略跃升,不仅关乎一城一池的发展,更将在黄河流域与京津冀、长三角的协同共振中,打开中国经济发展的崭新格局。
评论